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政课实践教学互动研究

2016-03-15张俊国

关键词:互动校园文化思想政治教育

张俊国,倪 佳

(1.六安职业技术学院,安徽六安237000;2.淮南市第六中学,安徽淮南232000)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政课实践教学互动研究

张俊国1,倪佳2

(1.六安职业技术学院,安徽六安237000;2.淮南市第六中学,安徽淮南232000)

摘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政课实践教学有着共同的育人目标,却存在层次上的差异性和功能上的互补性,从而为我们提供了两者互动的可行性研究。文章明确了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政课实践教学互动三项原则,并从主体、内容、载体三个方面对两者互动进行构建尝试。

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思政课实践教学;思想政治教育;互动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以及教育部、共青团中央联合先后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1]和《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2]的文件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极为紧迫的重要任务,要建设出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2010年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同时《纲要》中还要求坚持德育为先,不断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3]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4]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共同目的是“育人”,因此有意识地引导和推动两者互动关系研究,不仅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高等教育质量发展之需,更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撑,具有重大的现实和深远意义。

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政课实践教学互动可行性分析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政课实践教学只所以能够互动,有着其内在的机理,两者具有目标一致性、层次差异性和功能互补性。

(一)目标一致性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经过长期发展,历史积淀形成的,由全校师生共同传承、创造的价值观念、精神气质和文化环境的总和。校园文化同化人的精神世界,肩负着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操、理想信念、思想意志、生活规范等多方面的教育和培养任务。而思政课实践教学,它与理论课教学一起共同组成了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体系,是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无论是校园文化还是思政课实践教学,在育人的过程中,两者有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人才素养和高等教育教学质量这一共同目标。

(二)层次差异性

尽管校园文化和思政课实践教学有着共同的目标,但两者对学生的影响却有着不同之处。校园文化通过独特的底蕴氛围,像一双无形的手改变学生思想、生活与行为方式,影响他们的人格塑造和精神世界,这种作用是潜移默化的。相对于校园文化的间接隐性作用,思政课实践教学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则表现的比较明显,它的直接目的就是通过实践对课堂所学理论知识进行检验,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从而塑造和形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功能互补性

校园文化和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目标一致性和层次上的差异性,蕴含着两者在功能上的互补性。一方面,校园文化可以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提供有效载体。长期以来,思想政治课被很多人认为仅仅是一种意识形态的宣传,内容比较抽象枯燥,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目的过于明显,导致学生有时难以产生情感认同。而校园文化通过创设各种校园生活,以环境、舆论、教育者言行等方式把校园精神深刻内化在学生的思想、心灵、言行中,对受教育者施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渗透,能够很好的成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有效载体和途径。另一方面,思政课实践教学在一定程度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方向引导和资源支撑。

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政课实践教学互动原则

(一)目标导向原则

随着全球一体化和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飞快发展,“地球村”成为现实,东西方文化交流日趋紧密。加上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利益多样化,在思想领域方面呈现出社会思潮多元化,这些社会思潮相互激荡,对大学生有着特殊的吸引力,既有有益的一面也有不良的影响,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主导地位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而思想政治领域的教育又不能靠强迫压制的办法进行,只有通过正确的引导和环境熏陶,让青年学生在成长实践过程中去认识、感受领悟和选择接受。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政课实践教学互动过程中,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根本指导思想和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人才素养和高等教育教学质量这一目标导向原则。

(二)参与性原则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互动,需要多方参与。参与性原则强调主体意识,充分发挥高校管理人员、教职员工在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政课实践教学互动中的主导作用和广大学生的基础作用。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校园文化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互动机制构建,协调各方积极参与。学校在确定和设计校园文化与思政课实践教学互动主题时,坚持目标导向原则的前提下,应更多地挖掘大学生的兴趣爱好所在,以此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广泛参与。

(三)统筹管理原则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政课实践教学互动过程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诸多方面,比如要设置组织制度,确立互动目标,规划和实施互动方案,选择载体和搭建互动平台,以及评估互动效果和验收总结等诸多内容,这些内容的实施需要多方配合、参与。目前在我国高校中,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政课教学分属不同部门管理,基本处于彼此孤立、各自为政。因此,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政课实践教学要实现良性互动,需要协调管理、统筹兼顾。

三、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政课实践教学互动构建

(一)互动主体上,转变观念,形成合力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政课实践教学互动,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谁来参加、协调、组织?当然,根据校园文化的内涵和定义,我们知道这种文化的形成是全校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问题是,校园文化在形成、发展与建设过程中主体的意识、职责、地位和作用却是有所差别的,尤其是把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相结合形成互动时更是不同。

当前,高校未能将校园文化与思政课实践教学互动起来,原因固然很多,但就实际状况来看,最直接原因就是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政课实践教学分属不同部门管理。通常的情况是校园文化建设属于学校团委或者学工处(部)职责范围,而思想政治课多属于教学部门管理,两者基本处于彼此孤立、各行其是。学校团委或者学工处(部)长期从事学生工作,组织管理经验比较丰富,但理论功底不足,在规划校园文化建设时往往与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相脱节。思政教师长期从事教育教学研究,理论水平较高,思想前沿,但缺乏实际的学生组织协调能力,加之诸多条件所限,无法有效开展实践教学。

因此,要使两者紧密结合、形成互动,还需要学校领导重视,从学校的层面将两支队伍结合起来,通过分工协作,取长补短。在确定校园文化活动主题和内容时,让思政课教师负责承担理论指导,使之能够成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所用,校团委和学工处(部)负责活动的组织、协调和管理,形成合力,齐抓共建,充分发挥高校管理人员、教职员工主导作用和青年学生及其团学组织的基础力量作用。唯如此,才是实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政课实践教学互动的前提条件。

(二)互动内容上,融合文化,凝练主题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政课实践教学互动必须有一个明确的指向对象,有一个明晰的可供互动的“内容区域”。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政课实践教学设计中应在融合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地域文化、创业创新文化框架内,高校根据自身特点和需要确定主题和内容。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在五千年的文明传承过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仁、义、礼、智、信”为精髓的传统文化,及其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融入传统文化既能为高校校园文化提供深厚的精神底蕴,而且也是实现思政课实践教学目标和发展自身的需要。

红色文化是在中国土地上产生于革命年代的先进文化。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极其丰富,蕴含着爱国爱民、坚定信念,勇于奉献,艰苦奋斗,开拓奋进、实事求是精神等。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融入红色文化,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内容,而且在思政课实践教学方面,通过红色文化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形象生动地展现革命本色,避免了空洞说教,增强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提高了实践教学的效果。

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的自然环境、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独有的文化积淀等条件下形成的一种亚文化,具有很强的地域性、传统性和独特性。高校总是坐落在一定的区域,其发展不可避免的受当地人文环境的影响。当前,本科高校转型为技术技能型院校,充分利用地域文化作为学科的切入点和重要资源,形成特色学科,有利于提升学科竞争力,繁荣校园文化。地域文化中鲜活的人物及其蕴含的精神力量也是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不断创新、与时俱进、奋发有为的宝贵财富和精神食粮,可以为思政课实践教学中的理想信念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提供重要素材。[5]

创业创新文化是社会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人们在创业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价值观念、思维和行为方式及其相应成果,以及鼓励创业的社会心理、氛围和制度环境的总和。2015年5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明确提出坚持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以推进素质教育为主题,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6]高校创造和培育创业创新文化正是对这一政策的贯彻和落实,另一方面,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政课实践教学融入创业创新文化,实现价值引导、目标激励、品格塑造、心理调适等育人功能,这也是高校使命的应有之义。

(三)互动载体上,注重创新,丰富平台

在互动目标、内容与方案已经确定的情况下,能否恰当、科学地选择、搭建和使用互动载体,往往成为高校校园文化与思政课实践教学互动成败的又一关键因素。互动载体是指能够承载和传递知识、信息等教育因素的工具,是实现校园文化与思政课实践教学互动的平台与中介。目前来看,互动载体主要有四大类,即团学组织载体、活动载体、课程载体和传媒载体。这些载体在繁荣校园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今后,丰富和综合运用载体时,应从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政课实践教学互动的视角进行选择载体,因为不同的载体覆盖面大小、承载信息多少、对象接受程度难易各不相同,载体的选择和运用直接影响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政课实践教学互动的效果。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普及,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互动载体也呈现出科技化、信息化、网络化的特征。传媒载体不断更新,从最初使用电子图书、电子期刊、电子报纸、数据库、光盘型音像制品、软件出版物等印刷传媒载体,发展到使用电视、电影、录像、录音和幻灯片为主要信息传递的电子传媒载体阶段,今天更是进入到了网络传媒载体时代。以“校园网”、“百度贴吧”、“BBS”、“QQ”、“微博”、“微信”为主要交流方式的网络传媒载体,凭借信息更新快、互动交流强、内容涉及面广等优势,备受广大青年学生的青睐和追捧。高校要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利用大数据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和兴趣爱好所在,依托“微”社团,借助“微”社交平台等“微时代”网络传媒载体,创新、丰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政课实践教学互动平台。

(注:本文系2013年安徽省质量工程项目“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政课实践教学互动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3szxm121)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04-10-15,(1).

[2]中国网:http://www.china.com.cn/chinese/PI-c/743112.htm.

[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N].人民日报,2010-7-30,(1).

[4]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2013-11/15/c_118164235.htm.

[5]曹毓民.试论地域文化对地方高校办学的作用[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7(5):74.

[6]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 -05/13/ content_9740.htm.

猜你喜欢

互动校园文化思想政治教育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谈粉丝经济与网络造星的互动关系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基于快乐教学的投掷课教学研究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