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陆氏针灸源流及主要学术思想

2016-04-05裴建陆焱垚陈宇杰周次利施征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上海0003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上海00030

上海针灸杂志 2016年4期
关键词:针灸学针灸疗法学术思想

裴建,陆焱垚,陈宇杰,周次利,施征(.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上海 0003;.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上海 00030)



·名医经验·

陆氏针灸源流及主要学术思想

裴建1,陆焱垚1,陈宇杰1,周次利2,施征2
(1.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上海 200032;2.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上海 200030)

【摘要】“陆氏针灸疗法”,被列入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影响深远。该文从陆氏针灸源流、陆氏针灸流派主要学术思想、陆氏针灸流派传承研究基地的继承和创新工作等方面进行了详细梳理和归纳,以进一步传承和发扬“陆氏针灸疗法”,造福民众健康。

【关键词】针灸疗法;名医经验;针灸学;学术流派;学术思想

陆氏针灸流派是我国近现代国内外影响最大的针灸流派之一[1]。“陆氏针灸疗法”于2009年6月被列入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5月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该流派具有较完善的针灸学理论和方法学体系,为我国近现代针灸医学的复兴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2-3]。

上海市卫生局、上海市中医药发展办公室非常重视中医流派的传承和研究,并于2012年以巨额资金资助中医流派传承基地建设,其中陆氏针灸作为首批15个中医流派传承研究基地之一。本文对陆氏针灸流派的谱系及主要学术思想作一简要阐述。

1 中医陆氏针灸源流

1.1第1代,陆氏针灸创始者,李培卿

李培卿(1865—1947年),字怀德,上海嘉定人。青年时期自学针灸,于22岁时从陈慕兰为师,钻研《内经》、金元四大家之说,深究窦汉卿、杨继洲诸家之长。早年悬壶于嘉定西门外严庙乡,治疗每获奇效,故有“神针”之誉。中年,分别设诊于昆山、上海两地,经验更丰,业务更盛。重视脾肾的虚实,强调经络理论的指导作用,注重补泻手法,提倡慢针细捻,创用温针、伏针、伏灸。后经其子陆瘦燕(李氏幼子,出嗣姓陆)大力推广,成为针灸医学的一大流派[4]。

1.2第2代,陆氏针灸开拓者,陆瘦燕、朱汝功

陆瘦燕(1909—1969年),江苏昆山县人。陆瘦燕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针灸学家和教育家。1960年,全国第一个针灸系在上海中医学院成立,陆瘦燕被任命为系主任,后又兼任上海中医学院附属龙华医院针灸科主任、上海市针灸研究所所长,集医、教、研于一身。1959年,中央卫生部委派他作为中国医学代表团成员,到苏联讲学、会诊。回国后,他被任命为国家科委委员。

少年时随其父针灸名家李培卿习医,精读《内经》《难经》《针灸甲乙经》《类经》《针灸大成》等书。数年后得其真传,18岁即在上海悬壶济世,因针刺沉疴,屡见奇效,求治者络绎不绝,成为一代名医。

陆瘦燕先生秉承家学,融会中西,针术精湛,风格独特,效若桴鼓;在40余年的针灸生涯中,全力研究经络学说,用以指导临床,并诠释针灸学的各项理论。注重全面切诊,整体辨证;重视爪切,善施行气、补泻手法;处方配穴灵活适当。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学术思想和医疗风格。开创了针灸实验之先河;深入研究“烧山火”“透天凉”针刺补泻手法,创办“新中国针灸学研究社”及函授班,开办“陆瘦燕朱汝功针灸学习班”,在上海中医药大学授教学生,培养了大批针灸人才;最早为针灸经络教学提供现代化的直观教具,设计创制了中国第一台大型光电显示经络腧穴电动玻璃人教学模型与第一套脉象模型,分别获1964年国家工业产品二等奖、三等奖;著书立说,传播学术思想,在国内外针灸界颇具影响。主持编写了《针灸学丛书》,先后出版了“丛书”中的《经络学图说》《腧穴学概论》《刺灸法汇论》《针灸腧穴图谱》等分册,其中《针灸腧穴图谱》还被国外出版社翻印发行。

朱汝功(1913年出生),上海奉贤人。奉贤师范学校毕业后在奉贤南桥女校任教。抗战爆发后,就读于上海中国医学院,师承章次公、李培卿。1941年毕业后,在奉贤南桥镇开业,诊务兴盛。1943年,与陆瘦燕结为伉俪,婚后在上海八仙桥各自设诊行医。在50年代,陆瘦燕和朱汝功的针灸诊所在上海颇负盛名,夫妇二人共同兴办的针灸函授教育更是名闻遐迩。1960年,朱汝功接受上海中医学院附属龙华医院的聘请,任针灸科副主任。1979年以后,任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室主任、上海市针灸学会副主任委员、上海中医药杂志及上海针灸杂志编委等职务。她率领子女和及门弟子整理出版了《陆瘦燕针灸论著医案选》《针灸腧穴图谱》修订本、《陆瘦燕朱汝功针灸学术经验选》《针灸名家陆瘦燕学术经验集》《陆瘦燕针灸医案医话》《陆瘦燕金针实验录》等专著,为中医针灸留下了宝贵的财富。1981年赴美国,历任美国针灸医学会第六届副理事长,美东针灸医师联合会第一、第二届常务理事,兼学术研究部主任,美国针灸医学会第七届第一副理事长,美国针灸医学会第九、第十届理事等职,为弘扬针灸医学作出了很大贡献。

陆瘦燕及夫人朱汝功在针灸临床、教学和科研中作出了巨大的成就,形成了独特的针灸流派。

1.3第3代,陆氏针灸继承者

1.3.1陆氏子女

陆氏子女中有7人继承父业,即陆筱燕、陆李还、陆明、陆伦、陆利霞、陆利芳、陆焱垚。在孙辈中有2人随其母陆利芳在澳洲开业,有2人在上海随陆焱垚学习针灸。

他们秉承陆氏家学和人品医德,在针灸医疗和教学中成绩昭然。如陆焱垚,陆瘦燕的女儿,自幼跟随父母于诊室,耳闻目濡针灸治病之疗效及父母亲高尚的人品和医德,故高中毕业后,立志学习中医。1967年毕业于上海中医学院(上海中医药大学前身)医疗系,曾相继任上海中医药大学针推学院经络教研室主任、刺灸治疗教研室主任、刺法灸法教研室主任。1996年任全国高等中医院校针灸教育研究会秘书长。主要著作有《陆瘦燕针灸论著医案选》《陆瘦燕朱汝功针灸带教录》等。

1.3.2入室弟子

20世纪40~50年代,入室弟子共有80人,其中如李元吉、杨钧伯、顾礼华、屈春水、王佐良、高正、尤益人、石小平、陈德尊、王天籁、施正华、吴绍德、王志煜、张时宜、苏肇家、高忻洙等,在针灸医疗、科研、教育、文献等诸领域,建树颇多。

1.3.3“新中国针灸学研究社”及“针灸函授班”的学员

学员众多,热爱中医针灸,开业行医或自我保健。

1.3.4上海中医药大学受教学生

其中,很多成为针灸名医,在针灸医疗、科研、教育、文献等诸领域,建树颇多。如陈汉平、王卜雄、杨文英、刘炎、居贤水、魏福良、高忻洙等。

其中陈汉平为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名中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曾担任龙华医院针灸科主任,上海中医学院副院长、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副院长、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合作中心主任、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所长、上海中医学院针灸系主任、中国针灸学会副会长、上海市针灸学会理事长。现任中国针灸学会名誉副会长,上海市针灸学会顾问。

魏福良,为安徽中医药大学附属针灸医院主任医师,第三、第四、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人导师;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安徽省第二批名老中医工作室导师。从事中医针灸临床工作近50年。

2011年上海中医药大学授予陆焱垚、尤益人、高正、陈汉平等为陆氏针灸流派传人。

1.4第4代,陆氏针灸发展者——再传弟子

第3代传人的再传弟子。如陈汉平教授,共指导硕土生20名、博士生16名。他们在国内外针灸领域从事医疗、科研、教育工作,成绩斐然。

1.5第5代,陆氏针灸传人,陆氏针灸发扬者

他们大部分为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毕业,在全国各地从事针灸临床、教育工作,为陆氏针灸的发扬和传播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2 中医陆氏针灸流派主要学术思想

2.1研究阐发经络、腧穴理论,并以此为辨证论治的主体[5-7]

“陆氏针灸”重视对经络、腧穴理论的研究。他们认为“经络学说的起源和针灸的关系十分密切,经络学说用于指导临床实践,以针灸为最早,其后随着中医学理论的发展,才广泛地被应用到各科中去,所以经络学说从孕育、诞生到发展,皆与针灸息息相关。如失去经络学说的指导,实践中就会迷失方向,缺乏理论依据,在千变万化的病例面前,必然不知所措。”因此,深入整理研究经络理论,在临床上从诊断到治疗,无不贯穿了这一学术思想,并对一些争议较多、众说纷纭的问题,如经气的意义、经脉元气和脏腑腧穴的关系、十二经脉同名经相接的关系,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的交会关系,十二经脉病候的病理析解等,他们都作了深刻的阐发,为针灸教学和临床长期存在的一些悬而未解的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促进了经络理论的不断完善和提高。

在当年,如此重视经络学说,并加以研究、发展、应用于针灸临床的,陆氏伉俪实属第一人。

2.2全面切诊,整体治疗,注重肾气和胃气对人体的影响[8-9]

对四诊的运用,陆、朱两位老师特别重视切诊,认为切诊在针灸临床上不仅是诊断疾病的重要手段,而且也是选穴位、论补泻、别深浅、辨忌宜的主要依据,运用正确与否,对提高针灸疗效有直接关系。故提出除切寸口脉外,还应候“肾间动气”以察元气的盛衰,切“虚里之脉”以诊胃、宗二气,重“太溪”“冲阳”之脉,辨疾病的转归和预后,颔厌脉候清空,太冲脉候肝气,诊寸口详察左右偏胜,同时应仔细切按经脉的皮部及有关的腧穴,如此全面切诊能掌握病者的整体情况,帮助正确辨证,故疗效往往较好。

2.3权衡缓急,处方配穴有常有变[10]

他们认为,针灸处方配穴,也和内科处方用药一样,有其一定的组成规律,决不是病在哪里就针哪里,而要整体辨证,识别标本,权衡缓急。一般以局部和邻近病所的腧穴为主穴,以经络循行所到处四肢的腧穴为配穴进行处方,其常用的配穴方法有下列多种。

2.3.1常用的配穴方法

①俞募配穴;②表里配穴法;③纳支配穴法;④刚柔配穴法;⑤对症配穴法。

2.3.2权宜之变通方法

泻南补北法是古人针对“东方实”“西方虚”而提出的一种配穴方法,他们认为此是一种权宜之变法。东方实即木实,西方虚即金虚,泻南即泻火,补北即补水。在木实金虚的病理机制下,木实生火,火实克金是必然的,所以治疗上必须泻火救金以制肝木,这是实泻其子之法。但金虚何以不补土母,而要补水呢?他们认为在土平无恙情况下,补之使实,则有制水之忌,水亏无以克火,火旺则更伐金,如是非但不能取得治疗效果,反而更造成恶性循环,因此提出补水,水不虚则可制火,火衰而不烁金,则金虚得治,金坚而能制木,则木因而平矣。

2.4重视爪切,善施行气、补泻手法,并对刺法理论作了深刻的阐发

他们重视爪切进针法,这样可以使患者减轻疼痛或不觉疼痛;正确取穴,不致偏离;宣散血气,避开血管或器官;便于施行各种针刺手法。因此,双手爪切进针法是陆氏针灸流派的特色之一。

他们在长期临床实践中体会到,正确运用针刺手法是取效之关键,尤其在治疗脏腑病时,运用补泻手法,疗效确比不用补泻手法为佳。

2.4.1对针刺手法提出科学的分类[11-12]

手法分3类,即基本手法、辅助手法、复式手法。

手法作用分3类,即候(催)气、行气及补泻。

针刺补泻手法分2类,即调和阴阳、疏调营卫。

创5种行气法,即捻转行气法、提插行气法、呼吸行气法、按压行气法及针芒行气法,填补了近代针灸文献的空白。

2.4.2对“烧山火”与“透天凉”的研究[13-15]

从源到流,从理论到操作,作了深入而精辟的讨论,并将这两种手法的具体操作方法作了考究。并进行了临床和实验研究。不仅使古老的技法得以薪传,而且通过实验研究认识到,两种手法的作用在主观的感觉变化过程中,有实际发生的生理过程和物质基础。陆氏伉俪可以说是针灸学科现代实验研究的先驱者,这在当时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均居领先地位,亦为以后经络及手法的研究提供了思路和借鉴。

2.4.3对“行气针法”(导气针法)的实验研究[16]

初步证实了感觉循行的定向性随手法不同而有显著差别,且不同的施术者存在着效果的差别。将古老的针刺手法与现代的实验方法相结合,开创了针灸实验的先河,为日后的《实验针灸学》积累了经验,打下了基础。

2.5针法与灸法并重,辅以中药,进行综合治疗[17-18]

针灸包括针刺和艾灸两种治疗方法。陆老师和朱老师认为针刺和艾灸各有所长,或针,或灸,或针灸并用,再辅以中药,根据病情的需要,选用得当,皆能获得显效。陆老师在“略论针刺补泻手法的探讨”一文中详细地谈到针灸并用的方法:“凡虚实相兼的病症,如上虚下实,或上实下虚等,若针与灸适当配合,有各取其长的良好效果。一般是一天针治,一天灸治,交替使用,既能起针刺调气的作用,又能收艾灸温行的效果,疗效则比单纯针刺或单纯艾灸为显著。至于针与灸的间隔次数,应结合对象,适当施行,或针2次灸1次,或针3次灸1次,需要灵活掌握。”

2.6习用毫针,提倡温针、伏针、伏灸[19]

他们习用毫针,认为毫针纤细灵活,进针时可减少疼痛,运针时施行手法方便,肌腠损伤较少,不伤正气,所以比其他针具安全,可用于全身各穴。

他们秉承先父的经验,体会到温针不但有温行经气的功效,还有帮助加强手法的作用,因此,大力提倡使用。他们认为温针和灸法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治疗方法,温针的作用是取其温暖,借以帮助针力之不足;而灸法是取艾火之灼热,振阳温经而起陷下。

他们在随父临诊及自己数十年临床实践中,体会到伏天天气炎热,人体腠理开疏,阳气旺盛,此时或针或灸,能使伏留筋骨深处的外邪随汗外泄,无论补虚泻实,均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成为陆氏针灸流派的又一特色。

3 中医陆氏针灸流派传承研究基地

2012年12月12日,陆氏针灸流派传承研究基地建设项目顺利启动,其中主基地为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分基地为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项目合作单位包括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上海市中医院、浦东新区中医院。同时成立专家委员会与顾问委员会,指导陆氏针灸流派的学术思想总结和临床经验的发挥。

龙华医院“陆瘦燕针灸工作室”于2012年8月2日授牌建立。同时成立了陆氏针灸工作室专病特需门诊,旨在努力发掘陆氏针灸流派特色诊疗技术,并通过陆氏针灸流派传承、学生跟师临床学习,继承流派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培养传承人才临床诊疗能力。陆氏针灸专家组主要成员包括陆焱垚、陆李还、高正、苏肇家、谈月娟5位。

传承研究基地以“陆瘦燕针灸工作室”为主要平台,回顾性分析了陆氏针灸流派形成的人文环境、成才之路,初步探索了现代院校入门教育+师徒授受的师承教育模式,以提升中医传承性人才的中医素养。以优势病种带动中青年人才培养,通过陆氏针灸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评价,探索陆氏针灸辨证体系;通过提炼陆氏针灸流派温针技术参数,观察颈痹、腰痹的取穴配伍规律;通过陆氏针刺手法对偏头痛患者临床疗效的评价,分析优化的刺激参数以及量效规律;通过对陆氏针灸“导气”“守气”手法治疗排尿功能障碍的临床观察,客观评价“气至病所”的临床效应,通过多中心、多学科合作研究建立了老中青结合研究平台,培养了针灸人才,提高临床疗效[20-23]。通过研究陆氏针灸技法内核,探究手法规律,形成了手法操作规范,形成适宜技术推广应用;建立陆氏针灸网站(www.shlhzj.com),推动陆氏针灸学术理论发展,传播高尚医德医风推动学术繁荣,传承发扬陆氏针灸流派学术经验与临床特色,弘扬中医精髓,提升临床水平,造福民众健康。

参考文献

[1]王佐良,吴绍德,陆焱垚.略论著名针灸医师陆瘦燕的学术思想[J].上海中医药杂志,1979,(3):6-8.

[2]梁繁荣,杨洁.略论陆瘦燕针灸学术思想[J].上海针灸杂志,2010, 29(9):559-561.

[3]吴焕淦,口锁堂,刘立公,等.针灸学家陆瘦燕[J].中国针灸,2006, 26(12):885-889.

[4]李君梅,陆瘦燕,朱汝功.针灸科李培卿的学术经验[J].上海中医药杂志,1962,(9):21-24.

[5]陆焱垚.陆瘦燕、朱汝功针灸临床经验选介(一)——以经络学说为辨证论治主体的医疗特点[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13(1): 32-33.

[6]陆瘦燕.经络学说的探讨与针灸疗法的关系[J].中医杂志,1959, (7):10-13.

[7]陆瘦燕.经络学说的探讨与针灸疗法的关系(续)[J].中医杂志, 1959,(8):62-66.

[8]陆瘦燕.切诊在针灸临床上的运用[J].上海中医药杂志,1964, (1):19-22.

[9]陆焱垚.陆瘦燕、朱汝功针灸临床经验选介(二)——全面切诊、整体治疗的医疗特点[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13(2):31-33.

[10]陆瘦燕.从针灸的辨证论治程序谈到处方配穴原则[J].上海中医药杂志,1958,(12):10-16.

[11]陆瘦燕.针刺补泻手法的探讨[J].上海中医药杂志,1962,(2):1-6.

[12]陆焱垚.试论陆瘦燕、朱汝功的针灸学术思想[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0(Z1):20-23.

[13]陆瘦燕.“烧山火”与“透天凉”手法的探讨[J].中医杂志,1963, (9):9-13.

[14]陆瘦燕,朱汝功,汤颂延,等.针刺手法“烧山火”、“透天涼”临床效果的初步观察(37例136针次的资料分析)[J].上海中医药杂志, 1965,(5):24-29.

[15]陆瘦燕,周才一,万叔援,等.“烧山火”、“透天凉”两种针刺手法对体温和某些体液成分的影响[J].上海中医药杂志,1965,(9):33 -36.

[16]陆瘦燕,秦于生,奚永江,等.经络“导气”针法的感觉循行与多方位经穴肌电测绘之临床观察(31例120针次初步报告)[J].上海中医药杂志,1963,(11):1-6.

[17]陆瘦燕.略论针刺补泻手法[J].天津医药杂志,1963,(10):627-631.

[18]陆焱垚.陆瘦燕、朱汝功针灸临床经验选介(三)——精通手法,针灸兼施的医疗特点[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13(4):32-33.

[19]陆瘦燕.留针温针伏针伏灸[J].中医文献杂志,1994,12(3):36-39.

[20]姚怡,陆焱垚,裴建.陆瘦燕治疗慢性关节痛学术思想探析[J].上海针灸杂志,2013,32(12):983-985.

[21]黄奏琴,裴建.转化医学在现代针灸学中的应用和发展[J].中国针灸,2014,34(5):463-465.

[22]孙懿君,吴耀持,张峻峰,等.“陆氏针灸”烧山火针刺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5,34(3):234-236.

[23]张琰,裴建,谈月娟.陆氏针灸“理气调经”验案5则[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4,48(11):69-71.

【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志码】A

DOI:10.13460/j.issn.1005-0957.2016.04.0388

文章编号:1005-0957(2016)04-0388-04

收稿日期2015-10-20

基金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资助(针灸学)(GJZY J ZJ 2010);上海市卫生局中医流派传承研究基地项目(ZYSNXD-CCHPGC-JD-004);上海市科委科研项目(1440197 1300);上海市博士学位点建设科研项目(201502)

作者简介:裴建(1965-),男,教授,博士,从事针灸临床评价与机制研究,Email:jianpei99@yahoo.com

Origin and Main Academic Theories of LU’s Acupuncture from Shanghai Region

PEI Jian1,LU Yan-yao1,CHEN Yu-jie1,ZHOU Ci-li2,SHI Zheng2.
1.Longhua Hospital,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hanghai 200032,China; 2.Shanghai Research Institute of Acupuncture and Meridian,Shanghai 200030,China

[Abstract]LU’s acupuncture therapy is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s of Shanghai school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and has been indexed by Shanghai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List and 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List,making a profound influence.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its origin,main academic theories,and inheriting study basements of LU’s acupuncture school, this article elucidated and studied LU’s acupuncture therapy,for further promoting LU’s acupuncture school and reviving acupuncture schools of Shanghai region.

[Key words]Acupuncture-moxibustion;Famous doctor’s experience;Acupuncture-moxibustion science;Shanghai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chools;Academic schools;Academic theories

猜你喜欢

针灸学针灸疗法学术思想
针灸学教材中行针手法来历考证
针灸疗法在院前急症救治中的应用
《张道一学术思想研究》简介
便秘不想吃药?试试针灸疗法
针灸疗法
高职高专针灸学课程有效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陈阳春研究员学术思想略论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针灸学教学方法的探讨
方慎盦及其学术思想考略
针灸疗法治疗抑郁症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