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左右”词义的演变

2016-03-03卢丽丽

学语文 2016年2期
关键词:演变词义

□卢丽丽



浅析“左右”词义的演变

□卢丽丽

摘要:“左”、“右”本义是指人的左手和右手,后来它们渐渐演变成表示方位的两个单音节词。在词义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其语义相对而被经常连用在一起,便演变成为了一个合成词。本文以大量的文献语料为例,分析“左右”一词的用法及词义的演变过程。

关键词:左右;词义;演变

“左右”是现代汉语中的一个常用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它共有5个义项:(1)左和右两方面;(2)身边跟随的人;(3)支配,操纵;(4)用在数量词后面表示概数;(5)<方>副词,反正。通过以上列举的几个义项,我们不难发现“左右”一词起初作名词讲,解释为左手和右手,是一个词组。但由于左和右意义相对,所以人们就经常将它们连用,后来就演变成为了一个复合词。而由词组演变成合成词的过程中,它的词义和词性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这一演变过程是值得我们探析的。

1.“左”指“左手”,“右”指“右手。许慎《说文解字》:“左,手相左助也,从工,凡左之属皆从左”。左,从又从工,本义是左手。《诗·王风·君子阳阳》:“君子阳阳,左执簧,右招我由房,其乐只且。”又如,《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若不獲命,其左执鞭、弭,右属捏、鞬,以与君周旋。”在这里,左都是作“左手”的意思讲。《说文解字》:“右,助也,从口,从又,又亦声”。“又”本义指“右手”,因此,我们也可以推出“右”的本义即是指人的右手,跟“左”相对。《书·牧誓》:“王左杖黄钺,右秉白旄以麾。”《国语·越语下》:“范蠡乃左提鼓,右援枹,以应使者。”在这里,“左”指左手,“右”指右手。

2.“左右”为“两旁”义。“左右”即是指左手边延伸出去的方向和右手边延伸出去的方向,即“两旁”义。例如:

(1)平平左右,亦是率从。(《诗·小雅·采菽》)

(2)文王陟降,在帝左右。(《诗·大雅·文王》)

3.“左右”为近臣、侍从等义。后来,它的所指更加具体,特指在旁侍候的人,近臣,侍从。例如:

(3)左右曰:“不可许也,得国无赦”。(《左传·宣公二十年》)

(4)王顾左右而言他。(《孟子·梁惠王下》)

(5)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战国策·齐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6)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以上例句中,“左右”都是作为一个词组使用,作“左右侍从”讲。这里需要我们注意的是,“左”和“右”在造字之初,其意无异,都指手,均含辅佐帮助之义,并无厚此薄彼之分。但随着封建等级制度体系的发展,人们以某一中心点为参照物,用位于其左或其右位置以别高低贵贱轻重,且在中国古代,年代不同左右尊卑也不同。如《逸周书·武顺》:“天道尚左,日月西移。”尚,崇尚。由此可见,周代是以左为尊的。再如《史记·陈丞相世家》:“于是孝文帝乃以绛侯勃为右丞相,位次第一;平徙为左丞相,位次第二。”可见到了汉朝则是以右为尊的。在这里,我们主要是探析“左”“右”的本义及其词义的演变过程,所以就不作具体分析。

4.用“左右”称呼说话对方。由于“左”和“右”词义相对而经常被连用,后来渐渐发展成为一个复合词。与此同时,它的意义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左右”本是指左和右两个方面的,但在词义演变的过程中,它的意思也发生了偏移,由指代双方变为专指一方。例如:

(7)是故不敢匿意隐情,先以闻于左右。(司马迁《史记·张仪列传》)

(8)是仆终已不得舒愤懑以晓左右。(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在上面的例句中,“左右”指称对方。是旧时书信中的不直称其人,仅称他的左右以示尊敬的一种用法。

5.“左右”为佐助义。以上,“左右”无论是作“左和右两个方面”讲,还是作“在旁侍候的人,近侍”讲,还是偏指一方,这里的“左右”都是居于辅助、次要的地位,但他们都起到辅助、帮助的作用。因此,“相帮”,“相助”这一词义随之产生。例如:

(9)高祖为亭长,常左右之。(《史记·萧相国世家》)

(10)以公用经术左右先帝五年,稔闻其德。(刘禹锡《唐故中书侍郎平章事韦公集纪》)

6.“左右”产生了“支配、控制”义。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里,统治者有了左右近旁人的辅助,他的统治地位由此更加稳固,从而更好地支配被统治者。因此,“左右”一词也出现了“支配、控制”这一义项。例如:

(11)公以楚师伐齐,取谷。凡师能左右之曰‘以’。(《左传·僖公二十六年》)

(12)寡君帅越国之众以从君之师徒。唯君左右之。(《国语·越语上》)

(13)本(周本)已昏耄,不知时变,皆其子祚左右其事。(文莹《玉壶清话》卷九)

以上例句中,“左右”是作“支配、控制”意思讲的,从例子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这一义项并非是在“相帮”,“相助”这一义项之后才产生的,至于这一义项究竟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我们还不能下定论,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它早在春秋时期就产生了这种用法。

7.“左右”用为副词。到了元明清时期,随着戏曲和白话文言小说的出现和发展,“左右”一词的用法也更加丰富,出现了作副词的用法。例如:

(14)小娘子,左右这里无人,我央及你咱:力田不如见少年,采桑不如嫁贵郎,你随顺了我罢。(石君宝《秋胡戏妻》三)

(15)左右这里无有外人,你两个慢慢的吃。(无名氏《争报恩》楔子)

(16)你左右将到村里去卖,一般还你钱,便宜些与我们,打什么不紧?(《水浒传》第十六回)

(17)左右我们丫鬟们更算不得什么了。(《红楼梦》第一一三回)

在以上例句中,“左右”即作反正、横竖的意思讲。

8.“左右”表概数。另外,“左右”又被用在数目字后面表示概数,和“上下”同义。例如:

(18)生携莺宵奔蒲州,时二更左右。(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三)

其实“左右”作“上下”这一意思讲早在汉代就出现了,如汉王充《论衡·齐世》:“语称上世之人侗长佼好,坚强老寿,百岁左右”,这里的左右即是用在数量词后表示概数,和“上下”同义。

9.其他意思。在古代汉语中,“左右”一词除了上面的义项外,还有作“将帅和车右”的意思讲,如《左传·成公十六年》中有一用例“皆乘矣,左右执兵而下矣!”杜预注:“左,将帅。右,车右”。另外,“左右”一词在古代汉语里还有作“袒护、保护”的意思讲,如晋袁宏《后汉纪·献帝纪二》中的“君观吾方略、士众,足辨郭多不?多又劫质公卿,所为如是,而君苟欲左右之邪?”在这一句中“左右”即作“袒护”的意思讲。再如清戴名世《程之藩传》:“鸣球濒行属巡抚宋一鹤、巡按汪承诏斥逐之。两人不肯,且为左右之甚力。”一句中“左右”也是作“保护”的意思讲。此外,左右作“身边”的意思讲可见于《诗·大雅·文王》,“文王陟降,在帝左右”,再如唐韩愈《唐故赠绛州刺史马府君行状》:“方书《本草》,恒置左右”,这一意思即是“左手边和右手边”这一意思的扩展。此外,“左右”还有作“各方面”这一意思讲,如《资治通鉴·后唐明宗天成元年》中“时伶宦用事,勋旧人不自保,嗣源危殆者数四,赖宣徽使李绍宏左右营护,以是得全”。再如,宋曾巩《祭亡妻晁氏文》:“事姑之礼,左右无违”,这两个用例都是作“各方面”这一意思讲。“左右”作分辨或论断其高低、优劣的意思讲可见于宋代范仲淹的《上资政晏侍郎书》,“请露肝膂之万一,皆质于前志,非敢左右其说,惟公之采择”。还有文天祥的《刘定伯墓志铭》中的“或不约经造,至则善为言谭,名理蠭出。意所左右,辩者不可诘”。句中“左右”都是作此种意思讲。另外,“左右”还有作“向背”的意思讲,如《后汉书·郅恽传》中的“恽善恕己量主,知我必不有所左右而轻天下也!”一句中“左右”即是作“向背”的意思讲的。再如,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清方档案·清吏条陈》中的“方乱事之初作也,叛者不过工程等二营,其余马步炮各营并怀观望,意将伺动静,以为左右”,此句中的“左右”一词也是作“向背”的意思讲。

10.“左右”在现代汉语中的表现。到了现代汉语中,“左右”一词保留了文言的部分词义。如表示左和右,如“左右为难”;表示约数,如“一米左右”;表示支配,控制,如“这种局势,谁能左右得了呢?”此外,“左右”一词的能产性很强,它能与很多词构成四音节或三音节的词或词组,比如说:左右为难,左右逢源,左右开弓,左右手,左右袒等等。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现代汉语中,“左右”一词常被拆开来组合成“左A右B”的四字成语,比如说:

左顾右盼、左邻右舍、左支右绌、左思右想、左膀右臂等等。

以上,我们分析了“左右”一词的词义演变过程。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左”“右”这两个单音节词发展为一个复合词的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第一,受社会发展的影响。我们知道,一种语言的发展变化与使用这种语言的民族自身的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在封建社会里,随着统治者中央集权的加强,及其统治地位的巩固,他们就需要创造出一个词来为他们所用。由于人的左手和右手最能为自己所支配,于是“左”和“右”便被合用在一起来用左右手相互配合比喻二者互相配合、帮助。而在封建社会里,最能为统治者所用的当属其身边的大臣、近侍等等,于是“在旁侍候的人,近侍”、“帮助;辅佐”、“支配;控制”等一系列意义随之产生。第二,讲究对称美的原则。无论是在建筑的设计上还是在词语的使用上,人们历来讲究图案文字等的对称美。如,在使用词语时,人们就喜欢将意义相同或相反的词联合起来使用。比如说,前后、始终、反正等。“左”和“右”本义是作人的“左手”和“右手”的意思讲,由于左右相对,“左”和“右”便被联合成了一个词来使用。另外,由于语言经济适用的原则,人们在运用“左右”一词的过程中不断赋予其新的意义,使“左右”一词的词义得到了发展,比如“反正,横竖”、“用在数目字后面表示概数”等意义就是在后来赋予它的。

综上,我们也可以看出,在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的发展过程中,“左右”由一个词组变为一个词,从名词词性发展为动词词性以及副词词性。演变过程比较清晰,演变内容很是丰富。

参考文献:

[1]《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

[2]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99年。

[3]罗竹凤主编:《汉语大词典》(第三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1年。

[4]秦川:《古代的“左”和“右”》,《教师博览》1996年第10期。

[5]吴泽炎等编纂:《辞源》(上册),商务印书馆1983年。

[6]《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商务印书馆2012年。

[7]周跃文:《谈“左”说“右”》,《语文知识》1999年第9期。

(作者单位:江苏省阜宁中学)

[责编达送]

猜你喜欢

演变词义
“诛”的词义演变及其在古籍中的释义
如何学习掌握古代汉语词义*——何九盈先生《古汉语词义丛谈》评介
西夏语“头项”词义考
隐喻手法帮你理解词义
词义辨别小妙招——看图辨词
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政策的演变
从神话到《诗经》中复仇意识的演变
异类女性故事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演变
《诗经》词义考辨二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