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构建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路径分析

2016-03-16常媛媛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河北保定071000

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养老模式城市社区居家养老

常媛媛(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河北保定071000)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构建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路径分析

常媛媛
(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河北保定071000)

摘要:我国自199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具有速度快、规模大、高龄趋势明显等特点。随着家庭规模逐渐缩小,相对于传统的家庭养老和社会机构养老,社区居家养老更符合我国目前老龄化社会的现状。加大养老人力资源建设,整合养老资源,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方式,实现养老服务与医疗康复、家庭服务、旅游休闲、金融保险等领域的互动发展,形成养老服务的新业态。

关键词:居家养老;城市社区;养老模式

根据1956年联合国确定的划分标准,当一国或地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占总人口比例超过7%时,则该国或地区进入老龄化。我国于1999年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2011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1.78亿,占总人口13.26%,其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1.19亿,占总人口8.9%。[1]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和不断调整,我国的城市规模和家庭结构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家庭规模逐渐缩小,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人口高龄化趋势明显。传统的以家庭养老为主、社会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我国现阶段的养老需求。社区养老是整个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社区养老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社区资源,弥补家庭养老的不足。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

2015年1月,全国老龄办、民政部等联合启动了“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有2.12亿,占总人口的15.5%,其中15%为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15%为失能和半失能老人。与2011年的数据相比,我国人口老龄化已经进入快速发展期,[2]同时呈现出老年人口增长快,高龄老人占比大,老年人家庭空巢化、独居化加速,未富先老等特点。[3]

国家统计局公报显示,2014年我国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1.37亿,占总人口10.1%,首次突破10%。[4]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副秘书长缪瑞兰指出,发达国家65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从7%提升到14%大多用了45年以上的时间,而中国只需27年就可完成这个过程。与其他国家比较,中国存在着明显的未富先老现象。西方国家的老龄化程度虽然高于中国,但是它们的富裕程度也远高于中国。与中国人均GDP相当的秘鲁和南非,老龄化比重即65岁老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仅为6.7%和6.1%,均未达到7%的国际标准,这足以表明中国人口结构变化的严峻性。[5]

以河北省为例,截至2014年底,全省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达到1 115.68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5.11%,并将以年均3%以上的速度持续增长,其中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将会以年均5%的速度递增。预计2020年全省老年人口(60岁以上的老人)将达到1 360万人,将占全省总人口的18%左右。[6]河北省正处于老年人口快速增长阶段,接近中度老龄化社会。从总体来看,高龄化趋势明显,地域分布差异大,65%的老年人生活在农村,养老资源相对匮乏。

二、养老模式的选择

我国目前的养老模式主要有三种:家庭养老、社区居家养老和社会机构养老。家庭养老是以家庭为依托,由子女或亲属保障老人自身的养老过程,是我国传统和主要的养老模式。但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家庭结构发生变革,家庭养老的弊端逐步显现。家庭结构逐步小型化,由于计划生育政策和经济压力,生活成本逐年增加,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原有的大家庭逐步被“421”家庭所取代。[7]城市化所带来的人口流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离开了原来生活的城市和地区,导致空巢老人、独居老人的比例逐年上升,传统家庭养老的功能逐渐弱化。

与此同时,社会养老机构的发展远远不能满足老龄化的需要,机构养老服务的供给和需求之间严重失衡。国际社会机构养老通行的标准是养老床位约占老年人口总数的5%左右,而我国的现状是床位缺口大,地域分布不均衡,床位价格偏高,缺少护理人员。根据民政部公布的数据,截至2014年底,全国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94 110个,其中养老服务机构33 043个,各类养老床位577.8万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27.2张,比上年增长11.5%,尽管增速迅猛,但仍低于5%的国际标准。[8]总体来看,养老机构服务对象市场定位比较单一,许多老人因为支付能力不足无法入住;专业护理人员严重不足,无法对失能老人进行照料护理;部分养老机构资金不足,规模有限,设施不配套,管理太过程序化,缺少个性化和人情味,不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也没有充分考虑老年人的私人空间。

社区居家养老是以社区为依托,由政府和社会机构提供照顾日常生活、医疗保健、心理咨询、娱乐等方面的服务,老年人仍然居住在自己家中,与亲人和朋友保持原有的联系。[9]社区居家养老可以满足老年人的不同需求,为老年人节省住在养老机构的成本和费用,能够更好地利用我国现有的养老资源,以更灵活的时间和方式提供养老服务。社区居家养老是对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发展,结合了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特点和优势,是一种符合我国目前养老现状的理想养老模式。

三、社区居家养老面临的挑战

(一)老年人对社区居家养老资源有效支付能力不足

社区居家养老可以在老人充分享受家庭养老自由的同时,由居家养老服务机构为老人提供各种养老服务,但是老年人对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的有效需求明显不足。以河北省为例,为解决城市社区养老难题,全省累计建成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中心2 388家,全省覆盖率达到70%。居家养老呼叫服务网络已覆盖全省,超过100万老年人入网,4万多家企业为老年人提供服务。但与此同时,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2015年6月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全省企业退休人员月平均养老金为2 043元。[10]同期,城镇居民月人均消费性支出约1 350元,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1.7%,其中食品价格上涨2.3%。[11]尽管养老金在逐年提高,但是相对于逐年攀升的生活成本来说,老年人的养老收入并不充裕。扣除基本的日常开支后,老年人并没有足够的资金购买各种居家养老服务。[12]由于退休后收入的相对减少,消费意愿下降,传统节俭的观念都制约着老年人的购买意愿。许多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收入主要来自于政府的购买,但这并不足以支撑自身的运转,如何把潜在需求转化为有效需求是社区居家养老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二)社区居家养老人力资源建设不足

居家养老服务人员在提供养老服务的同时,也是老年人的精神寄托,养老服务人员的数量和素质直接关系着养老服务提供的质量和老年人对养老生活的满意度。

目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队伍主要由三类人员组成,一是为社区居家养老提供各项专职服务的人员,他们接受过专业培训,服务质量高但数量少;二是基层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主要负责设置服务项目和人员管理;三是无偿向老年人提供服务的志愿者。[13]总体来看,大多数从业人员来自农村或经济不发达地区,文化程度和综合素质较低,自身的职业技能水平和服务规范存在较大差距。大部分只能从事基本的生活照料工作,难以满足老年人心理辅导、医疗保健等多层次、个性化的服务需求,老年人对服务的满意度低。此外,由于目前社会对老年服务专业的职业定位尚不明晰,职业培训亦不完善,从业人员社会地位不高,经济待遇偏低等,以致服务人员流失严重,具有专业背景的技术人员很难留住,具备高素质的专业化护理人员更是极度缺乏。专业从业人员职业满意度低,缺乏提高专业技能的积极性,志愿者的数量严重不足,这些都严重制约着居家养老服务的产业化发展。

(三)社区养老服务资源整合不足

许多老旧社区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居住环境需要进一步改善。以北京市为例,全市共有社区2 816个,1990年前建成的老旧小区1 582个,2013年,居住在老旧小区的老年人60岁及以上者占全市老年人总数的66.24%,70岁及以上者占70.5%,80岁及以上者占全市老年人的74.89%。高龄化程度明显,多数老年家庭处于空巢状态。[14]而这些老旧社区的居住环境亟需改善,居住在三层及以上的老年人,因未配备电梯,上下楼困难,社区普遍未进行无障碍改造,给那些病残、高龄、失能等有特殊困难的老年人出行和生活造成不便;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不足,没有老年人活动场地,没有室内活动场所,老年人常年在户外活动,不利于身体健康;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日托中心数量比较稀缺;医疗保健设施不健全,社区医疗服务站服务内容单一,主要提供常规药品,没有体检、康复等医疗服务。总体来看,社区养老服务市场发育尚不成熟,社区应从自身现有的养老资源出发,将专业养老机构已有的资源与社区范围内的医疗资源有效整合。

四、社区居家养老的实现路径

(一)增加政府投入,扩大居家养老服务规模

由政府出资,增加提供培训服务的机构,通过加强养老服务人员专项培训,加快养老服务人员队伍建设,重视养老培训机构的师资力量建设,有好的师资队伍才能培训出好的养老服务专业人才。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为社区养老提供社工加义工的志愿服务模式,由政府出资,向社工机构购买服务,引领志愿者开展社区公益服务。早在2010年9月,珠海市就借鉴港澳工作经验,由街道办事处和香港辅导会签订合作协议,成立珠海市邻里互助社。互助社主要开展医疗保健和生活照料托管服务,包括医疗咨询、物理治疗、健身、心理咨询等,形成了特有的居家养老服务品牌,使社区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15]

加大高龄补贴和医疗保健服务。2015年,河北省重新修订了《老年人优待办法》,80岁以上的老人可领取高龄津贴,百岁以上老人的高龄津贴每月不少于300元。在卫生保健方面提供优待服务,城镇社区和农村的基层医疗机构要为本地65周岁以上的常住老年人免费建立健康档案并提供健康指导,每年提供免费体检,并为行动不方便的老年人提供巡回医疗、上门诊疗等服务。

改善社区养老环境,对旧小区进行无障碍设施改造,加强养老基础设施建设。新建小区普遍实行无障碍设施建设,对于老旧小区,可以在原有台阶侧面铺设缓行坡道,楼道内外加装不锈钢扶手,实施外挂电梯安装改造工程,老年人居室无障碍设施改造,突出高龄和失能老年人养老服务设施的无障碍改造,方便老年人参与社会生活,改善老年人居家养老生活环境。

(二)加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才培训

政府出资设立培训机构,对上岗人员进行阶段性培训,提高其服务水平和职业技能。提高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的工资水平,提高他们的社会保障待遇,消除社会歧视,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增强其工作的成就感。建立职业资格认证制度,使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员和养老护理员一样,通过培训持证上岗,保证社区服务人员的专业性和职业性。将社会工作引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发动和组织社区居民参与到集体行动中来,动员整个社区的资源,通过自助和互助方式提高社区的养老服务水平。

(三)选择多种形式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

借鉴英国的社区照顾养老模式,动员社区的各种资源,发展不同形式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16],对于那些有生活自理能力但是无人照顾的老年人,在家庭中安装紧急呼救装置,应对各种疾病等突发状况。中山市在这方面进行了探索。截至2014年12月,中山市老年人紧急呼叫装置已覆盖全市5万户9万余名老人,占全市老年人总数的45%。其中,“一键通”和“爱心铃”项目总用户共计3.5万户,其中无线用户2 000多户,累计外呼70万多通,接听紧急呼叫6.2万多通,累计成功救助老人1800多人次。[17]

对于居住在自己家中,没有完全丧失生活能力又不能完全自理的老年人,采用居家服务或上门服务的方式,提供诸如送饭、理发、清洁卫生、陪同就医等服务。通过这些帮助提高老年人自身的行动能力,使那些行动不便,家中又无人照顾的老年人能够在自己熟悉的社区环境中安度晚年。对于那些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又无人照顾的老年人,则送到养老机构进行照顾。设置专门的老年社区活动中心,满足本社区老年人在娱乐和社交方面的需求。提高社区老人的自我照顾能力和家庭照顾能力,实现以自我养老为主、上门服务为辅的居家养老模式。

(四)促进医疗保障与社区养老的结合

许多老年人因为患病影响了自身的晚年生活。养老服务应从单纯地满足物质文化需求上升到更加深入地提供医疗保健方面的服务。现有的社区缺乏专业的器材设备和相关人员帮助老年人治疗和康复。应将医疗机构的资源和社区服务中心的资源进行有效衔接,服务内容可以包括日常门诊、康复指导、突发疾病的抢救、临终关怀等。定期组织老人体检,预防疾病发生。随着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社区医院等基层医疗机构普遍存在医疗设备闲置,病床利用率较低等现象,社区可以充分利用这部分医疗资源,解决患病老人去医院排队就医的难题,降低老年人就医的时间成本和外出风险,提升老年人的生活品质。社区可以为老人建立电子健康档案,让老人得到更好的医疗保障和养护,探索出社区养老医养结合的新模式。

(五)将多元资本引入养老服务市场,促进居家养老产业化发展

目前,我国大多数居家养老服务企业存在规模小,资金实力有限,服务人员职业素养不高,企业管理不规范等问题,缺乏在养老服务市场竞争的能力,很多企业处于盈亏临界点。整个养老行业没有实现产业化,养老仍停留在福利保障的层面。健康的产业环境、清晰的盈利模式对企业的发展和整个行业的产业化是非常重要的。政府应鼓励和支持多元化资本进入养老服务市场,放宽市场准入,激发市场活力。新增养老服务项目优先考虑社会资本,鼓励社会资本通过独资、合资、参股等多种途径参与养老设施建设。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的合作,实现养老服务与医疗康复、家庭服务、旅游休闲、金融保险等相关领域的互动发展,形成养老服务的新业态。

参考文献:

[1]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超过1.77亿[EB/OL].(2011-06-16)[2015-08-24].http://news.xinhuanet.com/society/2011-06/16/c_121545974.htm.

[2]长春晚报.截至2014年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15.5%[EB/OL].(2015-04-21)[2015-08-24].http://ccwb.1news.cc/html/2015 -04/21/content_424076.htm.

[3]尹孔阳,刘艳辉,郭琳.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多元化养老模式的选择[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35(12):3452-3453.

[4]国家统计局.中国65岁以上人口占比首超10%[EB/OL].(2015-02-26)[2015-08-24].http://finance.ifeng.com/a/20150226/13515588_0.shtml.

[5]中国式养老的现实困境:60岁以上老人达2.12亿[EB/OL].(2015-07-03)[2015-08-24].http://finance.hebnews.cn/2015-07/03/content_4881050.htm.

[6]河北省民政厅访谈[EB/OL].(2015-06-02)[2015-08-24].http://chat.hebnews.cn:88/chat/chat/chatReview.jsp? roomid=25420150602

[7]宋凤轩,崔达.农村多元化养老服务体系构建研究——以河北省为例[J].经济论坛,2015(6):82.

[8]2014年全国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94 110个[EB/OL].(2015-06-10)[2015-08-24].http://www.chinanews.com/gn/2015/06-10/7335685.shtml.

[9]张斯日古楞,白明艳.我国城镇社区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劳动保障世界,2014(1):6-7.

[10]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公布2014年全省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和全省企业离退休人员月平均养老金等有关数据的通知[Z].冀人社字[2015]93号,2015-06-03.

[11]河北省统计局.河北省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5-02-28)[2015-08-24].http://www.hetj.gov.cn/hetj/tjgbtg/101416551733029.html.

[12]王海英,王会川,姜永法.河北省居家养老推进对策探析[J].现代交际,2015(6):12-13.

[13]桂莉,吴兴卉.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研究[J].企业导报,2015(5):176.

[14]康越.“社区养老”面临哪些难题[N/OL].(2015-05-25)[2015-08-24].http://bjrb.bjd.com.cn/html/2015-05/25/content_282110.htm.

[15]珠海:社工志愿者进驻社区打造温情居家养老模式[EB/OL].(2014-12-24)[2015-08-24].http://www.wenming.cn/syjj/dfcz/gd/201412/t20141224_2366380.shtml.

[16]李艳忠,李珺.构建中国社区照顾养老模式[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4(6):1710-1712.

[17]全市45%以上老人家中装紧急呼叫装置[EB/OL].(2015 -04 -23)[2015 -08 -24].http://news.xinhuanet.com/local/2015-04/23/c_127722083.htm.

Path Analysis of Community Service for the Old at Hom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Population Aging

CHANG Yuan-yuan
(Hebei Software Institute,Hebei Baoding 071000,China)

Abstract:China has entered the aging society since 1999.The aging population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ast speed,large scale,and advanced age tendency.The family size has become gradually smaller,relative to the family pension and institutional pension,community service for home care of elderly is better for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a's aging society.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human resources of the aged,a new format of pension services should be formed by the integration of pension resources,the cooperation of government and social capital,the interactive development of pension services and medical rehabilitation,family services,tourism and leisure,financial insurance and other fields.

Key words:community service for the old at home;urban community;pension mode

作者简介:常媛媛(1980-),女,河北邢台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研究。

收稿日期:2015-10-16

文章编号:1673-2022(2016)01-0010-04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志码:A

猜你喜欢

养老模式城市社区居家养老
温州“老人公寓”养老模式的经验特征
我国互助养老的实践现状及其反思
农村空巢老人养老困局何解
试析金华市社区养老问题
试析金华市社区养老问题
引导城市消费对接旅游消费的异地养老模式探索
关于宁夏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调查
我国城市社区服务存在的问题与改进
“互联网+”时代养老政策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