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粮食单产发展特点及国际比较

2016-05-11张学彪徐继峰曲春红朱增勇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农业部农业信息服务技术重点实验室中国农业科学院智能化农业预警技术与系统重点开放实验室北京0008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北京0008中国农业银行三农政策与业务创新部北京00005

中国食物与营养 2016年2期
关键词:经营模式科技创新

张学彪,徐继峰,李 化,曲春红,朱增勇(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农业部农业信息服务技术重点实验室/中国农业科学院智能化农业预警技术与系统重点开放实验室,北京 0008;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北京 0008;中国农业银行三农政策与业务创新部,北京 00005)



我国粮食单产发展特点及国际比较

张学彪1,徐继峰2,李化3,曲春红1,朱增勇1(1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农业部农业信息服务技术重点实验室/中国农业科学院智能化农业预警技术与系统重点开放实验室,北京100081;
2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北京100083;3中国农业银行三农政策与业务创新部,北京100005)

摘要:受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快速推进等因素影响,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加剧,提升粮食单产已成为新常态下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唯一途径。本文通过我国粮食单产发展的国际对比分析,找出国内外粮食单产水平的差距,归纳总结国际社会提高单产和促进粮食可持续发展的经验,为提升我国粮食单产水平、确保今后国家粮食安全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关键词:粮食单产;科技创新;经营模式

21世纪以来,我国粮食产量实现“十一连增”,为稳定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保障。受新型城镇化和工业化快速推进影响,今后一个时期,粮食生产的资源约束更加严峻,环境成本逐步凸显,提升粮食单产已成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唯一途径。研究表明,2013年中国四大粮食作物单产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水稻、小麦、玉米和大豆平均单产水平分别排在世界第13、21、38和39位,水稻、小麦、玉米和大豆平均单产分别是前10位国家平均水平的81.5%、62.9%、36.6%和60.6%,提升粮食单产水平仍有潜力。为确保国家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实现新时期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目标,必须深入挖掘科技潜力,推动农业科技整体水平的进步,既着眼于提高粮食单产数量,也要注重提升粮食品质,做到数量与品质并重,依靠科技创新实现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

1 我国粮食作物单产水平发展的特点分析

1.1单产水平提高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核心因素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粮食生产水平大幅度提高。在粮食产量波动上升的过程中,粮食播种面积呈下降趋势,粮食产量的增加主要是源于粮食单产的提高,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来。1978—2014年期间,全国粮食共增产30 226.11万t,其中播种面积贡献为负(-14.0%),单产增长贡献为114.0%。粮食单产与粮食产量的变动基本一致,当粮食单产出现下降时,粮食产量就呈现出更为明显的下降过程(表1)。

表1 1978年以来不同阶段我国粮食单产增长贡献率(%)

1.2四大粮食作物单产增速下降

普遍认为,由于资源禀赋有限,粮食单产水平提高对粮食增产的贡献将越来越突出。但是,根据历史数据研究发现,在近三轮粮食增产阶段,单产水平提高对粮食增产的贡献有减弱趋势,1978—1984年期间单产贡献为127.1%、1985—1998年期间单产贡献为83.3%、2004—2014年期间单产贡献为62.7%。结果表明,单产提升正逐步陷入阶段性的技术瓶颈,对增加粮食产量的贡献正在减少,而播种面积对粮食增产的贡献正呈加大趋势。这一结果也客观反映出今后影响粮食生产的资源环境因素作用增强。因此,在新常态下如何克服资源环境硬约束,提升粮食单产将是不得不面临着的重要课题。

1.3粮食单产水平的品种差异显著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粮食单产水平在波动中不断提升,单产增长最快的阶段出现在1978—1984年,年均增长6.1%,之后开始下降,1999—2003年期间甚至出现负增长。进入21世纪后,单产增长有所恢复,2004—2014年期间年均增长2.0% (附图)。在各阶段波动中,单产水平波动的品种差异非常明显,尤其是在1978—1984年期间,小麦年均增长8.3%,远高于玉米的5.9%、稻谷的5.1%、大豆的3.9%。2004—2014年期间,小麦年均增长速度仍高达2.7%,同样高于玉米的1.7%、稻谷的1.1%、大豆的0.7%,不同粮食作物单产水平的提升差异明显(表2)。在单产水平历经多年提升后,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粮食单产水平仍然偏低,2013年我国水稻、小麦、玉米和大豆平均单产分别是前10位国家平均水平的81.5%、62.9%、36.6% 和60.6%。

附图 我国粮食产量和单产增长率

表2 1978年以来不同阶段中国粮食单产年均增长率

1.4科技创新是提高粮食单产水平的最主要因素

国际经验表明,随着经济发展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粮食播种面积基本上呈减少趋势,但总产却持续增加。这一趋势产生的根本原因即是科技创新在粮食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广泛应用,科技创新不仅使粮食单产逐步提升,而且也熨平了单产的年际间波动。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发展的巨大成就主要来自于单产水平的提高,科技创新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特别是通过常规技术升级和高新技术的攻克以及现有技术的有机集成等途径,保障粮食产量不断迈上新台阶。据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表明[3],技术进步对单产增长的贡献十分突出: 1984—2007年间,早稻、中籼稻、晚稻和粳稻分别为70.6%、71.8%、60%和44%;玉米和小麦分别为60% 和42.1%。农业科技创新和进步有力地保障了我国粮食安全和有效供给。

1.5农业经营模式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日益显著

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来,以家庭为单位的分散经营就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根本特征。该经营模式确保了我国农村体制改革的成功,促进了农业与粮食生产的发展,同时促进了农民增收。普遍认为小农户精耕细种,生产率较高,但是,随着经济发展以及城镇化的迅速推进,分散的小规模经营的优势逐渐被劣势取代,尤其在农业劳动力大量转移的现阶段。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农民工总量已达2.74亿人,比1998年增长近1倍,且以青壮年为主,其中21~50岁占80%。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持续快速输出在促进了农民增收多元化的同时,也使“未来谁来种地”成为一个严峻而迫切的现实问题,传统的农业经营模式正面临着重大考验。

此外,在资源性约束趋紧的当前,气候变化、光温降水等自然条件变化使粮食生产波动的脆弱性更为明显。资源环境等条件对粮食生产的制约始终存在。研究表明,自然灾害是中国粮食产量波动的重要影响因素,自然灾害周期性波动的特性是形成粮食产量周期性波动的主要因素之一[4]。

2 粮食作物单产发展的国际比较

在世界范围内,粮食产量增加主要依靠单产提升。据FAO数据显示,20世纪60年代以来,粮食单产提升对世界粮食产量增加的贡献率为67.9%,播种面积贡献率仅为35.5%,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单产水平是解决世界粮食与食物安全的重要出路。与同期国际水平相比,我国粮食单产在数量和品质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谷物单产水平仍然偏低,尤其是低于美国、荷兰、法国和新西兰等发达国家,2013年我国谷物单产水平在世界排在第23位,相当于美国的80.8%、荷兰的68.6%、新西兰的73.0%、法国的84.0%。但是,我国谷物单产水平年均增长速度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也高于美国、法国、荷兰等发达国家水平,使我国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在不断缩小。

2.1稻作科学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我国稻作科学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杂交水稻种子已成为印尼、缅甸、马来西亚等国的主推品种[5]。但是,由于长期以来我国粮食生产与科学研究一直定位于高产以及抗病性能,缺乏关注品质改良,导致稻米品质与日本、泰国等国相比存在一定差距,优质稻发展难以满足需求。此外,我国稻谷单产虽然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但仍低于澳大利亚、埃及、美国等国,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这一差距有扩大趋势。2013年我国水稻单产达到6 726kg/hm2,相当于澳大利亚的65.8%、埃及的69.8%、美国的78.0%、西班牙的89.4%。

2.2小麦单产数量和品质差距缩小

我国小麦单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但低于新西兰、荷兰与法国等国家。随着小麦改良技术与优良品种的普及应用,1978—2013年间我国小麦单产年均增速达到2.9%,高于同期法国的1.1%、加拿大的1.7%、新西兰的2.7%,小麦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正在缩小。2013年我国小麦单产为5 050.5kg/hm2,相当于新西兰的55.5%、荷兰的57.9%、法国的69.6%。就品质来讲,长期以来我国小麦生产存在着中间类型小麦品种偏多、强筋和弱筋类型小麦偏少,且强筋不强、弱筋不弱等问题[6]。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国家各项政策推动和科技创新支撑下,我国小麦品质出现明显提升,小麦品种优质化程度有了较大幅度改善。据检测,2014年我国小麦品质以中强筋类小麦为主,其中蒸煮品质优良的小麦比重达到50%以上[7]。

2.3玉米单产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有扩大趋势

我国玉米单产与以色列、荷兰、西班牙、法国及美国等国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尤其自1984年以来与以色列的差距持续拉大。1978—2013年期间,我国玉米单产年均增长2.3%,低于以色列的4.3%、西班牙的2.6%巴西的4.3%。2013年我国玉米单产水平排在世界第38位,相当于以色列的27.4%、荷兰的53.6%、西班牙的56.1%、美国的61.9%。与美国的转基因玉米不同,我国玉米主要是常规育种,品质相对较高,但实用性能较差,蛋白质、淀粉等含量达不到工业用粮要求,不能满足粮、饲、经等多种用途,导致我国玉米国际市场竞争力不强[8]。

2.4大豆单产处于较低水平

我国大豆单产不仅低于加拿大、美国和意大利等先进国家水平,更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013年我国大豆单产为1 893.9kg/hm2,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76.2%、加拿大的66.3%、美国的65.0%、巴西的64.6%、意大利的54.0%。在1978—2013年期间,我国大豆单产年均增长率达到1.7%,略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也高于加拿大、美国、意大利等国,我国大豆单产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正在缩小。作为食用油和饲料的重要来源,我国大豆贸易依存度已高达80%以上,但是考虑到产业安全和城乡居民饮食习惯等因素,我国大豆产业发展仍具有一定提升潜力。

整体来看,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单产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正在逐渐缩小。但是,由于长期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及科研过于关注数量增长,忽视品质提升,导致主要粮食品种品质差异明显。随着经济发展以及收入水平提高,城乡居民食物消费的品质需求不断加强,提升粮食单产水平必须要数量和品质并重,在完成数量追赶的同时完善作物品质,满足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

3 国外粮食单产水平提升的经验借鉴

粮食是一种特殊商品,既属于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物资,又具有一般商品的共性。尤其是21世纪粮食危机爆发以来,粮食的能源属性和金融属性凸显,促使世界各国重新审视粮食安全问题。提高粮食单产水平,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既要立足国情、总结经验教训,又要跟踪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改革开放尤其是2004年以来,在国家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推动下,我国粮食单产水平稳步提高,粮食生产取得“十一连增”佳绩,为确保国民经济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总体来看,我国粮食单产提升主要受新品种大范围推广、技术集成大范围应用、农业机械化不断发展以及农田水利设施逐步完善等因素综合作用。其中,政策是保障、科技是支撑。2014年我国粮食单产增加到每亩359kg,比1978年增长1.1倍。与国内相比,国外发达国家在提升粮食单产水平方面更是依赖于经济发展的整体实力,一方面立足国内资源禀赋积极寻求科技突破,加大粮食品种改良和技术推广,另一方面推崇可持续发展理念,重视粮食生产的持续性和多元化。

3.1立足国内需求寻找科技突破

国际经验表明,发达国家促进粮食生产主要立足国内资源环境禀赋,通过科技创新实现粮食增产,并提倡农业可持续发展。以色列农业资源环境并不优越,但通过创新高效节水灌溉、品种选育、机械化和智能化等科技手段实现了现代农业的大发展,玉米单产水平持续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埃及水资源匮乏,却是世界著名的棉花产区,也是非洲最大的水稻和小麦产区,该国长期推动旱作农业,建立抗旱优良品种的研究推广中心,加强对节水机械技术的推广应用,使水稻单产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3.2积极培育和推广优良作物品种

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农业大国都非常重视粮食优良作物品种的培育和推广工作。在资源环境禀赋优越的国家,如美国、法国等均将品种选育和推广列为国家农业发展计划的重点支持项目,美国玉米杂交品种的培育推广是玉米单产大幅提高的重要原因之一,法国则通过引进推广矮秆基因、提高单位面积穗粒数、改善密植栽培技术等大为提高了小麦单产水平。即使在资源禀赋并不优越的以色列、埃及等国家,优质高产品种的研发及采用也成为粮食作物单产提高的主要因素。

3.3注重确保粮食生产的多功能性

自20世纪80年代末起,农业多功能性逐渐被国际社会所认识并被认可。发达国家实践表明,尽管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呈下降趋势,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不但没有削弱,反而不断提出农业功能拓展的新要求。90年代初,日本最早提出“稻米文化”,认为日本文化与水稻种植密切相关。90年代末,欧盟提出以农业多功能性为核心理论基础的“欧盟农业模式”,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正式采用农业多功能性提法[9]。正是在农业多功能性理论支持下,欧盟、韩日等国家积极开展了相关内容建设,包括增加农业投入,加强土地改良、兴修水利和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等,以充分发挥农业保证食物安全、形成自然景观、净化空气环境、保护历史文化等多种社会生态功能,同时确保了粮食生产的持续性。

3.4注重发挥农业经营的适度规模优势

目前,国际社会农业规模经营大致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以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为代表的企业性或商业性大中型农场占优势的规模经营;第二类是以日本、西欧(英国除外)等国为代表的发达的中小型家庭农场占优势的规模经营[10]。各国农业经营规模的差异客观反映出各国农业资源禀赋以及发展阶段的不同。第一类国家充分利用资源禀赋,大力发展大规模经营,积极开展农业的机械化、集约化、信息化生产,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第二类国家则以品种改良、土地改造、精耕细作为特点,提高农业经营效率,打造高端农业品牌。农业的生产特点和资源条件决定了经营规模不是越大越好,必须与国民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推动农地经营的适度发展。

4 进一步提升我国粮食作物单产的政策建议

目前,我国粮食生产的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增强,单产增长陷入阶段性的技术瓶颈,但是,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粮食单产提升和品质改善潜力较大。同时,就国内来看,四大粮食作物单产也存在提升潜力,主要粮食作物实际单产仅为品种区试产量的50%~80%,预计到2020年我国粮食作物还要完成1~2次品种更新,同时通过大规模开展粮食高产创建和增产模式攻关,突破制约单产提高的技术瓶颈,集成推广区域性、标准化高产高效技术模式,单产可提高225~300kg/hm2,增产潜力在250亿kg以上[11]。在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背景下,立足资源环境禀赋特点和重大科技需求,充分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挖掘粮食单产潜力、提升粮食单产水平将是今后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唯一途径。

4.1加强原始创新,建立起新型粮食安全研究开发体系

基因专利是当前农作物知识产权的核心。目前,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拥有全球主要粮食品种绝大多数的基因专利,而我国获得的基因专利总数偏少。因此,必须加强农业生物技术研究,获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粮食作物基因专利,抢占农业科技制高点,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这是实现粮食安全源头创新的必然选择。这就要积极追踪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生物信息学等生命科学前沿,深入研究农业生物基因资源与遗传改良,发掘我国丰富的作物基因资源中蕴藏的有重要经济价值与理论价值的高产、高效利用水肥、抗病、抗虫和抗逆等基因,将我国的基因资源优势转化为基因优势,使我国在农业产业化革命中占据主动地位。同时,要积极探索育种新技术,引进新成果,形成以种质资源为基础、以基因为核心、以品种为载体的新型粮食安全研究开发体系。

4.2突破新品种选育和关键技术,提升粮食作物单产水平和品质

改变传统的“重数量、轻品质”的粮食生产和科技创新观念,树立数量、质量、效益并重的粮食发展新思路。立足于国内资源环境禀赋,适应气候变化新特征,加大优良品种培育和应用,尤其是小麦、水稻和玉米新品种,发展优质专用小麦品种、高产粳稻、耐密高产专用玉米,大幅度提高粮食作物单产,提升作物品质。推广轻简化栽培,农机农艺融合,按照节肥、节药、节水、节种的理念,集成高产高效节本增效栽培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开发针对大规模推广品种的专用配套栽培技术,良种良法,切实缩小实际产量和试验产量以及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在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和南方季节干旱地区,发展管灌、喷灌、滴灌和渗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和抗旱品种为主的技术组合方式,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创建农业病虫害监测、预防和控制技术体系,组建以农田生态调控为主体、以生态区为单元的多作物重要病虫害综合防控体系。

4.3探索建立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经营规模,培育多元化的新时期粮食生产经营主体

粮食是土地密集型产业,农业现代化必须实现粮食产业的规模化经营。由于区域差异和品种差异的存在,适度的粮食经营规模要因区域和品种而异,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过渡期内,要鼓励多类种粮新型主体的出现及发展,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都是粮食规模经营的不同形式,要加强对这些新型粮食经营主体的政策倾斜和财政支持,充分调动各类主体的务农种粮积极性。做好农业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市民化工作,通过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为农业和粮食的适度规模经营创造经济社会条件,并积极引导土地经营权向种粮大户和粮农合作社集中,鼓励粮食生产主体走产加销一体化的路子。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着重突破水稻栽植和玉米收获等薄弱环节制约,尽快实现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为提高经营规模提供强力支撑。

4.4完善现有农业政策体系,稳定农户种粮收益

比较收益偏低直接影响到种粮农民的积极性,尤其在近几年生产成本大幅增加的背景下,稳定粮食生产,提高单产水平必须提高务农种粮农民积极性,通过补贴政策等稳定种粮农民生产收益。要继续完善健全农业补贴制度,提高粮食补贴标准,探索政策实施新方式,降低政策实施成本。加快研究实施粮食生产关键技术及重大技术等推广补助。完善农产品市场调控体系,稳步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

4.5加强粮食一二三产融合,注重打造优质产品品牌

2015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附加值。扶持主产区发展以粮食为主要原料的农产品加工业,重点发展小麦、玉米、薯类、大豆、稻米等精深加工,提升增值能力。部分主产区域要充分利用资源优势,以市场需求导向,引进整合资本、技术及人力等各种要素,大力发展特色优良品种种植、加工及服务等产业,开拓农业生产多种功能,使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逐步建立起以优质、绿色、有机产品为基础的全国知名粮食品牌,提高经济效益,促进粮食增长方式转变。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我国粮食生产能力与供求平衡的整体性战略框架[J].改革,2009,6:5-35.

[2]翟虎渠.科技进步是粮食增产的重要支撑[N].农民日报,2010-3-10,第003版.

[3]梅方权,张象枢,等.粮食与食物安全早期预警系统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4]王磊.全球一体化背景下中国种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14.

[5]赵俊晔,于振文.我国小麦生产现状与发展小麦生产能力的思考[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5,26(5) :344-348.

[6]农业部.2014年小麦品质检测结果发布蒸煮品质优良小麦比重达到50%以上.http: / /www.agri.gov.cn/V20/ ZX/nyyw/ 201412/t20141229_ 4314056.htm

[7]齐涛.中国玉米国际竞争力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

[8]谢小蓉.国内外农业多功能性研究文献综述[J].广东农业科学,2011,21:209-213.

[9]魏蓓.我国耕地小规模经营与发达国家规模经营的对比分析[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10,1:82-85.

[10]王瑜,张凤云.农业部举行“切实抓好粮食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新闻发布会增产有潜力底线不动摇[N].农民日报,2014-1-26.

(责任编辑李燕妮)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and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of China's Grain Yield

ZHANG Xue-biao1,XU Ji-feng2,LI Hua3,QU Chun-hong1,ZHU Zeng-yong1
(1Agriculture Information Institute,CAAS/Key Lab of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Service Technology,Ministry of Agriculture / Key Lab of Digital Agricultural Early Warning Technology and System,CAAS,Beijing 100081,China;2China Minsheng Banking Corp,Ltd,Beijing 100083,China;3Agricultural Bank of China,Beijing 100005,China)

Abstract:Improving grain yield has become the only way to ensure national grain security due to increasing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constraints deteriorated by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new-type urbanization.This paper focused on the international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grain yield between China and the other developed countries,summarized the experience of grain yield promoting practices in developed countries,and suggested policy options for enhancing grain production.

Keywords:grain yiel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operational type

通讯作者:曲春红(1968—),女,硕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粮食安全和国际农业。

作者简介:张学彪(1982—),男,在读博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粮食安全、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

基金项目:中国农业科学院创新工程经费支持(项目编号: CAAS-ASTIP-2015-AⅡ-08)。

猜你喜欢

经营模式科技创新
论以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推动烟草行业可持续发展
互联网金融冲击下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转变分析
山东科技创新与农业国际化战略发展研究
国有企业战略管理的难点与对策
要素投入对区域经济增长贡献率分析
贵阳市民营养老院经营模式案例研究
关于产业集群效应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