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季羡林学术年谱(四)

2016-03-07蒋慧琳深圳大学印度研究中心广东深圳518060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季羡林

蒋慧琳(深圳大学 印度研究中心,广东 深圳518060)



季羡林学术年谱(四)

蒋慧琳
(深圳大学 印度研究中心,广东 深圳518060)

摘 要:本辑为“季羡林最后十年”。这个阶段季羡林的重要学术专著《糖史》写作完成。季羡林是一个勤奋刻苦的人,真正做到活到老学到老,年届耄耋,还不避严寒酷暑每天到北大图书馆,一边看书学习一边从事研究,坚持写学术著作、杂文和散文。在他最后的几年里,虽然常住医院,但头脑仍很清晰,仍然坚持读书和写作。他说“自己是一块老表,经过擦油泥,修理小毛病,又可以走一段日子了”。季羡林被人熟知的辞“国学大师”、辞“学界(术)泰斗”、辞“国宝”一事,引发社会关注和热议,他虚怀若谷的精神获得了更多人的尊敬。季先生相信“满招损,谦受益”这句古话,他认为这三顶帽子其实是对自己的一种束缚。季羡林先生一生治学有成,成就非凡,是为后辈学子景仰的学术大师。

关键词:季羡林;勤学不辍;虚怀若谷;学术大师

1997年(八十六岁)

1月,为缅甸的《琉璃宫史》汉译本作序,此书10年后,即2007年在商务印书馆出版。

4月2日,为周晓燕《走向成熟丛书》作序;为张守常《思旧集》、《拂晓集》写序。《人民日报》发表徐怀谦《为往圣继绝学——访学者季羡林》。

5月,为钟敬文担任顾问、张岱年和邓九平主编的《人世文丛》写序;为乐黛云《透过历史的烟尘》写序。

9月,为彭松夫人叶宁的《舞蹈论》写序。

10月7日上午,参观曲阜师范大学,下午3点在阙里宾舍为孔子学术会堂讲演。

《文化交流的轨迹——中华蔗糖史》由经济日报出版社出版。

《朗润琐话》、《精品文库·季羡林卷》、《中国二十世纪散文精品·季羡林卷》、《东方赤子》相继出版。

主编的《东方文学史》获第三届国家图书奖。

《赋得永久的悔》获鲁迅文学奖。

年底,由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季羡林文集》出至16卷。

1998年(八十七岁)

1月,钟敬文、季羡林、邓九平主编的《书斋漫话》、《书苑雅奏》由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为郝平《北京大学创办史实考源》题写书名并作序;为钱文忠《瓦釜集》写序。蔡德贵撰写的《季羡林传》由山西古籍出版社出版;这是第一部季羡林的传记,由臧克家题签,饶宗颐写序。

1月24日,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看望季羡林先生。

4月,为《绍兴百镇图赞》作序。

5月,与中青年教师一起撞钟,向北京大学百年校庆致意。

5月,《范曾的艺术》大型画册即将出版,季羡林题杜甫诗两句以为贺:“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的《牛棚杂忆》,反响非同寻常。

《吐火罗文A〈弥勒会见记剧本〉》英译本在德国出版。这是季羡林一部非常重要的学术著作。它的内容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研究吐火罗文A残卷《弥勒会见记》的英文专著;二是用中文撰写的长篇导论。

《季羡林文集》24卷由江西教育出版社陆续出版。

6月,为《中华泰山》作序。

《谈文学中的“多余的人”》发表在《昌潍师专学报》第6期。

10月6日,为王大鹏主编的《百年国士》写序。

10月,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和中国南亚学会联合在北京召开大会,纪念谭云山博士诞辰一百周年。季羡林和印度驻华大使南威哲先生热情致词,高度赞扬谭云山博士在促进中印文化交流所作出的卓越贡献。季先生说,谭云山的特殊性在于他和中印两国领袖都有深厚友谊,是沟通两国的“金桥”。

重要学术专著《糖史》写作完成,全书共分三编:第一编为国内编;第二编为国际编;第三编为结束语,共计七十三万余字。收入《季羡林文集》。

主编的《敦煌学大辞典》,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

1999年(八十八岁)

1月7日,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与北大出版社在临湖轩举办《中华文明之光》丛书出版座谈会。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丁石孙、全国政协副主席罗豪才及季羡林、张岱年、吴树青、郝斌、何芳川等出席了会议。

3月26日,应圣严法师邀请由郝斌、李玉洁老师陪同到达台北,参加台湾法鼓人文社会学院召开的“人文关怀与社会实践系列——人的素质学术研讨会”。

4月,为张之先《荷花摄影集》写序。

4月21日,《中华读书报》发表段晴《写在〈季羡林文集〉出版之际》,专门介绍其中《印度古代语言》卷中收集的季羡林先生早期学术论文。

5月,出席“五四运动和20世纪的中国——纪念五四运动8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

6月,为主编的《20世纪现代汉语语法八大家选集》写序。

7月5日,印度文学院授予季羡林名誉院士学衔。

7月,为《汤用彤全集》写序。

8月21日,小学六年级学生张钫来采访,写出《在季羡林爷爷家的那片荷塘前》,强调学生要实现三个贯通:文理贯通、古今贯通、中外贯通,后来以《小苗和大树的对话》为题入选小学五年级课本。

9月27日,向家乡临清捐赠大型图书《传世藏书》,在临清季羡林资料馆参观。

10月22日上午,北大外国语学院成立。东方学系并入外国语学院,更名为东方语言文化系。

在广州岭南堂参加“纪念陈寅恪教授国际学术研讨会”。

12月9日,北京大学季羡林海外基金与江西教育出版社联合主办的《季羡林文集》出版暨季羡林先生米寿座谈会在北京大学勺园举行,庆贺《季羡林文集》喜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

12月14日,为柴剑虹《敦煌吐鲁番学论稿》作序。

《季羡林散文全集》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

2000年(八十九岁)

蔡德贵的《季羡林传》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1月,为北京语言文化大学编辑的《世界文化史故事大系》写序;为《西学东传人物丛书》写序;为傅强的《中国飞天艺术》写序;为卞毓方散文《长歌当啸》写序;为北大校友沈渊编写的《德语动词形容词与介词固定搭配用法词典》写序。

2月,为韩振乾主编的《千禧韩中词典》写序。

3月,为陈锋君教授《东亚与印度:亚洲两种现代化模式》写序。

4月,为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推出的《东方民间故事精品评注丛书》写序。

5月30日上午,印度总统纳拉亚南到北京大学,季羡林和北大校长许智宏共同为泰戈尔半身铜像揭幕。

为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当代文化书系》题写书名。

6月22日,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和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联合举办的“纪念敦煌藏经洞发现一百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首都师范大学国际会议厅举行。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季羡林致开幕词。

6月,为北京大学研究生院编辑的《燕园师林第四集》写序。

7月29日,国家文物局、甘肃省人民政府在敦煌举行隆重仪式,授予季羡林、饶宗颐、邵逸夫、中国敦煌研究院、日本东京国立文化财研究所、美国盖蒂基金会等个人和机构“敦煌文物保护研究特殊贡献奖”。

8月,为《赵元任全集》写序。

9月,学者写出贺寿的对联和寿序,其中刘梦溪《季羡林先生九十寿序》是一篇妙文,季羡林说:“2000年梦溪为我九十生日所写,这也只有梦溪才写得出来。”

9月26日,参加《大中华文库》的首辑译作《论语》、《老子》等12部书出版座谈会。

10月26日,出席由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共同举办的“经济全球化与中华文化走向”国际学术研讨会。

12月,为恩师董秋芳的《董秋芳译文选》写序;为唐师曾《重返巴格达》写序;为刘国龙的《龙抄本牛棚杂忆》写序;为王尧编写的老同事于道泉《平凡而伟大的学者——于道泉》写序;为《文韬武略宝典——〈论语〉与〈孙子兵法〉》写序。

12月25日,由《联谊报》与《人民政协报》联合主办的“华宝斋与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研讨会”在北京全国政协礼堂举行,季羡林、启功、任继愈、李锐、汤一介等著名学者出席研讨会。

出席汉英对照《大中华文库》第一期工程完成的座谈会。

年底,北京大学图书馆专门设立了“季羡林工作室”。

开始主编《敦煌学研究丛书》(12本)。

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组织编选《季羡林集》,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任继愈、启功、季羡林、张岱年等作学术顾问的《中华私家藏书》由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

德国驻华使馆代表哥廷根大学授予季羡林“金质奖章”,该证书专门颁发给在该校获博士学位五十年以上,且在学术方面作出突出贡献者。

《文化交流的轨迹——中华蔗糖史》获“长江读书奖”的“专家著作奖”。

2001年(九十岁)

主编《东方民间故事精品评注丛书》(15卷)由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并获冰心儿童图书奖;《糖史》荣获“长江读书奖一等奖”。

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季羡林与二十世纪中国学术》一书,全面总结季先生的学术理论。

《弥勒信仰在新疆的传布》发表在《文史哲》第1期。

《佛教传入龟兹和焉耆的道路和时间》发表在《社会科学战线》第2期。

1月,安徽美术出版社出版郑汝中、台建群等编中英文的《中国飞天艺术》,由季羡林作序。

1月 20日下午,首都科技界、新闻界知名人士近 300人聚集一堂,迎春联谊会暨中华世纪坛·世纪论坛聘请学术顾问、委员仪式在中华世纪坛世纪大厅隆重举行。著名学者费孝通、季羡林担任世纪论坛学术委员会主任。

2月,为《跨文化丛书·外国专家与中国文化》写序;为《名家绘清华》写序。

2月25日下午,由北京文化发展基金会组织的“保护中华文化遗产座谈会”。

在北京大学正大国际中心举行。季羡林作为特邀理事参加座谈会。

《学术研究》2001年第2期发表郁龙余《中国翻译史上的破天荒之作——读季羡林吐火罗文〈弥勒会见记〉译释》。

3月,为张彦的《记者无悔》写序;为徐城北的《京剧与中国文化》写序。

4月5日,到中国人民大学逸夫会议中心参加《清史》编纂座谈会,并发表讲话,刊登在《清史研究》2001年第3期。

5月,在北京达园参加《文史哲》创刊50周年庆祝活动,致词发表在《文史哲》2001年第3期。

王元化写出《季羡林教授九十寿序》说:季羡林平生力行乃师陈寅恪之言,以东方语文学之新材料、新工具,精研西域佛教文史之新问题。述作等身,河润千里,传音振响,布教八方,自王(国维)陈(寅恪)一还,于东方学用意之专愿,力之大,成就之卓绝,未有如先生者。先生外坦荡而内纯正,于新知旧学皆有真情……

6月5日,与周一良出席在北京大学国际交流中心举行的“唐宋妇女史研究与历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在开幕式发表讲话,强调妇女史研究的意义和北大中古史中心的学术地位。

《学海泛槎:季羡林自述》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千禧文存》由新世界出版社出版。

《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年第3期发表郁龙余《季羡林的治学之道》。

7月,由乐黛云编《季羡林与20世纪中国学术》在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7月6日,季羡林将自己收藏的一批珍贵藏书、手稿、古今字画等捐赠给自己工作了55年的北京大学,举行了捐赠仪式。

7月21日,由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主管的《炎黄春秋》杂志社在北京隆重集会,热烈庆祝创刊十周年。中央和首都有关部门负责人、著名专家、学者及社会各界150多位知名人士与会。习仲勋、费孝通、程思远、任建新、季羡林、张岱年等数十位老领导、老学者为《炎黄春秋》题词致贺。

7月,为黑龙江大学戴昭铭长篇小说《大漠孤烟》写序。

8月,《季羡林藏书票》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共收藏书票24枚。

9月11日,参加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在京举办的“21世纪论坛——不同文明对话”研讨会,并且在会上发言。

9月,为汤黎健的《敦煌佛画》写序。

10月9-10日,参加由民盟北京市委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人文奥运与北京文化建设研讨会”,作题为《21世纪:东方文化的时代》的发言,阐明在21世纪东方文化将取代西方文化成为主导,人类文化发展将进入一个更高阶段的观点。

10月26-28日,出席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的“中国民俗学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学术研讨会”,在会议上发表讲话。

11月1日,中国东南亚研究会第六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正式开幕,季羡林在会议上发表讲话,盛赞新世纪以来中国的几大喜事,提出从全球发展的高度来认识中国与东南亚的关系等问题。

11月3日,在《千年论坛》作讲座《21世纪的人文与社会》,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对人类目前在对待自然界问题上的短视是一个警告。主张文理科不应该只是互相补充,还应该互相渗透。

11月4日,北京琉璃厂西街中国文化遗产书店举办“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构建中国风格的新文化”的学者座谈会。会上,季羡林对文化遗产书店在保护传统文化的方面给予了肯定。

11月22-24日,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在京举办中国民俗学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专题研讨会,著名民俗学家钟敬文提交了长篇学术报告,季羡林、启功、冯骥才和来自各地的近百名学者参加研讨会。

北京大学对朗润园主岛的土山岗阜进行整修,季羡林作为朗润园的老住户,专门为此题写“朗润园”三字于石碑之上。

2002年(九十一岁)

《新纪元文存》由新世界出版社出版。

《文史哲》第1期发表朱威烈《从文化战略视角看季羡林先生的学术思想》。

《探索与争鸣》第1期发表秦维宪《21世纪:东方文化复兴的世纪——东方学大师季羡林先生访谈录》。

《敦煌研究》第1期发表方广錩《季羡林与佛教研究》。

与于光远、冯骥才等85位著名专家学者签名发出《抢救中国民间文化遗产呼吁书》,启动“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

北京大学于2002年正式提出编纂《儒藏》。在张岱年、季羡林等先生的支持和鼓励下,成立了以许智宏校长为首的编纂领导小组和以汤一介教授为首席专家的编纂工作小组。

4月17日上午,《东方文化集成》丛书出版与21世纪东方文化座谈会在北大民主楼报告厅隆重举行。丛书总主编、编委会主持人季羡林亲临会场。

《随笔》2002年第3期发表郑荣来《潇洒笔墨,坦荡人生——读〈季羡林人生漫笔〉》。

9月5日下午,北京大学亚太研究院成立,季羡林教授担任研究院名誉院长,赵宝煦教授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

10月6日,第13届冰心文学奖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颁奖,季羡林《我爱北京的小胡同》获奖。

10月12日,庆祝“季羡林先生92华诞暨人文教育主题茶话会”在北京大学举行。周汝昌、丁聪、于光远、厉以宁等先生及100多位文化界、艺术界知名人士汇聚一堂,共贺季羡林先生92华诞,一同研讨人文教育。

10月,写成长文《在病中》,其中郑重提出:辞“国学大师”、辞“学界(术)泰斗”、辞“国宝”。

12月7日,澳门理工大学举行授予季羡林先生最高名誉教授仪式,郝平副校长出席仪式。

12月10日,香港浸会大学举行颁授学位典礼,授予季羡林先生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福建教育出版社推出吴阶平、季羡林总主编,任继愈等任分卷主编的《20世纪中国学术大典》,该书是以条目形式总结百年来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社会科学、人文学科领域中国学人学术成果的大型工具书。

2003年(九十二岁)

6月,在301医院写出《病榻杂记》小引。

9月18日,带病出席由北京大学和安徽教育出版社联合召开的《胡适全集出版暨胡适思想研讨会》,作为主编发表讲话。

《季羡林文丛》四卷由沈阳出版社出版。

张光璘《季羡林先生》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2004年(九十三岁)

散文集《清塘荷韵》出版。

9月17日,为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举行的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成立十周年庆祝大会,写信给中心主任林毅夫:“毅夫先生:创业维艰,古有明训。”

9月26日,来自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新加坡的华文作家齐聚301医院,为季羡林举行授奖仪式,授予季羡林亚洲优秀作家奖。

《华夏天竺兼爱尚同——关于印度作家与中国文华关系的对话》(季羡林、郁龙余)发表在《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4期。

《丝绸之路与西行行记考》发表在《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6期。

《东学西渐与“东化”》发表在12月23日《光明日报》。

《玄奘时代及其后两地的佛教信仰》发表在《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4期。

《内蒙古师范大学报(哲社版)》2004年第6期发表邱瑞中《玄奘与印刷术之产生——读季羡林先生〈关于大乘上座部的问题〉后感》。

为郁龙余《梵典与华章》(宁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题词:“文化交流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重要动力之一。如果没有文化交流,我们简直无法想象人类今天的社会会是一个什么样子。”

2005年(九十四岁)

《南亚研究》2005年第1期发表哈拉普拉萨德·雷易(印)著、刘建译《中国的马克斯·穆勒——记季羡林先生》。

7月20日,深圳大学成立深圳大学印度研究中心。研究中心由郁龙余教授担任主任,聘任季羡林教授为顾问,刘安武、孙培钧、黄宝生等教授为名誉主任。

8月15日,温家宝致信季羡林,评价说:先生苦学不倦,笔耕不辍,著作丰厚,学问深刻,用力甚勤,掘发甚广,实为人中麟凤。先生待人真诚,行事正直,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尤为人之楷模。先生的人品深为我所景仰。

《鸠摩罗什时代及其前后龟兹和焉耆两地的佛教信仰》发表在《孔子研究》第6期。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4期发表孟昭毅《中国比较文学泰斗季羡林——季羡林比较文学思想论略》。

11月1日,在第19届世界诗人大会上,因诗作《泰山颂》当选为世界“桂冠诗人”。

2006年(九十五岁)

由新浪网组织的 2005年度中国文化人物网络票选揭晓。排在前四位的是:金庸、崔永元、刘心武和季羡林。

1月,由人民网最终评选出的2005年“年度十大文化人物”,其中有季羡林、费孝通等。

《此情犹思——季羡林回忆文集》(共五卷)由哈尔滨出版社出版。

受聘为2008年奥林匹克运动会中国组委会顾问。

由季羡林研究所编辑、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季羡林谈人生》、《季羡林谈读书治学》、《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季羡林谈师友》、《季羡林谈写作》、《季羡林谈佛》、《季羡林谈翻译》。

5月14日,北京大学举行盛大集会“庆祝东方学学科建立六十周年、季羡林教授执教六十周年暨九十五华诞”。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写来亲笔贺信,赞扬他是“人中麟凤”。

王元化先生题写《季羡林教授九十五寿序》,评价季羡林为:“学界耆哲,力行乃师寅恪之言”,“述作等身,河润千里;传音振响,布教八方。自王(国维)陈(寅恪)以还,于东方学用意之专,愿力之大,成就之卓绝,未有如先生者”;“外坦荡而内淳正”“新知旧学皆有真情",“高文博学之通儒”。

8月6日,温家宝总理到医院看望先生,祝贺他95岁生日。

9月25日,为2006中国印度友好年——深圳大学印度节开幕式致贺词。

9月,被中国翻译协会授予“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

10月20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国学大师季羡林:中华文化增添奥运魅力》。

10月20-22日,由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和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东方文学分会联合举办的“东方文学学科发展史”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召开。诸位专家学者作了发言。发言题目分别为:张朝柯《季羡林先生对东方文学研究会的扶植与指导》、梁立基《季羡林与东方文学——从我个人的经验体会谈起》、孟绍毅《季羡林与东方比较文学》、张晖《论季羡林“四大文化体系”理论的提出和发展》、张思齐《季羡林先生的治学格局与为学方法》、王立《季羡林教授的主题学研究方法》、李谋《季羡林先生与北京大学的东方文学研究》。

12月12日,中国外交部长李肇星与印度驻华大使尼鲁帕玛·拉奥琪相约到解放军总医院看望中国著名印度学专家季羡林教授。

12月13日,北京大学授予季羡林“蔡元培奖”。

12月,用三个月的时间抄写而成的《牛棚杂忆》手稿本,由中国言实出版社出版。

为谭中、耿引曾合著的《印度与中国——两大文明的交往和激荡》作序。

2007年(九十六岁)

《病榻杂记》由新世界出版社出版,中国外文局副局长、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郭晓勇和新世界出版社《病榻杂记》责任编辑张世林、中国译协常务副秘书长姜永刚来到先生面前,将两个版本的《病榻杂记》新书送到先生病榻前的小桌上。

季羡林、庞朴、汤一介以及已故周一良四位著名学者主编的《东方文化丛书》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丛书撷取多部撰写有关东方文化颇具影响的著作,旨在回答一系列相关问题:什么是东方文化?中国文化在东方文化中占什么地位?东方文化的发展前景如何?

东方出版中心出版吴志菲、余玮《中国高端访问(2):中国当代文坛具有影响力的21人》,季羡林为其中之一。

1月5日,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感动中国》候选人物展播,关于季羡林的颁奖词是:“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1月26日上午,召开《病榻杂记》座谈会,学者谈及媒体报道季羡林教授辞三顶桂冠的事件十分感慨:季羡林教授不但没有达到目的,媒体反而给季羡林教授又追加上了一顶新的“伟大的人格魅力”桂冠。

《南亚研究》第1期发表薛克翘《季羡林先生与印度文学》。

4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柴剑虹《敦煌学与敦煌文化》,其中有写季羡林的文章——《高举“敦煌学在世界”的旗帜——记敦煌学研究跨世纪的领头人季羡林教授》。

《明报》月刊5月号刊登袁行霈《生命的赞歌——羡林先生〈病榻杂记〉读后》,文章说:“一个没有典范的社会是悲哀的,一个虽有典范而不懂得尊敬的社会更是悲哀的。我们还有季先生这样一些典范,而我们也知道应当如何敬之爱之,用他们的人格和学问来规范我们自己。”

7月27日,《人民日报》发表卞毓方《一位文化老人的“和谐观”》。

7月28日,欧阳中石一家拜访季羡林;中评社发表《季羡林建议张艺谋奥运辞幕式“抬孔子”》。

8月6日,在北京大学新闻网上开有“季羡林”专题网站。这是北大师生首次在网上给季老祝寿。

10月19日,中央电视台“人物”栏目播出《国学大师——季羡林》,简介说:他是北京大学唯一的终身教授,学术著作达千万字,他精通多种语言,专门研究冷门的梵文和吐火罗文。他留德10年,去过30多个国家,却总是一身中山装。季羡林先生被誉为国宝级学者、知识分子楷模,他是北京大学唯一的终身教授。

12月27日,辽宁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乐黛云主讲《亲历》——《季羡林:劝君莫惜金缕衣,花开堪折直须折》。

12月30日,《人民日报》文化版推出年终报道“2007抹不去的记忆”,季羡林列在首位。

《季羡林文集》由江西教育出版社推出重版本。

2008年(九十七岁)

1月27日,据《印度时报》网站报道,印度总统帕蒂尔日前批准了 2008年度印度国家最高荣誉奖“莲花奖”(Padmaaward)授奖名单,包括印度本国在内全世界共有135人获得这一大奖,在这135人中最引人注目的获奖者当属97岁季羡林,这也是中国人首次获得这一荣誉,印度媒体用“莲花奖,首次跨越喜马拉雅山”来形容这次特殊而又迟到的授奖。

推出12卷自选集,分别是《红》、《一生的远行》、《牛棚杂忆》、《我的心是一面镜子》、《赋得永久的悔》、《悼·念·亿——另一种回忆录》、《读书·治学·写作》、《谈国学》、《谈人生》、《佛》、《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风风雨雨一百年》。

5月12日,日本学士院正式聘任季羡林先生为客座院士。至此,季羡林先生成为百年来第一位获得日本学士院客座院士身份的中国籍会员,也是国际印度学领域获此殊荣的第三人。在他之前,唯有两名法国印度学领域的学者SylvainLévi(1863-1935)以及LouisRenou(1896-1966)曾获得此项殊荣。

为北京外国语大学亚非学院南亚研究中心和北京大学、深圳大学举办的“首届中国南亚国际学术论坛·谭云山师觉月诞辰11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应郁龙余教授之邀题写“首届中国南亚国际学术论坛”。

6月11日,作品成为高考热门候选试题,云南、青海语文考试中“现代文闻读”是季羡林早年的作品《马缨花》。

湖北语文考试“现代文阅读选文”选用季羡林的散文《雾》。

6月20日,《中国青年报》报道:季羡林先生向北京大学捐赠稿费100万元建立北京大学季羡林助学金。

7月15日中午,柴剑虹拜访,商谈《季羡林全集》出版事谊;下午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外研社办公楼 9层多功能厅,召开《季羡林全集》启动仪式。《全集》(1-12集)于2009年、《全集》(13-30集)于2010年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

9月27日,德国哥廷根大学颁发证书,授予季羡林教授、博士为哥廷根大学杰出校友证书。

10月23日,被评为山东“精气神”形象大使。

12月,《季羡林谈义理》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12月5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蔡德贵报道《季羡林先生2008年获得国外3个重要荣誉》,印度莲花奖、日本学士院客座院士、德国哥廷根大学杰出校友。

2009年(九十八岁)

1月20日,上午刘延东拜年,下午李克强拜年。

2月7日上午10点,香港凤凰卫视播出陈晓楠主持的“我的中国心”之一“国有一老——季羡林”。

7月11日上午8时50分,在301医院因突发心脏病去世。刘延东、温家宝先后到医院送别季老。

7月12日,香港学界泰斗饶宗颐通过《南方日报》独家发布亲笔悼词:“国丧两宝,哀痛曷极。智者乐,仁者寿,这位平易近人的长者在走过98年风雨岁月后溘然长逝。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皓首穷经始见学人本色,春风化雨堪为一代名师。先生已去,大树飘零,自此暮鼓晨钟不再,一曲梵音,山高水长,后来诸君,方知大师难为。”

7月29日新华网北京电:“印度总理曼莫汉·辛格日前致函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代表印度政府和人民对季羡林先生逝世表示沉痛的哀悼。辛格表示,季教授是世界最著名的印度学家之一。他在佛学和印中千年文化交流史领域知识渊博,并因此广受尊重。他将印度典籍译成中文,对增进中国对印度文化的理解发挥了关键作用。”

一代大师驾鹤西去,华夏悲痛。“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这是季羡林一直所喜欢、常吟咏的陶渊明的诗句,现在,同样也适宜送给我们表达对他的追思和缅怀。

(责任编校:周欣)

中图分类号:K8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219(2016)06-0023-06

收稿日期:2015-11-28

作者简介:蒋慧琳(1980-),女,湖南永州人,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国文学,印度文学与中印文化关系。

猜你喜欢

季羡林
季羡林上课前道歉
我的书斋
听雨
听学生讲课的季羡林
季羡林的养生启迪
来而不往
来而不往
来而不往
咪咪(节选)
老舍给季羡林“付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