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2016-03-03赵桂珠

学语文 2016年2期
关键词:心理素质语文教学

□赵桂珠



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赵桂珠

摘要:现代教育要求教师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贯穿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奠定良好心理素质的基础;增强学生的竞争能力,充实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引导情感沟通,健全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进行意志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关键词:语文教学;引导培养;心理素质

现代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注重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这其中包含着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于我们语文教师来说,不仅要培养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还要把心理素质的培养贯穿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我在语文教学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引导与培养。

一、加强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奠定良好心理素质的基础

自信心是人最宝贵的一种心理品质,唐朝人史青就很有自信,他说:“曹植七步成诗,尚为迟涩,请五步成之。”他果然五步成诗。而纵观历史上有成就的人,他们的成功几乎都来源于自信。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呢?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要多表扬、多鼓励,要运用罗森塔尔效应。这样,学生就会受到鼓舞。实际上,学生往往特别注重老师对自己的评价,老师有时一句不经意的话或许就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所以我们教师应提倡“赏识”教育,对学生多肯定多鼓励,多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如果我们在课堂提问时多说两句“不错,很好,有进步”之类的话,如果我们在学生的成绩有了一点进步时多说两句“你很有潜力”之类的话,如果我们在学生考试前多说两句“你能行,你一定会成功”之类的话,学生就会因此产生信心,自信就是力量,学生有了信心,就会爆发出巨大的能量,最终就能后进变先进,失败变成功。

我班有一位同学,平时不爱提问,也不爱发言。在上《范进中举》时,分析胡屠户形象,其他同学都结合课本内容谈了胡屠户的性格特点:趋炎附势、爱财如命、嫌贫爱富……只有那位同学在座位上轻声说了一句:“其实胡屠户也并不全是坏的。”他的这句话引来了一片反对之声。甲学生说:“胡屠户这个人,眼里只有钱,范进没中举时就是‘现世宝’;中举了,马上会有钱了,就是‘贤婿老爷’,这样的人,还会有好的一面?”乙学生也表示:“胡屠户这个人,只要看他抓银子这一场面,就足以看出他是怎样的一个人了。”在众多学生都发表完了自己的看法后,我微笑着对他说:“你的想法不一般,我想知道得更具体一些,你能说说吗?”那位学生低着头轻声说:“我觉得胡屠户也不是无故骂范进,他把女儿嫁给了范进,但范进却养不起家小,时常还要靠他,而且常常让全家挨饿,有这么个女婿,当然骂他,这是恨铁不成钢啊!”他说得有道理,在他说完之后,我给了他热烈的掌声,其余的同学也投去赞赏的眼光,那位学生的自信得到肯定,受到了鼓舞。自那次之后,他的自信心越来越足,提问发言的次数也越来越多,学习的兴趣也越来越浓了。事实上学生自信心一旦形成,它的影响比外在力量的作用会更持久、更重要,会更有力地推动其对语文的学习。所以,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不少教师都注重以各种形式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使他们获得成功。

二、增强学生的竞争能力,充实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培养学生竞争意识是锻炼其才干的重要途径,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特征和任务之一。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新世纪,我们更应该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自尊心、上进心和抗挫折能力。语文教学也应该承担起这个责任。我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本学期,我为了让学生适应议论文这种文体,掌握它的论证方法,进而学会说理,在班上搞了两场辩论比赛。辩论前把题目要求及应准备的材料告诉学生,指定八位优等生分成两组作为辩论的正方与反方,把其余同学分成两组,分别为参加辩论的同学找材料。同学们在找材料的过程中学会了论据收集的方法,在辩论中懂得怎样突出论点、说明事理。第一场辩论由于准备不足,学生一时无法适应。第二场辩论大有进展,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还提高了学生积极参与竞争的心理素质。

为了让学生多读一些课外古诗词,我举办了一场古诗词朗读比赛,要求每位学生都要参加。在朗读中要求学生口齿清楚,诗句朗读流畅,读出情感。教师在点评时做到重表彰、重指导,赞誉中等生和差生的优点,从而提高了学生参与竞争的积极性。后来举办的名著知识竞赛,采取报名参加的方法,结果大多数学生报名参赛,连差生也敢于自愿报名,迎难而上,最终,这次活动也获得了成功。通过上述活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集体活动的参与意识,培养了他们的团队精神,增强了他们的竞争意识。

三、引导情感沟通,健全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我体会到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效应有其重要的导向作用。教师的“情感”教育制约着学生的求知心理,能化被动为主动,化消极为积极,使学生沿着教师的情感线索去修养品德,去学习知识。我在语文教学中运用了以讲读启发情感,朗读激发情感,写作抒发情感的举措。

讲读启发情感,就要求我们根据课文内容,设置情感导语和情感线索,并使之贯穿全文。这样既能使学生自觉地进入学习氛围中,也能在情感中求知学知,在情感中陶冶情操。如我在讲鲁迅的作品《故乡》时,开篇设置了一个欲泣欲诉,欲怒欲愤的导语,使学生身不由己地珍惜现在的丰衣足食、窗明几净的生活。开始我让学生描写一下自己父亲的肖像:有的写父亲西装革履,有的写父亲的手机奏着时代的强音,有的写工作,有的写生活。我就此打住,让同学们打开课本看离我们有七十年有余的闰士是一幅什么样的肖像。开始,大家对父亲的肖像还窃窃私语,过了一会儿,整个教室静悄悄,我顺水推舟说“两个时代的父亲肖像上有天壤这别,我们不但对我们的父亲敬爱有加,我们更对闰士的不幸产生了疑惑。那么,我们一起来研究此文,是什么原因导致闰士才四十岁上下却活得像个木头人呢?”听完我的话,大家迅速研读课文,并对闰士生活的社会进行了详尽的了解,明白了社会黑暗、兵、匪、官绅使闰士命运如此悲惨,由此大家懂得了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朗读激发情感,就要求教师充分认识到语言文字是文章思想内容的存在形式,也是作者表达认识与感受的媒介和手段,从语言文字入手,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结合教师的范读,再现作品的艺术境界,使学生经过形象感受和情感体验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以《回延安》一课为例,这首诗情感真挚,表达了作者热烈而奔放的情怀,充分表现了作者在阔别多年后重回延安的喜悦之情,以及对革命圣地的向往之心。教师在上这课时,要结合信天游文体的特点,认真范读,力求再现当时的场景,表现出作者对革命圣地的崇敬、向往之情,以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使学生受到心灵上的震撼。另外,教师强调学生课外要反复朗读,咬文嚼字,学会用抑扬顿挫的语调表达情感,做好充分准备后,举行诗朗诵比赛,通过朗诵把作者的细腻情感理解透彻。

写作抒发情感。语文学科有着其他学科所没有的优势,那就是写日记、作文,教师应结合作文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比如亲情和友情是两个永恒的主题,它不但强化学生的写作意识,而且能从习作中感受亲情,理解父母,识别友情,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列宁曾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

有一次训练时,我出了个作文题目《我的父亲》。然后,我给大家读了一篇怀念父亲的文章《一杯薄薄的思念》,我看到学生眼里滴下了晶莹的泪珠。我趁热打铁,又给大家读了一篇《谁能读懂我心中的痛悔》,内容是文中的我不能谅解父亲的离家出走,后来我被蛇咬伤,父亲背我走了几里路,到家后父亲用嘴帮我吮吸毒汁时,我的一声断喝葬送了父亲的生命,父亲去世的那一天也是文中的我泪流成河的一天。一石激起千层浪,几篇典型的回忆亲情的文章在学生中激起了强烈的反响,学生在亲情的感化下,下笔如有神。

有学生在作文结尾写了这样一段话:如果老师不让我们写这篇作文,如果没有他作文前的那一番讲演,我还一直以为父母为我们所做的一切是应该的,无须不安,无须报答,然而现在我明白了。有同学的文章中这样写道:就在我沉迷于生日的期待中时,一句朴实而古老的话惊醒了我,“孩儿的生日,娘的苦日”。我的心里如揣了只小兔,往昔的岁月历历在目:每次过生日,妈妈的碗里连鸡蛋也不曾有过;每次吃蛋糕,妈妈都是吃一点就推脱说不好吃,便端给了狼吞虎咽的我;每次催她买衣服的钱都给我……想着想着,我觉得汗颜,我太自私,太不懂事了,十四年来,我享受了很多,可妈妈却为此而背着沉重的负荷,望着已生白发的妈妈,我有说不出的内疚,突然,一个想法闪现在我的脑海里,在我过生日的时候,我也要为妈妈备一份礼物……通过这次作文训练,同学们养成了正确的亲情观,人生观。

此外,教师还可以从培养心理素质的目的出发,结合学生的心理实际和现实生活状况,有意识地出一些作文题目让学生完成。比如在考试过后,为培养学生的抗挫折心理,可以布置一篇“谈成功”之类的文章,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成功与失败。再比如《孟子二章》这一课教学完成以后,可以有意识地布置一篇“怎样才能成才”之类的作文,通过作文,让学生说出心里话,说出自已的看法,教师从中加以引导,及时加以疏导,以培养他们正确的人才观,引导他们成才。

四、进行意志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应设法在学生身上形成一种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内部状态。”有这种状态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的自我约束——意志。做任何事情如果没有意志的参与是不可能成功的,而意志总是以情感作支撑,情感乃是意志的推动力。由于语文自身固有的特点,学生在学习中总会遇到困难,意志顽强的人会知难而进,而意志薄弱者就会知难而退。因此加强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课堂教学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必须有意识地通过各种途径,运用各种方法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意志。

首先,充分发挥榜样的教育作用,结合教材介绍的古今中外历史上优秀杰出人物的事迹(包括科学家、发明家、劳动模范、革命先烈等),引导学生阅读优秀文艺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以及学习学生自己周围的典型,从而让学生从榜样中汲取食粮,磨练意志。例如,第五册中的课文《岳阳楼记》,主要表现了作者那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襟,体现了范仲淹身处逆境、奋斗不息的坚强意志。我在教学时,着重引导学生思考:他作这篇记的目的是什么?他自己当时的处境怎样?从中看出他怎样的精神品质?从而让学生领会到他的那种身处逆境而不消沉,在逆境中积极进取的品格。并引导学生结合自已的学习实际思考:学习上的失败怎么看待?如果你现在身处逆境,你会怎么办?以培养学生的正确对待逆境,在逆境中积极进取的坚强意志。

其次,有目的地引导学生阅读课外读物,看电影、电视,对学生进行意志教育。比如在教学《陈涉世家》一文,有意识地推荐学生去看一些有关作者写作《史记》的故事,让学生知道司马迁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完成这部长篇巨著的,从而学习他那种逆境中奋发有为的意志。电影、电视能给人以视听的感受,因此,我们也可以结合课文教学,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观看电影、电视,以达到教育的目的。

再次,在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的意志力。对学生加强目的性教育,注重培养道德情感。意志靠情感来推动,要激发学生集体主义荣誉感,对祖国、对社会的责任感,从而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意志力。为此,我设计每堂课前五分钟演讲,每天有意识地设计一个有关意志培养的题目,让学生上台演讲,既达到语文教学中锻炼学生口才的训练要求,又是对学生意志教育的一个最好时机。教师还要善于创设情境,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意志力,比如,在语文教学中可以组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与困难作斗争,启发学生加强意志的锻炼……

当然,每个学生的意志类型和发展水平是有差别的,加上青少年的可塑性较大,所以,教师必须因人而异,因材施教,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对于缺乏自制力的学生要提高他们的控制能力,对于缺乏毅力的学生应当激发其坚韧精神,对于胆小、犹豫不决者则要培养其大胆、勇敢和果断的品质……总之,根据学生意志品质的特点,有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这是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

当然,心理素质培养的内容很广,培养心理素质的方法也很多,以上是本人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与体会,意在抛砖引玉,与众位同仁共同探讨,使语文教学中的心理素质教育更上一层楼。

(作者单位:江苏高邮经济开发区中学)

[责编吴正]

猜你喜欢

心理素质语文教学
浅谈如何在美术课堂中完善心理素质,实施快乐教育
浅析钢琴教学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高年级古诗词教学艺术之我见
精心设计: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
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心理素质
论新闻记者的心理素质与写作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