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佛经灸疗文献探论

2016-04-05李良松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

上海针灸杂志 2016年4期
关键词:佛经灸法文献

李良松(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



佛经灸疗文献探论

李良松
(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

【摘要】灸疗是佛医的重要内容之一。除了艾叶之外,佛医还认为可以针对病情采用相应的灸疗材料,如转筋采用木瓜之灸就是很好的例子。此外,佛医还提出了“心灸”之法,即以观想之火、意念之焰来治疗各种疾病。该文从针灸并用,相得益彰;灸法治病,众法并举;灸心之法,却病之门;僧传灸术,独具特色4个方面来论述。

【关键词】佛经;灸法;文献

佛教针灸疗法具有鲜明的特色,在东方医学发展史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3]。在佛教经籍中,针刺疗法的内容比较多,涉及面十分广泛。相比之下,灸疗的内容比较少,而且论述也比较简略。现就大藏经[4-5]中的灸疗史料探论如次。

1 针灸并用,相得益彰

在佛陀时代,针灸之法被用于治疗各种疾病。《佛说长阿含经》卷第十三云:“或为医方、针灸、药石,疗治众病。”

在佛教经籍中,常以针灸为喻,以说明深奥难懂的佛理,这说明针灸之术在当时已是家喻户晓。《成实论》卷第七云:“问曰:若令他得乐,名为福者;令他得苦,应当有罪。如良医针灸,令他生苦,是应得罪?答曰:良医针灸,为与乐,故不得罪也。”《维摩经略疏》卷第九亦云:“菩萨如是观身见一切种即如来种。如人眼翳苦痛失明,若诸拙师针灸药涂,虽得痛止,而眼根毁坏,永不见色。无如来种。若人患眼不坏眼根,若遇幻师,禁咒痛愈,眼根清净。此喻凡夫虽具烦恼,犹有反复种义不坏。是故身为如来种也。”《金光明经文句记》卷第二(上)曰:“又如病者恐死,加之针灸。针灸实苦。言除病故,皆生乐想。八苦交煎,妄谓为乐。事亦如是。”《维摩经略疏垂裕记》卷第十曰:“三藏教主名为拙医,析法观智如针灸。小乘助道如药涂,出三界苦如痛止。”《宗镜录》卷第二十九曰:“如《大智度论》云,譬如治病,苦药针灸痛而得差。如有妙药,名苏陀扇陀,病人眼见,众疾皆愈。除病虽同,优劣法异。声闻菩萨教化度人,亦复如是。”

对于误诊误治或以针灸的名义骗取钱财,《法苑珠林》《诸经要集》等书中认为,这将遭受报应,在地狱中受到火钉刺骨的痛苦。《法苑珠林》卷第六十七:“第七,复有众生,常为狱卒热烧铁钉钉人百节骨头,钉之已讫,自然火生,焚烧身体悉皆焦烂。何罪所致?佛言:以前世时,坐为针灸医师,针人身体不能差病,诳他取财徒受苦痛。令他苦恼,故获斯罪。”

早在唐代,义净将中医针灸之术传到了南亚诸国。《南海寄归内法传》卷第三载:“自离故国,向二十余年。但以此疗身,颇无他疾。……针灸之医,诊脉之术,赡部洲中无以加也。长年之药,唯东夏焉。”

佛家针灸与中医针灸的显著差异在于,第一,中医的经络是点-线-面上的分布,佛家经络是立体网状的分布;第二,中医针灸是针对穴位来施治,佛家针灸是针对立体网眼来施治;第三,佛家的针灸往往结合真言、手印等方法进行治疗。针灸并用的治疗方法,在佛医中的应用比较普遍,或先针后灸,或先灸后针,或针灸在不同的部位同时使用。佛家针灸疗法,不仅能治疗身体的疾病,而且还被用于治疗贪、瞋、痴等心理与精神的疾病。

2 灸法治病,众法并举

灸字在佛经中出现的频率虽然只有针字的六分之一,但其作为一种特色之疗法,在佛医的发展史上仍具有较大的影响。

关于“灸”字,在佛经中有“烤”“烫”“烧”“炙”“艾灸”“热疗”等多种含义。《一切经音义》卷第十二曰:“炙,燎(上征释反,火炙也。经作灸,音九,恐非也,书人误也。下辽铫反,燎。火炙,燎也。经中作疗,力召反,疗病也,恐非此义也)。”《一切经音义》卷第三十九亦云:“灸瘢(上鸠友反,《说文》云:炙,灼也,从火久声。下伴镘反,《苍颉篇》云:瘢痕也。《说文》瘢痍也,从疒般声,经作[病-丙+盘],俗字也)。”关于“灸”字,古代字书还有多种不同的解释。

在佛医的临床诊疗中,有时将针灸等外治疗法视为首选之法。《量处轻重仪》:“三治病所须(其例有三),初谓医术针灸刀角槌捍疗疾之具,二谓诸方本草明堂流注脉经药诀之书,三谓对病四药如上列名余之三药如上入重。尽形药中如后正断。”

针对不同的疾病,可采用不同的灸治材料,正如《安乐集》中所述,被恶狗咬后,可用虎骨灸之。如无虎骨,可口中默念“虎来虎来”,然后以掌摩之。如患腿脚抽筋,可以木瓜枝灸之,如无木瓜枝,可口中默念“木瓜木瓜”,然后以热掌摩之。据传,用不同的材质灸疗各种疾病,往往可以收到较好的疗效。为什么呢?该集说“何以故?以名即法故。有名异法者,如以指指月是也。”

《正法华经》论述了运用名药针灸治疗失明的案例。该书第三卷云:“斯人之疾,凡药疗之终不能愈。雪山有药,能疗四病。一曰显,二曰良,三曰明,四曰安,是药四名。于时良医愍伤病人,为设方便,即入雪山,采四品药哺咀捣合,以疗其盲目便见明。又加针灸消息补写,斯人目睛内外通彻,睹日月光五色十方。”

佛家的灸法,主要有3个方面的特点,第一个特点为灸法的多样性,除了艾灸之外,还有水灸、火灸、骨灸、药灸、木瓜灸等。水灸为烧红的木炭淬火之后,用于灸治主病的相关位。火灸为将正在燃烧木棒或烧红的木炭直接灸于相应部位。骨灸将动物骨棒烧热之后用于灸治,文中所说的虎骨为禁用品,可以牛骨、猪骨和犬骨等作为替代品。药灸有隔药灸与药火灸,隔药灸为将生姜、当归的饮片湿敷体表,然后用火以灸之;药火灸为将药末或药棒作为灸材。木瓜灸有两种,一为用木瓜枝作为灸材,二为将木瓜片作为隔灸之品,后者用于女性为多。第二个特点为灸无常法,在许多层面上突破了传统的禁区。如眼科疾患的灸治疗法,常为一般灸治所慎用或禁用。但佛家的眼科灸治疗法,则是传承了两千多年的重要特色,与金针拨内障同为治疗眼科疾患的两大法门。眼科灸疗的主要方法为,将清热明目等药物捣烂后敷于眼部,然后用热灸材而灸之。第三个特点为重部位轻腧穴、重脏腑轻经络。佛家灸法,多以部位为中心施灸,并针对具体脏腑选取特定的部位。

3 灸心之法,却病之门

在佛医中,佛药有心药和法药,佛针有心针和法针,而佛门之灸术,也有心灸和法灸之说。所谓心灸,就是以观想之火来治体寒之证;而法灸,指的就是高僧和佛医之师以意念之火来救治众生的各种疾病。我将心灸和法灸统称之为“灸心”之法。《天台传佛心印记》:“初心修观必先内心,故于三科拣却界入,复于五阴又除前四。的取识阴为所观境,如去丈就尺、去尺就寸,是为总无明心。若就总明别即第六识,如伐树得根,灸病得穴,千枝百病自然消殒。”

以身为灯、以心为法,也是灸心之法门。《法苑珠林》卷第九曰:“如菩萨本行经云。佛言:我昔无数劫来放舍身命,于阎浮提作大国王,便持刀授与左右,敕令剜身作千灯处。出其身肉深如大钱,以苏油灌中而作千灯。安炷已讫,语婆罗门言:先说经法,然后灸灯。而婆罗门为王说偈言:常者皆尽,高者亦堕;合会有离,生者有死。王闻偈已,欢喜踊跃。今为法故,以身为灯。不求世荣,亦不求二乘之证,持是功德愿求无上正真之道。发是愿已,实时大千世界六种震动。身灸千灯,一切诸天帝释梵王轮王等,皆来慰问:身灸千灯得无痛耶:颇有悔耶?王答天帝:不以为痛。亦无悔恨。若无悔恨,以何为证?王便誓言:而我千灯用求无上之道,审当成佛者,诸疮即愈。作是语已,身即平复无有疮瘢。帝释诸天王臣眷属无量庶民,异口同音悉赞欢喜,皆行十善。”

《四明十义书》卷上云:“具如止观去于丈尺,唯取于寸。乃是于事造中,去其所造。取能造以为所观之境,故云‘伐树得根。灸病得穴’。乃是去其千枝百脉,唯取一根一穴。立所观境,故云先重明境,故扶宗云。以一念识心为境也。”“良由灸病得穴故,百病自差,伐树得根故。……方名伐树灸病耶。”“所以唯观心者,心为诸法之本故也。伐树除根,灸病得穴。由是即观一念识心,具造三千之法。”

《大方等大集经》第四十卷云:“一切救济,常为守护不令入恶。若有如是修福德者,身心精进……或复病患汤药针灸种种医疗。如是檀越。我等如是十五浊中一切悉护。若有胎藏妊娠女人。供养如是福德人时。我等护持无时暂舍。”

《人天眼目》卷之五写到:“毘婆沙论问曰:心意识有何差别?答曰:无有差别。即心是意,意即是识,皆同一义。如火灸,亦名焰亦名炽。”

心灸与法灸,是佛医灸疗的重要特色。所谓心法之灸,就是用意念之火对患者的患病脏腑进行施治。具体的方法是,施灸者用意念之火直指病灶,患者用真诚的心来接收施治的意念之灸,当医患双方进入到心灵互通的境界,就能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心灸偏重于患者的主观能动性,法灸则偏重于施灸者外在力量的加持。由于心灸与法灸很难截然分开,故常合称为心法之灸。心针与法针,道理亦然。

4 僧传灸术,独具特色

在《高僧传》《续传灯录》及其他典籍文献中,记载了不少善用灸法的高僧。现分述如次。

4.1灸术见长之僧医

4.1.1释僧瑾

南北朝刘宋时期高僧,其修为、医术为当时皇室所重。《高僧传》卷第七载:“是为明帝,仍敕瑾使为天下僧主……瑾辞,四方献奉。并问僧正得未?其见重如此。瑾性不蓄金,皆充福业……帝后风疾,数加针灸痛恼无聊……瑾以宋元徽中卒。春秋七十有九。”

4.1.2圣火沙门

南北朝僧人。佚其姓名贯履。据《物异考》记载,齐武帝永明(483—493)中,有沙门从北方赍火至,火赤于常火而小,能疗疾,成呼为圣火。病者取火以灸,至7炷即愈。

4.1.3东松岗哇

唐代著名医学家,汉名已无法查考。藏王赤松德赞执政时期(754—797),受聘到西藏传授医学,相传藏王曾予以王室御医之职。后因藏王赤松德赞患病而再次受聘入藏,并很快治愈藏王之病。藏王为表彰其医技,赐“塔西·东松岗哇”之名,其弟子遍布全西藏,其中有藏医之“医圣”、《四部医典》著者宇陀元丹贡布。东松岗哇擅长灸术,著有《艾灸明灯》等书。

4.1.4神素

唐代僧人。据《外台秘要》卷13记载,有神素师灸骨蒸咳法。

4.1.5仲开

宋代僧人。佚其姓名,生平不详。据《灸膏肓输穴法》记载,普鉴院仲开得取膏肓穴三法,似亦可用。唐代针灸界用膏肓穴灸法治虚劳颇盛行,而在当时膏肓穴为新发现之穴位,取法很多,仲开得其中三法。

4.1.6灸狂医僧

宋代医僧。佚其姓名。精灸术。据《针灸资生经》载,有两人患狂证,该医僧为三灸百会而愈。

4.1.7泉州僧

宋代驻锡泉州僧人,约生活在12—13世纪时。姓名贯履失考。据南宋庄绰《灸膏肓腧穴法》载:邵玉少时病瘵(类今结核病),得泉州僧为灸膏肓而愈。

4.1.8慧禅师

宋代僧人。生平里居不详。据《名医类案》引《百一选方》云,有道场慧禅师方,治肠风脏毒,灼艾最妙。其法为平立,量脊柱骨与脐平处之椎上灸7壮。或年久失治者,更于椎骨两旁,灸如上数,无不除根者。

4.1.9灸膏肓僧

元代僧人。佚其姓名、贯履。据《针灸四书》载,有叶余庆字元善者,平江(今属江苏苏州)人。曾患瘵疾,其住所对着桥,然因病不能度。有僧为之灸膏肓穴百壮,后两日即能行数里,登降皆不倦,自是转康强。叶余庆转为人灸,用此法亦见良效。

4.1.10悔迟居士

清代居士。姓名贯履无考。精针灸术,著有《灸法纂要》一书。

4.2针灸并重之僧医

4.2.1僧坦

北魏时僧人。又称沙门僧坦。李惰父亮,世祖时奔刘义隆于彭城,尝就沙门僧坦研习众方、针灸术,遂精医术,治皆有效。行医于徐、兖之间,多所救恤。

4.2.2彻公

隋代僧人。据《医心方》载,僧匡及彻公二家,与《黄帝明堂经》等四经不同者别书。则彻公不仅精针灸,且有专著传世,因此才有别书之谓。

4.2.3僧匡

隋代僧人。又称释僧匡。贯履、姓氏不详。善针灸。撰有《释僧匡针灸经》,已佚。其书部分内容在《医心方》中有所引述。

4.2.4马哈也那

唐代医僧。又作大乘和尚或摩诃衍。长期在西藏传授佛经、医学。他精通藏文,与藏医家毗卢遮那将中医书译成藏文,并参阅藏文医学文献《医学大全》《无畏的武器》,并对唐金城公主入藏带入的医书进行综合归纳,著成《月王药诊》一书。此书系统介绍西藏及邻近国家和地区有关生理、病理、疾病诊疗方法等医学知识,和329种药物的性味功用。书中所载的导尿、灌肠、放血、火灸、针拨白内障等疗法,现在仍然沿用。

4.2.5达玛热札

唐代藏医学家。为藏王赤德祖赞从天竺请入之医生。精通佛学、医学、梵文等。著有《放血铁莲》《艾灸甘露滴》《穿刺巧技》等著作。

4.2.6大元禅师

明代万历以前僧人。初住汉中,后徙锡西山潭拓寺。对《素问》《难经》深有研究,擅长针灸、伤寒、胎产,在官宦间颇有影响。

4.2.7安加智桑

明代藏医学家。藏医学北方学派代表人物之一。他长期从事医疗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运用针灸、方剂之法颇多心得;在针灸穴位及躯体、脏腑病理学方面见解独到。主要著作为《药诊案纪》。

4.2.8坦然

明代医僧。佚其俗姓。安徽太平县人,居歙县北八里箬岭之上。精医术,尤擅针灸。其所用针纤细如毛,长不过寸许,每施针必效。一人患瘫疾,卧床已两载,坦然一再针之不效。他思之再三,忽然开朗,曰:此人皮肉肥厚,短针不足用也。于是更置金针,长5寸,一针而愈。又太平县胡振声中风,僵卧两日,家人已为其准备后事。适坦然过其家门,延视之,针其手,手动;再针,泻痰斗余,即崛然起坐。次日午刻,即能赴5里外赴席。其奇验皆类此。

4.2.9湛池

明代僧人,字还无,济宁(今属山东)人。持戒修律,尤精医术。论治不执古方,擅长外科手术和针灸。治疗疽疡,取效神速,以济人称誉于时。

4.2.10博开哇·米盘格勒南杰

清初藏医学家。精通佛经和医学,擅长诗歌,“博开哇”即是“藏族学者”之意,喻其学识渊博。著有《人体上身针灸穴位》《上体病理逐解和针砭原理逐解》等医学著作,对后世有一定影响。

4.2.11本圆

清代僧人(1772—?)。又作僧本圆、本圆超,住四川成都文殊院。知医,尤精仲景,并擅针灸。他曾集注仲景六经之说,认为发表攻里、驱阴回阳、泻火清燥诸法皆不可偏废,并谓临证当权宜古方而力避偏执。他尝博览群书,采选内外科经验效方,集成《汇集金鉴》1册(1831年),其后又增补五官、伤科、妇儿科等内容,仍名《汇集金鉴》2卷(1842年),分门列部,甚便于寻检。此外撰有《同人针灸》(又名《同人针法》),刊于1831年。

4.2.12圆觉

清代僧人。精针灸及武术。传其术于江西黄石屏,黄氏经数年尽得其传,行医于沪上,有“神针黄”之称。

4.2.13德恒

清代僧人。字解石,浙江绍兴诸暨人。据《中国医学大成提要》,德恒曾重订徐凤所著《针灸大全》,则其为精针灸术者当无疑。

4.2.14心禅

清代僧人。又称心禅大师。南海普陀山人,后侨寓杭州。少年时出家,礼佛之余,喜读《内经》《难经》及汉晋名医著作,并多方购置医书以习之。后遇李梦舟传针灸术,乃融贯针、药而用于临床,治有卓效。心禅撰有《一得集》3卷(1889年)。该书卷1有医论17条,历数庸医误人之过;后2卷为病案,以内科杂病为主,谓临证应视病情实际,施以汤药、针灸或外治诸法。

此外,还有一些禅门公案、地狱之论涉及到灸疮的问题,如《云门匡真禅师广录》《黄龙慧南禅师语录》《大慧普觉禅师住育王广利禅寺语录》等文献均可寻及相关的论述,此就不赘。

通过以上的概述我们可以看出,佛教经籍有关佛医灸疗的内容虽然比较简略,但也具有鲜明的特色,特别是“心灸”之法门,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释永信,李良松.中国佛教医药全书[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 2011:5.

[2]徐皓峰.相逢药师经法[J].佛教文化,2001,(6):42-44.

[3]肖雨.佛教医学概论(续二)[J].五台山研究,2000,(3):21-26.

[4]释一诚.频伽精舍校刊大藏经(精装本)[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 2008:11.

[5][日]高楠顺次郎,渡边海旭.大正新修大藏经[M].台北:佛陀教育基金会,1990:3.

【中图分类号】R245.8

【文献标志码】A

DOI:10.13460/j.issn.1005-0957.2016.04.0486

文章编号:1005-0957(2016)04-0486-04

收稿日期2015-09-20

基金项目:北京市中医药文化研究基地项目(2011-BJJD)

作者简介:李良松(1963-),男,教授,Email:bjlls66@sohu.com

Exploration of Literature on Buddhist Scripture Moxibustion

LI Liang-song.
Beij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Beijing 100029,China

[Abstract]Moxibustion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contents of Buddhist medicine.Buddhist medicine considers that besides mugwort leaves,corresponding moxibustion materials can be used in accordance with patient’s condition.Using papaya moxibustion for cramp is a good example.In addition,Buddhist medicine proposes meditative moxibustion,that is,using the fire of visualization and the flame of ideas to treat diseases.This article has a discussion from four aspects:combination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to complement each other,treatment of diseases by moxibustion plus other methods,use of meditative moxibustion as a way to treat diseases and unique monk-derived moxibustion.

[Key words]Buddhist scripture;Moxibustion;Literature

猜你喜欢

佛经灸法文献
董氏奇穴联合透灸法治疗感冒后咳嗽验案
灸法治疗“未病”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家庭灸法轻松缓解眼疲劳
协通论视佛经一例
远离斑秃 不再尴尬——用家庭灸法辅助治疗斑秃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佛经音义同形字辑释
西夏文佛经——《吉祥遍至口和本续》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