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互联网思维做好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

2016-04-17周娟娟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网络意识形态互联网思维高校

周娟娟

(福建农林大学,福建福州350002)



以互联网思维做好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

周娟娟

(福建农林大学,福建福州350002)

摘要:在深入剖析互联网思维主要特点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互联网对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带来的全方位影响,提出在顶层设计上突出大数据思维,以人为本实现个性化服务,在内容质量上突出用户思维,在极致服务中激发共鸣,在运作模式上突出社会化思维,在友爱互动快捷反应中掌握话语权等路径,重新打造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各个环节,牢牢掌握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关键词:互联网思维;高校;网络意识形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在互联网这个战场上,我们能否顶得住、打得赢,直接关系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敌对势力日渐加剧对我国广大学生等重点人群的渗透分化,牢牢掌握网络意识形态的发展变化规律,以互联网思维积极塑造新的传播理念,构建新的传播路径,牢牢掌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是当前高校需要深入研究和有效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互联网思维的主要特点

互联网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思维指引下的新文明时代,而逐渐演变成为一种思维范式的互联网思维,是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对传统行业重新审视、改造、提升的一种全新的思维范式,是互联网时代带来的世界观的一场革命[1]。以大数据思维、用户思维、社会化思维为主要特点的互联网思维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和发展空间。

(一)大数据思维,精准推送,个性化服务。大数据是一种思维方式,不仅带来信息技术领域的革命,也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以及我们理解世界的方式,并成为更多新发明、新服务的重要源泉[2]。伴随着互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等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数据实时在线,被准确地记录,并能自动地搜索所有相关的数据信息,进而进行实时、立体、逻辑地分析处理。比如针对不同用户个体不同时期需求、习惯和行为等等的网络数据,进行智能化分析,细分用户的类型,准确定位用户的喜好,甚至通过数据的分析处理,对用户的个性化需求,能提前做出预判、提出洞见,提前精准推送用户可能想要的信息,在精准推送中实现个性化服务。

(二)用户思维,内容为王,注重微创新。互联网思维的基础是用户思维,是一切为了用户,即在互联网价值链的各个环节都“以用户为中心”去统筹考虑,以用户的真实体验和愉悦感为目标追求,以一种感同身受的心,让用户在每一细节处都能感知到“用户至上”的体验,获得用户的深度认可。同时注重微创新,以简约的方式和一种贴近用户的心理,从用户需求的细微处为切入点,站在用户的角度、以用户的方式与用户沟通,并快速地对用户的需求做出反应,在用户的参与和积极反馈中,体现用户的需求和价值观,逐步完善和优化内容,在一种高品质的内容和情感的真诚交换互动中,使尊重人性化的需求做到极致,在极致中赢得人心,获得主动。

(三)社会化思维,扁平化组织,快捷友爱互动。互联网的技术结构是一个网状结构,没有中心节点,没有绝对的权威,决定了它的内在精神实质是无中心化、无权威化,是分布式的平等互动。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任何个人都可以越过路径依赖、专业屏障和权威评价,获得平等平权、自由分享的机会,如微博、微信、博客、论坛、社交网络等等互联网社会化媒体,作为一种实时性、互动式的新型在线媒体,给用户提供了极大参与空间,“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景象已经呈现,以往一对多的传播方式变为当下多对多的“对话”。在顺畅独立自主的表达沟通平台上,与用户进行积极互动并第一时间获得用户的反馈信息,同时用户也是内容的制造者、传播者,这使得网络的传播模式更加多样性,传播向度更具混杂性。

二、互联网对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带来的全方位影响

“任何人、任何物、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永远在线、随时互动”的存在形式,改变了人类世界的空间轴、时间轴和思想维度,给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带来了全方位的影响。

(一)互联网催生意识形态传播新格局。当前,互联网日益成为各种思想、信息和舆论的主要集散地,尤其是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的兴起,使网络意识形态形成和发展的机制和基本形态均发生深刻的变化,任何事件的亲历者能在当场发出消息,瞬间传遍世界每个角落。有机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在社交平台上分享新闻的用户高达78.5%[3]。互联网打破了内容制造与受众的二元对立关系,打破传播主体和受众的界限,实现由单向性传播向双向性甚至是多向性的传播,同时互联网传播注重融声音、色彩、图像、文字等为一体进行传播,既注重网站、论坛等集合式传播,又注重微博、微信等分散式传播,还有的通过质疑主流意识形态或批判其他思潮观点来表达自己的主张,使信息渠道变得丰富多样、四通八达,“渠道为王”自主传播的优势极大地冲击着传统媒体。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教育也经历着WWW网站、校园BBS、QQ、人人、微博、微信等各类网络媒介不断发展与变迁的挑战,引发了信息流动模式、话语形态、价值传播方式的巨大变化。

(二)众声喧哗成为网络舆论场新常态。互联网为人类提供了一个相互交往的、开放的数字平台,任何一个个体、任何一种文化都可以在这里自由展现,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等都可以通过网络呈现,伴随而来的是国际思想文化不断交流交融交锋,国内社会意识更加多元多样多变,网上舆论格局日趋复杂。互联网日渐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成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多元意识形态的汇聚地,既是国家主流声音的发声地,也是众声喧哗的舆论场。当前,全球顶级服务器13台,其中10台在美国;互联网上的内容,英语信息的就占到了90%,而中文信息仅占约1%。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对互联网技术和话语权的垄断,输出的执政理念、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强烈冲击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大学生在与网络交互作用中获得极大自由的同时,意识形态在原有基础上也面临着多元化的选择。然而思想开放并不意味着就没有主导,价值多元也并不意味着没有核心,众声喧哗、风云激荡的舆论场需要有思想的“坐标系”,需要确立价值的“主心骨”。

(三)大学生网络原住民助推网络表达新趋势。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90后大学生,他们个性特征更加鲜明、思维更加活跃、视野更加开阔,同时作为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从一出生就被一个无所不在的网络世界包围着,网络就是他们的生活,字母代表了词语,表情符号代表了情感,数字化的生活是他们从小就伴随成长的生存方式。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6次互联网调查报告,截止2015年6月,我国互联网普及率为48.8%,以10-39岁年龄段为主要群体,比例达78.4%,其中20-29岁年龄段网民的比例为31.4%,青年人是网民的“主力军”。以QQ为例,目前手机QQ活跃用户中,有1.6亿是19-23岁的年轻人,基本上把2500万名在校大学生完全覆盖了[4]。大学生间的联系并不取决于彼此的距离,而是取决于使用的交流技术。80后、90后、95后大学生的代际变化也体现在其网络媒介使用和信息方式的更新。根据“腾讯教育-麦克思-大学校长印象调查”的数据显示,被调查的在校生希望与本校校长沟通的方式中排名第一的是“希望与校长通过社交网络,例如微博、微信进行交流”,有21%的在校生选择了这一选项。

三、主动拥抱互联网、顺势而为,加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教育

互联网技术渗透到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方方面面,高校已经无法按照原有的思维和模式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话语权,迫切需要顺势而为,以开放的心态拥抱最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和人才,以互联网思维去重新打造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各个环节。

(一)在顶层设计上突出大数据思维,以人为本实现个性化服务。互联网时代,众声喧哗,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锋日益频繁已经成为新常态,迫切需要我们改变过去封闭状态下做意识形态工作的惯性思维,把意识形态斗争和各种思想文化碰撞作为一种新常态[5],善于以一种新的理念去审视网络意识形态发展的大势,善于从战略层面进行应对和思考。第一,在顶层设计上突出强烈的大数据思维,做好数据的深度挖掘和预测,在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数据分析,清楚在互联网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对象需要什么,怎么做才能满足其需求,在认识每一位最“真实”的学生基础上,与时俱进更新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思维路径,在因势而动中保持核心优势,发出响亮的声音,让大学生在体验互联网技术带来便捷的同时,提高自身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同与信仰。第二,在实际工作中要切实增强以生为本的学生本位性,精准个性化地服务学生的成长成才。要通过数据的挖掘和预测,动态准确把握学生关注的舆论焦点,成长成才诉求热点,再有针对性地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教育,使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更符合互联网运行规律、更契合高等教育的发展形势、更满足青年学生的需求,尤其在深入挖掘和分析学生在线上浏览、分享、活动、评论等个人信息的网络数据,进行智能化分析研判,使提供的内容能够让学生实时实地触及和激活,学生的任何的不同场景中,都能获得个性化的、精准的服务,使学生在点击网页或手机时,最喜欢的、最想要的,都能立即映入眼帘,能精准击中每位学生的特殊需求,做到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准确推送不同内容,最大化满足其个性化需求,真正实现受众明确、需求清晰、有较强针对性的精确推送。

(二)在内容质量上突出用户思维,在极致服务中激发共鸣。互联网是意识形态传播的工具和途径,而非意识形态本身,增强网络意识形态在大学生群体中的认同感,关键还是意识形态的内容要有充分的吸引力和解释力,要符合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迫切需要,并能对社会发展趋势进行创造性预见。第一,坚持德育首位,以思想引领吸引学生。当前的媒介生态中,并非“声高者得天下”,媒体竞争的是公信力和权威性,尤其在一个“信息过剩”“注意力稀缺”的互联网时代,在大量繁杂的信息中攫取有限的注意力,就要使我们的内容质量“一目了然”“一击即中”,要主动对思想理论核心观点进行精短化改造,用最简洁的语言介绍最精彩的思想理论观点,适应大学生在不同的终端、在不同的场景便捷地学习阅读,让大学生在瞬间接收、快速理解、化繁为简、轻松体验中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要主动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来引领,以举办高质量的校园网站来影响和引导校园网络舆论,通过主动设置议题,对大学生关心关注的网络热点进行专题分析研判,抢占舆论传播的制高点。通过打造网络教育项目的精品,主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网络文化作品中,推出立意高远,内容小短精又深受学生欢迎的原创作品,覆盖学生学习、生活等各个环节,滋养学生成长。第二,要使主流意识形态传播与大学生现实需求实现“零距离对接”。积极构建的互联网平台既要做信息的提供者,更做学生关注的现实具体问题的求解者,更精准、更直接、更深刻地分析问题、传递思想,要在深入研究分析大学生的现实需求后,努力把理论说道要害处,说到大学生的心里头。同时要与时俱进,注重微创新,要在与大学生不断地碰撞交流中把握需求的变化,并尽可能地引导鼓励学生参与传播内容的完善和传播方式的创新,在大学生真正参与中逐步提升传播质量,获得学生的认可和拥护。

(三)在运作模式上突出社会化思维,在友爱互动快捷反应中掌握话语权。第一,要精细塑造、培养和争取话语权。社会化媒体是实时性、互动式在线媒体,个人的声音和话语权在放大,传统媒体的话语权在变弱,高校育人体系的“权威”意识也正在逐渐缩小,作为互联网“原住民”的大学生,个性鲜明、视野开阔,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显著提升,与他们的沟通策略应从“管理”和“把控”中跳出,学会“倾听”,深入了解、研究他们的语言思维和表达习惯,知道他们“怎么说”“说什么”“想什么”,结合他们日常学习生活实际,充分利用图像、视频、文字、声音等生动多样、感知功能融为一体的传播方式,利用新闻、论坛、贴吧、QQ、微博、微信等多样的网络空间,多管齐下,组建话语共同体,构建网络意识形态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化的传播态势,使主流意识形态宣传理念贯穿到互联网媒体的整体宣传之中,讲好故事,传播好价值。同时要有一颗感同身受的心,在与大学生彼此尊重、彼此需要、彼此平等交流中,实现与学生有温度、有感情的良性互动,实现情感的交换和共鸣,使“互动式”的理念传播真正变成一种自动自发的状态,在一种友爱互动的过程中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充分接受。第二,互联网时代的信息传播扩散是即时的、秒速的,要及时感知、洞察到大学生微妙需求,并能迅速行动,就必须在组织结构上重心下移,走向“扁平化”,建立舆情监测和引导机制,及时分析研判舆情动态,构建快速响应、统筹协调、共同参与、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建立大数据舆情平台,设置好监测的主题和关键词,实时关注舆情动态,第一时间发现学生群体高度关注的或有关联的苗头性问题,准确分析、及时回应;建设舆情发布平台,建设和维护好校园微信公众账号、学校新闻网移动客户端、校务微博、QQ群等,打造校园舆情信息发布新平台,并主动融合校园网站、报纸、广播电视台、宣传橱窗等阵地,实现网上网下互通互动,增强渗透力;积极培育网络舆论意见领袖,鼓励更多的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学生党员干部主动进入网络舆论阵地,上微信、开微博、加QQ群等,答疑解惑,对学生关心关注的热点、敏感问题做好宣传解释工作,对学生的学习生活需求第一时间真诚反馈,抢占网络舆论引导的主动权,使主流声音形成声势。

参考文献:

[1]赵大伟.互联网思维独孤九剑[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4.

[2]罗旭.大数据时代我们最需要什么样的人才?[N].光明日报,2014-3-8(8).

[3]田舒斌.活力与秩序:新媒体生存法则[EB/ OL].(2014 11 19)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 -11/19/c_127228940.htm.

[4]赵天骄.“智慧校园”如何借势破局?[N].中国教育报,2015-10-24(3).

[5]袁贵仁.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努力做好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N].中国教育报,2015-2-2.

中图分类号:B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884(2016)01-0019-04

收稿日期:2015 - 12 - 15

基金项目:福建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2015年度项目(FJ2015B046)

作者简介:周娟娟(1982-),女,福建宁德人,福建农林大学讲师,硕士。

猜你喜欢

网络意识形态互联网思维高校
网络意见领袖视角下的网络意识形态传播路径
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的理论逻辑
当前高职院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对策思考
网络意识形态内涵的新界定
论述互联网思维在电子商务中的作用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