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模仿到创新:作文教学的现实与实现

2016-05-14葛娴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16年6期
关键词:范文习作作文

葛娴

作文是高考语文正卷的最后一题,作为一道能够左右胜败的关键性题目,学生难免产生畏难恐惧心理。为了“解题”目的而临阵应对,往往无话可说,无情可感,于是呈现出的文字很难具有流动的生命力。在两点一线单一的生活环境里,学生在逐渐丧失社会生活的参与意识,极难写出与生活相契合的习作。于是,教师与学生双方皆易陷入一个困局,即材料与思路从何而来。在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满分作文面前,学生时常自问,如何才能够填平“差距”这条沟壑。

写作固然贵在创新,但在有限的应试时间内,创新者可谓凤毛麟角。此时“模仿”则可成为写作指导过程中能够被善用的武器。朱作仁先生说:“没有模仿就没有创造,模仿是创造的基础。在模仿中不断增加创造因素,在创造中难免留有模仿的痕迹,即使作家也不例外。”刘知几认为,“模拟”是写作的人效法他人作品,从而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的必要手法。朱熹也主张模仿:“古人作诗作文,多是模仿前人之作。盖学之既久,自然纯熟。”

我们谈模仿,是为了给学生创造一个进入写作之门的台阶,当学生写作入门后,求新求活便是更大的目标。模仿不是学习的目的,只是学习的方法,成功的模仿恰恰正是创新的前奏。写作无疑是一种技能,必然也存在由模仿到创新的阶段。从古到今,从“模仿”到“创造”,写出有新意的作品的例子举不胜举。名垂千古的《腾王阁序》的作者王勃,模仿北朝庾信《马射赋》中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写出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妙句,传诵至今。学生在实践中通过模仿提升写作能力,比单纯依靠教师抽象的指导有效得多。

在应试写作中,模仿并非剽窃式的简单复制,我们提倡的是形式相仿而内容完全创新的模仿。将对象进行全面的剖析后,取长补短,发挥想象和联想,对对象进行再次加工,从而拥有自己独到的发现,形成自己独特的经验,创造自己独有的成果。作文模仿教学,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对学习对象的模仿,深刻理解对象,提升写作能力。

一、仿立意

“立意”是学生在正确理解作文题目的基础上,对写作主旨的精炼定位。“立意”的深浅足以决定文章的格调层次,优良的立意往往是打开高分之门的钥匙。文章的思想情感,集中体现为写作的意旨,文中的一切都是为意服务的。无意则无文,意优则文优。概括说来,目前高中学生在作文中呈现的立意内容,必然离不开自然、社会、自我。在此范围内,对个人情感的表达(包括亲情、友情、爱情),对历史文化的评判,成为学生立意选择的重心。训练学生通过阅读一定数量的美文,提炼立意,并力求找寻自身生活情感的重合点,激发学生共鸣,实现对他人立意的迁移,对自身素材的挖掘,从而形成模仿。

如龙应台的名作《目送》,意在表现长辈对晚辈的厚重深情,更在于表达两代之间由亲密到疏离再到理解的过程。学生可结合自身的亲情体验达成立意的模仿和迁移,突破单一立意的模式,实现“意”的多层次表达。

二、仿结构

凡制于文,先布其位。模仿结构即指仿他人思考问题的条理和线索,构思行文的脉络,拓宽自己的思维空间。如议论文的结构即包括并列、对照、层进、补充等。目前学生在写作议论文时往往习惯采用单一的并列结构,一味罗列中外名人事迹,缺少精当的阐释分析,忽略论点的概括与强调,导致议论文模式陈旧,缺乏说服力。在此现状下,模仿优秀范文的论证结构是学生写作升格的有效途径。

在记叙文中,谋篇布局是评价文章层次高低的重要标准。文本布局严谨,意味着构成文章的各个局部应结合成完美统一的整体。要求习作的呈现和谐自然,上下文之间脉络通畅,过渡得当,层次井然。同时各部分之间有严密的逻辑关系,不得出现矛盾或无关的现象,且呈曲折变化,波澜起伏之态,如朱熹所说:“文须错综见意,曲折生态。”

记叙文忌讳平铺直叙。但学生往往进行单一事件的叙写,且不关注事件的起伏安排,过于求全求细,反令习作乏味。在对优秀作品的阅读和模仿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关注布局,体会并学习范文中前后文的呼应、悬念的设置,由实入虚,双线思路推进等较为复杂的结构模式。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须摆脱单一叙述模式的束缚,学习多种叙事方式的交叉运用,使行文富于变化,内容更具层次。

三、仿内容

仿内容是模仿作者发现素材的标准、方法。学生总抱怨没有事情可写,实则缺乏辨别素材的能力,此时通过模仿范文的选材内容,可帮助学生拓展思路。叶圣陶说:“语文教本只是些例子……从语文教本入手,目的却在阅读种种的书。”在他看来,语文教材是训练读写能力的一个极好的凭借。如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底层光芒”这一板块,呈现了底层小人物的悲辛生活和高贵人格。可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遇到的小人物小事件,模仿课文的人物描写手法,从而提升挖掘素材、驾驭素材的水平能力。

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难以寻找“动人”的写作素材,症结在于多数学生没有看重“平常”。其实,因为“真实”,所以平常。没有留意真实生活,对于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变化和事物之间“不尽相同”之处,学生自然就缺乏搜集、筛选、整理的意识和能力。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感受生活,思考生活,表达生活,与生活融合,体验生活的灵动。与此同时,又力求能跳出客观对象的限制,不为所蔽,努力探寻深意和诗意。写作者要把心灵投射到生活万象中,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要注意观察、积累、感受生活素材,这样才有活水。

学生习作始于模仿,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模仿就是学习借鉴。不过须注意,作文模仿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模仿,应当是“不取亦取,虽师勿师”。即虽吸取它的长处,又不受它的限制。通过分析、体味,让学生尝试模仿,促使写作知识产生迁移,变他人经验为自己经验。在此基础上,个人情感与体验的投注,即是赋予模仿以灵魂的关键。优秀习作的诞生,是模仿他人和自我呈现结合的成果。在学生初级模仿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着力引导学生从自身真实的生活细节中搜寻与范文材料的勾连点。如较为空泛的珍视亲情、关注城市等选材,要观察整理自己每日面对的人和事,从中筛选出富有特色的生活细节加以润色加工,力求呈现真实的自我情感。

此外,对于通过模仿完成的习作,应多次修改。改作的优先权应首先属于作者本人,在不断修改中总结提升,训练文字驾驭能力。让学生自改、互改、交流评价作文也是学生主体参与作文教学的重要方式。修改后的习作,亦将成为模仿的范本,供自己回忆借鉴。在模仿、呈现、修改、再呈现中,让学生自主搭建写作的舞台,最终成为写作过程真正的驾驭者。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第一中学校(215000)

猜你喜欢

范文习作作文
范文引路 习得方法
春色几许(简谱)
高考模拟题精选之书面表达题参考范文
习作展示
范文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