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语文学习中的有效积累

2016-05-14王成锁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16年6期
关键词:大堰河悟性做题

王成锁

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工具学科,所以学好语文是至关重要的。要问到学习语文的窍门,恐怕回答最多的就是——“积累、总结”。的确,这就是学习语文的不二法门,虽然只有几个字,但做起来非常困难,需要付出大量的汗水,只有真正付出,才能有收获并厚积薄发,真正走进语文学习的殿堂。

一、培养学生的知识积累意识

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既有自己本身的严谨厚道,又不乏轻松愉悦。语文课程包括的内容太广泛了,从生活琐事到人生哲理,从社会百态到内心情感,无不有语文的身影。语文本身就源于生活,但又是对生活的概括、升华,只要你热爱生活,相信心中定有语文的一份净土。语文学习,或许因一时的努力发劲,成绩上来了,但下一次忽视了语文学习,成绩立即一落千丈,这说明语文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长期的积累。不是说每天都要花大量的时间学语文,而是要点点滴滴的积累,只要每天腾出一小段时间来积累,坚持下去,滴水穿石,最终语文成绩会不断提高,不会有大起大落的现象。

因此,语文教师有责任培养学生的知识积累意识,学生可以先从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入手,慢慢读,细细品,或许一时还未培养起兴趣,但随着学习的深入,你会发现蕴藏在其中的乐趣,那时学生的知识积累兴趣就建立了,语文学习就事半功倍了。

二、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有效积累

语文基础知识主要包括语音、字词、文学常识。在平时的阅读中,碰到不认识的字词或拿不准的读音、容易写错的字,把字典翻出来,查一遍,需要整理的可以专门用本子记忆,这样便于反复记忆,同一个词,难一点的反复翻看三四次就记住了,长次以往,学生的字词积累量就十分丰富了。

对于成语,好的做法是拿一个本子,在做题中积累,隔一段时间做一些成语题,在做题过程中,不认识的成语、生活中容易用错的成语都记在本子上,抽空拿出来翻翻看看,顺口造个句子,成语的使用就熟练了。平时老师讲课文时,都会提到作家、作品,这时学生要留心,用心听或在角上记一下,文学常识不至于会到贫乏的地步,也就足以应付考试了。

三、对阅读收获的有效积累

阅读文章不仅仅是揣摩作家的思想感情、作品传达的内涵,更重要的是掌握解题的方法、技巧,核对标准答案,思索一下自己为什么就和答案不一样,答案是如何形成的,自己又是怎样考虑的,自己的解题思路偏差在哪里,及时整理出这篇阅读最大的解题收获,写在本子上或纸片上,下回再做题前看上两眼,这样每次做题都有新收获,同时巩固了自己总结的方法,坚持下去,考试前不用多做题,只要把自己的心得总结回顾一遍,考试时特别注意应用,现代文阅读扣分就会少了。

当然,广泛的课外阅读能大幅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所以,学生要养成阅读习惯,只要平常多读书,才可以多吸取营养,才能悟出语文的真谛,发展自己遣词造句、写文章的能力。古今中外很多著名的文学家都是走的这条路,如前苏联的高尔基、中国当代文学家高玉宝、当今大家熟悉的作家韩寒等。博览群书确实能快捷有效地积累知识,能在潜移默化中提高阅读能力。而看书也有方法可言:首先应选一些优秀的读物;在看书时,应注意应用老师教给我们的方法;看后不妨做些笔记,摘录精彩的句子、语段刘这一形象的整体把握和分析品评后,学生才能认识到她被遣回家时从容严整地妆扮自己,正表现出她的自爱自重,也是一种不失礼节的表现,从而唤起了学生对女主人公的同情与赞赏之情。

二、启发学生联想

作家总力求把无限广阔、丰富深刻的生活内容,凝练地熔铸在有限的、具体的、个别的艺术形象之中,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时对作品的感受不能仅仅停留在直接表现的有限的形象本身,而要通过有限的形象,靠悟性去把握作品所表现的更广阔、更丰富、更深远的内容和意义,而联想和想象便是这一“悟性”的媒介。

1.发掘作品遣词的手法

以《大堰河——我的保姆》中的一节为例,“大堰河,今天,你的乳儿是在狱里/写着一首呈给你的赞美诗/呈给你黄土下紫色的灵魂/呈给你拥抱过我的直伸着的手/呈给你吻过我的唇/呈给你泥黑的温柔的脸颜/呈给你养育了我的乳房/呈给你的儿子们,我的兄弟们/呈给大地上一切/我的大堰河般的保姆和她们的儿子/呈给爱我如爱她自己的儿子般的大堰河”。诗中的八个“呈给”是八个分句,从八个方面想象和讴歌保姆大堰河和大堰河式的保姆的伟大的母爱,抒发了作者对大堰河和所有劳动人民的深情,扩大了诗的意境,深化了诗的主题。教师要引领学生从这个词生发开去,进行联想和想象,学生才能真正有所领悟。

2.强化学生的通感体验

在语言艺术中,运用通感来塑造形象,表现作者对现实生活美的独特感受,往往可以使艺术形象产生一种特殊的魅力。如朱自清《荷塘月色》中有这样的写景句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

学生开始很难体验这种感觉,教师可以让学生从“清香”和“歌声”,“光和影”和“名曲”中找出联系,“清香”是诉诸嗅觉的;“微风”伴着“清香”轻轻吹过荷塘,自然有细声诉诸听觉,使人感到的是香中有声,声里透香,而且这种声音是断断续续的,然后再与遥远的隐隐约约的时断时续的歌声相联系;月光与树影参差相映,并不均匀,但浓抹淡妆总相宜,犹如名曲的旋律那样和谐。在学生的嗅觉、听觉、视觉都得到沟通的基础上,再让学生仔细品味,学生好似嗅到、听到和看到了没有直接出现在画面上的美,从而获得了一种立体的审美效果。

三、创设生动情境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道:“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在语文教学中导语是创设情境的突破口,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悟性。如在上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导语:生活中,同学们也许有过这样的体验,家人相聚,共享天伦,其情悠悠,其乐融融。可是,当这份欢乐、这份热闹一旦离去,当你的周围不再有一点人声,当那如血的夕阳拉长你瘦长的身影,撕扯着你孤独的心灵的时候,你会追忆那一份欢乐、那一份热闹。这份追忆,会让你情不能自已。明代著名散文家归有光就把他的这种感受,写进了“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的佳作《项脊轩志》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归有光的情感世界。

“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当这样缓慢而又饱含感情的导语结束之后,学生的主观情感被诱发,使审美客体(审美对象)和审美主体(欣赏者、学生)的情感交流融合,共鸣升华,学生的审美悟性也随之得到了提高。

综上所述,艺术创作讲究意境,作者靠灵感创造了意境,而读者则要靠悟性去把握和丰富这种意境,如何将审美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取决于一个人领悟能力的强弱。所以,语文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审美悟性的培养。

作者单位:安徽省淮南一中(230038)

猜你喜欢

大堰河悟性做题
以人称为《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学的突破口
高考做题要先后有序
聚焦高考选做题中的解不等式问题
悟性
高考做题要先后有序
高考做题要先后有序
生活的悟性
入手细微达于至情
When I Grow Up,I Want to Be…
《大堰河——我的保姆》诗句的多义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