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中“以情育德”的实施

2016-03-03江萍

学语文 2016年2期
关键词:道德情感道德行为情感教学

□江萍



语文教学中“以情育德”的实施

□江萍

摘要:道德教育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教学内容,如何有效地在语文教学中渗透道德教育也一直是语文教育界研讨的问题。本文着重探讨在语文课中以情感教学的方式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以此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激发学生的道德行为。

关键词:情感教学;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

素质教育,德育为重。道德教育对学生的成长意义重大,学校和各科教师要关注道德教育。语文由于它本身的学科特点,具有很多德育内容,所以它肩负着培养学生道德的重任。德育绝不是刻板的说教和机械的灌输,而是温情脉脉的感染和渗透。语文教师应具有丰富的人文情怀,在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中实施德育。

一、何为“以情育德”

学校是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阵地,是育人的摇篮。学校中的德育重任不限于专门的德育课程,同时它也渗透于各个学科及日常的教学管理中,尤其是语文课。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学语文,就是学做人。”同样,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也将“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1]作为语文课程的教育目标。因此,在语文课程中渗透道德教育是极其重要的。那么道德教育如何才能有效地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呢?

笔者尝试运用语文情感教学的方式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即以情育德。“所谓情感教学,从最根本的涵义上说,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的教学。”[2]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达到和谐统一。在语文教学中的“以情育德”也就是教师充分利用情感的因素,使学生在浓浓的情感中提高其道德认识、培养其道德情感并激发其道德行为。

二、“以情育德”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决定了其承担着德育重任。可在一些语文课堂上,我们常常会看到教师只专注知识的传授或脱离文本的纯道德说教的倾向,这样的教育方式不能很好地达到道德教育目标。因此,教师应找到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去进行道德教育。

(一)以情育德的可行性

语文作为培养语文素养的基础学科,它的教材内容是关注现实、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的,是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而且其教材的选文文质兼美,具有典型性,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包含了很多道德教育的内容。如莫怀戚的《散步》,用朴质平实的语言讲述了一家三代散步的故事,作者通过故事展现了中华民族孝养爱亲的优良传统。又如《陈太丘与友期》告诉人们做人要讲求信用的道理。不管是文章作者还是教材编者都带有某种意志在其中,也必然会流露出相应的情感,这就导致语文教材中又包含着大量的情感因素。更何况教材虽是物,但学生与教师是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人。他们不仅自己具有一定的情感,而且也能接受外界的情感刺激,从而促进其内部情感的形成和发展,这就保证了语文课堂上可以实施也应该实施情感教学,道德教育是可以寓于语文情感教学之中的。

(二)以情育德的必要性

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了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中道德教育就蕴涵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中。因此,在语文课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就应注重学生的情感。学校的道德教育重在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确立学生的道德信念、塑造学生的道德行为。然而,道德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教学内容,它不是依靠教师简单的说教就能有效达成的,需要教师以身作则,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情感的方式来进行道德教育。

情感作为一种心理状态,它在教学中发挥着独特的功能。卢家楣教授在《情感教学心理学》一书中指出,情感有动力、强化、调节、信号、感染、迁移、疏导、保健和协调九大功能。其中的动力功能、感染功能和疏导功能是有助于道德教育的。

三、“以情育德”的基本方法

(一)情感疏导

情感疏导是“指情感能提高或降低一个人对他人言行的可接受性的效能。”[3]情感的疏导功能告诉我们,一个人用真挚、生动的情感容易打动他人,使他人易于接受这个人的言行。所以教师可以通过以情施教,来提高学生对道德教育内容的接受性。这也就意味着:教师用富有感情的方式进行道德教育比用冷静叙述方式进行道德教育,更能使学生接受教材中蕴含的道德内容,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如语文特级教师韩军老师教授《大堰河——我的保姆》时,伴着舒缓、悠扬的音乐,韩老师饱含感情的朗读着,其中语调的抑扬顿挫、语速的急缓起伏、感情的含露收放,无不把握得恰如其分,以致有的学生红了双眼,有的在擦眼泪。全诗读完,掌声雷动。紧接着后面的教学活动是韩老师用真挚的感情与学生进行词语的推敲争论,目的是为了明确这首诗该怎样去读。通过教师读、学生读,在不断的情感把握与情感交流之中,学生理解了诗人情感、理解了大堰河的苦难、理解了大堰河的伟大与高贵。通过这节课,学生明白了对真挚情感应该赞美,对苦难生命应该关怀的道德认识。

(二)情感交融

教师还可以通过师生之间的情感交融,来提高学生对道德教育内容的接受性。情感交融是在和谐的师生情感关系基础上达到的情感上的沟通与融洽。而达到情感交融的主要条件是教师要具有关爱学生的情感,具有一种稳固而深厚、高尚而纯洁、公正而无偏的情感。通常师生的关系非常融洽时,学生易于信服并接受教师的道德教育。这也就是“亲其师、信其道”的道理。

情感交融能很好地发挥情感的动力功能。情感动力功能是“指情感对人的行为活动具有普遍的増力或减力的效能,这也涉及到对人行为活动的积极性上的影响。”[4]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情感上的交融,发挥情感的动力功能。一般来说,学生的情感触动越大,其引发的道德行为的力度越大。如语文特级教师褚树荣老师在《一碗阳春面》教学过程中,深情地讲述了自己的白米年糕的故事。随即又请学生们说说自己经历过爱的细节。褚老师用众多爱的故事来触动学生心灵。在学生分享爱的细节时,老师也及时地引导、深化学生的道德认知,教导学生要懂得感恩,激励学生在生活中做出相应的道德行为。褚老师的这篇课文教学的以情育德的过程就是首先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情”产生感觉,其次讲述自己的情感体验,最后诱导学生回顾自己的情感经历,从而触动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一旦情感有了交融,就能发挥其动力功能,进而引发其道德行为。

(三)情感感染

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情施教,充分发挥情感的感染功能,让学生获得积极的道德情感体验。具体说来,教师可以创设情境,营造氛围,以富有感情的讲解,再现教材内容中蕴涵的道德感,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并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语文教材中包含了很多培养学生道德品质方面的内容。如语文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在教授《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中充分发挥了情感的感染功能。在新课导入之后,孙老师有感情地朗读了课文第三段,读后全体学生都为之感动。这就给整个课堂教学营造了悲壮的氛围。在随后的教学中,孙老师还多处指导学生去有感情的朗读,旨在让学生获得积极地情感体验。课堂教学的最后孙老师边放配乐朗诵,边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将学生的情感渲染到高潮。可见孙老师在充分把握教材的前提下,用饱满的激情、动人的朗读、感人的语言创设情感氛围,以情动情,以声传情。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沉浸在对英雄无比热爱、崇敬的感情之中。

此外,教师也可通过自己的道德感在具体教学情境中的情绪表现来感染学生。如在讲评和评价道德行为时,教师应带有明显的情感倾向性,以此来感染学生。因此,教师更要注重对自我道德修养的提高,争取在教学中能够以自己崇高的道德感来感染学生,以此来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2][3][4]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2、116、88页。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13级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研究生)

[责编夏家顺]

猜你喜欢

道德情感道德行为情感教学
语文教学中的思想道德教育探讨
关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道德情感的培养分析
组织中代际管理系统的构建
组织中代际管理系统的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的情感教学初探
初中历史情感教学研究
激发情感,让语文课堂教学“有滋有味”
康德道德情感思想对当代高校生态德育的启示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刘娟、赵玉生:自我损耗会对道德行为产生负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