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与“中国梦”关系研究

2016-03-15许峰

关键词:理想信念教育中国梦对策建议

许峰

(中共台州市委党校,浙江台州318000)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与“中国梦”关系研究

许峰

(中共台州市委党校,浙江台州318000)

摘要:理想信念教育是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核心,也是促进大学生成才的关键。在“中国梦”时代环境下,针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的问题,如何从时代发展中进行积极的改善与转变就显得尤为迫切。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战略思想,其内涵包含多个维度,而对于国家、民族、社会、大学生来说,正是当前理想信念教育的重中之重。为此,从“中国梦”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提出的要求入手,来分析当前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的问题原因,并从教育内容、教育方式、以及教育环境上来提出积极的对策和发展思路。

关键词:“中国梦”;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内涵;对策建议

每一个时代下的教育问题都是不同的。理想信念教育作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2012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后提出“中国梦”,并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等多方面提出具体要求。“中国梦”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作为当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主要课题,无论是在学术界还是实践研究中都获得了普遍关注。细究“中国梦”的内涵是丰富的,不仅关系到“家”、“国”理念,也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有鉴于此,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实践来探讨与“中国梦”的关系,并从其内涵、特征、作用等方面间深入剖析,立足中国教育发展实际,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增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素质,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践意义。

一、“中国梦”的内涵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特征

(一)“中国梦”的内涵

“中国梦”在学界的内涵讨论中具有多维性。学者张维从汉语中的“国”与“家”的联系上,深化了“国”与“家”的共同体;[1]学者叶再春从习近平提出的“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三维度入手,将“中国梦”延伸为三个向度,即富民梦、强国梦和复兴梦;[2]学者林培雄从国家、社会、民族、个人的多维视角来提出强国梦,一要实现综合国力的稳步提升、二要实现中华文明的逐步演进、三要实现每个人的全面成长。[3]处于经济转型期的“中国梦”,在面对国内、国际问题中,对于如何梳理“中国梦”的内涵,更需要从中国社会的和谐发展中,实现每个人的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富裕。“中国梦”从当前中国国情上来界定,必定肩负着强烈的历史使命与民族期望,必定代表着绝大多数中国人的根本利益,必定凝结者亿万中国人的梦想与追求。

(二)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与“中国梦”的关系

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工作多倾向于理论研究,缺乏实践探索,“中国梦”思想的提出,将国家的教育发展战略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联系在一起,并从具体实践研究中来丰富和转化学术成果。党中央一再重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其是在理想信念教育工作中,将“中国梦”战略思想与国家、民族、社会、个人的生活建立关联,并从培养社会主义觉悟,构建良好思政道德素质的人才体系上,加强“中国梦”思想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衔接与融合,为大学生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发展奠定方向。从价值目标上,“中国梦”思想倡导集体主义精神,讲求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科学融合,并从继承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来落实个人目标;从职业目标上,“中国梦”包含了亿万中华儿女的梦想,并从共国家、社会对人才的迫切需求上为学生树立职业理想提供了科学导引;从人生目标上,“中国梦”思想将树立远大理想、追求高尚人生作为指引大学生前进的发展方向,并成为大学生走进社会的终极理想。

(三)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特征

“中国梦”战略思想代表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时代诉求,又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提出新的要求。其特征主要表现在:一是凝聚性。“中国梦”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强烈情感与民族情怀,其超强的凝聚性一方面表现在对民族信念的传递,并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代代相传的坚定信念,也代表着广大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另一方面表现在超强的整合力上,“中国梦”作为广大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科学整合,必将从个人的奋斗目标与共同的社会理想形成巨大合力。二是包容性。对于“中国梦”所包含的理想、信念,打破了传统理想信念教育的阶级性、政治性束缚,“中国梦”并非属于某一个阶层、也不属于某一个政党,而是将中华民族全体儿女的集体记忆、集体愿望进行汇集,汇聚成中华13亿人的孜孜追求与梦想,因此对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来说更具有包容性和广泛性。三是开放性。习近平提出“中国梦,不仅要造福中国人民,还要造福各国人民”。从“中国梦”思想的提出,早已将“分享、合作、共赢”作为中国改革开发,与世界共同成长的时代信念,在其背景下,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绝非是单打独斗式的个人理想,而是要依靠大家的力量,依靠集体的努力,依靠所有民族、所有国家来实现共同进步。

二、“中国梦”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主要内容

党中央对“中国梦”战略思想的明确,对于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从“中国梦”的内涵中来挖掘教育内容,引领大学生的全面成长,凸显大学生在实现“中国梦”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为此,要从四个方面来进行教育。

(一)坚定党的领导,自觉团结在党的周围

实现“中国梦”是中国共产党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当代大学生,要将自我理想与民族复兴紧紧连在一起,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各族人民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中坚定党的领导,深刻担当其自身的历史使命,为各族人民的共同幸福生活做出贡献。同时,当代大学生应该明白,“中国梦”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思想政策,“中国梦”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未来的庄严承诺,它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定决心,更是中国共产党对全党、全国人民传递复兴梦想的坚决信念。大学生应该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自觉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共同为实现民族未来做出应有的担当。

(二)树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制度的坚定信心

习近平在谈到“中国梦”时,将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作为核心内容来抓。[4]当代大学生在理想信念教育中,坚持以“中国梦”为行动指南,从“中国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上,坚持社会主义精神实质与科学价值的协同,为当代大学生树立既科学崇高又喜闻乐见的理想。深刻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制度的科学性,让大学生从“中国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上,理解其内涵,解读好道路的正确性与科学性。

(三)做好大学生力量的凝聚

凝聚全国人民的力量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基本保障。为实现“中国梦”,对于青年大学生来说必须凝聚力量,加强对大学生共同理想信念的树立,增强大学生的团结意识。“中国梦”的实现归根到底是广大人民的梦,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实践中,凝聚大学生的力量就是成就大学生梦想的坚强盾牌。利用“中国梦”超强凝聚力,从个人理想的树立上形成最广泛的民族情怀、民族信念,对不同专业、不同信仰的大学生,以“中国梦”这面鲜艳的旗帜来统领大学生的理想之路,整合广大学子的梦想,促进不同理想信念最终汇集在一起,从而形成“中国梦”的巨大合力。

(四)增强大学生的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

“中国梦”需要中国精神,中国精神是构建民族精神的核心。大学生作为时代青年才俊,作为民族的希望,更应该从民族精神上树立“中国梦”。中华民族历来是团结的民族,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核心。十六大将“以爱国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作为民族精神的主体,大学生应该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上,增强民族自尊、自信、自强,积极学习民族历史,明确历史使命,以高尚远大的理想来塑造民族信念。

三、“中国梦”导引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对策研究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中国梦”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增强大学生民族精神与科学理想信念的重要保障,在推进“中国梦”战略与贯彻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实践中,其思路主要从三方面来着手。

(一)明确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基本原则

理想信念教育需要在一定原则下来推进,坚持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原则,必先从大学生思想阵地上融入正确、科学的理想、信念。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体系都是“中国梦”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基础。因此,坚持以正确的思想来指导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不仅需要从理论上来认识马列主义的科学性,还要从中国当前国情与实际,从理解“中国梦”的深刻内涵及意义上来学习。“中国梦”是13亿中华儿女的梦想汇聚,而尊重每个人的理想是实现人的个性,推进人的差异性、主体性的具体表现。以人为本,始终坚持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从大学生的自我兴趣、爱好、理想、职业技能上发展大学生的个性追求,以平等、互动、尊重的方式来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帮助大学生形成自我教育。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脱节一直是当前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缺陷,而强调知行合一,必然需要从开展教育实践中来促进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养成。

(二)创新教育内容,培养中国精神

每一个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也独具特色。“中国梦”战略思想下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必然要从创新中培养中国精神。“中国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致的。从“中国梦”的深刻内涵与理论阐释中,大学生应该从“中国道路”的选择与客观公正的评价中,坚持理想与现实的结合,坚持理想与社会发展的融合,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原因、发展进程中来甄别其科学性,直面当下中国社会面临的困境与考验,立足中国国情来推进社会进步。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更应该以“中国精神”为本,从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自强不息中来挖掘民族精神内涵。十六大提出的“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奋勇争先的时代精神”,更是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道德标准和价值取向,特别是“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将理想信念教育落实到实践中,将道德精神养成转变为生活化、形象化内容。

(三)强化实践教育,多管齐下求转变

实践教育是构建理想信念教育的主要途径,针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不足,转变教育方式,拓展教育渠道,紧紧围绕实践性教育来深入生活,注重学生的体验。“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引导大学生从走进基层来感悟艰难困苦,通过与基层人员的交流来体会实干兴邦的道理。同时,以改革创新为主的时代精神,需要大学生从企业、试验区、示范基地等领域进行亲身体验。加强隐性教育,利用“中国梦”的包容性,通过实践活动的组织,特别是当前利用网络媒体平台,从大学生日常生活中来挖掘隐性教育理念,潜移默化的感染并促进大学生理想信念的修正。

参考文献:

[1]武进.中国梦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创新[J].思想理论教育,2014,(3):61-64.

[2]程美东,张学成.当前“中国梦”研究评述[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3,(2):58-65.

[3]纪咏梅,张红霞.中国梦视域下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J].高等农业教育,2015,(3):88-91.

[4]王克.“中国梦”引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走出困境[J].教育探索. 2015,(6):116-120.

猜你喜欢

理想信念教育中国梦对策建议
对当前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反思与改进
高职辅导员在理想信念教育中的作用及其实施途径
做好内地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宗教工作的几点思考
做好内地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宗教工作的几点思考
我国融资租赁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关于惠城区发展农业的调研报告
论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理想信念教育的新思路新观点
美媒:非洲人欲在华追求“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