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α-L-岩藻糖苷酶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临床研究

2016-03-10罗志强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6年13期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肝硬化

罗志强

(江西省吉安市吉水县人民医院 331600)



·个案与短篇·

α-L-岩藻糖苷酶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临床研究

罗志强

(江西省吉安市吉水县人民医院331600)

关键词:α-L-岩藻糖苷酶;原发性肝癌;肝硬化

α-L-岩藻糖苷酶(AFU)是原发性肝癌(PHC)重要的辅助诊断指标。本研究分析了本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肝病患者血清AFU水平,并与健康者进行了比较,旨在探讨AFU在PHC和其他肝病患者中的变化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PHC患者29例(PHC组),男20例,女9例,年龄35~78岁;肝硬化患者16例(肝硬化组),男12例、女4例,年龄40~83岁;肝炎患者16例(肝炎组),男9例,女7例,年龄19~60岁。同期体检健康者102例纳入对照组,男56例,女46例,年龄21~70岁。各组间性别构成及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采集所有受试对象晨起空腹静脉血,常规方法分离血清标本,采用美国贝克曼库尔特公司AU68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及宁波美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速率法AFU检测试剂进行AFU检测。参考区间为AFU>40 U/L,超过该值判为阳性。

2结果

对照组、PHC组、肝硬化组、肝炎组血清AFU活性分别为(20.8±5.6)、(45.0±19.0)、(29.5±9.5)、(33.2±12.7)U/L。PHC组AFU阳性率为65.5%,阳性率及AFU检测结果均高于对照组(P<0.05);肝硬化组和肝炎组AFU阳性率分别为12.5%和25.0%,均低于PHC组阳性率(P<0.05),且AFU检测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AFU是一种广泛存在于人体组织中的溶酶体酸性水解酶,可催化含岩藻糖苷基的低聚糖、糖肽、糖蛋白和糖苷分解代谢,肝、肾组织中的浓度较高[1]。有研究证实,血清AFU检测有助于PHC的诊断[2-4]。本研究结果表明,PHC患者AFU阳性率较高,为65.5%,与黄鑫刚等[5]所报道的阳性率67.3%较为接近。有学者认为PHC患者血清AFU水平升高,可能与癌细胞产生AFU抑制剂,使其对底物的水解能力下降,进而因底物堆积导致AFU代偿性生成增多有关[6]。

本研究中,肝硬化患者血清AFU水平为(29.5±9.5)U/L,与健康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FU阳性率为12.5%,接近沈薇等[7]报道的阳性率8.7%。肝炎患者血清AFU水平为(33.2±12.7)U/L,较健康者轻微升高。有研究显示,肝炎可引起血清AFU水平升高,但病情不同的患者,AFU水平升高程度有所差异[1,8]。肝炎患者血清AFU活性升高的主要原因是炎症导致肝细胞损伤,肝细胞内的AFU释放进入血液循环[9-10]。由此可见,导致肝炎与PHC患者AFU水平升高的机制有所差异。因此,对于肝病患者,应持续监测AFU水平,同时联合检测肿瘤标志物(如甲胎蛋白),从而更好地实现肝炎和肝癌的鉴别诊断[11-12]。

综上所述,AFU对PHC具有较高的辅助诊断价值,且AFU检测费用低、操作简便,可作为PHC筛查指标应用于临床。

参考文献

[1]杨沛,陈伟,石小平.血清α-L-岩藻糖苷酶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J].重庆医学,2004,33(8):1174-1175.

[2]李小月,李宗光,沈继龙.血清α-L-岩藻糖苷酶和甲胎蛋白在原发性肝癌中的临床应用[J].安徽医学,2011,32(7):924-925.

[3]何敏,史玉荣,左玮.血清α-L-岩藻糖苷酶与甲胎蛋白联合检测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探讨[J].中国肿瘤临床,1996,23(1):21-23.

[4]赵小云,尚守亮.血清3项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意义[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24(24):3279-3280.

[5]黄鑫刚,史小波,郭新荣.α-L-岩藻糖苷酶联合甲胎蛋白检测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临床评价[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9(7):779-780.

[6]魏学,王少斌,芮静安.原发性肝癌诊断中血清α-L-岩藻糖苷酶的价值[J].中华肿瘤杂志,2000,22(2):148-149.

[7]沈薇,沈鼎明.血清α-L-岩藻糖苷酶对原发性肝癌诊断价值的初步探讨[J].中华内科杂志,1989,28(7):397.

[8]李春梅.血清α-L-岩藻糖苷酶和甲胎蛋白联合检测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诊断价值[J].中国乡村医药,2015,9(9):68-69.

[9]Takahashi H,Saibara T,Iwamura S,et al.Serum alphα-L-fucosidase activity and tumor size i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J].Hepatology,1994,19(6):1414-1417.

[10]Malaguarnera G,Giordano M,Paladina I,et al.Serum markers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J].Dig Dis Sci,2010,55(10):2744-2755.

[11]陈德东,肖振洲,刘燕玉,等.血清α-L-岩藻糖苷酶活性测定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诊断价值[J].医学研究通讯,1999,28(12):26-28.

[12]颜洁明,彭长青,王能进.原发性肝癌血清α-L-岩藻糖苷酶活性升高的机制[J].临床肝胆病杂志,1994,10(1):38-40.

DOI:10.3969/j.issn.1673-4130.2016.13.07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4130(2016)13-1899-02

(收稿日期:2016-03-07修回日期:2016-04-30)

猜你喜欢

原发性肝癌肝硬化
肝硬化病人日常生活中的自我管理
防治肝硬化中医有方
三维适形半野轮照放疗技术治疗局部晚期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
消癌平片联合TACE术治疗老年原发性肝癌的疗效和生命质量的临床观察
胱抑素C及其eGFR方程在诊断肝硬化患者肾损害中的应用
贝伐单抗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对36例晚期原发性肝癌生存预后的影响分析
TACE序贯3D—CRT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及安全性观察
藏医对肝硬化的认识及治疗研究
探析介入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的安全性观察
活血化瘀药在肝硬化病的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