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师制”模式在高校研究生培养教育中的应用——以武汉科技大学为例

2016-03-15王明旭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高校

王明旭

(武汉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湖北武汉430081)



“三师制”模式在高校研究生培养教育中的应用——以武汉科技大学为例

王明旭

(武汉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湖北武汉430081)

摘要:目前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主要以单一的专业导师培养为主。随着研究生扩招,研究生导师的增长速度远没有赶上研究生的扩张速度,这样极易出现“僧多粥少”的问题。为此有必要充分利用并挖掘各种资源潜力,为研究生提供更好的发展完善自我的平台。故探索了由专业导师、兴趣导师和社会导师组成的研究生“三师制”培养教育模式。这一模式既弥补了单一专业导师培养存在的不足,又充分挖掘了学校和社会资源潜力,为研究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余地,进一步丰富了研究生的培养方式。这种研究生培养教育模式发展潜力较大。

关键词:专业导师;兴趣导师;社会导师;高校;研究生教育

高校研究生培养的单一导师制模式为我国培养了大批人才,这种单一导师制模式在中外高校继续发展存在。对于导师制这种学生培养模式受到高校的青睐,不仅存在研究生的培养教育中,本科生也开始倡导和践行导师制的培养教育模式。牛津大学最开始实行本科生导师制,这种本科生导师制丰富导师制简单一对一的教学模式,建立科学的导师教学评价、监督机制,能够较好处理本科生导师制这种精英教育与学生增多的大众教育之间的矛盾。[1]目前武汉科技大学正在加大对本科生的培养力度,满足国家实现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该校现有机械学院、材冶学院、化工学院和汽车学院正在进行本科生导师制的试点工作,并且实施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强化与国内钢铁企业及机械企业的合作培养,实现企业导师和学校导师的双导师制,突出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3]。然而单一的专业导师制度也存在一些弊端。从周文辉[4]所做的我国高校研究生与导师关系现状调查来看,单一导师制模式因为对导师的要求较高,从而出现了导师的作为与所应达到的要求不相匹配的情况,当然这其中有部分导师实在太忙的无赖之举,也有部分导师对学生主体认识不足的问题。对于研究生导师培养模式,学者探索了一些模式。刘彩红[5]探索建设研究生培养的导师团队模式。曹芳[6]提出构建多导师培养模式,包括校内相关学科或跨学科的导师团队分工协作培养研究生模式和学校与科研院所或其它高校的资源优势互补的研究生培养模式。

一、“三师制”培养教育模式的内涵

“三师制”培养教育模式是指在研究生的培养中不仅进一步完善专业导师的培养模式,还将兴趣导师和社会导师引进研究生培养中,以此形成以专业导师为主,以兴趣导师和社会导师为辅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三师制”培养教育模式是对单一专业导师培养制度的补充和完善,也是为了实现武汉科技大学教育资源发展的均衡化。专业导师是指目前研究生入校时所选择的老师,该老师对学生的学业负指导责任。兴趣导师主要是指学院其他专业导师或是学校其它学院的老师或是其它高校的所有有自己特长,愿意成为兴趣导师的老师。社会导师是指与学生专业相对应或与所找工作相对应的企事业单位中具备一定社会资源,愿意培养研究生的企业家、管理人员或技术人员等。当然这种社会导师也可以是社会名人或武科大有一定地位和资源的学生家长。

二、单一专业导师存在的不足

(一)研究生复试中的双选制存在不足

武汉科技大学的研究生复试中实现导师与学生的双选制。一般情况下因为导师与学生接触不多,导师与学生相互选择的参考依据很少。在后期,通过接触后可能存在导师与学生的互不满意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一般导师都是硬着头皮将学生顺利带毕业,而学生是不情愿的努力适应导师。可想而知在这种情况下,导师和和学生的关系可能较为紧张,进而直接影响到导师对学生的培养质量和学生的自身发展。张静[7]就指出理顺和优化师生关系,最大限度调动导师和学生的积极性是推动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关键。对于研究生的培养,既需要对导师进行相应培养要求的规定和约束,也需要构建研究生导师的激励机制。[8]

(二)没能考虑到不同导师所拥有的资源差异性

不同的导师由于受到自己的社会地位,学术水平,工作年限等不同所拥有的社会资源不同,所接科研项目数的差别较大。有的导师科研项目很少甚或没有,所带学生几乎没有科研项目可做,不能很好满足研究生培养的要求;而有的导师科研项目很多,所带学生科研工作较多,缺少足够的学生完成科研项目工作。所以研究生中存在有的学生忙的很忙,有的学生闲的很闲。这样对武汉科技大学研究生培养就存在培养公平化的问题。

(三)没能避免不同导师培养教育理念的差异化

由于受老师的学识和人生经历不同,对事物的看法不同,存在不同老师对学生的培养方式存在较大差异。有的导师可能对学生管的较严,对学生时间卡的比较紧,认为只有严格管理,多敦促才能让学生能更好的发展。有的导师可能对学生管的比较松,对学生进行放羊式的管理。认为研究生阶段,主要是方向性的指导,具体的要靠学生自己去努力感悟。对这两种理念,可能不同学生对其认可度存在不同。当然这里不管哪种培养教育理念,都需要导师拥有较高的素养,能够通过导师自己的方式努力培养学生的成人成才。赵军[9]就提出了深化导师制改革,提升导师素养的制度支持。

(四)不能很好满足研究生培养教育的多元化发展要求

研究生的培养是为国家、社会培养人才。目前武汉科技大学的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主要是课程的完成,以及围绕专业进行的学术论文和毕业论文的写作。其它方面的培养,不管是专业领域的培养还是非专业领域的兴趣培养都蛮少,不利于研究生培养的全面化和多元化发展。孙政荣[10]指出单一导师的知识局限性易导致所带研究生学习范围过窄,知识结构不宽,并提出了由相近专业导师组成的导师组制的研究生培养教育模式,这种模式算是一种对研究生培养教育多元化发展的丰富完善。

三、“三师制”培养教育模式的具体实施

(一)专业导师

现在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是以单一专业导师负责制的学生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在中国多年的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做出了巨大贡献。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对人才培养要求的逐步提高,这种单一的专业导师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以前研究生培养因为所招人数少,导师有较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培养管理学生。而时代发展的今天,导师科研指标考核、各方面应酬等原因使其用在学生培养上面的时间较少。随着研究生扩招,特别是硕士研究生的扩招,各个学校所招的研究生越来越多。一方面是专业导师对学生的培养时间的减少,另一方面又是所带学生人数的增加,这样的矛盾就会直接影响到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进而影响国家人才培养战略的实施和国家的长远发展。为此必须在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上下功夫,一方面要逐步完善专业导师培养机制存在的不足,另一方面又要创新新的研究生培养模式。

(二)兴趣导师

兴趣导师以自己学院老师为主,最好是同一专业的其他导师,也可是不同学院不同专业的有自己专长的老师。每个导师除了专业领域外,都有自己一些爱好和专长。通过这种方式,形成导师与学生之间的同际流动,培养学生与第二导师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导师间的流动就显得师出有名,不会存在流动的不适之处。这样既可以挖掘学生在兴趣导师方面的潜力和爱好,又可以发挥学生自己在科研工作方面的优势,形成跨课题组的研究工作新模式。对于本校其它学院有某专长的老师,学生通过兴趣导师模式,拓宽视野,优化思维架构,培养自己的特长或兴趣,倡导学生自身发展的多元化。兴趣导师的选定依据学生自己所处的状况和能力而定,并不需要每个人都必须选择兴趣导师。

(三)社会导师

周红康[11]提出由经验丰富的企业高级工程师或政府管理部门人员等担任职业导师和齐小萍[12]提出的企业家导师制都是所提社会导师的一部分。对于社会导师,学校各级领导干部和学科带头人要学会发掘日常接触过程中愿意培养武汉科技大学研究生,乐意成为社会导师的企事业单位管理者或技术人员。同时也要学会推销武汉科技大学研究生,使优秀研究生有更好的发展锻炼机会。选择社会导师的人选,可以是企事业单位负责人或技术人员,也可以是武科大学生家长,更可以是社会名人,可让社会导师的范围更宽更广。其依据必须是社会导师人选需掌握一定社会资源或具备一定条件的技术管理人员。特别是那些有技术的管理人员,而且社会导师最好是和学生的专业有关,能够有助于学生在这样一种机制下谋求自身的发展和学术论文及毕业论文的写作,能够利于毕业就业等。

当然在社会导师的选择上还需要兼顾双方利益,实现互利共赢。社会导师所带学生需要有潜力可挖,能够让社会导师在培养的过程中有成就感。同时也要让研究生觉得有益处可循,让社会导师所带研究生对所带导师形成强烈的认同感。社会导师的平台不仅要保护学生的利益,而且要顾及到社会导师本人的利益。社会导师的教育方式和教授方式可以千人千面,但是有一个原则,就是具备一定德行前提下的法不禁即可为。这样的限制就是为了进一步激发社会的活力,充分挖掘社会潜力,实现学校与社会对研究生的共同培养教育。

社会导师因为涉及到学校之外的主体,存在对社会导师各个方面的甄别问题,这也是为学生负责,所以社会导师就存在选择标准的制定,社会导师责任目标的确定以及对研究生申请社会导师的考评体系建设方面的问题。对于社会导师的选择标准的确定,各个学院的社会导师的选择最好是与各个学院的专业相关,或是与学院学生未来找工作相关的企事业中高层管理干部、总工程师,或是政府部门官员。当然有特别优秀的普通员工,能够拥有一定的社会资源也可以聘为社会导师。社会导师的甄选工作各个学院要负起责任。研究生申请社会导师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这些研究生尽量能够彰显学校的学子风采,能够通过社会导师的培育不断提升自己,也为学校争光。这样的学生与自己的社会导师需有互利共赢的潜质。因为学生申请的社会导师已经不完全是学生自己的事情了,而是关乎学校的声誉和形象,更关系到社会力量培养研究生的信心问题。

四、“三师制”培养教育模式实施的优点

通过社会导师,兴趣导师,加强了武汉科技大学与外校老师、企事业单位的联系和感情培养,增加各个学院物色老师,扩充师资的机会。同时建立社会导师的教育培养模式,可以名正言顺的邀请社会导师讲课,丰富生产实践的企事业单位人员长期来武汉科技大学进行定期讲课的机制,也进一步扩大了学生的视野。通过丰富老师和研究生选择的多元化,使老师和研究生的满意度进一步提升,能够进一步优化老师和研究生的利益需求。同时社会导师和兴趣导师的培养模式能够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为武汉科技大学培养人才。

这种“三师制”培养教育模式可以充分发挥各个导师的互补优势。即使每个导师对自己所带研究生都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其中,然而每个导师特色和优势不同,通过“三师制”培养教育模式中的专业导师和兴趣导师联合培养,让学生在这种导师的优势互补中谋得实惠,更有利于学生的更好发展。

通过“三师制”培养教育模式中对研究生进行社会导师的培养可以让所培养的研究生学到很多书本或在学校学不到的社会知识。对于这点,加庆波[13]就提出过在大学生培养中实行社会导师的培养教育模式。通过这样的大学生社会导师培养模式提升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质量,缩短大学生适应社会的周期。

五、结语

通过“三师制”培养教育模式在武汉科技大学的积极探索,弥补单一专业导师制在研究生培养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的良好平台,以此进一步完善研究生培养教育体系,促进武汉科技大学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同时“三师制”培养教育模式的实施能够进行学校和社会联合培养研究生的路径探索,以此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进行研究生的培养工作。而且在“三师制”培养教育模式的实践过程中,武科大的文化内涵和影响力通过申请社会导师的研究生得以传递出去,进一步加快了武汉科技大学跨越式发展步伐。

参考文献:

[1]杜智萍.今日牛津大学本科导师制的特点及启示[J].现代大学教育,2006,(6):85-88.

[2]邹光明,杜敏,孔建益,等.机械工程机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冶金教育,2013,(2):17-19,22.

[3]孔建益,陈先奎.创新产学合作机制提升学生实践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2009,(3):45-46.

[4]周文辉,张爱秀,刘俊起.我国高校研究生与导师关系现状调查[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9):7-14.

[5]刘彩红.建设研究生培养的导师团队模式[J].高教探索,2012,(5):104-106.

[6]曹芳,曹敏,唐焱.研究生多导师培养模式的构建[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2):264-267.

[7]张静.优化师生关系是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关键[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3):61-65.

[8]罗晓成.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背景下的导师制度的内涵、困境及超越[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3):65-67.

[9]赵军.研究生导师制改革:反思与推进[J].高效教育管理,2010,4 (3):34-38.

[10]孙政荣.研究生培养实现导师组制的探讨[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06,23(1):87-89.

[11]周红康.双导师制:创新性研究生培养的新机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5):91-93.

[12]齐小萍.企业家导师制:高职院校高质量就业的途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8):75-77.

[13]加庆波,刘莉,刘平.社会参与大学生培养的新模式——对“社会导师制”的探索:政府-高校模式[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9,(8):515-516.

猜你喜欢

研究生教育高校
研究生教育管理中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MOOC在研究生教育中的应用探究
美国高校数字传媒专业研究生教育调查分析
中国高校数字传媒专业研究生教育调查分析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职业性的缺失与对策研究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