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八大以来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述评

2016-03-28高宁宁周新辉

关键词:文化服务公共文化文化建设

高宁宁,周新辉

(山东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泰安 271018)



十八大以来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述评

高宁宁,周新辉

(山东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泰安271018)

摘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更多的学者将目光转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学者们主要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本内涵、建设主体、服务模式、运行机制、评价体系、路径创新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果。为进一步推进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梳理和总结了十八大以来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取得的成就,剖析了尚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服务;文化建设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自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第一次正式提出“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扎实推进并取得显著成效。党的十八大在总结已有成就的基础上提出要“加强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和文化项目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进一步提出要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再次强调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性。近期,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既充分肯定了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重要成绩,又明确指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水平仍需提高,同时又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出新的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再度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系统总结十八大以来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取得的新进展,分析尚存在的问题,对于进一步推进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将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本内涵

由于立足点不同,每位学者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内涵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目前,对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内涵的争论主要在于它的主体和内容方面。

部分学者认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主要是指政府无偿向公众提供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眭海霞等认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政府为满足社会的文化需求、保证公民基本文化权益而向公众提供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机构、设施等[1]。刘利指出公共文化服务是政府免费提供的,以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公民基本文化需求为目的的文化服务,即政府出钱、相关的文化机构免费提供、老百姓免费享受的文化服务[2]。洪艳等表示公共文化主要是指社会文化生活和文化活动,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指为保证公民的基本文化需求和文化权益,向公民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劳务的系统,是政府公共服务体系的一部分[3]。闫平在《服务型政府的公共性特征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指出公共文化服务是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公平性、公益性、多样性、便利性和普及性等特征[4]。汪勤峰认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为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基本文化需求而向社会提供的公共文化设施、产品、服务的制度体系[5]。

部分学者则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主体、提供服务的内容有着不同的看法。丁勇认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内涵应该从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利、政府提供文化服务和传承国家民族精神、凝聚公民的思想、塑造公民的人格、提高公民文明素养3个方面来阐释[6]。齐勇锋等认为我国现阶段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主要是指以面向社会大众的非政府、非营利性组织为基础的文化馆、公共图书馆等文化机构和场所以及遍布城乡的文化服务点和网络文化服务体系[7]。

综上所述,虽然各位学者对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内涵有着不同的解释,但是对其本质的看法却是一致的,正如《意见》中提到的,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能够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主体

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主体,学术界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主体主要是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赵萍萍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路径选择》中认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需要在中央政府的领导下,各级政府要明确分工,做到有条不紊地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8]。王海燕认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国家公共服务体系的中要组成部分。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应更加突出地体现其公共管理的核心地位,并以服务社会为宗旨,不仅组织并提供公共文化产品,更要致力于创造一个保障公共文化产品实现优质生产和服务的良好环境[9]。

另一种观点认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需要政府和市场机制下的各种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丁勇认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为发展先进文化、普及文化知识、保证和满足公民的基本文化权利的,以政府为主导、社会积极参与而形成的有关文化产品的生产、提供、服务,以及各种公益性文化机构的服务的总和[6]。陈立旭指出浙江省正是借助市场机制,引入社会力量,实现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多元合作、互动互补,从而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投入和管理方式,以全新的理念重构公共文化发展模式,才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了重大突破[10]。付春认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主体有政府、文化事业单位以及非政府组织等,是为了满足人们多层次、多样化、整体性的需要而形成的,包括文化政策、基础设施、人才队伍等方面的内容[11]。张楠在《纵横结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模型建构》一文中指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由投入与财政执行保障、产品供给保障、人力资源保障、绩效评估保障4个功能不同的系统组成的。

上述2种观点,虽各有侧重,但都共同强调了政府的主导作用。正如《意见》所指出的,在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要坚持政府主导,坚持从实际国情出发,根据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来科学规划,分类指导,推动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公平化;要坚持社会参与,通过市场机制,激发各类社会主体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积极性,提供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

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服务内容

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主要内容,它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硬件条件,同时是评价一个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指标。学者们通过调查分析得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发展需要从人力、物力和财力3个方面来衡量。

眭海霞等通过对成都市的调查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成都市虽然公共文化设施众多,但文化场馆的总量和服务能力与该市的需求仍然有很大差距;市县级的公共文化设施还不配套,城乡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够[1]。洪艳等以湖北省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为例,从3个方面分析了该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的原因。由于基层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欠账较多、布局不合理、部分公共文化设施的使用效率低下等,造成了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举步维艰[3]。李雅琴通过对社区文化设施的考察认为,社区文化设施主要指街道社区文化中心、老年活动中心等,而这些设施存在活动面积不达标和已陈旧老化的问题,又无资金更新添置新的设施[12]。

学者们在对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之后,提出了改进的对策与建议。丁勇建议政府应加大对文化馆、图书馆建设的扶持力度,有条件的地方可建设标志性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议在财政的保证下,不断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建立多渠道投入及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公共文化设施;建议通过进一步优化投入结构,由以城市、大型基本设施为重点的公共服务增长模式转变为以基础设施为主导、兼顾转移支付的公共财政模式[6]。眭海霞等指出,政府要不断提高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水平,加强重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实现部门、区域之间的文化产品、设施、服务等的整合和优化配置[1]。学者们认为,《意见》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因此应遵循该《意见》精神,提升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管理和服务水平;坚持均衡配置、严格预留、规模适当等的原则,合理规划建设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充分利用现有城乡公共设施,统筹建设集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配套建设群众文体活动场地。

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运行管理机制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运行机制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保障,主要包括财政投入保障机制、各级政府的相互协作、文化单位的评估定级等方面。现阶段,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运行机制尚存在不少问题,学者们对此进行了研究探讨。齐勇锋等认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体制、机制僵化;我国文化市场存在地方保护、市场垄断、市场分割等问题,文化市场的管理存在多头管理、交叉管理等现象。许多地方原有体制中在薪酬、考核和激励机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还依然存在,如此等等,造成文化管理部门机制僵硬、缺乏活力[7]。眭海霞等指出了相似的问题,正是地区与部门之间的各自为政和分割管理造成政府文化建设的投入增加[1]。梁立新提到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的实践中,社会参与、公众共同建立的多元格局的形成还存在诸多困境和突出问题,如市场竞争机制不充分、市场主体公共责任缺失等。为了应对社会转型带来的社会问题复杂化和社会利益分化的挑战,我国政府应积极寻求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之策,努力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服务与管理体制[13]。洪艳等主张:理顺体制机制、深化公益性文化机构内部机制改革;建立健全竞争、激励、约束机制和岗位责任制,建立健全日常督察、通报、考核、奖惩等制度;建立公共文化基础设施设备所需专项资金,并对其使用效率进行经济奖励和惩罚;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建设数字化工程建设、数字博物馆等[3]。齐勇锋等主张:加快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步伐,推动公共文化事业单位改革,使其明确自身责任,规范自身行为,提高自身效率;同时,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为基本队伍,转变服务理念,创新服务方式,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均等化[7]。《意见》指出,要从协调机制、加大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力度、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评价工作机制、创新基层公共文化管理机制4个方面创新公共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法制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保障。不少学者主张从立法的角度保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齐勇锋等主张:加强文化立法,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提供法律保障;进一步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法制建设工作,加快我国公共文化服务法制建设进程;加快公共文化建设立法进程,不断完善文化政策法规体系[7]。眭海霞等总结了成都市加强公共文化制度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经验,即:形成了设施、人员、经费、管理等4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制度和政策支撑体系;通过组织听政、议政、民意调查、专家咨询等活动,不断完善社会公示制度和社会听证制度;完善了民主决策机制,保障广大民众在公共文化需求上的表达权、参与权与选择权[1]。李少惠等指出,在我国公共文化制定政策和具体实施过程中,必须维护公民的文化权利,贴近公民文化消费偏好,贴近社会现实,做到以公民文化需求为导向[14]。赵迎芳主张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建立以公众文化需求为导向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建立严格的绩效考评和奖惩机制[15]。《意见》强调,要以法律的形式推动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因此,要加快出台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公共文化立法,不断规范地方性政府的文化服务法律体系,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法律体系。

五、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存在问题较大的一部分。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部分。很多学者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行了专门研究,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丁勇以江苏省为例进行分析后指出:苏北农村文化建设尤为薄弱,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人均面积增长缓慢;符合农民文化消费需求的文化产品相对匮乏,农民对外部世界的了解途径相当有限;农村青少年的文化活动阵地少,活动内容也较单一[6]。王桂兰等对河南省进行了调查,指出河南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存在文化基础设施落后、文化产品和供给缺失、文化消费观念淡薄、文化人才匮乏等问题[16]。付春指出,从总体看,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与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农民的需求之间仍存在很大差距,还存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市场发育程度不成熟、管理体制还不顺畅、运行机制还不活跃、基础设施落后等问题[11]。巩村磊指出,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农民价值追求的缺失、农民公共精神空间的弱化、乡村传统道德体系的式微、生活幸福感提升缓慢4个方面[17]。

针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刘利提出:要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增加农村文化服务总量,建立符合农村情况的文化工程,鼓励城市对农村的大力扶持;同时建立一支有素质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营造良好的氛围;根据地域特色,打造属于自己的文化活动[2]。付春主张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以政府为主导、以农民需求为核心的新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满足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11]。《意见》从队伍建设、资金保障,均衡配置公共文化资源等方面系统阐释了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发展方向。

六、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创新

创新是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和发展的源泉。学者们通过实际调研,对创新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建设路径、体制机制等提出了许多有益的思路。闫平提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创新还要创新服务方式。第一,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需要创新服务方式,不断提高其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第二,在推动社区文化、校园文化时要注重其内容的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提高现代科学技术的利用程度[4]。《意见》提出了要加大文化科技的创新力度、不断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现代传播能力等要求。

鲁肖荷从社会学和文化经济学的视角阐述了我国公共文化服务要充分发挥地域特色,实现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的最大化,促进文化资源的循环利用,促进社会文化生态的永续发展等问题[18]。李芮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的图书馆服务模式的拓展》中以银川市图书馆为例,从服务模式和服务功能等方面介绍了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刘洋等在《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盘点了2013年中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主张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三步走”战略,提倡从公共文化的法制保障、丰富公共文化资源供给、加快基层公共文化专业人才队伍建设3个方面推动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

宋爽通过对辽宁省文化共享工程的实践调查,在《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调查与思考》中讨论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模式、具体做法和实施效果等,提出在充分考虑公众的需求和节约资源能源的基础上,运用科技手段进行公共文化体系创新。眭海霞等介绍了成都市的做法,指出成都在加快推进博物馆新馆、美术馆、大剧院、图书馆新馆等城市标志性文化设施的建设中,突出了成都特有的文化特色,展现了巴蜀文化的底蕴[1]。梁立新认为:要彰显非营利性组织的服务优势,需要政府的积极参与,切实做到相互协作,形成包容性的联合服务供应格局。一是创新非营利性组织登记管理机制,由双重管理模式转变成实行民政统一直接登记的模式,克服双重管理模式的弊端,降低非营利性组织合法化的门槛;二是完善孵化机制,建立推动非营利性组织成长的支持体系;三是通过创新政府公共文化服务的转移机制来不断拓展非营利性组织的公共空间[13]。李少惠主张:现代企业管理方法可以参与到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之中,如目标管理、绩效评估等管理方法;现代企业管理重视效率、重视产出、重视管理、注重市场需求和顾客的反馈的这些特点都可为公共文化服务所借鉴[14]。汪勤峰主张采取行之有效的对策措施,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持续创新,他提出应从管理机制、投入机制、经营机制、绩效考核评估机制4个方面进行创新[5]。

七、结束语

综上所述,近年来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研究在许多方面已经取得可喜的成果,积累了有益经验,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导。但是,某些方面仍有待继续深化研究,如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理论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深入。从现有研究成果看,系统阐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学术专著较少,尤其是高层次、大师级的研究成果更为少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有待加强,实践建构模式研究有待于进一步深化。一些研究也只是泛泛而论,缺少对实际问题的调查研究和必要的量化分析,且多集中于微观层面问题的研究,所提出的解决路径缺少可操作性或宏观指导意义。另外,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和贫困群体公共文化服务研究明显薄弱,特别是对农村中低收入群体以及进城务工的农民工等弱势群体的公共文化服务和关注尚显不足;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服务模式以及体制机制的创新研究也有待深化。

参考文献:

[1]眭海霞,李金兆,龚春明.“文化强国”视域下成都市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J].中华文化论坛,2013(6):135-140.

[2]刘利.创新湖北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3(5):66-69.

[3]洪艳,冷新科,傅端林.基于社区视角的湖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完善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14(1):172-175.

[4]闫平.服务型政府的公共性特征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J].理论导刊,2008(12):90-93.

[5]汪勤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视域下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J].求实,2013(10):73-76.

[6]丁勇.关于江苏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分析与思考[J].艺术百家,2009(S2):68-71,65.

[7]齐勇锋,李平凡.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2(1):64-72.

[8]赵萍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路径选择[J].中华文化论坛,2012(6):117-123.

[9]王海燕.政府力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主导[J].甘肃社会科学,2013(4):209-211,233.

[10]陈立旭.公共文化发展模式转型:浙江的实践与历程[J].浙江社会科学,2014(11):55-63,75.

[11]付春.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及其基本思路[J].农村经济,2010(4):105-109.

[12]李雅琴.新时期社区群众文化建设探析[J].艺术科技,2014(6):85.

[13]梁立新.公共文化服务多元参与机制创新研究[J].学术交流,2014(2):191-195.

[14]李少惠,余君萍.西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综述及其启示[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2(3):17-20.

[15]赵迎芳.国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及其对山东的启示[J].东岳论丛,2014(4):185-189.

[16]王桂兰,信民乐.河南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论略[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66-68.

[17]巩村磊.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的价值取向及其现实意义[J].理论学刊,2014(1):100-104.

[18]鲁肖荷.公共文化的新型实践:基于城市文化资本的视角——以特色表演艺术发展为例[J].东岳论丛,2014(11):103-108.

(责任编辑张佑法)

Review of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System Construction in

Our Country Since 18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GAO Ning-ning, ZHOU Xin-hui

(College of Marxism, Shand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aian 271018, China)

Abstract:Public cultural service system construction is the important content of 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t becomes a hot field since 18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Scholars made gratifying achievements by the thorough discussion on the basic connotation, the main body of construction, service mode, operation mechanism, evaluation system, paths innovation of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system. In order to promote China’s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the grand goal of building a well-off society in an all-round way, we reviewed and summarized the achievements of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analyzed the existing problems since 18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Key words:public culture; service system; cultural service; cultural construction

文章编号:1674-8425(2016)01-0106-06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4-8425(s).2016.01.016

作者简介:高宁宁(1990—),女,山东东营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社会发展;通讯作者:周新辉(1961—),男,山东荣成人,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基金项目: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山东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创新研究”(12CSHJ05)

收稿日期:2015-06-28

引用格式:高宁宁,周新辉.十八大以来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述评[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6(1):106-111.

Citation format:GAO Ning-ning, ZHOU Xin-hui.Review of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System Construction in Our Country Since 18th CPC National Congress[J].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2016(1):106-111.

猜你喜欢

文化服务公共文化文化建设
论公共图书馆开办主题展览馆的必要性
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的设计研究
基于公共文化建设的农村大众传播效果管窥
社会力量参与档案公共文化服务路径探究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人才队伍建设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