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院校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应用

2016-03-15程远丽

课程教育研究 2016年1期
关键词:工学结合中职院校建议

程远丽

【摘要】“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目前被广泛采用,中等职业院校作为直接为社会输出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基地,更要注重落实好“工学结合”的要求。本文以中职院校为出发点,结合国外一些国家的发展经验,分析现存问题,并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中职院校 工学结合 改革 建议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1-0003-01

一、“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背景及意义

“工学结合”的理念源自国务院于1991 年颁布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文件中对职业院校的教学模式有了新的要求。2005年提出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模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已经成为各级各类中职学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这强化了政府、学校、企业责任意识。

二、国外“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发展

世界上多数国家在职业教育发展上都实行了“跨界”的模式。

(一)德国的“双元制”模式

德国对职业教育的接受程度很高,“双元制”模式,一元是指职业学校培养,另一元是指企业培训,是典型的校企合作的“工学结合”。学生在上学期间,可以在企业中进行实习培训。这种模式培养的这些优秀的一线人才保证了德国高品质产品的生产。

(二)英国的“三明治”模式

英国推出了在教学活动中夹有工作实践的模式,由于像三明治而得到命名。这种模式学制增加了一年时间。这一年主要在于工作实习。“三明治”的教学模式把学习和工作有的以学年为单位进行交替,有的则以月进行交替。

(三)美国的“合作教育”模式

美国对合作教育相当重视,以工学结合为具体实施方式,把相同专业、相同学年的学生一分为二,一半在学校接受课程,另一半到企业工作或实习实践,根据学期或季度交换。从而实现学校和企业的无缝对接,达到了社会积极的双向格局。

三、现行“工学结合”模式存在的问题

这种新的教学模式起步较晚,在“象牙塔”形式的传统教育惯性和僵化的外部环境的影响下,实施的效果不是很理想。

(一)企业参与工学结合的积极性不高

企业是工学结合的重要参与者之一,学生进行工作实践会加重企业的成本支出,包含为学生培训的人员成本和材料成本,劳务报酬等等,都不能将费用列入生产成本,也不能减免税收,无法获得人力、物力合理的利益补偿。而且学生频繁更换会打乱企业正常生产流程,所以企业不愿意承担人才培养的社会责任。

(二)师资水平建设问题

工学结合对教师有更高的要求。从教学内容的选择、设计、实践到测评都要认真考虑,要有真实的企业项目经历,但是教师在这方面缺乏相关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在课程设计上没有按照企业的实际需求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学,重常规理论、轻实践技能。学校出来的学生“眼高手低”,难以真正适合用人单位和企业。

(三)有关工学结合法律制度不够完善

我国虽然开展了工学结合的大量试点工作,并且《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和一些职教文件中提到了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的益处,但是对于其参与各方的责任和地位并没有做出明确规定,没有建立完善的产学合作法律保障制度,缺乏政策引导和实时监控,测评体系也不完善。

三、结合国际经验推进“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对策

本文依据实施过程遇到的各种问题,结合国际优秀经验,为了达到工学结合的目标,积极改善教育模式,中职学校应逐步构建适合自身的改革途径,作者有如下针对性的建议。

(一)学校应实施一定的激励措施

校企合作是工学结合的前提,学校可以宣传企业的文化和精神,鼓励毕业生到该企业中去工作,培养适应企业岗位的专项人才。充分利用学校的良好资源为企业提供一定专业知识的理论支撑,企业能够在校企合作施展工学结合模式的过程中获得一定的利益,才能全身心地投入与中职院校校企合作中。

(二)提高教师队伍教学水平

工学结合教学需要有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中职学校的教师要走得进教室,进得去车间,既掌握理论,又熟悉技能,这是工学结合模式改革的关键之处。可以外派他们到国内外“工学结合”进行的较好的中职院校学习取经,也可以招聘经过教学培训的工作在一线的工程师作为外聘教师。教师队伍的建设要有稳定的双师型在岗教师和兼职教师相辅相成。

(三)制定科学合理的法律法规

德国“双元制”模式带给我们的一个重要启示就是将改革法制化。政府应该通过尽快立法解决目前主体关系模糊的问题,激发各方的积极性,明晰政府、企业、学校各个主体的责任和义务,在法律法规中可以对企业应享受的税收优惠和中职院校财政投入标准予以明确。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Z].国发[2005]35号文件.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陈解放.基于中国国情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路径选择[J].中国高教研究,2007(7):52-54.

[4]马宪亭,尹新爱.关于工学结合模式的思考[J].机械职业教育,2009(4):12-13.

[5]石丽敏.国外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分析与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6(12):81-84.

猜你喜欢

工学结合中职院校建议
接受建议,同时也坚持自己
好建议是用脚走出来的
中职院校Flash动画精品课程的设计与开发
基于工学结合的《仓储岗位实训》学习成效评价体系探究
几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