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尤利西斯》的互文性艺术

2016-03-28韩超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6年2期
关键词:尤利西斯乔伊斯互文性

韩超

(兰州大学文学院,甘肃兰州730020)



论《尤利西斯》的互文性艺术

韩超

(兰州大学文学院,甘肃兰州730020)

摘要:爱尔兰意识流大师乔伊斯的代表作《尤利西斯》有着庞大的象征体系、晦涩的语言和令人惊叹的文体风格,让无数读者望而却步;作品所涵盖的丰富主题意义也深藏于文本之中使读者不易把握。对《尤利西斯》的互文性解读有助于理解小说的语言和结构,参悟其广博深邃的含义。文章从文本形式、意义生成和审美效果三个方面探讨了《尤利西斯》的互文性艺术。

关键词:乔伊斯;《尤利西斯》;互文性;互文性艺术

“互文性”(Intertextuality,又译作“文本间性”“文本互涉”)这一概念由法国后结构主义文论家克里斯蒂娃(Julia Kristeva,1941—)在其著作《符号学》(1966年)中提出。她认为“任何作品的本文都像许多行文的镶嵌品那样构成的,任何本文都是其他本文的吸收和转化”①。也就是说,一切文本都具有互文性的特点;一切文本都在历史文本的基础上建立起来,并对历史文本进行改造、加工、应答以此创造出新的文本。《尤利西斯》也不例外,互文性是乔伊斯创作文本的重要方法。文章拟从文本形式、意义生成和审美效果三个方面来探讨《尤利西斯》的互文性艺术。

一、互文性与文本形式

在《尤利西斯》中,互文性的应用无处不在。在情节安排和框架结构上,《尤利西斯》主要与荷马史诗《奥德修纪》和但丁的《神曲》存在明显的互文关系,同时还有来自其他经典作品如《失乐园》《哈姆莱特》等的“马赛克”式的互文性点缀。可以说,《尤利西斯》是互文性这一理论最好的注解。

首先,从故事情节来看,《尤利西斯》与《奥德修纪》存在着明显的互文关系。虽然《尤利西斯》的故事发生在现代都市都柏林,故事中的人物也不再是荷马史诗中的英雄人物,但作者不仅直接以奥德修斯的拉丁名字“尤利西斯”为小说命名,而且在情节结构、人物关系上都与《奥德修纪》有着反讽的对应关系。小说有三部分共十八章,这三部分的标题与《奥德修纪》中的相同,均为《帖雷马科》《尤利西斯的漂泊》及《还乡》。在此,乔伊斯“令人信服地证明了作者借助神话典故来创作一部史诗般现代小说的意图”②。小说的第一部分(1—3章)斯蒂芬离家出走,寻求精神上的父亲与《奥德修纪》中奥德修斯之子特雷默克斯出海寻父的情节相对应;第二部分(4—15章)布卢姆在都柏林无所事事地游荡对应着奥德修斯十年归家所经历的漫长漂泊;而第三部分(16—18章)斯蒂芬和布卢姆在彼此身上找到精神寄托,形同父子的二人一起回到布卢姆的家,莫莉也最终在思想上选择了丈夫布卢姆则对应了奥德修斯历经千辛万苦后归家与妻子佩涅罗佩团聚。

其次,从小说具体的结构细节来看,《尤利西斯》与《神曲》的互文关系清晰可见。《尤利西斯》巧妙地利用了《神曲》的结构来组织现代人的精神世界。“乔伊斯让他的英雄通过现代主观想象的地狱”,“书的中心部分好似一个螺旋,沿着现代非现实世界向下旋转,沿着报社、图书馆、酒吧和其他场所前进,最终到达夜城妓院”③。这个“现代主观想象的地狱”就是斯蒂芬和布卢姆的整个内心世界,他们在这里堕落,也在这里迷失,整个都柏林也随他们一起堕落迷失,变得黯淡无力。

从文体上考察,《尤利西斯》是一场文体的狂欢,淋漓尽致地体现出了互文性。小说共有十八章,每一章的文体随内容的变化而变化,文体与内容融为一体。而“互文性”表现得最为奇特的是第十四章——《太阳神的牛》,这一章“堪称一部活的英语文体发展史”④。作者不仅借用文字艺术的发展史来象征胎儿的发育过程,更不可思议的是他通过对重要文体的模仿和戏仿,将本章几条线索的发展与文体的演变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如布卢姆的身份在文体的不断变换中逐渐暴露出来,斯蒂芬背弃了班扬的价值体系而沉溺于淫欲之中。在第十七章——《伊大嘉》中,乔伊斯插入了乐谱、账单、寻人启事等,甚至把“布卢姆茅宅”的设备在清单上列出来,他还运用了大量的数学、天文、地质语言,这些叙述不带任何情感色彩,表面上它们之间不存在任何联系,但是互文性阅读使它们形成一个意义丰富的文本。冷冰冰的叙述无法让读者读出布卢姆和斯蒂芬之间父子般的亲密与沟通,也看不到他们连续性的活动,这种非个性化的文体给读者带来一种不同的阅读体验。

另外,《尤利西斯》还吸收了西方经典文本如《失乐园》《哈姆莱特》等重要的标记性元素。乔伊斯把欧洲博大精深的文化和传统与现代社会精神的空虚和颓废对应起来,并将它们“马赛克”式地镶嵌进小说文本中,以此产生强烈的反讽效果,赋予作品一种历史纵深感。小说多处改编、引用莎士比亚戏剧原文。在第十五章,斯蒂芬如此沉思着:“To have or not to have,that is the question.”⑤乔伊斯将斯蒂芬身处妓院时如何同妓女行乐的思考与哈姆雷特对整个丹麦国家安危的担心相联系,现代人肉体与精神的双重堕落之事实与丹麦王子忧国忧民的责任心在互文中构成反讽。如此对西方经典文本的改编及引用比比皆是,然而这些文本“碎片”在《尤利西斯》中并不是孤立地存在的,它们正是通过互文性紧密联系在一起。“碎片”不仅具有源文本意义,更被赋予了新的意义,进而成为小说的一部分。

总之,乔伊斯注重与各类文体的互文性,构造了一个虚实结合、纷繁复杂的世界,无数“碎片”在其小说中相互碰撞、交融,使无限意义之生成成为可能。

二、互文性与意义生成

互文性是作品意义生成的重要因素,它消解了原文本的一切并产生诸多“碎片”,又利用“碎片”在新文本中孕育出无数意义生成的可能性。乔伊斯以尤利西斯为小说名说明了与荷马史诗《奥德修纪》的互文是小说文本意义生成的重要因素,单单《尤利西斯》的文本并不能完全清晰地传达出作者的思想。三个平凡庸俗的现代人身上隐藏着的时代问题和危机只有在与《奥德修纪》进行互文性解读时才较好地呈现出来。

乔伊斯非常巧妙地利用《奥德修纪》的故事情节和框架结构,在《尤利西斯》中塑造了三个平庸甚至有些龌龊的现代人形象,把神话和现实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由此也赋予小说神话的特征以及内在的统一性和凝聚力。

乔伊斯在设置人物时完成了英雄与反英雄的错位对照。奥德修斯久战不归,求婚者蜂拥而至骚扰其妻,损耗其家产,使其儿子特雷默克斯无家可归。特雷默克斯不畏艰险,出海寻父,四处漂泊,面对种种磨难毫不动摇,终于在神灵的指引下寻得父亲。而现代的特雷默克斯——斯蒂芬却是一个精神空虚,整天无所事事的青年教师。他虽有自己的艺术理想,却是一个宗教叛逆者。母亲弥留之际让他为她的灵魂祈祷,可他拒绝母亲的宗教,拒绝为她祈祷。现代人斯蒂芬丢失了爱、善良与温暖,守着冷漠、固执与自私,他的理想其实是建立在宗教迷失之上的。而乔伊斯以此想传递的是:不仅斯蒂芬是迷茫的,整个现代社会都是迷茫的;现代人已经丧失了古代英雄的全部勇气和智慧,他们的精神世界完全坍塌了。

《奥德修纪》中的奥德修斯是一个智勇双全的典型英雄形象。奥德修斯在特洛伊战争中表现出色,战后又历经重重磨难才得以重返家园。他勇敢强悍,富有智慧,对敌人毫不留情,对妻子一心一意。漂泊十年后,他才得以与忠贞的妻子和英勇的儿子团聚。而作为现代精神荒原上的“奥德修斯”——布卢姆却行为猥琐,俗不可耐。丧失性能力的布卢姆,对于妻子的淫荡行为,怒不敢言,自惭形秽。为满足自己那少得可怜的性欲,他用假名和一个从未见过面的情人通信,又在海边偷窥少女。对布卢姆的日常琐事、生理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旨在表明:布卢姆是一个丧失了人格尊严、猥琐迷茫的现代人;现代西方社会再也没有古希腊神话中的英雄,英雄的精神早就销声匿迹,无处可寻。

与佩涅罗佩对丈夫、对家庭的忠贞不二形成讽刺对应的是莫莉追求肉体刺激的强烈欲望、她的放荡和不节制行为。莫莉被认为是“道德沦丧的年代里一种普遍哲学观的反应”,“整个资产阶级社会堕落的缩影”⑥。《奥德修纪》中的忠诚和谐状态已经被斯蒂芬对父辈的背叛,布卢姆和莫莉对彼此、对家庭的背叛彻底打破了。他们找不到精神归属,也成不了现代世界的英雄。在第十七章的结尾处,面对他们将“到哪里去”这个问题,乔伊斯的回答是一个黑点,即没有答案。一个黑点代表了无限虚空,或许也代表了现代人的无家可归。《尤利西斯》竭尽全力反英雄,反崇高,反理想,突出人性中的庸俗、丑陋、猥琐,甚至精神的畸形;消解了英雄史诗的价值体系,将人们带到现代精神荒原上,让人无所适从,无可奈何。《尤利西斯》标志着英雄文学的结束。

《尤利西斯》与《奥德修纪》的互文性解构了一系列文本碎片在源文本中的意义,解构了崇高的英雄世界;又通过众多碎片重构了一个平凡、庸俗、肮脏的现代都市社会,生成了连作者本人也没预想到的丰富意义。

三、互文性与审美效果

罗兰·巴特在《S/Z》一书中指出,文本带给人的审美体验可分为“快乐的”与“极乐的”两种,并将文本分为“快乐的”与“极乐的”两类。他认为极乐文本会破坏读者和语言的关系,扰乱读者对历史、文化等的假定。读者在阅读极乐文本时会感到不舒服甚至厌烦,完全没有阅读快乐文本时的舒适。如前所述,《尤利西斯》在文本形式上与经典互文,但都进行了革新,从而颠覆了单一的极乐文本文学传统。从读者接受的角度说,文本的一切意义只有在读者的阅读中才能最终完成,所以,只有当读者参与到作者的互文性策略的运作中,作品才能最终实现其价值。《尤利西斯》不仅仅是现实主义的可读性快乐文本,也是需要读者参与的可写性极乐文本。

小说名“尤利西斯”就让读者产生一种阅读期待。他们期待着荷马史诗般明朗清晰的故事情节、惊心动魄的回乡之旅以及崇高俊美的英雄人物。但乔伊斯的写作却使读者的那份期待频频遇挫,直至完全消解。精彩绝伦的海上经历变成肮脏都市里毫无目的的漫游,智勇双全的英雄变成猥琐庸俗、精神残缺的性无能者,对丈夫忠贞不渝的楷模则变成都柏林的荡妇。《奥德修纪》中两条故事线索不复存在,小说《尤利西斯》甚至很难称得上是一个故事。传统小说清晰明朗的故事脉络消失了,核心故事情节和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也不见踪影,替代的是不断变换的叙述视角和杂乱无章的意识流思绪;彻底消解了传统小说的线性叙事方式。非线性叙事策略破坏了传统的阅读习惯和愉悦的阅读体验,读者如置身于迷宫中,因自己难以驾驭文本而产生巨大的挫败感。然而,随着阅读的不断深入,文本便会激发读者新的阅读期待,帮助他们在眼花缭乱的互文性文本中寻找关于文本的答案,进行创造性解读,同时体会罗兰·巴特所说的夹杂着痛感的“极乐”滋味。《尤利西斯》中的几个人物形象,如第一章中卖牛奶的老妇人、第十三章中的戈蒂等,从文本上来看她们都是一闪而过甚至是不值一提的,按传统的阅读习惯读者很可能会把她们忽略不计,但从互文性的角度来探究却可以在她们身上挖掘出非常浓厚的文化寓意。“贫穷的老妪”“最漂亮的牛”本是古老的爱尔兰的名字,斯蒂芬却用它们来形容卖牛奶的老妇人。经过互文性的解读我们可以把“卖牛奶的老妪”看作贫穷衰老、无力养育她的国民的爱尔兰;又可以解读成是“来自神秘的早晨的使者”,像雅典娜激发特雷默克斯一样激发斯蒂芬去寻找他的“精神之父”,也激励他去创造爱尔兰所缺乏的民族意识。这样,乔伊斯关于文本的迷宫在读者不断进行互文性解读的过程中清晰明朗地显现出来了。

《尤利西斯》的文体多样性也同样改变了读者的传统阅读习惯,读者必须用极大的耐心学会一套破译现代文本的方式,在变幻莫测的文体中找到意义的结合点,在不被表层叙述所迷惑的同时把被作者刻意省略掉的句式和文本内容读出来并进行填充。通过《尤利西斯》,乔伊斯在文体上创造性地开启了一个全新的审美世界,带来一种全新的阅读方式。当读者沉迷于寻找文本之间的互文性时,情节似乎变得没那么重要了。《尤利西斯》不是讲述一个情节跌宕起伏的精彩故事,而是变成一种值得读者不断地探讨其美学意义的艺术。乔伊斯有意让读者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破解他所设的迷宫,很显然,文体形式的陌生化所带来的审美体验部分替代了本应由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所带来的审美体验。同样需要强调的是,《尤利西斯》文体上的诸多变化并不是毫无逻辑可循的。这个由语言文字所构成的看似混乱不堪的文体世界所对应的正是那个荒诞的西方现代社会。《尤利西斯》的第七章,作者一改之前六章的叙述文体,别开生面地使用了新闻文体;创造性地打破了小说和新闻报道之间的界限;他运用了现代印刷艺术安排小说的情节并大量运用了新闻语言。作者把每一部分都命名为新闻标题,这样一章的结构就是一份报纸的结构。在这一章里新闻文体不仅对应着布卢姆在《自由人报》报社和《电讯晚报》报社的经历,更是因为第七章作者已不再通过斯蒂芬和布卢姆的意识流感知周围的世界,因而把叙述的视角转到了对整个都柏林以及都柏林人的精神状态的叙述。都柏林混乱无序的状态在叙述者一个又一个毫无关联的镜头中体现出来,乔伊斯笔下都柏林的生活是与报纸上庞杂无端的内容相统一的。小说的文体形式与文本内容合二为一,获得了甚至比文本内容更重要的地位。

四、结语

总之,伟大的爱尔兰文学家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以全新的艺术技巧对文学的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其精妙绝伦的互文性叙事策略融传统与现代为一体,把一个平淡的现代故事书写成了一部伟大的现代史诗,从而结束了英雄文学的时代,给读者带来一种文体狂欢和夹杂着痛感的极乐的文本体验。

注释:

①朱立元:《现代西方美学史》,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第947页。

②④李维屏:《乔伊斯的美学思想和小说艺术》,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69页,第221页。

③陈恕:《〈尤利西斯〉导读》,译林出版社,1994年,第20-21页。

⑤詹姆斯·乔伊斯:《尤利西斯》,萧乾、文洁若译,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年,第592页。

⑥侯维瑞:《现代英语小说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5年,第271页。

[参考文献]

[1]李玉平.互文性新论[J].南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111-117.

[2]BARTHES R.S/Z[M].New York:Hiland Wang,1974.

[3]刘燕.变形的神话:《尤利西斯》叙述文体的审美透视[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3):51-57.

责任编辑:赵青

doi:10.3969/j.issn.1673-0887.2016.02.009

收稿日期:2015-09-28

作者简介:韩超(1991—),女,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0887(2016)02-0038-04

猜你喜欢

尤利西斯乔伊斯互文性
与《尤利西斯》偕行百年
一张废纸毁掉一条河
论维柯对乔伊斯小说诗学的影响
不给善良增加负担
“萧译本”《尤利西斯》畅销原因探析
《红楼梦》与《金瓶梅》回目互文性解读
“浪子回头”中的伦理叙事——《基列家书》与《家园》的互文性解读
暴力、历史与殖民——论《尤利西斯》中的暴力政治
互文性理论与文学批评解析
乔伊斯《小云朵》中的叙述聚焦形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