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回望里约奥运会

2016-03-16□陈

文学自由谈 2016年6期
关键词:赢球巴西队中国女排

□陈 冲

回望里约奥运会

□陈冲

里约奥运会开罢三个多月了。三个多月的时间不长不短刚刚好,既没有完全失去新鲜感,也淡化了太过强烈的现场感。这个时候回头看,就可以看到一些原来看不到的风景和情致,还会有一些原来被遮蔽的事情浮现出来,这就使我们可以补充或纠正某些当时的想法和看法。虽然无关宏旨,却也可以是一种有点意义,至少是有点意思的事情。

像奥运会这种盛大的活动,现场感总是非常强烈的。没有了这种现场感,也就没有了那个“盛大”,就跳水看跳水,就射击看射击,那还不如看专项比赛;但另一方面,这个盛大的现场感,并不来自真正的“全景”,而只是当时我们能够看到的那很小的“一部分”。没人能看到全景。当然,这儿有一个电视转播的问题。当时就有人批评我们的转播面太狭窄。这种批评应该说有一定道理,但也要一分为二。实际上很难让所有人都能看到他想看的比赛,更不要说在他方便的时间段里看到了。比如你是个网球迷,就很难在奥运会上过把瘾,想过瘾还是得耐心等待那四大满贯赛,咱们的央视都会全程直播,不带任何“偏见”,完全不考虑有没有中国选手参赛、能打到第几轮,尤其是男网。实际上全世界所有的电视转播都这样,每个台都有自己的选择,都会考虑收视率和广告收入。那怎么办呢?等。等上三个月。在这三个月里,会有许多“料”咕嘟咕嘟冒出来。比如傅园慧,有段时间里,看我们各种媒体的报道,好像全世界所有的每个人都非常喜欢她,这让我觉得很孤单,因为我个人不怎么喜欢她那过于夸张的戏谑,虽然仅仅是“不怎么喜欢”,连“不喜欢”都够不上。我也希望我们的运动员能有一些率性的表现,但率性是有不同品位的。奥运会是国际盛大赛事,不是国内那种垃圾档的真人秀,所以那率性的表现也以品位高一些为好,比如北京奥运会上李娜朝着观众大喊“Shut up”,那才是高品位的率性。一时之间,我觉得自己竟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不怎么喜欢傅园慧的人。我是不是有病了?还病得不轻?而且不知道吃药?要到奥运开罢一个多月以后,才有了新说法,而且还是傅园慧自己说的。她说:“现在网上也有人骂我,这就正常了。”这个话就有品位了。它让我放下了一颗悬着的心:“骂”的人都有,像我这种仅仅不怎么喜欢,其实是很合乎中国的中庸传统的。

从传播学的角度讲,这是个话语强势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中国有自己的特别国情,大家都知道,不用我多说。习惯成自然,奥运村里刚开始举行升旗仪式,我就开始揣摸会有一种什么“调子”。揣摸的结果是调子不很高,而内容指向则有点含混。由于平时不可能关心到各种项目的情况,这时才感觉到原有的一些优势项目,已不再拥有原来那样的优势。总的感觉,好像能保住伦敦奥运会的“成绩”就不错了,明显是在引导国人不宜期望太高。后来奥运会闭幕时,新华社有个“中国军团综述”,标题就叫“中华体育精神光耀里约”,而在开幕之前,并没有放过这样的响话。事实上,直到闭幕式上,咱们的央视解说仍然是低调的,他说:“客观地讲,这次奥运,对国人心理的起伏,还是相当大的,是一场不小的阵痛;新老交替,辉煌历程之后的老将离开,也面临着运动项目持续发展的挑战。”具体到项目上,他说:“体操项目,创造了最差战绩,一方面是国际水平不断提高,一方面面临新老交替的阵痛。遗憾和反思,除了中国女排外,所有集体项目都是最低谷,我们男篮甚至连续两届比赛没能获得一场胜利,而曲棍球和水球也连吃败仗。”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央视没有和新华社保持一致。前者说的是成绩,后者说的是精神。成绩不怎么好的时候,就格外需要靠精神来补足正能量了。

确实,在这届奥运会上,中国军团真正的、最大的亮点,莫过于女排了。要说奥运,不说女排是不可想象的。新华社综述所说的“中华体育精神”,让人直接联想到的就是“女排精神”。当然,说这个精神“光耀里约”,是我们自己的感觉,外国人是否同样感受到这个光辉的照耀,得去问他们。而具体到我们每个人,如果能感觉到有什么精神照亮了里约奥运,那就是女排精神。

揣摸一下这个女排精神,也是一件有点意思的事。

奥运开幕之前,没人说女排精神。有一则赛前预测这样说:“塞尔维亚是仅次于美国、巴西的夺冠热门。”也就是说中国不在前三之列。开幕之后,从8月6日到8月15日,5场小组赛,中国队2胜3负,位列小组第四,勉强出线进入淘汰赛,第一场就要面对另一小组的第1名巴西队。这时候当然不会有人提什么女排精神。即使“相当意外”地战胜了巴西队之后,也没有什么人说这个话,在我的记忆中,当时最接近于这个话的说法,是“让人又看到了老女排的影子”。很清楚,女排精神,是在女排夺冠之后,才自然而然、顺理成章地提出来、叫开、叫响的。所以,它说的是精神,其实论的还是输赢。若要揣摸女排精神是什么,就得从研究它为什么能赢球入手。像中国女足,虽然一度也被盛赞为“铿锵玫瑰”,照现在这样输球,再怎么“玫瑰”也谈不上“铿锵”了。

中国女排真正赢球,是从第一轮淘汰赛,也就是战胜巴西那一场开始的。此前的小组赛2胜3负,用郎平的话说,“打得磕磕绊绊”;如果有人说这时就看出中国女排有“冠军相”,那叫瞎掰。当然,从另外一面看,中国队输掉的这三场球,也不是实力相差悬殊的必输之球,倒是可以感觉出输球中有发挥不好的因素。那么,怎样才可能发挥出来呢?光自己讲不行,得有一个机会,一个刚好是那样的比赛。机会来了,就是中国对巴西的这场比赛。所以,要说女排精神,这精神还真是让巴西人给激发出来的。巴西人真是太有才了。没有任何证据说明巴西人作弊,但分组抽签的结果确实堪称奇葩:赛前预测排前六的队,除东道主巴西队之外的另五个队都分在了同一组,结果巴西队五战全胜,未失一局,以小组第一的身份出线。从最后的结果看,这个小组进入淘汰赛的四个队在第一轮全部被淘汰。据说这种情况以前只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的男排比赛中出现过,但那一次至少与东道主队无关。巴西队打了五场顺风球,获得的场上感觉恐怕只能用“横扫”来形容,而且显然没有意识到这反而是一个致命的隐患。其实本届奥运会上还有一场好球,那就是意大利对美国的男排决赛——这么重要的比赛,在大比分1:1之后的第三局,意大利队换下了全部主力,而是用替补队员打完这一局,结果以9:25稀里哗啦地输掉了。等意大利队再换上主力,美国队就找不着感觉了,最终输掉了比赛。虽然有弄险之嫌,却很能说明队员场上感觉的重要性。

作为一个转折点,中巴女排这场球,让我想起了太平洋战争中的中途岛之战。那也是一个转折点。1942年6月4日,仅凭情报上的优势,实力较弱、毫无胜算的美国航母编队派出战机,向日本航母编队发起了进攻。按当时的作战理念,最适合攻击敌方水面舰只的是能够施放鱼雷的轰炸机。当上百架美军鱼雷轰炸机飞临日军航母编队上空时,日军航母上的零式战斗机起飞护舰。零式战斗机性能极好,而美军的护航战斗机在数量上和性能上都处于劣势,他们的鱼雷轰炸机就成了日本零式机的猎杀对象,不断被击落,虽然中间也曾施放过鱼雷,却无一命中。正在惨烈地绞杀之际,由两艘美军航母上起飞的50架无畏式俯冲轰炸机飞临战区上空。它们从高空俯冲而下,此时日本零式机正在低空猎杀美军的鱼雷机,根本找不到攻击无畏机的位置。短短五分钟里,战区内的三艘日军航母全部被炸毁;几小时后,另一艘临时离开编队的航母也被炸毁。这四艘航母随后都陆续沉没,日本成了一个不再拥有航空母舰的国家,整个太平洋战场上的实力对比彻底改变。

那么,中巴女排之战,是不是也有一个类似的“决定性五分钟”呢?如果有,那不就是女排精神的体现了吗?

说巴西女排赛前就轻敌,没有根据。两个队上一次交手,她们曾以0:3告负,应该记忆犹新。反过来,中国队此战如果不是面临一个不久前刚赢过的队,而是直接就去打荷兰或塞尔维亚,那心理影响也会是大不一样的。微妙之处在于比赛一开始,巴西队转眼间就以8:2领先。尤其是中国队的失分多数都因为一传不好,更使她们觉得球赢得很容易,而且这一局里她们始终以高出对方一倍的比分领先,直至21:10、22:11,最后以25:15拿下。你完全有理由猜测,她们的教练赛前会反复提醒:中国队可不是小组赛里的那些对手。可是这一局打下来,她们的场上感觉会是什么?对了,除了“横扫”,不可能有别的。

于是就有了“决定性五分钟”,虽然不像无畏式俯冲轰炸机那么明显,但确实是一个关键性的转折点。这个点就发生在第二局的一开始。表面上看,双方比分交替上升,基本持平,从1:1到6:6、8:8,中国队并不占优,可是细分析,就看出变化来了——在巴西队所失的8分里,有4分是自己失误造成的,当年宋世雄称之为“主动送分”。她们找不着感觉了。在此后的比赛里,自己失误一直是她们挥之不去的阴影,直到最后的决胜局,第8分,乃至最关键的第13分和第14分,都是主动送分。这个时候连送两分,不输还等什么?当然,懂球的人都知道,在有限的直接送分的背后,是更普遍的击球质量下降。中国女排就这样赢下了这场比赛,也找回了战胜强队的感觉,从而战胜了刚刚输给过的荷兰队和塞尔维亚队。比赛就是这样赢下来的。这里面有“精神”吗?好像有,也好像没有。前面输给荷、塞、美那三场球,中国女排提前放弃了吗?没有。团队协作不好吗?不是。若论精神,那精神头一点儿都不差,可是如果在半决赛、决赛时还是这么“精神”着,那块金牌会是谁的呢?

精神与输赢密切相关,但又与输赢没有直接联系。若论赢球,再没有比国乒更牛气的了。中国的男女乒乓球队,那场上的感觉绝对就是一个“横扫”,你可以放心大胆地等着赢球,对方根本没有任何机会,所以结局也没有任何悬念。实际上他们的团队精神一点都不比女排差,他们也没有任何“放弃”的问题。虽然不能说“长盛不衰”,但他们的兴盛期比女排长得多。可是除了在“文革”初期有过一种“革命小将在挑战”的说法,并没有人提过“国乒精神”之类的口号。中国跳水队也是一支近乎长盛不衰的队,本届奥运会上的表现,按一种说法,是堪称完美,可是也没人提出什么“跳水精神”。这是不是有点不公平?

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人刚刚“从噩梦中醒来”,百废待兴,百业待举,思想上还有许多迷茫,确实亟需得到某种精神上的支撑。女排的“五连冠”来得恰逢其时,“女排精神”的提出,也确实起到了很大的鼓舞人心的作用。当时的各行各业,各类人群,只要是积极向上有进取心的,都能从“女排精神”中得到一种提高士气、增强信心、奋发图强的精神力量。在那个特殊的条件下,“女排精神”自有一种泛化的效果,其作用范围远远超出了体育运动的领域。而时至今日,30年过去了,情况已经完全不同了。不要说让证券界学习“女排精神”不着边际,就是让中国女子曲棍球队去学习“女排精神”,恐怕也是不得要领了。

应该说,“精神”可以泛化的条件已经不存在了,对于精神本身则提出了更高的科学化的要求。30年里,中国女排也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主教练换了一个又一个,运动员换了一茬又一茬。本届奥运会上摘得金牌之际,人们看到的是这一支“郎家军”,奥运会闭幕三个月后,那些一时未被想起的事,又从记忆中浮现出来。实际上中国女排是一支起伏相当大的队伍,中间有过很长的低谷期,还不是一般的低;用郎平的话说,她接手的是一支亚洲二流的球队。在这中间,球队里也曾出现过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按说这也没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别的运动队里可能有的负能量,这支队里同样可能有,这其实是一种常态。可是如果讲精神时就把这些排除在外,恐怕也不是很能让人口服心服的。

中国观众看奥运,看了一届又一届,应该说届届有进步,进步到今天这一步,就到了一个关口,用大白话来表述,就是真正学会了用看奥运的眼光去看奥运。奥运是什么?它就是一次竞技体育的盛会,不是G20峰会,也不是精神或爱国情怀的比赛。实际上,本届奥运会上,中国观众所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激情”,已经相当地淡化了,包括有的地方恐怕都淡得过了头。没错,我指的就是国旗事件。伦敦奥运会上也发生过弄错国旗的事故,时任英国首相卡梅伦在奥林匹克公园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对此事作出正式表态:“我对此事感到很遗憾,这绝对是不应该发生的事情。”里约奥运会上弄错中国国旗的事件要严重得多,持续了好几天,甚至在错误已经纠正之后,在中国女排夺冠的颁奖仪式上,又把那个错误的中国国旗挂出来了,中国进行交涉的调子相当温和,而主办方的道歉规格也低得多,中国观众的反映也很淡然。这虽然显得很是大度宽容,但也反映了我们的爱国主义教育的某种短板——恐怕现在的中国观众里,并没有多少人知道那四颗小星为什么要有一个尖角指向大星的中心,大概更没多少人知道那四颗小星各代表什么。

当然,最大的进步还是对金牌、奖牌的淡化,包括对得牌的运动员的奖金据说也“大幅缩水”。若说还有一些不足,那就是仍有某种对“金牌第三”的津津乐道。其实那真是没多少可以沾沾自喜的。中国军团共夺得26枚金牌,其中跳水、举重、乒乓球三项就占了16枚。这说明我们确实有几个强项,但离真正的体育强国还差得很远。而我们的舆论,在正确引导观众淡化金牌奖牌意识的同时,似乎也有一点跑偏。依我看,我们的官员、教练员、运动员,不远万里去到里约,是去参加比赛的,是负有责任和义务的,现在还没到可以说“结果不重要,重要的是尽情享受这个过程”的时候。我们毕竟还是举国体制,花了纳税人那么多钱,如果没有可以理解的原因,那些该得的牌没有拿到,该出的成绩没有出来,就应该问个为什么;那些有明显的管理方面原因的,更应该严肃问责,比如羽毛球队。从严治党的问责制,对这一块亦应适用。

说到底,我们应该学会观赏。把全世界最优秀的运动员集中起来一比高低,不就是为了让全世界的运动爱好者共同观赏的吗?如果中国的大部分观众都学会了观赏比赛而不是仅仅关注输赢,或许我们的媒体就会换一副眼光来看我们的“国球”了。我想我个人还算得上一名够格的乒乓球爱好者,遥想当年,在一次市级职工联赛上还拿过第四名,可是现在真的很少看乒乓球赛了。我们的乒乓球队在世界上处于绝对的霸主地位,技术上无与伦比,比赛时所向披靡。我们不仅能赢球,能毫无悬念地赢球,还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赢球。为了给观众节省时间,丁松成了国家队里最后一位能打上主力的削球手。说得再极端一点,我们就是输球也要在最短时间内把球输掉。现在网上还有一段男单1/4决赛张继科对丹羽孝希的视频,您不妨找来看看。这场比赛的第一局,张继科以5:11负于对手,总共打了16个球,还有一次滚网重发,用时4分35秒,平均每个球用时17秒,再去掉捡球、擦汗、摆姿势的时间,估计真正交手的时间,每个球平均也就是7秒。在这7秒钟的时间里,您说您能“观赏”到什么?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如果您有点岁数,您可还记得1997年CCTV擂台赛男单决赛王涛对丁松那场球?那说明并不是乒乓球本身没有观赏性,而是我们的“技术进步”把它弄得没有了观赏性,只能等着看输赢了。而实际上绝大多数项目的技术都在进步,而技术越进步,观赏性就越提高,您说这是为什么?

猜你喜欢

赢球巴西队中国女排
内马尔回归,这支巴西队有多强
中国女排《夺冠》之路
中国女排:唯有拼搏,方能致远
中国女排:争夺奖牌往上冲
大逆转
传承中国女排精神:加强大学生班集体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