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刺法配合中药治疗带状疱疹60例

2016-03-10寇吉友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150001哈尔滨市果戈里大街411号

广西中医药 2016年4期
关键词:循行毛刺疱疹

寇吉友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150001哈尔滨市果戈里大街411号

陈 艳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150040

卫 彦*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150001

韩学鹏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150040

毛刺法配合中药治疗带状疱疹60例

寇吉友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150001哈尔滨市果戈里大街411号

陈 艳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150040

卫 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150001

韩学鹏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150040

目的:探讨毛刺法配合中药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方法:选取带状疱疹患者60例,予辨证施予毛刺法配合中药治疗,7天为1个疗程,观察治疗3个疗程。结果:治愈48例,好转10例,未愈2例,总有效率为96.7%。结论:毛刺法配合中药治疗带状疱疹有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毛刺法;荥穴;辨证分型;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是中老年人常发的皮肤病之一,每年发病率为3.2/1 000,它是一种感染性皮肤病,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发[1],若不及时治疗,可遗留带状疱疹神经痛,疼痛剧烈难忍,致使患者长期备受折磨。目前西医治疗方案多采取抗病毒及激素治疗,有一定疗效,但尚可存留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等症状,并且复发率高,中医可采取毛刺以及中药辨证治疗等方法[2],内外兼治,效果较好。笔者运用毛刺法结合口服中药治疗,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选取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老年病科及针灸门诊60例患者,其中男性25例,女性35例,年龄20~80岁,病程7天~1个月;病灶部位:腰背部30例,头面部5例,四肢10例,胸腹15例。

1.2 循经分型[3]①肝胆湿热型:疱疹沿肝胆经循行分布,如胁肋部、腹股沟部等,皮损鲜红,灼热刺痛,并伴有胸胁满闷、口苦咽干、目赤、易怒或身黄、舌质红苔黄、脉弦数等症状。②脾胃内热型:疱疹沿脾胃经循行分布,可见脐旁2~4寸左右出现疱疹,颜面以及前胸和下肢出现疱疹,疱疹色淡,疱壁松弛,并伴有不思饮食,腹胀纳呆,舌胖大有齿痕,苔黄腻,质红,脉滑数。

2 治疗方法

2.1 肝胆湿热型①毛刺法。根据疱疹位置,选用10枚1寸或1.5寸毫针并将针尖等齐,刺于疱疹上,由外向内轻轻刺,至潮红并伴有轻微出血,使局部蕴结的毒素得以排出,每日针刺1次,再沿着肝经的循行查看疱疹情况,“荥主身热”,可刺双侧肝经荥穴,即行间穴。②口服龙胆泻肝汤。药物组成:龙胆草10 g,栀子10 g,黄芩10 g,生地黄15 g,柴胡10 g,泽泻10 g,木通10 g,当归10 g,车前子10 g(包煎),甘草10 g。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饭后服用。

2.2 脾胃内热型①毛刺法。查看疱疹所在位置,选用10枚1寸或1.5寸毫针并将针尖等齐在疱疹局部用毛刺法进行点刺,微渗血以泻脾胃之湿热,另加刺双侧胃经下合穴足三里、内庭穴、郄穴、梁丘穴,每日针刺1次。②口服除湿胃苓汤。药物组成:猪苓10 g,泽泻15 g,白术10 g,苍术10 g,赤茯苓10 g,厚朴10 g,陈皮10 g,滑石10 g(包煎),防风10 g,栀子10 g,木通10 g,肉桂5 g,生甘草5 g。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饭后服用。

以上治疗7天为1个疗程,观察治疗3个疗程。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拟定。治愈:疱疹消退,临床体征消失,无疼痛后遗症。好转:疱疹面积消退约30%,疼痛明显减轻。未愈:疱疹面积消退不足30%,仍有疼痛。

3.2结果治愈48例,好转10例,未愈2例,总有效率为96.7%。

4 典型病例

患者,女,52岁,于2013年3月15日就诊,主诉:右侧胁肋部疱疹伴有针刺样疼痛5天,加重3天。现病史:患者因家庭矛盾,5天前右侧胁肋部突然疼痛,并伴有米粒样丘疹,未曾在意,3天前自觉疼痛加重,并难以忍受,夜间加重,着衣尤甚,丘疹面积变大,出现约3 cm×5 cm大小的疱疹,颜色深红,伴口苦目赤,舌红苔黄,脉弦数。诊断:带状疱疹;中医辨证:肝胆湿热型。治疗:首先局部运用毫针在疱疹上施以毛刺法,将所有疱疹点刺微出血,使瘀血、毒素得以排出,并配合远端取穴,刺双侧行间穴以疏肝泻火,达到疏通经脉的目的;另外,予内服龙胆泻肝汤,治病求本,以从根本上清肝解毒,防其传变。治疗以7天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痊愈,1年后随访未复发。

5 讨论

西医认为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后可长期潜伏于神经节内,当免疫力下降时,病毒则可再次生长繁殖,并沿神经纤维移至皮肤,使皮肤出现集簇样疱疹,并伴有剧烈的疼痛;中医称之为“蛇窜疮”“缠腰火丹”“蜘蛛疮”等,认为本病因为肝胆经郁热,郁而化火,熏蒸于皮肤而导致;亦可因脾失健运,过食肥甘厚味,湿邪内生,日久化热,湿热内蕴;或机体正气不足,感受毒邪,发为本病。本病初起以湿热火毒为主,后期属于正虚血瘀夹湿邪为患。

《灵枢·官针》曰:“毛刺者,刺浮痹于皮肤也。”毛刺即浅刺皮肤的刺法。因其病位在皮部,故浅刺皮肤的方法最有效,并根据病变位置循经辨证论治;根据《灵枢·经脉》“肝足厥阴之脉,上股内廉,循股阴……上贯膈,布胸胁”,胆足少阳之脉“循胁里”可知肝胆经循行经过腹股沟,胁肋等部位,当疱疹发起于肝胆经循行处时,因肝胆经经络失畅,湿热毒邪阻滞经络气血运行而发,可利用毛刺法针刺其循行部位,使肝胆经热毒得以排除,经脉畅通,通则不痛,使疼痛得以减轻。《灵枢·经脉》曰:“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頞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中……以下髀关,抵伏兔,下膝膑中,下循胫外廉……”可知胃经循行经过颜面、前胸及大腿外侧;脾经循行“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可知脾经循行经过腹部,当根据疱疹发起及循行位置,利用毛刺法循经针刺,以健脾利湿泄胃热,使经脉畅通,症状得解[5]。再与辨证方药结合,利用泄肝经湿热的龙胆泻肝汤和除湿健脾的除湿胃苓汤辨证加减治疗。龙胆泻肝汤方中柴胡、龙胆草入肝胆经,既可清肝胆实火,又可泻肝经湿热;栀子、黄芩燥湿清热,使湿从下而行;车前子、木通泽泻利水渗湿,使肝经湿热从水道而去;生地黄、当归调肝补血,以防实热火邪伤阴。除湿胃苓汤方中含五苓散以利水渗湿、温阳化气;又含平胃散以祛湿和胃、行气利水;配伍滑石、木通增强利水祛湿之力;栀子清利三焦。综上所述,运用毛刺通络止痛治其标,中药疏肝健脾,清热利湿治其本,标本兼治,针药并用,内外共调,共奏解毒祛瘀、利湿扶正之效,临床效果较好,值得推广。

[1]丁新华,韩肖华,温新仪,等.电针不同穴位结合高压氧治疗脑损害认知障碍[J].中国康复,2010,22(1):29-30.

[2]周国权.中医扶正补虚法治疗气血两虚型带状疱疹疗效观察[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18(4):33-34.

[3]胡俊霞,冯毅.针灸治疗带状疱疹重在辨经辨证[J].陕西中医,2013,34(11):1533-1534.

[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44.

[5]曾玲,付勇,黄河,等.热敏灸配合皮肤针叩刺治疗气滞血瘀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23例[J].江西中医药,2013,44(4):51-53.

(2016-04-02收稿/编辑熊瑜)

R246.7

A

1003-0719(2016)04-0033-02

2014年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国中医药人教发〔2014〕20号)

*通信作者,E-mail:875431877@qq.com

猜你喜欢

循行毛刺疱疹
阀芯去毛刺工艺研究
一种铸铁钻孔新型去毛刺刀具的应用
任督脉循行刍议*
论五输穴向心排列与《灵枢·经脉》中经脉循行方向相悖*
一种筒类零件孔口去毛刺工具
疱疹性咽峡炎来袭,帮宝宝渡过难关
汗疱疹的中医治疗
中医治疱疹性咽峡炎
可抑制毛刺的钻头结构
督脉循行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