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活是写作资源的源头活水

2016-05-14孙晓梅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16年6期
关键词:习作文章作文

孙晓梅

在语文教学中,写作的地位和比重不言而喻,其既是语文学科之重点,亦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写作教学究竟应从何处入手?如何将写作变“厌写”为“乐写”?这些问题是一线语文教师都应研究与正视的问题。

通常情况下,迈入写作门槛,在作文的起步阶段,学生常感一个字——“难”。学生怕作文,提笔就大脑空空,假话、空话、套话或老话再叙,毫无新意或无真情实感。这种畏惧心理,缘于作文要求比起低年级写话高出一个层次。究竟难在哪呢?原因固然很多,但突出一点是缺少“生活之源”,即缺少写作的素材、生活的体验。

生活无处不文章。写作一旦脱离了生活的本源,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无真情实感、缺少生活体验的文章,必然是打动不了读者的。人们用宋人朱熹的名句“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源头”来比写作素材,“活水”来比文章,以此来说明生活和作品之间的不可割裂的关系。那么,在写作教学伊始,教师该如何引导学生走入生活、体验生活、触发生活体验呢?

一、“有意”观察,万事万物入笔尖

苏霍姆林斯基说:“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来源。”一个会写文章的人一定是有较强观察能力的人。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有意观察”,用“有意”的机制来激发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动性,就能使他们眼前展现出一个五彩缤纷、充满生趣的神奇世界。

1. 巧抓天时,适时体验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一年四季,景致大不相同,大自然会呈现不同的色彩及季节特征:春天草长莺飞,生机盎然;夏天烈日炎炎,热浪逼人;秋天草木凋零,硕果累累;冬天寒风呼啸,冰天雪地。不同时间,天气也会瞬息万变,或天清气朗,或阴雨绵绵,或大雾弥漫,或雪花翻飞……语文教师应抓住时机,及时引导学生观察体验,学生就会写出优秀的习作。

如在教师教学“秋天来了”单元作文时,可带领学生捡拾落叶,让他们去观察,用手去触摸,用心灵去思考,对比春秋叶的不同,并带他们去体验秋天落叶纷飞的场景,从而触动学生发出“一叶知秋”的感受。学生就会表现出从未有过的积极性,思如泉涌,下笔如有神助,佳作自然倾泻而出。

2.留心观察周围人与事

太阳每天都是新的。然而,在有些学生的感觉中,生活似乎每天都是相同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乏善可陈。而那些善于观察的学生,会将生活的细微变化看在眼里,记在心底,有意识打量生活。生活素材积累得多了,见到作文题目,生活场景浮现,尽奔笔下。所以,平时要指导训练,把目光投向广阔生活空间,留心周围人和事。为让学生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教师可以分阶段布置观察任务,如校园一角、人物外貌和行为特点、大自然变化、小动物生活习性等,处处事事留心,关注凡人小事,做生活的有心人。学生作文的“源”多了,“水”也就随之活起来。

二、厚积薄发,采得百花方成蜜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古人曾把阅读比作根,把作文比作叶,根深则叶茂。因此,阅读是积累习作素材的重要来源,是学习语文的肥沃土壤。将阅读和书本知识、社会生活直接挂起钩来,可为习作打好基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说的不就是这个道理吗?古人作文之道,讲究“厚积薄发”,换句话说,要想写出好文章来,就要从“积累”入手,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教师在平时教学中,除布置常规阅读内容外,还可从以下几方面作尝试。

1. 允许学生参阅摘抄作文

让学生每周抄写一篇美文好文,并写下选抄这篇文章的理由,从语言的运用、文章的构思、阅读的感悟等多角度去评析文章。再借助阅读课,让学生相互交流品评,即使他们的见解还很肤浅,也要努力找到表扬他们的理由,及时评价写作中的亮点,鼓励他们将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还有那些好词、好句、好段,都可以实行“拿来主义”,为我所用。坚持一段时间后,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就增强了。允许学生抄作文,为积累素材、写好作文开辟了新的渠道。

2.阅读同学的优秀句篇

学生多读名人名著固然重要,但如果能多阅读一些与自己生活层次相近、有共同情趣的同龄人的优秀作品,就更能激发他们写作的欲望。具体做法是:教师每次批改完作文后,按句、段、篇分类集锦,再挑选数篇佳作,给学生传阅。当学生看到自己的文字也上榜时,那股兴奋劲儿别提多大了,没能上榜的学生则会暗暗较劲,争取下次机会。到了每学期末,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编撰一本作文集,收录他们一学期的优秀作品,人手一本,这样既为学生提供了展现自我、沟通交流的机会,又激发了学生写作文、写好文的欲望。

3.听记仿写,积累创新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进行听记仿写训练,能充分激发学生创作的灵感,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写出的文章也会更鲜活、有灵性。语文教材中有不少篇章都很适合学生进行仿写,教师可以经常做此训练。如让学生仿写《听听秋的声音》《假如》《秋天的雨》《北京》《陶罐与铁罐》等文章,实践证明,仿写确实能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涌现出很多佳作。

三、亲临体验,源头活水涌不尽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精髓,他说:“我们要解放小孩子的空间,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以及大社会中之士、农、工、商、三教九流,自由对宇宙发问,与万物为友,并且向古今中外三百六十行学习。”可见,生活就是学生习作灵感之源,生活中的故事就是学生习作素材的来源。因此,作文课前,教师应该悉心安排,巧妙布置,让学生走进生活,深入社会,亲临体验“生活的源头活水”。大千世界,五彩缤纷,蕴藏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其实,学生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可以用丰富的课内外生活,打开学生的想象空间:运动会、拔河比赛、文艺汇演、雪雕比赛……从那些有趣的活动中得来的丰富的材料、真实的感受,会像小泉汩汩流出的水一样自然通畅。

生活与作文的关系,就如同鱼儿离不开水,作文也离不开生活。所以,教师要多引领学生到社会中去走一走、看一看,融入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有了这些来自生活的素材和对生活的体验,学生丰富了感情,写起作文来就会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情,为写作开启永不枯竭的源泉。

诚然,语文教师都明白,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绝不是一朝一夕能见成效的。要想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不再把作文当作“老大难”,就一定要从丰富学生的生活开始,让他们在生活中观察、积累、体验,不断地发掘“源头活水”。这样,写出的作文才会有生命力、感染力,才能真正打动人心。

作者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第十五中学(830016)

猜你喜欢

习作文章作文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
习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