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生儿PICC导管敷料更换时间的探讨

2016-03-09钟丽晖

护理与康复 2016年6期
关键词:频率

徐 芮,钟丽晖,顾 红

(广东省深圳市光明新区人民医院,广东深圳 518106)



·基础护理·

新生儿PICC导管敷料更换时间的探讨

徐芮,钟丽晖,顾红

(广东省深圳市光明新区人民医院,广东深圳518106)

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PICC导管敷料最佳更换频率。方法将80例PICC新生儿采用计算机随机分组的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每3 d更换导管敷料,观察组每7 d更换导管敷料,比较两组新生儿穿刺局部感染发生情况。结果穿刺部位感染发生率观察组7.5%、对照组27.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结论每7 d更换1次导管敷料,有利于减少新生儿PICC局部感染发生率。

关键词: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敷料;更换;频率

doi:10.3969/j.issn.1671-9875.2016.06.025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已被广泛应用于新生儿[1]。PICC主要采用透明敷料固定,新生儿皮肤薄、皮下脂肪少,而且血管壁较薄,通透性较高,皮肤屏障功能弱,体液及细胞免疫功能不完善,抵抗力低,容易发生感染,加之敷料更换时新生儿不能有效配合,极易引起导管移动甚至脱出,不仅给新生儿带来较大痛苦,也对后续治疗造成了影响[2]。为探讨新生儿PICC敷料最佳更换频率,降低穿刺局部感染率,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本院新生儿病区(包括NICU)对PICC导管敷料的更换时间进行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纳入标准:在本科实施PICC的新生儿,导管留置时间≥14 d,入住30万级层流病房;新生儿家长了解研究目的,自愿参与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有血流感染和皮肤感染者,穿刺部位皮肤破损者,变态反应体质者,有血栓史、严重出血性疾病者,有严重心肝肾疾病者。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将符合纳入标准的80例新生儿,按计算机随机分组法分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男22例,女18例;胎龄27~35周,平均(33.98±2.07)周,置管时日龄2~10 d,平均(4.74±5.95)d;穿刺血管为贵要静脉13例、头静脉15例、肘正中静脉12例;导管留置时间14~33 d,平均(24.78±8.36)d。对照组:男19例,女21例;胎龄29~34周,平均(32.24± 1.83)周,置管时日龄2~9 d,平均(4.22±5.32)d;穿刺血管为贵要静脉14例、头静脉14例、肘正中静脉12例;导管留置时间15~33 d,平均(24.49±8.74)d。两组患儿性别、胎龄、置管日龄、穿刺血管、导管留置时间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两组患儿均选用相同公司生产的PICC导管和透明敷料,按操作规范进行PICC置入[3]和敷料更换,均由获得PICC资格证书的专科护士实施操作。更换敷料前清洁双手,穿戴手术衣帽、口罩、手套,用0.5%安多福消毒液消毒穿刺部位2~3次,待干后,贴上透明敷料。对照组每3 d更换敷料1次,观察组每7 d更换1次。

1.3效果评价及方法穿刺部位感染情况的判断由两位以上医院静脉输液小组专科人员评估和确认。新生儿出现穿刺部位沿导管皮下走行部位疼痛(触之新生儿躲避哭闹)、弥散性红斑(蜂窝组织炎的表现)、硬结,局部有压痛,排除理化因素所致;体温升高大于38℃,排除其他原因所致;静脉穿刺部位伴随有明显的脓液排出,符合上述条件之一即为PICC穿刺部位感染。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患儿感染情况以百分率表示,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2结果

两组患儿穿刺部位感染情况见表1。

3讨论

美国感染协会认为,成人或青少年进行PICC置管敷料每周至少更换1次,更换频率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适当调整[4]。而新生儿由于年龄小,身体各方面仍没有发育成熟,机体抵抗力不强,皮肤屏蔽功能弱、细胞免疫功能不完善,极易出现感染、红肿、疼痛等症状[5]。本研究数据显示,观察组PICC敷料每7 d更换1次,穿刺部位感染率为7.5%,对照组每3 d更换敷料1次,感染率为27.5%,表明每7 d更换PICC敷料有利降低新生儿局部感染发生率。分析可能的原因:PICC透明敷料主要材料是聚氨酯,呈透明状,对水和细菌有阻隔作用,同时其具有透气功能,空气中的氧气、二氧化碳等可透过敷料,更换敷料时穿刺部位暴露于空气中,空气中的细菌等可能会接触穿刺点,引起局部感染,同时频繁更换敷料,也增加了对新生儿不必要的刺激;观察组每7 d更换敷料1次,减少了在更换过程中新生儿穿刺部位暴露在空气中的机会,降低了空气中细菌诱发感染的风险,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感染症状的发生,降低了穿刺部位感染的发生率。本研究样本量较少,有待加大样本量进一步分析研究,以掌握新生儿PICC穿刺部位敷料更换时间与感染的关系。

参考文献:

[1] 吴本清.新生儿危重症监护治疗与护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349.

[2] 陈秋玉,苏敏谊,张莉.早产儿PICC穿刺部位敷料更换时间与感染关系探讨[J].全科护理,2012,18(13):1642-1643.

[3] 傅爱琼.敷料不同时间更换对PICC导管穿刺部位感染的影响[J].安徽医药,2013,21(8):1438-1439.

[4] Ogrady NP, Alexander M, Dellinger EP, et al.Cuidelines for the prevention of intravasular cather related Infections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J].Mmwr Recomm Rep,2002,51(10):1-29.

[5] 谢巧庆,何美群,陈静蓉.FMEA在降低新生儿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应用[J].临床护理杂志,2013,11(2):37-38.

作者简介:徐芮(1976-),女,本科,主管护师.

收稿日期:2016-01-28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875(2016)06-0579-02

猜你喜欢

频率
考虑频率二次跌落抑制的风火联合一次调频控制
处理器频率天梯
振动与频率
LTE-M系统频率干扰研究
无线电频率的特点
基于555振荡器的地沟油频率检测仪
一类非线性离散动力系统的频率收敛性
基于频移修正的线性方程频率估计算法
简谈GSM-R频率规划及应用方案
导航频率源的同步与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