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维训练融入写作教学方法探索

2016-05-14石杰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16年6期
关键词:写作能力思维过程

石杰

几乎所有人都认可,写作能力是可以培养的。然而是为了写而写,还是为了发展思维,提高思维品质而写,却是众说纷纭的。因为在学生将来的人生旅途中,写作内容和样式都会消失,而基本技能和才情会积淀下来成为财富,伴随他们一生。从这个角度来看,将思维训练融入写作教学,是每一位教师应该致力于研究的方向。

郅庭瑾在《为思维而教》中为我们总结了先贤们对思维的研究成果。①“明了”是了解新出现的个别事物,它相当于出现某种“新问题”,学生头脑中思考的问题是“这是什么”。②“联想”相当于针对新问题而初步提出某种假设。学生头脑中思考的问题是“它与某事物之间可能是如此这般的关系”。③“系统”是明确刚刚提出的关于新旧事物之间的假设关系。学生头脑中思考的问题是“他们真的是这种关系”。④“方法”是通过重复推广应用,进一步验证原来假想的关系。在整个过程中,“联想”实际上起着科学研究中“猜想”“假设”的作用,它是极其重要的步骤。

关于写作能力的培养,朱智贤教授指出,写作能力的发展有一个过程,大致经过三个阶段。准备阶段,即口述阶段;过渡阶段:一方面是口述向复述过渡,另一方面是阅读向写作过渡;独立写作阶段,即独立思考,组织材料,写出文章的过程。

在这一理论的基础上,朱先生的学生林崇德教授的课题组经过10多年的研究,得出了对中学生写作能力发展的几点看法:“首先,中学生的写作能力总是按上述三个阶段发展的,有一个明显的从阅读向写作发展的过程,即有一个从模仿到独立写作(仿写)的过程,但学生表现形式和水平有高有低,有简有繁,所以会显出差异和等级来。其次,写作能力发展有一个概括化的过程,写作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概括能力,不管什么文体,这里面有一个综合、提炼过程,即概括能力发展的过程。再次,中学阶段涉及的作文体裁广,学生之间的写作能力差异超过两三个年级的间隔,自初三后更为明显。最后,中学阶段写作能力发展有着关键期和成熟期,初二是个转折点,这种关键期和成熟期的出现与思维能力的发展是一致的。不过,写作能力的成熟期不如一般心理能力成熟期稳定,仍具有较大的可塑性。”

80多岁的章熊先生以数十年的教学实践及经验积累,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为我们构想了一部高中作文教程,其中的设计与思维训练不谋而合,非常有价值。章熊先生将具体的设想方案呈现给了我们。笔者在章熊先生方案的基础上稍微降低一点要求,进行了几点探索。

第一个探索是让学生回家留意父母,从早上谁先起,谁会倒好温开水,到吃饭时谁会夹菜给我;从家里的摆设、装饰到父母的为人、性格,抓住蛛丝马迹重新解读父母和家庭,然后作文。这样的一个过程,其实就是观察的过程。观察、探索、发现能让学生参与到观察生活、搜索素材的过程中,着眼于写作的过程而不是写作的结果,可以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的自主性,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观察能力,而且他会不由自主地运用联想、假设、验证等思维能力。学生写出来的作文不用说也是既新鲜又深刻。有的孩子给自己制造戏份观察妈妈的反应,如学生P主动提出照顾弟弟,让妈妈先吃饭,虽然妈妈没同意,但是妈妈的诧异、拒绝让她有了反思和愧疚;学生Y则是用心观察爸爸假装喝醉,倚在女儿身上大声宣告“我喝醉了”,上楼梯时东倒西歪,爸爸这是和女儿一样都在观察对方的反应,真像一出“谍中谍”;学生X则发现一家人在车上时,妈妈心疼长途驾驶的爸爸,就剥糖喂他吃;学生W没法回家她就主动回忆,同样实现了这样的过程,而她的概括能力非常强,因此她的结尾能跳出事件以外,总结出“父母只是人世间平凡的一份子,但只要我们用心观察,也能体会出他们不平凡的一面”。这样的作文设计就达到了激活学生思维,将写作融入生活的目的。学生当时也许没有想这么多,但是有了效果后,就想知其所以然。

第二个探索是借用了章熊老师的设计方案。目标是训练学生语言表达准确、明白、生动。第一项活动是词语诠释(学习捕捉事物的特征),让学生为一个名词性词语做出诠释,再把它扩展成一段话。笔者先举了个例子,然后和学生一起概括出模式(词语的诠释=高一层概念+区别于该类其他事物的特点)。然后给出两个词语:春天和女汉子。根据能力和兴趣,大家自由选择诠释词语。在这个过程中,思维的逻辑性和言语的准确性都得到了训练。而扩展为一段话的过程实际是考查学生对内容和结构的剪裁、编排以及自己更个性化的认识和表达。

学生C是这样诠释“女汉子”的:一类长相平凡、身材普通,却食量大如牛,力气胜过男生,无人疼爱便自力更生,在嘲讽中倔强生存的女性。她在扩展一段话的环节选择了“春天”:春天是一个烟雨蒙蒙的季节,草长莺飞,万物复苏。花苞、嫩芽、柳叶都含着那贵如油的春雨,静静地盛开、伸长、舒展。农民也在这清新秀丽的季节播种下希望与快乐,到处回响着他们爽朗的笑声,似乎是对春天由衷的赞美。

接下来笔者还学习章老师进行了“程序说明”“空间描述”。在另一个班上,笔者在“空间描述”的基础上做了点改变,那就是首先给大家展示世界上最短的小说:“地球上最后一个人独自坐在房间里,这时,忽然响起了敲门声……”然后让大家闭上眼睛,先想象自己所在的房间是什么样的陈设,再想象世界发生了什么才只剩下你一个人,敲门声是怎么回事?这个训练看似比空间描述复杂很多。但是他有着吸引人的情景,学生就像在想象悬疑小说的情节,积极主动地联想、假设、推理,每个人都像是在创作自己的作品一样,一丝不苟,神情专注。

虚构的实质是把内心的感受迁移、放大、强化,因此一定要向学生强调“真诚”——要有真情实感。有的学生说是疫情大爆发,因为他有抗体所以存活下来。他看着家人的合影痛苦万分,努力不去回想最后一面。他还回忆了最近几天他出去巡视的经历。突然敲门声响起,他端起枪支,这是他昨天从枪械店拿的,为了自我安慰。他还留下了些钱。敲门声越来越响,他突然开门端着枪大喊……竟然是两个人,他还有同胞!这真是个惊险的好故事。还有一个孩子写得更像寓言:屋子在荒漠中,当敲门声响起时,她多想立刻开门,看到的是她的爱人。可就在迟疑中,敲门声消失了。她疯了般地去开门,门外是一个襁褓中的婴儿。当她抱起婴儿,向外走去,每走一步,身下的土地都焕发生机,而那些绣着她爱与不爱的、熟悉与不熟悉的人名的荷包纷纷落地时,化做了一个又一个的婴儿。这时候她听见天边的一声轰隆,太阳喷薄而出。

从以上的探索尝试可以看出,思维训练对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要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就要将思维教学渗透和体现在学科的教学之中。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注重专业的知识性内容,而且要大量融入有助于启发和培养学生思维的材料,使教师在讲授学科内容的同时能够方便地进行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有关这一点,笔者在一次教研会上听到教研员王伟老师提起他是怎么训练学生写“过年”的文章的。他说孩子们现在觉得过年没意思,也没东西写,可是他通过提供一些材料,两篇范文,就可以让学生写出不一样的年味来!当时听了觉得很惊奇,好像不是很复杂吗,真的可以做到吗?笔者立刻照葫芦画瓢,也在网上寻找各种和过年相关的材料,什么抢红包,什么返乡纪实,外国的春节,走亲戚,赶饭局等等。又找了两篇范文,一篇是回忆童年的,一篇是直击国人春节的,一篇温馨,一篇现实,交给了学生。因为材料本身就存在着大量信息的交织、撞击,他们很快谈论开去。后来真的写出来很多好作品。学生L过年回浙江老家正赶上爷爷90大寿,看到爷爷和他的老兄弟们感情深厚,想到自己老了以后是否也能有老朋友围坐一起。学生J也是回老家过年,男人们蹲墙根晒太阳抽烟,女人们忙着蒸馒头杀鸡做饭;上桌了,男人一桌,女人孩子一桌……描绘了一幅风俗画。有些孩子怀念儿时的春节,有的孩子觉得其实短信拜年微信拜年也是心意,时代发展了吗,形式变了,意义不减。有些孩子姐姐在外国留学不能回来,可人家的春节也过得有模有样……没想到这么简单的方法有这么神奇的效果。现在想想,应该是思维训练无形中起了作用。

如果让思维训练在写作教学中得到大规模的推广和普及,还需要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作为实际的课程开发者的教师,对思维课程资源进行全面把握、挖掘和运用,这将决定着写作教学的真正效益。愿课堂成为思维的乐园,愿写作成为思维的跑马场!

作者单位:北京新东方扬州外国语学校(225006)

猜你喜欢

写作能力思维过程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挖掘创造潜能,提高写作能力
加强互动交流,提升写作能力
如何有效提高中小学生的写作能力
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理论思考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