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护理、助产专业《人际沟通》教材的特色及教学建议

2016-03-13李姗姗张志钢孙矗垚

卫生职业教育 2016年17期
关键词:人际沟通助产模块

李姗姗,张志钢,孙矗垚

护理、助产专业《人际沟通》教材的特色及教学建议

李姗姗,张志钢,孙矗垚

(甘肃卫生职业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阐述全国中等卫生职业教育护理、助产专业“十二五”规划教材《人际沟通》(第3版修订版)编写的背景,分析其内容结构和特色,并对教学提出建议。

中等职业学校;《人际沟通》;教材特色;教学建议

1 编写背景

教育部组织制定的首批14个专业类的95个《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1],已于2014年4月30日公布,其中包括医药卫生类护理、助产专业。全国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人民卫生出版社于2014年召开了学习贯彻《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暨制定中等卫生职业学校相关专业课程标准研讨会和新一轮全国中等卫生职业教育护理、助产专业规划教材的主编会议和编写会议[2]。会后,《人际沟通》(第3版)教材编写工作正式开始了。本教材作为全国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严格遵循卫生部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2014年8月制定的全国中等卫生职业教育新一轮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指导原则编写,供中职护理、涉外护理、助产等专业使用,并于2015年7月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目前已在全国广大中职卫生学校投入使用。笔者作为本教材的参编人员,就教材特色及教学建议做粗浅探讨。

2 编写特色

本教材共分九章,内容包括“绪论”“人际关系”“语言沟通”“非语言沟通”“沟通技巧”“人际沟通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人际沟通在助产工作中的应用”和“人际沟通在护生临床实习中的应用”。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力求突出以下特色。

2.1严格把握修订与新编的区别

本教材是在“十一五”规划教材基础上的完善,因此继承了上版教材的体系和优点,同时注入了新的教材编写理念,体现创新。教材力求将人文科学理论知识和护理沟通相结合,将国内外有关人际沟通的新理念和护理实践相结合。创新教材编写结构,更新陈旧的教材内容,增加新内容。如第八章“人际沟通在助产工作中的应用”和第九章“人际沟通在护生临床实习中的应用”,就是新增加的内容。这不但是对上版教材的充实与完善,也更加符合中职护理、涉外护理、助产专业学生特点,使教材更贴近岗位需求、贴近学生需求[3]。

2.2有机衔接其他课程及高职高专护理专业教材

本教材注重与不同教材、不同层次学生的衔接。在教材内容与结构方面,淡化单课程意识,注重人际沟通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护理礼仪》《护士人文修养》《护理伦理》《护理心理》等教材的有机衔接和融合。在深入研究人卫社版三年制高职高专护理专业《人际沟通》教材的基础上确定本教材的内容、结构、深度和广度,为建立中高职衔接的立交桥奠定了基础。

2.3教材设置上体现“项目引领,任务驱动”职教理念

教材在每章标题下设置“学习目标”部分,分为“职业素养目标”“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3个方面。这不但能给予学生学习提示,更体现出职业教育对学生职业素养以及技能培养的重视。在每章“学习目标”下设置“工作情景与任务”部分,由“导入情景”与“工作任务”组成。情景创设是把学习置于问题之中,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学习,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培养其探究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大量的案例将学生带入医院工作场景中,有利于学生提前熟悉未来的工作环境,使学习和实践更接近工作岗位要求。

2.4教材内容编排模块化,突出理实一体化理念

模块化是现代课程的主要特征之一,符合课程优化的内在要求[4]。本教材在结构方面安排了5个模块:以理论为主线并与实践活动相协调的理论学习模块;以实践为主线的实践活动模块;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网络增值服务模块;开拓学生视野并进行知识补充、与实践和理论相配合的特色栏目模块;还有对应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自测题模块。本教材融理论、实践、课后练习、拓展阅读及网络学习于一体,突出理实一体化理念。

2.4.1理论学习模块 教材共36学时,其中理论教学21学时。本课程在学习目标的引领下,与人才培养的知识目标相对应,将理论部分教学要求分为掌握、熟悉、了解3个层次,结合相应的图表及护理实践,主要解决“学什么”问题。主要内容有绪论、相关理论、人际关系、语言沟通、非语言沟通。本模块教学提倡项目教学、案例教学、任务教学、角色扮演、情境教学等方法,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教师引导等教学组织形式有机结合。

2.4.2实践活动模块 教材共36学时,其中实践教学15学时,所占比例较大。本课程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重点突出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教学理念,要求学生在实践中理解理论,培养和提高能力,并将实践技能分为熟练掌握和学会两个层次。本教材的实践活动共有8个,从第三章开始称为“边学边练”。在教材后附有“实践指导”,提供了具体的案例以及实践方法与过程。教师和学生可根据“实践指导”进行情景再现、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旨在通过以学生为主、强调合作学习、注重实践能力培养、注重自评与互评的学习安排,使学习者既能锻炼人际沟通技能,又能深刻领悟护理人际沟通的实际内涵。该模块主要解决“怎样学”和“怎么做”的问题。主要内容有语言沟通与非语言沟通的能力练习,沟通技巧训练,人际沟通在日常生活、护理工作、助产工作以及临床实习中的应用训练。

2.4.3网络增值服务模块 网络增值服务模块是教材的附属内容,由电子教案、教学课件、视频、动画、音频、图片、扩展阅读、同步练习这几个部分构成。该模块与纸质教材紧密结合,是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加工、制作,并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展示和传播多媒体资源。这符合中职学生的需求,是对教材内容更形象、更直观的补充,使书本知识网络化、立体化。使用者只需要登录人卫医学网教育频道就能享受到免费增值服务。特别是精心制作的与每章同步的教学课件和10部人际沟通实训指导教学短片,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教学范例,是辅助教师教学的好帮手,也是学生自学的有力支撑。网络增值服务为学习者自学、练习、进行本专业研究提供了充足的资源,既是本次教材编写中的一大创新和亮点,更是信息化教育技术广泛应用的结果。

2.4.4特色栏目模块此部分为辅助教学和学习的文本内容,根据本学科的特点设置。每章2~3个特色栏目,全书共有“知识窗”14个,“小故事”1个,“历史长廊”4个,“练一练”1个,“拓展阅读”9个,对课本知识起到补充和拓展作用。该模块可以拓展阅读范围,扩大学生视野,便于沟通课内、课外阅读,使所学知识综合化,还可以通过知识的相互比较、补充、融合和重新构建,使学生开拓思路,既是对知识的延伸,也是对学习时间的延伸,有利于学生职业理念的形成。

2.4.5自测题模块 从历年的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来看,人际沟通课程考题占近5%。因此,根据培养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要求,本教材在每一章设置了“自测题”,均为符合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题型要求的选择题,包括A1型和A2型选择题。全书共有A1型选择题105道,A2型选择题20道,便于教师和学生进行学习评价,对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

2.5加强护理实践的针对性和应用性

教材融理论、实践、案例于一体,通过大量的工作情景、沟通案例和技能实践训练等组织课程内容,突出人际沟通课程特点,强调自主学习和实践活动。与以往同类教材相比较,本教材强调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增加实践性内容。本着“必需、够用”的原则,淡化了纯理论讲解,增加了实践活动模块,并与理论知识相呼应,旨在使学习者在实践中学习理论,通过实践理解理论。精减人际沟通一般理论的讲解,突出护理实践中最常用的沟通技巧的学习,增加团队建设与冲突解决、护理治疗性沟通示例和在助产工作、临床实习中的沟通等内容,以加强护理实践的针对性和应用性,突出职业技能培养。

3 教学建议

3.1教学方法多样化

人际沟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只有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5]。本课程依据护理、助产岗位的工作任务、职业能力要求,护理学科科学与人文并重的特点,以及“以学生为中心”和“以实践教学为主”的现代教育理念要求,注重理论实践一体化,突出“做中学、做中教”的职业教育特色,根据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学生学习特点以及执业资格考试要求,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强调认知冲突的知识学习方法、任务驱动的技能训练方法、情感体验式职业素质养成方法、行为导向的职业能力培养方法。注意启发式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强调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提高[6]。提倡项目教学、案例教学、任务教学、角色扮演、情境教学等方法,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教师引导等教学组织形式有机结合。例如,在“绪论”教学中,采取小组讨论法,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人际沟通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把学生置于复杂、有意义、相对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对案例进行分析、推理、判断、提出问题,以自主学习、小组讨论方式解决问题,从而获得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相关知识;在“治疗性沟通”教学中,采用角色扮演法,即模拟一定的医院工作情境,由学生扮演护士、患者、患者家属等角色,将各角色的言语、行为、表情及内心世界表现出来,以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

3.2以实践训练为主线

本课程实践性很强,整个教学以实践训练为主线,对必要的理论知识结合实践训练做精要的引导和提示,避免空泛的、长篇大论的理论讲授。在教学过程中,多采用讨论、游戏、角色扮演、小组活动、自学、讲座、座谈以及专题报告等形式进行能力训练,以提高教学效果。实践活动的效果不仅来自于训练内容,也体现在活动方式上。主要采用平等参与方式,让学生自己对人际沟通相关内容进行探究。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活动、表现和体验中不断反思,在交流和分享中学习他人的长处,产生新的思想,达到新的认识,从而实现自我提高。

3.3课内、课外学习相结合

人际沟通课程的社会性和实践性决定了其教学应当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把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融为一个整体,让学生接触社会,使学到的知识、技能在课外得到有效巩固和应用。因此,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必须建设教学从课内向课外延伸的新格局,把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书本知识与生活经验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渠道、机会锻炼学生人际沟通能力。

3.4考核评价方式灵活多样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改进考核方法,重视考查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可通过提问、作业、表演、平时表现(实践运用能力)、学习态度、参与应用训练和专题报告(口头或书面)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职业素养、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综合考评,淡化传统闭卷考试方式,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过程的多元化、评价方式的多元化。评价不仅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掌握,更要关注其在岗位实践中运用知识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重视护士职业素质的形成。

4 结语

作为现代人类健康的服务者,掌握一定的人际沟通知识与技巧,不仅是提高自身素质、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保障心理健康的需要,也有助于提高专业素养,学会应用正确有效的方法处理日常生活和岗位工作中的各种沟通问题,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工作氛围,提高护理工作效率。因此,学好人际沟通课程对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提高社会适应性及岗位适应性极其重要。作为课程教材的编写者和教育者,我们身上的责任显得尤为艰巨和有意义。

[1]教育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首批《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目录的通知[S].教职成厅函[2014]11号,2014.

[2]人民卫生出版社.全国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编写会议通知[S].2014.

[3]张志钢,刘冬梅.人际沟通[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4]钟启泉.课程设计基础[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

[5]唐志宏.《人际沟通》课堂教学过程设计的体会[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9,6(7):649.

[6]周春美.高职护理专业《人际沟通》精品课程的建设与思考[J].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45-47.■

G423.3

A

1671-1246(2016)17-0135-03

猜你喜欢

人际沟通助产模块
28通道收发处理模块设计
“选修3—3”模块的复习备考
宫底按压助产法在产房助产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低年级本科护生人际沟通能力的调查研究
无保护会阴助产术配合分娩镇痛对促进自然分娩的积极作用
联用气囊仿生助产技术与分娩球为产妇助产的效果
当代大学生人际沟通的有效性问题研究
人际沟通技巧在对台传播中的运用
40例无创分娩的助产体会
集成水空中冷器的进气模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