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良低分子肝素注射方法对减少患者不良反应的研究

2016-03-09吴和平陈淑萍孙惠萍

护理与康复 2016年6期
关键词:出血低分子肝素疼痛

吴和平,陈淑萍,孙惠萍

(浙江省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浙江杭州 310006)



改良低分子肝素注射方法对减少患者不良反应的研究

吴和平,陈淑萍,孙惠萍

(浙江省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浙江杭州310006)

摘要:目的改良低分子肝素注射方法以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方法将40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行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的患者按完全随机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注射方法,观察组采用改良注射方法,观察两组患者注射后疼痛和皮下出血情况。结果观察组注射后疼痛及皮下出血的不良反应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改良低分子肝素注射方法可减少注射后疼痛及皮下出血的发生。

关键词:改良注射法;低分子肝素;出血;疼痛

doi:10.3969/j.issn.1671-9875.2016.06.027

低分子肝素(LMWH)属于抗凝血酶Ⅲ(ATⅢ)依赖性凝血酶抑制剂,具有抗栓作用强、不良反应小及给药方便等优点,临床上应用广泛。但注射部位的皮下出血仍是其常见的不良反应[1],可引起皮肤淤斑和紫癜,不仅造成患者局部疼痛,还会影响治疗效果[2]。国内外学者一直在努力研究和改进LMWH注射的护理措施,如选择不同注射部位、不同进针方式及不同按压方法等。2013年1月至2014年9月,本院骨科为探讨能降低皮下出血发生率并减轻注射部位疼痛的注射方法,对LMWH注射方法进行改良,并与常规方法进行比较,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纳入标准:行LMWH治疗的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用药前常规检查血小板计数、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在正常参考值范围,入院后未使用溶栓药物。符合纳入标准患者40例,按完全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男12例,女8例;年龄42~75岁,平均(58±7.25)岁;伴发高血压3例,糖尿病2例。观察组:男11例,女9例;年龄48~73岁,平均(55±6.23)岁;伴发高血压2例,糖尿病1例。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危险因素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固定2名护士进行操作,两组均选用法国葛兰素史克有限公司生产的LMWH注射液4 000 IU(为一次性预装药物注射器),24 h注射1次,共7次。注射部位:距脐上下5 cm,左右10 cm的范围内(脐周1 cm以外),每注射点相距2 cm,采用左右交替、对称注射的方法[3],且避开有皮下淤血、皮下结节或有其他皮肤疾病的区域,注射时患者取仰卧双腿屈曲位,尽量放松,注射前中后给予心理疏导。

1.2.1对照组采用传统注射法。消毒皮肤后,左手拇指食指绷紧注射部位并错开皮肤,右手持注射器,食指固定针栓,针头斜面向上,使之与皮肤呈30~40°刺入针头1/2至2/3,回抽无回血后缓慢推注药液,拔针后中等用力,用棉签压迫注射点3 min[4]。

1.2.2观察组采用改良注射法。即消毒皮肤后,左手拇指、食指捏起腹壁皮肤形成皮褶,在皮褶最高点垂直进针,深度以针头进皮褶下为宜,约为针头的2/3;右手回抽无回血,缓慢推药注射,操作轻稳,避免用力过猛损伤毛细血管,保证垂直拔针,减少组织损伤,针头拔出前左手始终不放开皱褶,拔针后不按压穿刺部位。

1.3效果评价

1.3.1出血程度判断注射24 h后观察注射部位皮下出血例次及出血面积的大小,淤斑直径<0.5 cm为不出血,0.5~2 cm为轻度出血,>2 cm 或有硬结为重度出血。

1.3.2疼痛参照疼痛数字评分法,分4级:0分无痛,1~3分轻微疼痛,4~6分中度疼痛,7~10分重度疼痛。每次注射后患者立即参照疼痛评分表评价。

1.4统计学方法将实验所得数据用SPSS 10.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分析。采用x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注射部位皮下出血情况比较见表1。

2.2两组患者注射部位疼痛程度比较见表2。

3讨论

3.1改良注射法可降低皮下出血率深静脉栓塞形成是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常见并发症,LMWH能安全、有效地预防髋关节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4]。LMWH通过抑制凝血因子和凝血酶来发挥其抗血栓形成作用,局部注射时,皮下出血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这与其抑制凝血因子和凝血酶的抗血栓形成作用及皮下注射后局部药物浓度较高有关[5]。本研究结果显示,改良注射法患者发生皮下出血率低,其可能原因是:改良注射法垂直在左手拇指、食指捏起腹壁皮肤形成的皮褶上进针,注射时避免针头左右摆动,注射后按原进针角度拔针,针头对皮下组织的创伤小;捏起皮肤形成褶皱后,药物注入皮脂肪中,不易误入肌层,减少出血机会;推注药液时始终保持皮肤皱褶,可使皮下间隙拉大,便于药物扩散、充分吸收,有效地减少了皮下出血的发生率[6];垂直进针又原路拔出,加上针头很细,故无需棉签压迫,也减少皮下出血的发生,有文献报道,LMWH注射后局部压迫超过3 min可使皮下出血发生率及较大面积出血率有所增加[7],表明改良注射法有利于减少患者皮下出血的发生。

3.2改良注射法可减轻注射部位疼痛由于痛觉神经主要分布在真皮内,垂直皮下注射的药液面与富含痛觉神经的真皮组织层的垂直距离较斜刺法远,同时捏起的部位与肌肉层隔开,防止药物刺激肌肉层血管和神经,慢注射速度可使药液得到充分吸收,从而降低其局部浓度,进而可减轻疼痛的程度。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注射后无痛例次多于对照组,疼痛程度也轻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改良注射法对患者疼痛刺激较轻。

参考文献:

[1] 开月梅,石兰萍,刘颜.规律轮换注射部位减轻低分子肝素注射致皮下出血的研究[J].护理学杂志,2004,19(9):3-4.

[2] 赵冰冰.改良注射方法在预防注射低分子肝素引起皮下出血和疼痛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21):2003-2005.

[3] 郭艳芬,赵荣诚,张娜.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方法与皮下出血的探讨[J].中国美容医学,2012,21(12):189.

[4] 杨佐明.低分子肝素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9,24(2):157-158.

[5] 郭小菁.改良低分子肝素注射方法对择期冠状动脉介入患者皮下出血的影响[J].护理管理杂志,2010,10(11):825-826.

[6] 薛清,倪芹.减少低分子肝素致皮下淤血的护理体会[J].新医学导刊,2008,7(9):102-103.

[7] 谢金霞,张海薇.腹壁垂直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的疗效观察[J].光明中医,2008,23(6):784-785.

作者简介:吴和平(1984-),女,本科,护师.

收稿日期:2016-01-27

中图分类号:R4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875(2016)06-0582-02

猜你喜欢

出血低分子肝素疼痛
疼痛不简单
被慢性疼痛折磨的你,还要“忍”多久
疼在疼痛之外
疼痛也是病 有痛不能忍
泮托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合并出血的疗效观察
低分子肝素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合并糖尿病的不稳定性心绞痛疗效探讨
低分子肝素联合泼尼松治疗小儿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
百令胶囊联合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分析
奥美拉唑治疗胃溃疡合并出血的疗效分析与临床报道
阿托伐他汀联合低分子肝素对TIA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