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知识是存在的灵魂
——对古希腊哲学中知识的考证

2016-03-15张少禹张志丹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名称

张少禹 张志丹

(1.通辽党校,内蒙古 通辽 028000;2.内蒙古民族大学,内蒙古 通辽 028000)

知识是存在的灵魂
——对古希腊哲学中知识的考证

张少禹1张志丹2

(1.通辽党校,内蒙古 通辽 028000;2.内蒙古民族大学,内蒙古 通辽 028000)

希腊哲学讨论存在的目的是说明事物的知识,因为知识是存在和事物的灵魂。亚里士多德在《论题篇》中曾解释说,存在是一切事物的种,存在不仅代表可感的自然物体,日月星辰;也代表人造物体,社会伦理的美与丑、善与恶。古希腊哲学讨论存在先从生命、自然再到存在;知识是在明确存在的前提下揭示的,因为知识是存在的知识,也是事物的知识。生命有肉体和灵魂,自然有质料和形式,所以存在有事物和知识。柏拉图说:知识既不存在于形体中、也不存在于声音中,而只存在于心灵中;知识是真实的信念伴以差异的解释,用通俗的语言表述知识是名称相伴定义而成的知识形式。亚里士多德说:当你把握它据此知道此事物的东西。前者是柏拉图给知识下的形式定义,后者是亚里士多德给知识下的本质定义。

古希腊哲学;存在;知识

古希腊哲学家讨论存在是从生命、自然演进的。他们讨论存在的目的是为了揭示存在与知识和事物的关系。柏拉图在《克拉底鲁篇》中解释说:“Επιδτημη(知识)这个词与此同类,表示灵魂擅长追随(επεται)事物的运动,既不超前也不落后。”[1]P79柏拉图还说:“苏格拉底让我们回到Επιδτημη(知识)这个词上来,观察它有多么晦涩,它表示的意思似乎是灵魂在事物面前止步而不是灵魂围绕事物转。”[1]P128古希腊哲学不仅认为知识与事物相伴相随,而且还证明了知识即是事物的知识,同时又是存在的知识,就如灵魂是肉体的灵魂,同时也是生命的灵魂一样。因为知识和事物与存在犹如灵魂和肉体与生命。

一、古希腊哲学中的存在

“存在”这个范畴是谁提出来的已无据可查,但从现存的资料上记载,“存在”这个词最早见于柏拉图的著作。从史料上看古希腊哲学著作完整保存下来的最早的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两人,因此说“存在”最早见于柏拉图的著作中就是自然而然的了。因为“存在”只有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讨论过,所以这个结论是合乎逻辑的。不过对“存在”的定义是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进行的,准确的说是亚里士多德在他的《论题篇》中进行的,在《论题篇》中亚里士多德给“存在”下了一个完整的定义。他说,存在是事物的种。因为事物分可见事物和不可见事物两种。进一步解释,可见事物就是指自然事物;不可见事物就是人造事物(人造事物即思想上事物)。

(一)存在的词源学根据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在《形而上学导论》中解释说,从词源学上说存在在希腊语与自然有关;而在拉丁语存在又有出生和诞生之意。他说:“西方哲学最先的和决定性的发展是希腊时代,对存在者整体本身的发问真正肇端于希腊人,在那个时代,人们称存在者为φυσι,希腊文里在者这个基本词汇习惯译为‘自然’。在拉丁文中,这个译名,即natura的真正意思为‘出生’、‘诞生’。”[2]这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对存在的词源学考证。笔者认为从对古希腊哲学的研究上看,海德格尔的观点是成立的,因为古希腊哲学证明存在是通过生命和自然演进的。

(二)存在类似于生命一样的名称

存在是名称,是类似于生命、自然一样的名称。柏拉图在《泰阿泰德篇》中解释过,他说:“但我几乎忘了,塞奥多洛,另一个学派的教导正好相反,认为‘只有[存在]始终不动,这是用来称呼一切的名称’,像麦里梭和巴门尼德这样的人更是反对其他所有人的看法,他们告诉我们,万物都是自身保持静止的个体,在其内部并无运动的余地。”[1]P705这段话告诉我们存在是用来称呼一切(普遍)的名称。柏拉图接着说:“苏格拉底 那么你把‘存在’归入哪一类?它属于一切事物,这是事物的首要性质。”[1]P713这段话的意思是把存在归入心灵凭借自身而理解的那一类事物,再具体一点说,存在所代表的是用心灵自身所能够理解的一切事物,包括可见的和不可见的事物。以上的解释说明存在就是可见事物和不可见事物的总称,是一切(普遍)事物的名称。

(三)存在所代表的是被心灵所能够理解的一切事物

柏拉图在《巴门尼德篇》中指出,在可感物之外仍然有被人思考的东西,它们被古希腊哲学称为人造的物体,诸如,伦理中的善、美、勇敢等等。这样客观世界上就有了人造和自然两类物体,古希腊哲学就用存在这个范畴来统称,即用一个范围大于自然的名称——存在来代表,凡是用心灵能够思考到的东西就被称为存在。柏拉图在《巴门尼德篇》中说:“就是芝诺在你听到的这篇论文的使用的方式。只有一点例外,你刚才对他说的一句话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你不允许把考察的范围局限于可见事物或只涉及可见事物的领域,而要扩展到那些必须通过论证来把握的、可以当作相来思考的对象。”[1]P769这是柏拉图对存在所代表范围的划定。柏拉图通过对话人说出了存在所代表事物的范围,即存在不局限于可见物体,而且还包括被当作相来思考的人造物体。也就是在对话中所说的“美德”、“正义”、“善”等人造物体。柏拉图在《巴门尼德篇》中还说:“巴门尼德 问道,那么你也相信有这样一些相,如公正、善、美,以及所有诸如此类的事物的相?”[1]P760柏拉图在《第七封书信》中说:“同一学说对于形状和表面也适用,无论是直的还是弯的;它同样也适用于善、美、正义,适用于所有人造物体与自然物体,适用于火、水,以及其他相类似的东西,……。”[3]P98以上说明存在所代表的范围即包括自然物体,又包括人造物体。所以说,存在所代表的是人造物体和自然物体的两种普遍。

(四)存在的属性

存在是一,非一。柏拉图在《巴门尼德篇》前半部分说明存在的范围和用途,而后半部分说明存在的属性。柏拉图在《巴门尼德篇》中通过对一的讨论而讨论存在的性质。即存在是一,非一。是一,即有一的特性:不可分;无界限;无形状;无地点;无运动;无时间。非一,即缺乏一的用途,即一是尺度,能度量多,而存在不是尺度。以上是柏拉图通过“一”讲述了存在的性质。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一存在,事物存在,事物和存在的知识存在。因为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说:“因为一个人和人,存在着的人和人乃是一回事,一个人和一个存在的人这样的说法中双重使用的字眼并没表明别的某种意思(显然它们既不在生成上也不在消灭上相分离),关于一也是这样。”[4]P85

二、存在的预先问题:生命和自然

笔者认为讨论存在的构成首先应该清楚生命和自然的构成,因为存在是从生命、自然演化而来的。也就是说生命、自然是存在的前提性知识。

(一)生命与肉体和灵魂

生命由肉体(躯体)和灵魂构成,亚里士多德在《论灵魂》中说:“我们已经讲述了前辈关于灵魂的各种观点;现在,我们就仿佛才开始一样,来重新定义灵魂是什么,并弄清关于灵魂的最为公认的定义。……物体似乎比其他事物更应当是实体,特别是自然物体;因为它是一切其他事物的本原。”“在自然物体中,有些有生命,有些则没有生命。所谓生命,乃是指自己摄取营养、有生灭变化的能力。所有有生命的自然躯体都是实体,这样的实体必然是由结合而成。它是这样一种躯体,即具有生命的躯体,但躯体并不是灵魂。躯体并不隶属于某个主体,它自身即是主体和质料。所以,灵魂,作为潜在地具有生命的自然躯体的形式,必然是实体,这种实体就是现实性。”[5]P31亚里士多德讲了以上生命、肉体和灵魂后,他举了一个例子。他说,设若在各种器械之中有一自然物体,如斧头,那么斧头的实体就是使斧头成为斧头的那种东西,这就是斧头的灵魂;如若没有了它,它就将不再是一把斧头,而只不过是名称上相同罢了。当然,斧头即使没有灵魂也仍然是斧头;因为这一类物体并不以灵魂作为其实体或原理,只有在自身内具有动静本原的自然躯体才有灵魂。我们还必须研究有关躯体的各个部分。他又举了一个例子,他说,眼睛是生物,那么视觉就是它的灵魂,因为视觉是潜在的,而看是现实,是眼睛的用。

(二)自然与质料和形式

亚里士多德所著的《物理学》应该说就是他所讲的自然哲学,当然自然哲学应该更宽泛,不过笔者看到亚里士多德就是在他所著的《物理学》中讨论自然的,他在《物理学》中说,自然有两种,一种是质料的自然,一种是形式的自然。自然是由形式和质料构成。质料是载体,形式就是自然的本原。这与生命的肉体和灵魂相似,肉体是潜能,灵魂是现实,灵魂是生命的本原。当然,在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中主要的目的并非讨论自然,而是讨论了生命扩大了的自然。而这个自然并非是亚里士多德的核心,他只是通过对自然的讨论揭示质料和形式,而形式是自然的本原。形式这个本原也是哲学的四因之一,因为它是动力因。在这里讨论的形式并非形式因,而是动力因。形式可与灵魂比,因为质料与肉体相同,形式与灵魂相同,生命与自然相同。在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中亚里士多德讨论的就是动力因,因为灵魂是生命的本原,而形式是自然的本原,两者有相同的含义。

三、存在与事物和知识

要明确知识和事物与存在的关系,必须要了解事物、名称、定义、形体(理念)、知识与存在的关系。因为当我们知道了事物的名称,又知道了事物的定义,我们才说我们具有该事物的知识。柏拉图在《泰阿泰德篇》中对知识的发问用的是归纳法。诸如,他问感觉、判断、真实的信念以及真实的信念伴以差异的解释哪个是知识的公式。最终得到的知识是真实的信念伴以差异的解释。柏拉图在《第七封书信》中对事物、知识与存在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一)名称和定义附属于同一事物

对于知识的讨论首先应该说是柏拉图,他在《泰阿泰德篇》、《克拉底鲁篇》和《法篇》分别讲了知识的有关问题。首先,他在《克拉底鲁篇》中讲了知识的一个部分——名称的由来,探讨知识是从事物的名称开始的,因为事物的名称是我们接触事物第一个要把握的东西。不过最早事物的名称是事物的俗称,因为人们开始还得不到真实的名称,因为真实的名称是自然给予的。笔者以为,无论柏拉图讲的自然赋予事物的名称,还是他讲的真实的信念,实际上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事物的概念。其次,在讨论名称时他声明,名称是知识的一部分。柏拉图在《泰阿泰德篇》中解释知识的公式时,就是后人第欧根尼·拉尔修所解释利用矛盾的归纳对知识公式做的说明。首先,他讨论了感觉是不是知识的问题;其次,讨论了知识是不是真实的判断;第三,讨论了知识是不是真实的信念;第四,讨论了知识是不是真实的信念伴以差异的解释;最后,柏拉图总结说,当我们在探索知识性质的时候,没有什么比说它是正确的信念伴以差异的知识,或者伴以别的什么的知识,更加愚蠢的说法了。 所以从论说上看:柏拉图对感觉、真实的判断、真实的信念、真实的信念加上解释,说是知识都给予了否定。但是,如果我们认真分析通篇著作,我们就会发现,柏拉图在开篇设了一个前提,即本文研究的是知识的公式,并不是知识的性质。因此,真实的信念加上解释是知识的公式。柏拉图说的“当我们在探索知识性质的时候,没有什么比说它是正确的信念伴以差异的知识,或者伴以别的什么的知识,更加愚蠢的说法了”也是对的。因为这段话并不是说明知识的性质,即知识的本质定义。知识的本质定义,亚里士多德在《后分析篇》中解释过,所谓知识就是当你把握它,就能据此知道事物的东西。通过这样一解释,我们才明白知识是名称伴以定义的东西。因此,知识一部分是事物的为什么,一部分是事物的是什么。事物的名称和定义都是事物的,离开事物就没有名称和定义而言。柏拉图在《法律篇》还对名称和定义与事物的关系作过解释,他解释说名称和定义都是代表事物的,三者相同。亚里士多德在柏拉图的基础上又升华了一步,事物的名称就是事物的为什么(存在的根据);事物的是什么就是事物的定义。

(二)名称和定义属于同一思想进程

名称和定义的关系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和《后分析篇》中都有过论证。他在《形而上学》第六卷中说明了研究事物的定义——事物的是什么和说明事物的名称——事物是否存在(是否存在是指为什么存在,即存在的原因)属于同一思想进程。这也就是亚里士多德在《后分析篇》中用演绎三段论所揭示的是什么和为什么是同一个东西。即三段论所揭示的是什么是三段论的中词,即中词是大词的定义,以及证明三段论的中词是大词的根据(原因)。由于中词即是原因又是定义,因此定义与原因是一个问题的不同表述。亚里士多德在《后分析篇》中说“因此,正如我们所说过的那样,知道了某一事物的‘是什么’,就等于知道了它的‘为什么’,无论是对于一般的与其属性相分离的存在还是对于某一属性的存在来说,情况都是如此(例如,其内角之和等于两直角,或大于或小于)。”[6]P314这就是亚里士多德在《后分析篇》中给出的圆满结论,研究是什么和揭示事物为什么存在属于同一思想进程。

(三)知识由名称(概念)与定义相伴而成

笔者认为,在古希腊哲学中就已经明确了知识是由名称(概念)和定义相伴而成的。这是解决知识问题的金钥匙。后世哲学家一直以为知识是一个整体。因此,知识一直不能得到突破。事物是否存在与“真实信念”和名称是一回事,这亚里士多德在很多地方都说过,由于篇幅所限就不再赘述了;“差异的解释”和事物的是什么与定义等同,这也不需做更多的说明。名称(概念)和定义相伴而成的知识,这就是柏拉图在《泰阿泰德篇》所说的知识形式,即知识的公式。柏拉图说知识是真实的信念伴以差异的解释的知识公式,亚里士多德用三段论给予了证明。亚里士多德所证明的就是中词即是大词的原因又是大词的定义。这就是说事物的为什么与是什么等同的理论根据。柏拉图的真实信念就是人对物的真实反映,而亚里士多德中词是大词的根据(原因)是揭示了物的客观根据,即事物的性质。真实的信念和事物的性质要反映出来的就是自然的名称,正如柏拉图所说,因为自然并没有把名字给予任何事物,所有的名称都是习俗。不过名称这种习俗也是根据事物的性质而得到的,因为名由性生。

(四)事物是知识的对象,知识是事物的知识

亚里士多德在《范畴篇》解释过有关事物与知识的关系问题。实际我们日常或者说每个人平时都是这样理解或认为的,事物是知识的对象,知识是事物的知识。但是我们平常并没有机会证明或揭示。后世哲学家们不仅把事物作为知识的对象,还把事物作为感觉和思维的共同对象,思维在感觉基础上对事物这个对象进行加工,最后成为所谓的知识。按古希腊哲学解释思维这样加工知识是错的,因为知识是两部分,怎么一步就到位呢?这里知识与灵魂有个比喻,因为知识是存在的灵魂,也是事物的灵魂。之所以称知识是事物的灵魂也是因为知识并不能直接感觉到,就如灵魂一样。灵魂通过能力才能感受到,即理解了。知识与灵魂相似,知识也看不到完整的表现形式,名称在语言表达(书面语言)中,而定义在认知时使用。古今中外所解释的知识应该没有不同。所以看到知识的完整形式就是错误的。然而知识是事物的知识,并非我们必须看到知识的形式,只要我们理解了知识,才能把握知识。

(五)理念问题

亚里士多德对“理念”持反对态度,他认为不存在理念。笔者认为,所谓的理念也就是柏拉图在讨论自然物体所说的型,人造物体所说的相。柏拉图所提的事物的型和相实际上都是讲的事物所具有的性质。因为自然事物都是可见的,柏拉图用型来表示它的本质;而人造事物在柏拉图看来它只能用心灵来衡量,因此用相来表示,心灵成相。型和相就如自然给予的名称,也可以说是事物在人的心灵上的真实信念,这实际是客观和主观的统一,柏拉图称之为理念。后人所解释的概念与此有直接的联系。但是,亚里士多德为什么反对,笔者以为亚里士多德认为多了一道工序,名称的自然和人的真实信念也能表达事物的含义。亚里士多德认为它们没有必要涉及,因为事物的型和相就是对事物的本性或性质的外在表现,用名称(这里的名称是自然的名称,通用就是概念,柏拉图说是真实的信念)和定义与知识揭示了,再用型和相解释就是多余的了。亚里士多德认为再提理念的存在就多余了。他在《形而上学》中说:“关于这些问题有两种意见,有些人说数学对象、数目、直线以及诸如此类的东西是实体,另一些则认为理念是实体。同时有的把数目和理念当作两个不同种类的东西,另一些人则认为两者本性是一个。另外还有些人说只有数学对象才是实体,所以应该首先研究数学对象,而对它们不增添任何本性,例如去讨论它们到底是否是理念,到底是不是存在物的本原和实体。只是探讨那些数学对象,到底存在还是不存在,如若存在,怎样地存在;在此之后按照惯例还要分别地探讨理念问题,这在公开的著作中已说过多次了。我们的讨论大部分是针对着方才所提出的问题。也就是要讨论存在着的东西的实体和本原是否为数目和理念,因为在讨论了理念之后,这是所遗留的第三个问题。”[4]P290“此外,按照那些人们因之认为理念存在的判断,不但实体有形式,其他许多东西也都有形式(因为,不仅只对于那些实体有单一的思想,同时也对于那些非实体的东西,同样也不仅仅是实体才有知识。这样的结论,真是举不胜举),按照有关理念的意见,必然会得出结论,如若形式是些可分有的东西,那么必然是只有实体才有理念,因为它们并不是在偶性上分有,只有作为不述说主体的东西,每一事物才能分有理念。我说的是,如若某物分有倍自身,它也就分有了永恒,但只是在偶性上,因为这个倍自身在偶性上是永恒的。所以形式将是实体。……。为什么在可消灭的双数事物和在众多但永恒的双数事物之上,二是同一的,而在二自身和某个二之上却不能呢?如若理念不是相同的,它就不过是个共同名称。”[4]P298柏拉图在《泰阿泰德篇》中对知识的发问用的是归纳法。诸如,他问感觉、判断、真实的信念以及真实的信念伴以差异的解释哪个是知识的公式。最终得到的知识是真实的信念伴以差异的解释。柏拉图还在《第七封书信》中对事物、知识与存在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六)事物、名称、定义、形象、知识与存在

确切地说,在柏拉图的《第七封书信》里解决了事物和知识与存在的关系,然而后世的思想家并没有判别出。他在《第七封书信》中首先解释说,每一存在的事物都有相同的三样东西,第一,名称;第二,描述;第三,形象。这三样东西第一和第二好理解,因为名称和定义(描述)与事物有天然的联系,第三形象就是柏拉图的理念,理念在可见物的为“型”,在不可见的事物为“相”。亚里士多德不同意理念这个词,因为“型”和“相”就是名称的根据,有理念多此一举。柏拉图说除了第一、第二和第三,还有第四,关于对象的知识,知识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与灵魂一样看不见整体知识,但是能知道知识的成分,这又与灵魂不同,柏拉图解释说,我们必须把它当作一样东西,它既不存在于声音中,也不存在于形体中,而是存在于心灵中。这就是柏拉图对知识的描述。在此,笔者还要解释一下,知识与不可见的事物又有区别,因为不可见事物,即人造事物,它只能是心灵的“相”,但是,它不能成为心灵中的东西。因此,柏拉图又提出了存在,第五样东西。而且柏拉图解释说,在前面的四样中,只有知识与存在相近,其他如名称、定义、理念都与存在相差甚远。但是知识不仅是事物的灵魂,也是存在的灵魂。

(七)存在与事物和知识

事实已经证明了,除亚里士多德外,时至今日人们对于柏拉图所讲的存在与知识和事物的关系还没有理解。笔者认为,一个存在的事物外加柏拉图所讲的五样东西,即第五样东西真实存在,以及所讨论的对象事物的名称、定义、形体和知识,总计为六个,它们是:事物、名称、定义、形体(理念)、知识和存在(实存)。根据以上所讨论的结论:名称和定义相伴为知识,这样我们就从六样东西去除一个知识,又因为亚里士多德说理念(形体)是多余的。通过和并和剔除剩下的就是事物和知识与存在。换句话说,存在与事物和知识的关系犹如生命与肉体和灵魂的关系相似。亚里士多德讨论生命按柏拉图所言是讨论灵魂,因为讨论肉体是医学的任务,讨论灵魂才对哲学有所帮助。但是,讨论存在最有意义的是揭示知识,因为知识是认知的尺度。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明确解释过,知识与感觉的关系,不过这里亚里士多德解释它们的关系目的是说明它们的用途,因为两者都是认知的尺度。关于知识的认知的意义柏拉图也解释过。由于篇幅所限,这里就不再赘述。存在是一个千古之谜,之所以后人没有理解其原因是没有理解生命与肉体和灵魂,这是其一;其二是没有理解知识,因为知识的存在形式目前还没有揭示,它是存在于心灵中的东西。

四、本文的意义

笔者撰写本文的目的是要解释知识问题,而古希腊哲学揭示知识是用讨论“灵魂”的思路揭示的。笔者在说明知识的特性时曾解释过,知识既不存在于形体中,也不存在于声音中,而仅存在于心灵中。这就是知识与“灵魂”相似之处,因为灵魂是通过能力了解的,也是无形的。由于灵魂依存于生命,因此生命是研究灵魂的前提。按相同的道理,“存在”就是研究知识的前提。笔者在解释知识的用途中曾说,知识的一部分——名称存在于语言中(书面和口头语言中),而知识的另一部分——定义则是认知的尺度。即在认知事物中发挥着作用。

(一)存在的意义

西方哲学史对“存在”的讨论有两个高峰,一个是近代,哲学家是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讨论存在的,讨论存在的目的是认识真理;另一个高峰期是古希腊,哲学家是从知识与事物的关系讨论存在的,他们讨论存在的目的是说明知识。

1.按现在的人理解存在一词的提出在实际生活中没有任何意义,因为用名称可以代表事物,再提出存在代表事物是多余的。然而在人类需要一个并不是感觉的尺度去认知事物的时候,即提出知识这个问题时讨论存在就是必须的了。事物不仅有可见的事物,还有不可见的人造事物,如伦理学中的善、美、勇敢等等。人造的事物,语言能够表达,大脑能够思考,但它是感官不能见得到的东西。所以把人造的物体与自然的物体等同看待只有在思想上能够统一,用一个能代表它们全部的称呼就是哲学家提出的范畴“存在”。这就是存在本身的意义,因为心灵能够表现的事物自然和人造事物都能够包含。

(二)知识的意义

对知识的讨论应该说是近代哲学家笛卡尔为第一个高峰,然而对古希腊讨论知识的问题,后世哲人们根本就没有自己的想法,尽管当代思想家们也不余遗力的说明,但是由于对古希腊的论说知识思路不理解,所以对知识的讨论还是不摸边际。

首先,知识是认知事物的尺度。亚里士多德说,感觉和知识是认知事物的尺度,借助于它我们可以认知万物。这就是说当你有了某事物的知识时,对于相同的事物你才可以认知。知识与感觉有相同的功效,然而知识要比感觉优越,因为感觉消失后不能再现。亚里士多德说:根据这同样的道理,我们说知识和感觉是事物的尺度,因为借助于它们,我们才有所认知。”[4]P223柏拉图也说:“按同样的方式,如果你长时间拥有关于事物的一些知识,这些知识是你已经学到的和知道的,那么通过发现关于某些具体事物的知识的过程想要再次知道相同的事情是可能的。”[1]P779

其次,知识能反映事物的性质。柏拉图在《第7封书信》中说:“在上述各种情况下,一个人如何不以某种方式把握前四样东西,那么他就决不会获得对第五样东西的理解。进一步说,由于语言的不恰当,这四样东西(名称、描述、形体、知识)在说明某个对象的基本实在的时候,确实起着一种说明某个对象的具体性质的作用。”笔者认为,名称、描述、形体和知识这四样东西确实起着一种说明它的对象性质的作用,因为名称是由事物的性质而得到,即名由性生。柏拉图在《克拉底鲁篇》已经讨论过,描述就是解释事物的是什么。两者相伴后的知识当然也能反映事物的性质。知识不仅作为认知的尺度,而且还能反映事物的性质。即把握了事物的知识不仅据此知道此事物,而且还把握了事物的性质。柏拉图多次强调过把握事物性质的意义,他在《第7封书信》中说:“如果我认为有可能为了公众而以论文或讲演的形式恰当地处理这个主题,那么在我的一生中还有什么成就能比写成这样一本能够给全人类带来巨大利益,把事物的本性启示给所有人的著作更加杰出的成就呢 ”他在《卡尔米德篇》中说:“你不是说过,发现事物的真相对全人类都是一件好事吗?”[8]P153他在《普罗泰戈拉篇》中说:“所以在我们中间有谁懂得事物的本性,谁就是希腊人的思想领袖。”[8]P461

[1]柏拉图全集(第2卷)(王晓超译)[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2][德]海德格尔著.形而上学导论(熊 伟,王庆节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15.

[3]柏拉图全集(第4卷)(王晓超译)[M].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2003.

[4]苗力田主编.亚里士多德全集(第7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5]苗力田主编.亚里士多德全集(第3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6]苗力田主编.亚里士多德全集(第1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7]Shaoyu-Zhang.The division of the contents of the ancient Greek philosophy[R].23rd World Congress of Philosophy (WCP 2013)..

[8]柏拉图全集(第1卷)(王晓超译)[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李春辉]

Knowledge is the Soul of Existence:Textual Research on Knowledge in Ancient Greek Philosopliy

ZHANG Shao-yu1ZHANG Zhi-dan2

(1.PartySchooloftheCPCTongliaoCommittee,TongliaoInnerMongoliaChina028000;2.InnerMongoliaUniversityforNationalities,TongliaoInnerMongoliaChina028000)

2016-09-20

张少禹,男,中共通辽市委党校科研处主任,副教授;张志丹,女,内蒙古民族大学政法学院,讲师。

B

A

1008-0597(2016)04-0049-07

10.16161/j.issn.1008-0597.2016.04.008

猜你喜欢

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名称
柏拉图之灵魂观
亚里士多德的发现
亚里士多德的发现
为什么柏拉图强调“几何”
沪港通一周成交概况
沪港通一周成交概况
沪港通一周成交概况
沪港通一周成交概况
行星猎手:“柏拉图”望远镜
解析亚里士多德的“修辞术是辩证法的对应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