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文本细读提高学生阅读鉴赏能力

2016-05-14薛玉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16年6期
关键词:常理黛玉内涵

薛玉

文本细读是一种通过理解文本语言走进作品艺术世界的阅读形式,读者与作品、作者进行对话,用心灵去感受,从而避免过于主观地阐释文本。现在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对于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目标是相当明确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所设定的目标是:“感受意境、品味语言、领悟内涵”,要想完成这样的阅读教学目标,文本细读是一个非常便捷有效的路径。

为了提高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效果,很多教师将各种各样的文学批判理论运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但是有些教师并没有认识到文本细读的重要作用,忽视其在语文教学领域的运用价值。所以,语文教师有必要在此领域多做研究,充分发挥文本细读的功能,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

一、文本细读的教学重点

对于文本细读,教师要真正做到集中学生注意力,对文章进行逐字逐句的分析,由表及里,精读细读,并且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好习惯。那么,在文章细读的过程中,文本的哪些方面应该是教师应注意的重点呢?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应该以什么作为教学的基础和重点呢?

1. 细读文本“矛盾”冲突之处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当文本语言出现矛盾的情况时,教师要能够及时准确地引导学生进行朗读,从而触发学生情感。例如,徐志摩《再别康桥》中有一句,“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其中的“梦”就是矛盾所在,明明梦是没有重量的,怎么可能“沉淀”?此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的细读,从而挖掘出“沉淀”所蕴含的深意,说明是过去的,不是未来的。这样的矛盾之处只有在文本细读时才能被发现,教师在教学中务必要引导学生捕捉寻找,进而深入地解读文本。

2. 细读文本“悖于常理”之处

人们的日常行为和很多事物经常会出现有悖于常理的现象,所以,在文本细读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到这个方面。例如,在阅读《林黛玉进贾府》这篇文章的过程中,在贾母问黛玉念过什么书的时候,黛玉回答说:“念过《四书》。”但是,当宝玉询问黛玉:“妹妹可曾读书时”,黛玉却回答说:“不曾读,只略识得几个字。”相同的问题,黛玉却给出了两个截然相反的答案,这就是文本中悖于常理的部分,就应该成为细读文本的重点。这时,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细细地分析黛玉的回答,思考黛玉如此作答的真实原因,体会黛玉的机智聪慧,从而结合当时寄人篱下的那种境况来分析黛玉的内心世界。

3. 细读文本“平淡回味”

在文本细读进行到一定阶段之后,教师就可以引领学生进入到一个在平淡中回味,在回味中思考的境界。对于文本,有很多看似非常平淡无奇的语言以及细节,在刚开始的时候一般不会引起读者的注意,但是细细品味之后又觉得存在疑问。

例如,在《雷雨》文本中有一处对白,周朴园问:“三十年前你在无锡吗?”鲁侍萍答:“是的,三十多年前呢,那时候我记得我们还没有用洋火呢。”这句话在我们日常阅读的过程中感觉不到其中有什么疑问,但是,当我们细细想想,正常情况下,鲁侍萍只要回答“是的”就可以了,她后面的话显然是多余的。这里面就有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东西,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仔细地进行回味和思考。

二、文本细读的操作形式

1.言为心声——朗读

曾国藩在谈自己的阅读体会时曾说过:“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展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由此可见,朗读不但需要大声进行,缓急有序,还要做到眼到、口到,全心全意地投入其中,这样才能够真正感受到文本的内涵。课堂上教师要带着学生对文本进行大声的朗读,在声音的起伏错落中感受作者的情怀,以动听的声音语言直击听者的内心。“言为心声”,朗读就是还原作品人物最直接的一种方式,也是学生走入作品人物心中最快捷的途径。

2.活跃思维——对比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进行不同文本之间的比较、对照和鉴别,这样可以让学生最大程度地体会文本语言的内涵,活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逐渐形成独有的阅读方式和阅读习惯。

例如,在细读柳宗元的散文《愚溪诗序》时,柳宗元和宁武子同时都是“愚”,但是又有不同的体现,柳宗元是一个出淤泥而不染、坚守自己本心的有气节的文人,而宁武子则是一个大智若愚的智者。得出这一结论就是在文本细读中比较的结果。这种对比阅读不仅可以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文本要表达的内涵,还能够带领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充分感受人物内心的各种期待。

总而言之,文本细读是指学生细致精确地分析语义,进而实现对文本意义的透彻解读。文本细读的教学重点是体会文本中的“矛盾冲突”“悖于常理”“回味平淡”之处。朗读、比较是文本细读的课堂操作策略。此外,应用文本细读需要注意与其他方法相结合,并考虑到作品的整体性。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蒋王中学(225126)

猜你喜欢

常理黛玉内涵
活出精致内涵
你永远不知道身边有多少快乐源泉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黛玉讲诗
挖掘习题的内涵
黛玉为什么爱哭?
“不按常理”做梦
不按常理出牌
鼓励儿子“不按常理出牌”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