APP下载

陈适笔下的雁荡“人间”

2016-05-14肖伊绯

书屋 2016年5期
关键词:雁荡山杂记风韵

肖伊绯

1936年9月,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一册散文集《人间杂记》,该书卷首有林语堂、赵景深和朱应鹏所作的三篇序言,著者名叫陈适。从林语堂的序言可知,陈适的文章在《人间世》杂志上常有发表,使其可以“稍微窥见陈先生之风韵了”。赵景深在序中承接林语堂的“风韵说”,很是赞叹著者“用字的锤炼”,认为该书所辑写景的散文别有风韵;而著者笔下的雁荡山风物,更让当时未能到此一游的赵景深“好像有了一次卧游”,“恰好补足了缺憾”。

据考,该书著者陈适(1908—1969),浙江温州乐清人,原名陈燮清、陈燮柽,曾用名适一、堇昔。1930年初夏,陈适在上海万叶书店任助理编辑注释古文。同年8月转复旦大学师范专修科,1932年1月毕业。此后,他曾在上海私立人文中学、滨海中学、民光中学、青年中学等校任教国文并兼教务主任。陈适虽文思敏捷、博学广涉,但出版个人著述并不算多,目前已知仅六种,即《人间杂记》、《离骚研究》、《瓯海儿歌》、《作文三步》、《中学生作文正误》、《青年作文读本》;多为教学与研究类著述。从这些出版物来一窥陈氏散文“风韵”的,恐怕也只有这一册《人间杂记》了。

正如林语堂所言:“陈先生不喊到农村去,却是住过农村,识得田园生活之甘苦痛痒,我们读来,只觉其真。”《人间杂记》中有大量关于浙江乡村尤其是作者故乡的景物描写,这些描写的确非“住过农村”的作者不能写出。殊不知,除了《人间杂记》之外,陈适还写过一篇《两种人的生活》,发表时间早于《人间杂记》,但并没有收入《人间杂记》之中,堪称一篇陈适乡土散文的“集外文”。

近来,笔者偶然查阅到,上海《立报》于1935年12月16日第二版“言林”副刊之上,刊载有陈适的一篇《两种人的生活》。文章内容是专门描写雁荡山民生活情状的,读来饶有“风韵”。文章不长,不妨细读。照录原文如下:

两种人的生活

陈 适

故乡有两种人的特殊生活:一种是爬到山峰上去采“雕兰”的;一种是钻进河水底凿瓦泥的。

第一种人,是见于雁荡山中。说起雁荡,是天下名山,风景绝好,有大小龙湫,一百零二个奇峰,层障悬涧,古洞名刹,都是鬼斧神工的异态。而那些山峰,飞拔挺秀,就是晴天,峰顶上也常挂着缕缕白云。

那些采雕兰的人,住在山中或附近山村。他们希望能把这事情做一种专业,但因太危险了,很少有人敢做;就是做的也都是身体强健习有技能的成年人。他们腰间挂一束麻绳,一包冷饭,一个草袋,凿石攀钩,用力爬到峰顶上去,把麻绳一端系在峰顶的树根或大石上,另一端缚住自己的腰身,再从峰顶上放了下来,挂在峰半腰,便一左一右的移荡起来,再寻峰石凹处的雕兰。有时从这峰上用力一振,人便荡过对面的峰上去,如在空中打秋千,游人在峰下仰头望去,像一点蚂蚁,摇摇欲坠,不觉替他们发抖,捏一把冷汗。山中人说:“因麻绳被峰石磨割断了,掉下来死的人也常有的。”听到这些话,真也教人心寒。

雕兰又名石斛,性寒,茎可入药,多生于峰石阴凹里,风吹雨洒,而阳光不炙。雕兰的价值也很高贵,听说那些采雕兰的人,采得多的,一天有十几元或几十元的代价,只是机会是不常有的。

第二种人,是在前窑做瓦的地方。这地方约有三四百户人家,多半以做瓦为专业,因此便有许多瓦窑,许多排列成行的瓦型和缕缕的窑烟,沿绕着那河边。

那些做瓦的泥土,大半是从这河底打上来的;因为河泥质细性软,比田泥好,烧出瓦来也较坚实,不易破碎,所以河泥的用量是很大的。

他们凿河泥的方法,完全用人工,有专门能做这种工作的人,便是整个人钻进河水底去,用铁铲把泥凿成方块,然后几个人用力把它背上来,大如石臼。他们屏着呼吸,忍着水淹,在河水底能过十几分到几十分钟,才钻出河面来。这种特殊的训练是从小便学会的,能在水中走转,也很自由活动;可是也因有太大胆而被溺死的。

瓦泥打上来越多,河底便越加深。积着这悠久的时间,前窑的地形便一天一天的低下去了。每逢水灾来时,村前村后变成一片泽国,河船可从田野中撑过;而在水平后,道路更泥泞得不能走,真也可比小荷兰国了。现在,这种凿瓦泥的人也都到外地的河水底去凿了。

以上这两种人,一种是爬上去求生的,一种是钻下去求生的。

这篇不足千字的散文,笔触清新、意味悠远,“风韵”是独一味的。雁荡山民攀山采兰与下河凿泥的两种谋生方式,在陈适笔下白描出来,别具看点——乡土生活的原始气息与人世艰辛,都在这篇并未刻意美化“风景”也未过分渲染“阶级”的小文章中,自然而然的呈现了出来。应当说,这篇散文充分代表了陈适乡土散文的“笔法”,虽未辑入《人间杂记》,却实实在在的写出了当时温州乡土的“人间”实景。

古往今来,写雁荡山风物、景观、文史者多如牛毛,能如陈适这样将雁荡“人间”娓娓道来者实不多见。在他笔下,对乡土之挚爱自不待言,但并不因此只去赞颂古今风物种种,而是切切实实的去扎身“人间”;在他笔下,力求汉语文字的清新格调,但并不因此只取古雅、冲淡的书斋情趣,而是真真切切的去抒写“人间”。从这个意义上讲,陈适的文学成就超过了一般性质的乡土作家,因为他是兼具“人间”情怀与乡土经验的,且有着较为良好的文史修养、较为充分的文化视野之作家。

猜你喜欢

雁荡山杂记风韵
陈洁白
欧拉秀玛杂记
泰安杂记
游北雁荡山
Charm and Beauty—A Comparison of Two Aesthetic Categorie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Paintings
文心杂记
雁荡山观石
古镇风韵
游雁荡山
雁荡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