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蛙稻生态种养模式的实践和探讨

2016-03-28陶赛峰上海市奉贤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201499

上海农业科技 2016年3期
关键词:田埂稻米种养

陈 俞 陶赛峰 (上海市奉贤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201499)

朱 梁 (上海丰禾农业有限公司,上海市奉贤区 201415)

蛙稻生态种养模式的实践和探讨

陈 俞 陶赛峰 (上海市奉贤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201499)

朱 梁 (上海丰禾农业有限公司,上海市奉贤区 201415)

蛙稻生态种养模式是种植业与水产养殖业有机结合的一种生态农业生产模式。为集成该技术模式及促进该模式的推广应用,结合2013-2014年上海丰禾农业公司的生产实践,对该模式的生产情况、存在问题、推进建议等进行了总结介绍,以供参考。

水稻;蛙;生态种养模式;生产实践情况;问题;建议

1 蛙稻生态种养模式的概念

蛙稻生态种养模式是种植业与水产养殖业有机结合的一种生产模式,是指利用稻田的浅水环境,辅以人为措施,既种植水稻又养殖青蛙,使稻田内的水资源、杂草资源、昆虫及其他物质和能源更加充分地被养殖的青蛙所利用,并通过青蛙的生命活动,达到为稻田除草、除虫、疏土和增肥的目的,获得水稻和青蛙互利双增收理想效果的一种生态生产模式。

2 蛙稻生态种养模式的生产情况

蛙稻共生的种养模式有较多优势,但目前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种养技术体系,各类研究也处于起步阶段。2013-2014年上海丰禾农业公司对蛙稻生态种养模式开展了研究,实践了蛙稻生态种养模式的相关生产技术,现将该技术的生产实践情况报道如下。

2.1 田间基础工程建设

2.1.1 开挖蛙沟

沿稻田田埂内侧或在田中开挖宽1.5-2.0 m、深0.4-0.5 m的蛙沟,并经常清理使沟水保持畅通。每块稻田田埂四周的蛙沟上设置3-4个饲料台,作为蛙休息和投喂的场所,饲料台高出蛙沟3-5 cm。

2.1.2 修筑田埂

利用蛙沟中挖出的泥土加宽、加高、夯实田埂,保持田埂高度高出稻田平面0.3 m以上,埂底宽0.8-1.0 m,顶部宽0.3-0.4 m,且不渗水、不漏水。蛙沟与稻田交接处筑1条高、宽各0.25 m的小田埂。

2.1.3 修建进、排水渠

依据自然田块形态设置进、排水口。一般将进、排水口设在稻田对角两头田埂上,进水渠近端田埂上设进水口,对应的另一端设排水口。在进、排水口均牢固设置细密铁丝网或40目筛绢网。

2.1.4 设置防逃网

用10-20目的网片围在稻田四周设置防逃网,网片颜色以浅色为宜。要求围网埋入田埂泥土中0.10-0.15 m,地面上保留1.2-1.5 m高,每隔1-1.5 m处用竹竿支撑固定。

2.2 水稻种植管理

2.2.1 品种选择

由于稻、蛙共生期80-100 d,9月下旬气温开始下降,蛙的摄食和活动能力受到遏制,会降低对水稻害虫的控制能力,应根据蛙的生理习性,选用农艺性状好、抗病抗虫性强、生育期适中的优质粳稻品种“花优14”、“苏香粳一号”、“秋优金丰”等种植。

2.2.2 施肥管理

结合土地耕翻施足基肥,根据水稻一生对养分的需求,每667 m2施商品有机肥200 kg、水稻 BB 肥15-25 kg 作基肥。在稻田放养蛙前,每667 m2追施BB肥15-20 kg 作分蘖肥。

2.2.3 适时移栽、合理密植

根据蛙苗产出期,确定水稻播种期,一般于5月中旬播种,6 月上旬移栽,秧龄控制在20 d左右,叶龄3-4叶。采用机插秧方式,株行距控制在12 cm×30 cm,每667 m2栽约1.8 万穴、基本苗4 万苗左右。

2.2.4 合理灌溉

通过合理的水浆管理,使稻、蛙协同生长。水稻移栽至分蘖期浅水勤灌,水深 2-3 cm,达到目标穗数时适度搁田,孕穗期保持浅水层,抽穗扬花灌浆期干湿交替。

2.2.5 病虫害防治

2013-2014年,奉贤区水稻生产的主要病虫害有稻纵卷叶螟、稻飞虱、螟虫、纹枯病等,可通过设置病虫害自然观察圃、常规防治区与蛙稻种植区进行病虫害发生对照调查,并针对田间调查的病虫害实际发生情况进行防治。本蛙稻种植区域未使用杀虫剂,仅在穗期病虫防治特殊时期使用1次杀菌剂,预防穗期气候性病害。

2.3 青蛙养殖管理

2.3.1 品种选择

选用“黑斑蛙”养殖,它是由林业部门选择的适合本地生长的蛙类,能吞食大量昆虫,一昼夜捕虫量可达70余只。

2.3.2 蛙的投放

水稻秧苗返青扎根后 10-15 d,选晴天早晨或傍晚放养幼蛙,要求幼蛙体质壮、无病无残,规格整齐,体重15-20 g,以每667 m2投放1 000 头为宜。投放后先圈养 5-7 d,以有利于其适应稻田环境,提高存活率。

2.3.3 日常管理

为提高幼蛙在稻田中的成活率,幼蛙投放到稻田后需适当投喂配合饲料。幼蛙下田第2天开始投喂,投喂时间可定在上午7时和傍晚6时,投喂量以2 h内吃完为宜。饲料必须新鲜无污染,定时、多点将其投放在饲料台上,以提高饲料利用率。饲料台要保持干净无水迹,并经常用漂白粉、强氯精等消毒。在青蛙体重达50 g左右时停止喂料,让其自行捕食水稻基部害虫及其他昆虫。同时,坚持早、中、晚巡田,随时检查蛙的生长情况和水稻长势,并检查田埂是否有漏洞、防逃网是否牢固,大雨天做好防洪、防逃工作,注意驱赶白鹭、蛇等敌害。

2.4 种养效益

2.4.1 生态效益

在蛙稻生态种养模式中,青蛙对稻田常见的以稻飞虱为主的害虫种群具有显著的控制效应,如一般田块对稻飞虱的防治一年要使用4-5次农药,而蛙稻生态种养田块无需进行防治,大大减少了农药的使用,达到了生态防治的目的。此外,蛙稻生态种养对稻纵卷叶螟的控制稍弱,可视发生程度进行挑治,并尽量避免施用化学杀虫剂。

2.4.2 经济效益

蛙稻生态种养的大米售价相对与普通大米可提高2-3倍,经济效益可观。同时,若追求更大的经济利益,可考虑投放养殖体型更大的“美国青蛙”、“虎纹蛙”等种类,以迎合市场需求,每667 m2可再增收蛙类养殖收益近1千元。

3 蛙稻生态种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3.1 技术问题

主要表现在:(1)由于缺乏对蛙、稻品种的了解和种养密度的选择问题,造成蛙与蛙之间、稻与稻之间的食物、空间、养分等资源的竞争关系,导致减产减收。(2)忽略了蛙沟的消毒、蛙沟水质的管理,造成水质过肥,导致蛙病害的发生。(3)为了让青蛙看起来更肥、更健壮及预防蛙病的发生,在投放的饲料中添加了激素或抗生素等,造成蛙的排泄物中带有这些不良物质,影响了大米品质。这些问题都需要种植业和养殖业技术人员在今后通力合作的前提下,进行相关试验研究予以解决。

3.2 生产模式问题

主要表现在:(1)蛙稻生态种养模式缺乏规模化、产业化。将稻蛙生态种养模式推广到零散的一家一户,技术上较难实行,不仅不便于日常生产管理,还会大大提高单位生产成本。(2)宣传力度不够。该技术模式知名度小,对其宣传力度不够。(3)产业链不稳定。采用该生产模式,存在蛙苗、稻种去哪儿买?买什么品种?买什么饲料、肥料和药剂?收获后卖给谁?价钱如何?等一系列问题,说明稻蛙生态种养模式缺乏系统的产业链。(4)没有统一的生产标准。稻蛙生态种养模式缺乏具体的生产标准及验证指标,无法合法地证明蛙稻米是真正绿色安全的食品,值得大家花高价格购买。稻米进入市场后,消费者也无法依据任何认证指标来判断自己买的是否是正宗的蛙稻米。

4 蛙稻生态种养模式的推进建议

4.1 因地制宜,制定适合当地条件的蛙稻生态种养技术操作规程

蛙稻生态种养模式涉及到多学科的专业知识,如栽培、植保、土肥、养殖等,当地农业技术部门应紧密合作,加强各专业技术的渗透融合,联手制定出适合该地区的、专属的蛙稻生态种养模式技术规程,并将相关操作技术步骤和注意事项通过当地农技推广部门、农广校推广至各合作社、农企和各种植(养殖)大户。同时,还需制定出具体的、经认证的蛙稻米生产技术操作规程,证明经过检验的蛙稻米是真正绿色安全的食品,值得大家花高价格购买,避免以次充好。

4.2 形成规模化、系统化、可追溯的产业链

通过规模化、连片生产,能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并从生产、加工、销售等方面形成一条可追溯的产业链。同时,消费者可通过购买商品上的认证标签追溯到商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等细节,解决消费者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担忧。此外,通过与粮食加工销售企业的固定合作,能解决各种植(养殖)大户每年收获稻米(蛙)后四处奔波销售的担忧和麻烦。

4.3 加大宣传力度,打造地区品牌

稳定的产业链形成后,当地农业部门应加大对蛙稻米的宣传力度,如通过网络、电视、报纸、农产品展示会等宣传蛙稻米的真伪辨别方式,直指大米的中高档市场,打造富有地区特色的稻米品牌。

2015-12-08

猜你喜欢

田埂稻米种养
隐藏于稻米花果中的酒香
田埂的底色
稻米香喷喷
山西灵石:种养专业合作社助农增收
花椒树下做文章 生态种养增收入
循环种养 带富乡邻
鄱阳县富大种养专业合作社
田埂上的稻草人
田埂上
发挥内外因作用 促进稻米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