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早期著作中人类解放思想的研究

2016-03-24刘宗豪魏长领

关键词:博士论文犹太人异化

刘宗豪,魏长领

(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河南郑州 450001)

马克思早期著作中人类解放思想的研究

刘宗豪,魏长领

(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河南郑州 450001)

对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的追本溯源,有利于我们正确理解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通过对马克思早期《博士论文》《论犹太人问题》《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解读,说明马克思提出的“每人自由发展组成自由发展的联合体,实现全人类的解放”这一核心线索始终贯穿其思想体系。这不仅对寻找出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的真正起点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人的解放思想的系统研究和认识到马克思思想的整体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自我意识;政治国家;市民社会;异化;人类解放

马克思经典文本对于正确理解马克思思想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目前,国内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学者强调应该“向经典马克思主义回归”,所谓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不外乎马克思本人亲笔所著著作。这些是后人对马克思主义进行解读的最直接的依据。近年来,国外一些学者们通过对马克思文本的解读,提出和制造了“两个马克思”相对立的观点,此观点对国内的研究学者也影响极大,我们决不能把马克思思想割裂开来,这种否定马克思思想整体连续性的观点是我们绝不能接受的。解读经典文本,理解和把握马克思的思想,笔者认为关键在于如何紧紧地抓住“马克思主义究竟是要解决什么问题”这一核心。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回归,就是要回归到他所要解决的最终问题本身——让每个人自由发展,组成所有人自由全面发展的联合体,实现全人类的解放。针对这一问题,可以说马克思本人从少年到晚年都有着充分的理论自觉。马克思在中学时代就已经心怀解放全人类的宏伟抱负,决定要选择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1](P7);到青年时代,马克思又强调共产主义事业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2];再到后来他所追求的:实现每个人自由发展,所组成所有人自由发展的联合体[3](P273);直到晚年时代,马克思在其伟著《资本论》中仍然继续探索“以每一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4]的社会形式。本文通过对《博士论文》《论犹太人问题》《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文本解读,可以发现这一“核心问题”的线索始终贯穿着马克思的思想,其思想是具有整体性、连续性的,读者们会看到呈现在我们面前“目标始终如一”的马克思。

一、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萌芽阶段

传统观点认为的“人的解放”思想首次出现是在《论犹太人问题》一文中,并以此作为研究人的解放思想的起点。笔者认为这样的研究观点是值得商榷的。笔者认为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就开始了对“人类解放”的初步探索,即寻找“个体独立与抽象自我意识相结合”。《博士论文》在马克思早期思想的形成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它可以说是马克思的第一部哲学著作,是马克思思想体系创构的开端,所以要对《博士论文》有足够的重视。马克思选择《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为论文题目,是受当时青年黑格尔派的影响[5],马克思对人的现实关怀体现在他为自我意识哲学寻找新的出路。青年黑格尔派把希腊化哲学当作自我意识的先驱,想借其为他们的现实关怀服务。当时青年黑格尔派对伊壁鸠鲁派、斯多亚派、怀疑派产生的兴趣甚至远远超过了对黑格尔兴趣,认为他们均属于古代的自我意识哲学,都是通过对个人在社会共同体中的地位的认知而实现个人的独立和自由。鲍威尔无疑是给马克思选题带来直接影响的人物,尤其是对自我意识和宗教的看法上。青年黑格尔派等人十分有兴趣并重视伊壁鸠鲁派、斯多亚派、怀疑派的研究,是因为他们已经不满足在内心寻找自由,而是要经过哲学批判赢得自由。而马克思主张哲学不能脱离现实,认为哲学对现实具有改造作用,只有不断对现实的批判改造才能完善自我意识。我们在解读《博士论文》时要明白马克思基本的思想预设,价值预设。马克思所要解决的“最终问题”的核心线索在他的《博士论文》中就已经初现端倪,即论文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抽象自我意识与个体独立自我意识的结合,寻找哲学新出路。而任何宗教束缚都与人的自我意识的自由相抵触,所以在论文的序言中,马克思就指出要以哲学对抗宗教。马克思在其博士论文中坚决反对传统对伊壁鸠鲁的歪曲和贬低,纠正了把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自然哲学等同的偏见,并且阐明了伊壁鸠鲁原子学说中偏斜运动始终贯穿其哲学体系始终的观点。马克思认为直线运动的原子实际上还不存在,因为原子在直线运动中不外乎是一个没有独立性的运动着的点,仅有空间的规定性,其存在仅仅是物质性的。原子只有在否定直线运动的偏斜运动中,才能实现其形式的规定。由此看出,马克思竭力证明偏斜运动的“本源性”,是赋予原子以斗争和对抗的意愿。马克思强调“偏斜是碰撞的始因”,将重原子的碰撞或排斥视为偏斜的实现,且多次强调偏斜作为运动的始因性。马克思接着又从直线存在的个体性推导到作为个体的人,认为个体人必须超越其自然性,才能成为自己的真实客体。这种作用就是排斥,而排斥是自我意识的最初形式[1](P216)。我们可以看出,偏斜学说在马克思的理解中暗含了意志自由的潜在前提。马克思还指出了人的自由在社会中并不是任意的,自由不是抽象的,要把人同周围环境联系起来实现自由。而德谟克利特却只承认强制盲目的、具有必然性的运动。马克思正是从伊壁鸠鲁与德谟克利特的这一对立观点入手,逐步确立了“自我意识”的独立存在性。接下来论文通过对原子质的讨论,逐步深化了论文中第一章的矛盾即内在于作为绝对个体性的原子存在中的形式与物质规定性的矛盾。马克思断言伊壁鸠鲁的天体学说与整个希腊哲学意见相对立。我们可以把天体理解成现实的原子。这样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中本质与存在、形式与质料的冲突就在天体中解决了。至此《博士论文》中抽象个别的自我意识与抽象普遍的自我意识达到了统一。我们可以很显而易见的通过对《博士论文》的解读,发现马克思对“原子偏斜学说”的研究,实质为实现人的自由进行的理论准备。正如本段开头所讨论的马克思主张哲学不能脱离现实,这样,我们可以理解为马克思是把人的自由放到现实社会中去理解的。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完全可以认为《博士论文》时期,马克思就已经对当时现实社会条件下“人类解放”问题,进行了初步准备和探索。

二、人的解放思想直接提出的探索阶段

“犹太人信仰问题”在当时众多欧洲基督教国家中,其实是一个异质存在。在法国,随着《人权宣言》的颁布,犹太人与基督徒都同样得到解放。但是,在相对落后的德国,犹太人问题十分尖锐却仍然未被解决。布鲁诺·鲍威尔在这样的背景下写成了《犹太人问题》,文中,他从自我意识角度出发,把“犹太人宗教问题”与“政治解放”问题联系起来。鲍威尔认为,当时德国连基督徒都还不是公民,何论犹太人。所以,布鲁诺·鲍威尔认为犹太人要得到解放的条件必须是让德国变成政治国家,即废除宗教,实现政治的解放。马克思虽然认同鲍威尔把解决犹太问题上升到“政治解放”层面,但是他又指出鲍威尔并没有抓住“政治解放”的本质。马克思指出:废除宗教并不是人类获得解放的必要条件,即便国家获得了政治解放,国民也不一定成为公民,公民的解放与宗教信仰、国家形态并无关系,问题关键在于人本身是否得到了解放。马克思认为对宗教本身批判只是政治解放的第一步,要想完全解决“犹太人问题”必须完成对“政治解放”自身批判,最后实现“人类解放”。如果不厘清“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之间的关系,像鲍威尔那样把二者混为一谈是解决不了当时存在的现实社会问题的。马克思对此问题的解决办法是首先弄清了“人的解放”与“政治解放”的差异,指出了完备政治国家的本质与人在国家中过的二元生活——天国与尘世生活的对立。在当时,国家与市民社会是相对立的;市民与公民这一双重身份的对立。鲍威尔所谓的“政治解放”仅仅把宗教从国家下降到市民社会中,成为了实实在在的市民社会精神。与这一过程相对应的是,在市民社会中,人将自己的共同体本质、政治本质抽象出来外化给了国家,政治精神从市民社会转移到了国家。这样,人就丧失掉作为公民的身份,成为单纯自利的市民。而市民与公民的分类状态,对于人本身来说,无疑是相悖的!马克思寻求的“人的解放”,就是结束这一荒谬的状态,将“政治解放”带来的人的分裂重新统一起来。在《论犹太人问题》一文中,马克思首次明确提出了“人的解放”,并且他所主张人的解放无非就是将人被抽象外化出来的政治精神再回收给自身;在现实社会的具体生活中,将私人与公民再度结合,完成两者的统一,并势必将政治解放不间断的进展到全人类的解放。

三、马克思主张在“实践”中寻求人类解压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文中,马克思首次直接提出以“实践手段、革命方式”解放全体人民。文中开篇明确说明人不应该生活在被宗教本末倒置的国家、社会中。让人们真正认识到自己作为人的本质,并在现实中占有它,而不再满足于那虚幻的神圣形式,单凭摧毁对宗教的幻想是不够的。当我们与宗教斗争,废除宗教给人们带来的幻想,揭穿人的自我异化形象后,任务就是在现实世界中对人类解放的继续追寻。“由对天国的批判转向对尘世的批判,对宗教的批判转向对法的批判,对神学的批判就转变成对政治的批判。”[3](P2)马克思认为,批判需从两个方面进行,即哲学上的批判和物质上的批判。在批判的同时,马克思明确提出了通过“实践”的手段,在德国进行一场革命的方式,解放全体人民,而这场革命运动必须有彻底的理论作为指导。因此,当前主要任务是制定一种彻底的革命理论,必须抓住“人的根本”,即人之所以为人的存在。马克思认为实现全人类解放的任务历史地落在了一个全新的阶级——无产阶级的肩上。在他看来,最受压迫的无产阶级解放,全社会乃至全人类就能实现普遍解放。马克思通过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以新的革命哲学作为理论武器,解决政治解放的困境,消灭人类异化的世俗基础,从而消除人的异化,实现人类的解放。在此基础上,马克思为了解决当时现实社会中人的社会身份与政治身份之间的分裂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探索。马克思又开始了对经济学进行研究,着手消除人本质的异化,把人从资本主义社会关系中解放出来。人的解放必须去寻找解放的根源即人们所处的物质生活关系,才能把人的本质还给生活在社会中人本身,让人成为全面发展的自由个体。

四、扬弃异化、消灭私有制是人类解放的根本途径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开始从针对“副本”的批判转向了对“原本”的批判。此时的马克思已开始从经济学中的现实历史出发,即从社会历史发展的真实基础出发,从现实的人和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出发,已经开始发现人们的物质生产劳动、自然科学和工业进步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决定作用。这也是后来马克思突破费尔巴哈理论影响的重要理论出发点。通过批判资本主义经济学,深刻剖析了市民社会中的经济关系,从本质上分析清楚了人们所处的物质生活关系中存在的异化与矛盾,主张人要对自己本质实现完全占有,最终达到全人类的解放。在这个时期,他看到了私有财产制度与异化之间的联系,因而认为对私有财产的扬弃是消灭异化现象的基础。私有财产与异化之间是不能划等号的,私有财产只有在物质生产异化情况下,才具有否定意义。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私有制存在的异化劳动和剥削的深刻揭露中涉及到了人的“类本质”问题,他站在“社会现实”基础上对人的“类本质”概念进行分析。马克思强调即便是在谈论人的自然属性的时候,也要把其与人的社会属性结合在一起。马克思把费尔巴哈哲学中谈论的抽象概念上人的“类本质”拉回到了现实的社会中,并在现实中去谈论它。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理解比费尔巴哈有了很大的进步,开始发现只有劳动才是人的本质,在资本主义所有制下的劳动最终导致人自身本质的异化。作为与资本主义私有制密不可分的异化劳动,是与私有制一起存在发展,并处于相互作用之中。要真正解决现实社会中异化问题,实现人对自己的一切占有,马克思得出了要解决人的本质异化必然是共产主义的结论,可以看出共产主义要解决的最本质的核心问题就是消灭私有制。在私有制中产生的异化现象,让现实社会中生活的人失去了对象世界与本质。马克思分析了当时形形色色的共产主义观点,指出有些观点并没弄清私有财产本质还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没弄清需求是人的本性。这些“共产主义”观点只是在表面上弄清了私有财产的概念问题,但是还不理解私有财产的本质。而马克思立足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意义上将私有财产看作为未来共产主义奠定物质基础。马克思《手稿》中共产主义对私有财产的扬弃过程,就是吸收私有财产具有的积极意义和本质。他将共产主义看作人类解放的最终完成阶段,人类诸种矛盾和斗争至此得到了完全解决。

五、结论

由本文以上论述可以说明,马克思从他首部哲学著作《博士论文》中“抽象的自我意识与独立的个人自我意识相结合”的探究考察。到《论犹太人问题》对“宗教异化”的批判到消灭宗教的世俗桎梏,解决“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分裂的冲突,人类解放才能完成。再到《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在德国观念上和制度上的继续批判,主张通过“实践”“革命”的方式,解放全体人民。最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从经济角度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劳动异化”对人们自由发展的压制,得出了共产主义能够实现人对自己本质占有和复归。这些文本表明马克思为了“让每个人自由发展,组成一切人自由发展的联合体,实现全人类的解放”的毕生梦想追求从未间断。目前国内学者对于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研究重点都放在了《论犹太人问题》《德意志意识形态》等具体的某一部著作上。本文通过对马克思早期思想中人的解放思想的梳理说明,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可以认为:《博士论文》中是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起始点。这样就把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研究往前推进了一步。本文也解决了一些学者只单独考察某一部著作中“人的解放”思想没有充分联系马克思早期著作的不足。同时,从马克思最早期著作开始进行梳理研究,找出贯穿于整个马克思思想体系的核心观点,对于解决目前国内有些学者主张的“存在对立马克思”的不当观点具有积极贡献。我们可以理解成马克思的思想的确存在着从早期的萌芽、探索发展到最后的成熟这样一个过程,但绝不会存在着对立的“两个马克思”。弄清本文所讲马克思早期著作中的人的解放思想历程,对理解马克思的整体性与思想独立性,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81.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683.

[5][波]兹维·罗森.布鲁诺·鲍威尔和卡尔·马克思[M].王瑾,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4:179-180.

On the Human Emancipation Thoughts in Marx's Early Works

LIU Zong-hao,WEI Chang-ling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Zhengzhou University,Zhengzhou,Henan 450001,China)

Tracing the origin of Marx's view on emancipation of mankind is conducive to our understanding on his philosophy in this respect.This paper,by analyzing his early works including Doctoral Dissertation,On the Jewish Question,Critique of Hegel's Philosophy of Law,The 1844 Manuscript of Economics and Philosophy,holds that his early statement of"the composition of each person free development,achieving the liberation of all mankind"acts as the key thread throughout his ideology system.The conclusion plays a critical role in locating the real origin of his view on emancipation of mankind and systematically studying this view and helps to comprehend the integrity of Marx's thoughts.

self-awareness;political state;civil society;alienation;human liberation

B0-0

A

1672-934X(2016)06-0047-05

10.16573/j.cnki.1672-934x.2016.06.007

2016-09-13

刘宗豪(1990-),男,河南台前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中国;

魏长领(1963-),男,河南虞城人,教授,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哲学伦理学研究。

猜你喜欢

博士论文犹太人异化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自尊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求索路漫漫 上银来相伴——第七届“上银优秀机械博士论文奖”颁奖典礼在泉城举行
台湾地区莎士比亚研究的一点启发与反思——读《从纯真年代到理论年代:检视国内莎士比亚研究的硕博士论文》一文有感
第三届“上银优秀机械博士论文奖”获奖名单
犹太人的生意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