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语表达中的英语句法迁移

2016-03-02

厦门理工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句首语序德语

洪 潇

(厦门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 福建 厦门 361024)



德语表达中的英语句法迁移

洪潇

(厦门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 福建 厦门 361024)

以德语为三语的学习者在进行德语表达时,谓语、宾语、表语及状语在句中的位置都会受到来自先前习得的二语——英语句法的迁移影响。英语语法中没有对动词位置的明确规定,位于句首的通常是主语,状语一般位于句尾;而在德语语法中,动词有固定的占位,位于句首的除了主语,还可能是宾语、表语或其他句子成分,句中状语的位置也十分灵活。在以德语为三语的习得过程中,应注重语际比较,以促进来自二语(英语)的正迁移,减少负迁移。

语言迁移;语际比较; 三语习得;德语;英语

现代社会人际交往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使语言的重要性日益增强,随着全世界学习第三种语言的人数的逐渐增加,三语(L3)习得中的语言迁移现象日益引起语言学家的关注。语言迁移是由目的语和先前习得的(可能是不完善的)语言之间的相似及差异所引起的影响。迁移不仅仅是传统的迁移研究中所指的来自学习者母语(L1)的影响,还可以指学习者已经习得的或未完全习得的任何其他语言知识对于新语言习得的影响[1]。也就是说,三语(L3)的习得过程不仅会受到来自学习者母语(L1)的影响,还会产生来自二语(L2)的迁移。

目前,国际上对于L2的地位及其在三语习得中的作用已经有了充分的肯定和较为深入的研究,而我国三语习得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开始于本世纪初,涉及的语言种类也相对单一,对L2的地位和作用也较缺乏系统深入的分析。

随着我国与德国经济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具有英语基础的学生选择德语专业,或把德语作为第二外语。英语与德语同属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族、西日耳曼语支,是亲缘关系十分接近的两种语言。由于德语与英语具有较高相似度,学习者先前又具备一定的英语基础,因此,以汉语为母语,英语为第一外语(L2)的学习者在学习第二外语德语(L3)时,常常将英语学习中形成的知识结构习惯性地代入到德语学习中,在语音、语义、拼写、句法、语篇和文化概念各个层次发生语言迁移现象。而由于汉语和德语分属汉藏和印欧两大语系,客观语言距离较远,加之学习者对汉德语言距离的主观估计也较远,所以德语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汉语迁移远不如英语明显。另外,与英语等其他语言不同,德语的语序比较自由,大多数句子成分都可以放在句子的不同位置。但语序比较自由,并不意味着可以随便安排语序,相反,句子成分的排列是有规则的[2],所以语序的学习也是德语学习的难点之一。为此,本文以英语句法对于德语语序的迁移作用为范例,考察德语学习中英语迁移现象的发生和存在,以期为语际比较补充更丰富的内容,为三语习得提供有益借鉴。

一、英语句法对德语谓语位置的迁移

1.正语序和反语序中的动词占位

在德语中,谓语动词的位置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正语序,谓语动词放在主语之后的第二位;另一种情况是反语序,把句中其他成分放在句首,谓语动词则仍跟在后面居于第二位的位置[3]。德语中可以置于句首的句子成分比英语更多样,需要使用反语序的情况也比英语更丰富,不仅宾语和表语可以位于句首,时间和地点状语、情况说明语(一般为副词或形容词)也均可前置,整个句子相应地要采用反语序。而英语陈述句除了表示强调和以never、only、so、neither、nor、not little、then、there等开头的句子是反语序外,其他句子都是正语序。如

例1[汉]我们今天进城。

[英]Today we go in the city.(即便时间状语位于句首,整句话依然保持正语序不变。)

[德]Heute gehen wir in die Stadt.(时间状语位于句首,句子为反语序,动词仍占第二位。)

例2[汉]也许我可以帮助你。

[英]Maybe I can help you.(即便副词位于句首,整句话依然保持正语序不变。)

[德]Vielleicht kann ich dir helfen.(作为判断说明语的副词位于句首,句子为反语序,动词仍占第二位)

许多德语学习者由于受到英语句法和陈述句语序的影响,当碰到状语、副词或形容词前置于句首时,经常错误地把谓语动词置于主语之后,而未能放在句中第二位。比如,德语学习者在翻译例1的句子时,会仿照英语中“Today we go in the city.”的语序而说成“Heute wir gehen in die Stadt.” 而例2的句子也会由于受到“Maybe I can help you.”的语序影响而被说成“Vielleicht ich kann dir helfen.”

此外,在德语主从复合句中,如果从句位于主句之前,主句也必须使用反语序,即谓语动词在前,主语在后,形成“从句+谓语动词+主语+其他成分”的结构。这一结构仍符合德语陈述句中动词占第二位的规则。而在英语中,从句的位置对于主句语序并无影响。例如:

例3[汉]我们不知道他是否结婚了。

[英]We don’t know whether he’s married./ Whether he’s married we don’t know.(从句位于主句之后或之前,主句均使用正语序)

[德]Wir wissen nicht, ob er verheiratet ist./ Ob er verheiratet ist,wissen wir nicht.(从句位于主句之后,主句采用正语序,谓语动词在全句中占第二位;从句位于主句之前,主句采用反语序,谓语动词在全句仍中占第二位)

与例1和例2中动词占位的错误类似,德语学习者在表达例3时,也常常会按照英语主从复合句的正语序规范,把主句的谓语动词放在主语之后,形成如“Ob er verheiratet ist, wir wissen nicht.”的表达。

2.尾语序中的动词占位

英语从句使用陈述句的语序,即主语在前,谓语在后。而德语的从句与主句在语序上有显著差别,其主句中的谓语动词一般位于第二位,而在从句中,谓语动词都置于句尾,又称尾语序(部分伪装从句例外)。例如:

例4[汉]你准时上班很重要。

[英] It’s very important that you go to work on time.(谓语动词go在主语you之后)

[德]Es ist sehr wichtig, dass du pünktlich zur Arbeit gehst.(谓语动词gehst置于句尾)

在德语初学者的实际表达中,例4常会被表达成“Es ist sehr wichtig, dass du gehst pünktlich zur Arbeit.” 或“Es ist sehr wichtig, dass du gehst zur Arbeit pünktlich.”由于英语中没有尾语序,从句仍采用陈述句语序,所以在英语句法的惯性思维影响之下,德语学习者很容易不假思索地把从句中的谓语动词gehst置于主语du之后,而没有遵从德语从句尾语序的规则,把谓语动词置于句尾,从而产生语法错误。

从以上4个例子可见,德语句子中的动词有其固定的位置,虽然德语的语序比较自由,但动词的占位有着严格的规定:在陈述句中,动词占第二位;在从句中,动词占末位。然而英语语法中并没有关于动词位置的明确规定,英语句子中的动词并无固定的占位。学习者无法从原有的英语知识中获得有关德语动词占位规则的正迁移。同时由于学习者接触德语之前普遍有多年的英语学习经历,受英语表达习惯的影响和制约,所以此类受到英语句法负迁移影响而产生的语序错误在德语学习者中非常普遍。德语初学者无论在口头还是书面的表达中,以英语句法进行排列的句子随处可见。

二、英语句法对德语宾语和表语位置的迁移

在德语中,除了主语经常位于句首外,句首还会出现状语、宾语、表语等其他句子成分。而英语中除个别强调句型之外,通常是主语位于句首。如

例5[汉]我们不喜欢他弟弟。

[英]We don’t like his brother.(主语位于句首)

[德]Seinen Bruder mögen wir nicht.(宾语位于句首,句子为反语序)

例6[汉]我不是圣人。

[英]I’m no saint.(主语位于句首)

[德]Ein Heiliger bin ich nicht.(表语位于句首,句子为反语序)

在语义理解上,学习者常会受到来自现代英语陈述句语序的影响,产生错误。因为现代英语的陈述句惯常采用SVO(主谓宾)或SVP(主系表)结构,置于句首的成分一般就是该句的主语,谓语动词位于主语之后,宾语和表语通常出现在句末。在理解英语句义和判断句子成分时,语序是一个重要判断要素。所以当遇到宾语和表语前置的德语陈述句时,学习者容易错把句首的宾语和表语当作该句的主语来进行理解和翻译,如例5和例6常会被误译为“他弟弟不喜欢我们”和“圣人不是我”。

想要排除此类负迁移,学习者应充分理解德语句法的独特性,即德语的句子成分位置相对灵活,判断句子成分不能仅凭借语序,也不能依靠词语在句中的所处位置,而应根据德语自身语法特点使用有别于英语的判断方法。与英语仅有主宾两格不同,德语共有四个格;英语动词只有第三人称单数形态稍有变化,而德语动词的人称变化要复杂得多。德语的这些语法特点都可以成为分析句子成分的重要依据。首先,可以根据格的形态进行判断。主语为第一格,宾语受不同的谓语动词支配,通常为第四格或第三格,以及少量第二格。如例5中,“我们”(wir)是第一格形态,即主格;而“他的弟弟”(seinen Bruder)是以第四格的形态出现的,所以判断其为该句的宾语而非主语。其次,可以根据谓语动词的形态进行判断,因为谓语动词和主语始终保持人称上的一致。仍以例5为例,谓语动词mögen(喜欢)是第一人称复数形式,与“我们”(wir)在人称上是一致的,所以判断wir是该句主语。

三、英语句法对德语状语位置的迁移

在英语中,除了频度副词(always, seldom, hardly等)之外,状语一般位于句尾;而在德语句中状语位置比较灵活,既可位于谓语动词之后宾语之前,又可位于句首;某些情况下,如对特定内容进行强调时,也可像英语一样位于句尾。比如:

例7[汉]他两点去上学。

[英]He goes to school at 2 o’clock.

[德] (1) Er geht um 2 Uhr zur Schule.

(2) Um 2 Uhr geht er zur Schule.

(3) Er geht zur Schule um 2 Uhr.

虽然在标准德语中,类似例7之 (3)出现的实际频率低于(1)和(2),但(3)在德语初学者的表达中出现的比例却大大高于(1)和(2)。究其原因,是由于受到英语表达习惯的影响,把状语放在了句尾。

德语句子在使用情态动词、可分动词、带zu的不定式和动词完成时态时,句子中都存在一个框架,即所谓的“框型结构”。随主语人称变化的变位动词(情态动词、可分动词词干或助动词)位于句中,而动词的另一相关部分(实义动词、可分动词前缀或第二分词)置于句尾,状语、宾语和其他句子成分要放在两者构成的框架之内,构成框型结构。而汉语和英语中没有这样的结构。例如:

例8[汉]我在电影院见到了舒尔茨小姐。

[英]I’ve seen Miss Schulz at the cinema .(地点状语位于句尾)

[德]Ich habe Frau Schulz im Kino gesehen.(地点状语位于助动词habe和第二分词gesehen构成框架之中)

例9[汉]足球赛于八点钟举行。

[英]The football game begins at 8 o’clock.(时间状语位于句尾)

[德]Das Fußballspiel geht um 8 Uhr los.(时间状语位于可分动词losgehen的词干gehen和可分前缀los构成框架之中)

因为汉语和英语中都没有框型结构的概念,学习者无法获得概念迁移,所以框型结构在中国学习者的思维中完全是空白。因此,学习者常会忽略德语句子中框架的存在,不把状语放在框架之中,而按照英语习惯把状语一律放在句尾。比如例8中的句子就会表达成“Ich habe Frau Schulz gesehen im Kino.”或者将例9的句子表达成“Das Fußballspiel geht los um 8 Uhr in Frankfurt.”

虽然某些情况下,框架之外也可以放置句子成分,即所谓的“破框”,但“破框”的运用通常是在特殊情况下,如句子成分过多过繁,需要使其结构清晰化,或者出于主观的情绪、强调的需要等。从语法上看,把状语放在句尾并不是普遍的,更不是必须的。因此,德语学习者在学习中应着重强化框型结构的概念,牢固树立框型结构的意识;在进行表达时,应结合表达内容和句子结构的具体情况,比如有无需要强调的内容,句子是否包含过多成分引起理解困难等等,来判断是否需要“破框”。同时,还应充分认识到德语中状语位置的灵活性,合理确定状语在句中的位置,不可一概放在句尾。

四、结语

德语学习中来自英语的迁移广泛存在,学习者先前的英语基础在德语学习中发挥着特殊作用。这种特殊作用首先在于,来自英语句法的迁移可以是一种有益的学习资源和教学资源。因此,教师可以事先预测学生的学习难点,合理确定教学重点,借助相似性、差异性等现象开展语际比较和对照,促进正迁移的发生。同时也必须认识到,迁移也可能成为学习者掌握新语言的干扰和障碍。语言学家Lado[4]认为,语言迁移现象是语言习惯中的主要障碍,主张在教学中通过语言对比,促进正迁移的发生,防止和纠正负迁移。了解英语迁移的存在和影响,努力在学习和教学过程中运用比较法促进来自英语的正迁移,减少负迁移,是德语学习者和施教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另外,在学习和教学中对英德两种外语进行比较时,应抓住受英语干扰的关键问题展开对比,不可随意滥用对比;一旦对比太多,就会适得其反,给理解带来障碍,为记忆带来混淆。在进行比较学习和比较教学的同时,还应该通过口语互动、扩展阅读和多媒体手段强化已学语法规则的应用和练习,以助于德语语感的建立。

[1]ODLIN T.Language transfer:cross-linguistic influence in language learn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s Education Press,2001:171-202.

[2]鲁道夫·霍贝格,乌尔苏拉·霍贝格.杜登德语语法[M].朱建华,尚祥华,贾慧蝶,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378-380.

[3]王兆渠.现代实用德语语法[M].6版.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4: 461.

[4]LADO R.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s: applied linguistics for language teachers[M].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57.

(责任编辑马诚)

The Transfer Impact of English Syntax on German Expression

HONG Xiao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Languages,Xiame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Xiamen 361024,China)

During the process of third language acquisition,syntactic structures of L2 have constant transfer impacts on L3.German(L3) learners are often influenced by English(L2) syntax in their expression regarding the position of predicate verb,object,predicative and adverbial.In English grammar,there are no rigid rules on verb position;subject is placed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sentence,and adverbial is often put at the end of the sentence.While in German,predicate verb occupies a fixed position in a sentence;subject,object,predicative or other sentence constituents can all be placed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sentence,and the position of adverbial is flexible.Therefore it’s advisable for German learners to use inter-lingual comparison in L3 learning to promote positive transfer from English and improve German learning efficiency.

language transfer;inter-lingual comparison;third language acquisition;German;English

2016-03-27

2016-08-12

洪潇(1984- ),女,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德语语言学。E-mail:joycehong8411@163.com

H33

A

1673-4432(2016)04-0075-05

猜你喜欢

句首语序德语
德语学习中英语的干扰性问题及其在德语基础教学中的意义
德国1/5小学生不会德语
Eva Luedi Kong: Journey to the East
英语倒装句用法归纳
丹麦小店流行取“难听的”德语名
浅谈倒装句高考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