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晚期胃癌患者化疗前后血浆D-二聚体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测定的临床意义

2016-02-27程少会曹军丽高立明河北省秦皇岛市第一医院肿瘤科河北秦皇岛066000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药物治疗二聚体

程少会,曹军丽,高立明(河北省秦皇岛市第一医院肿瘤科,河北 秦皇岛 066000)



·论著·

晚期胃癌患者化疗前后血浆D-二聚体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测定的临床意义

程少会,曹军丽,高立明(河北省秦皇岛市第一医院肿瘤科,河北 秦皇岛 066000)

[摘要]目的检测晚期胃癌患者化疗前后血浆D-二聚体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C)水平,探讨血浆D-二聚体及LDL-C在疗效评价中的价值。方法选择晚期胃癌患者51例,采用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测定D-二聚体水平,直接法测定LDL-C水平。分别测定患者化疗前和化疗4个周期结束后1周以内的D-二聚体和LDL-C水平,并参照实体瘤缓解评估标准进行疗效评价,其中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部分缓解(partial response,PR)为治疗有效组,疾病稳定(stable disease,SD)+疾病进展(progressive disease,PD)为化疗无效组。结果在化疗有效组,化疗后D-二聚体水平较化疗前降低,LDL-C水平较化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化疗无效组,化疗前后D-二聚体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DL-C较化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晚期胃癌患者化疗前后血浆D-二聚体和LDL-C的水平可为疗效评价提供依据。

[关键词]胃肿瘤;D-二聚体;低密度脂蛋白类;药物治疗

doi:10.3969/j.issn.1007-3205.2016.01.019

胃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以中老年患者居多,55~70岁为高发。近年来,胃癌患者凝血功能异常及脂蛋白水平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本研究分析51例晚期胃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C)水平,观察其在化疗前后的变化,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1—6月河北省秦皇岛市第一医院收治的晚期胃癌患者51例,其中男性29例,女22例,年龄36~78岁,中位年龄55岁。全部患者有完整的临床病理资料,均符合下列条件:细胞学或病理学证实,初治不能手术或拒绝手术的Ⅲ期或Ⅳ期患者或胃癌术后出现复发、转移的患者,具有可测量病灶,卡氏功能状态评分≥70分,血常规及肝肾功能基本正常,除外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脑血管疾病、甲状腺疾病、出血、血栓性疾病、炎症及原发性血脂代谢异常。

1.2治疗方法所有患者治疗前均行胸腹盆腔CT检查和测定血浆D-二聚体、LDL-C。参考2013年第2版NCCN指南[1],向远处转移或局部进展肿瘤患者推荐化疗方案,连续化疗4个周期后复查胸腹盆腔CT,检测血浆D-二聚体、LDL-C。

1.3D-二聚体和LDL-C检测于化疗前1 d及化疗结束后1周内抽取清晨空腹静脉血,分别应用日立718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和德国罗氏Esecsys 2010全自动电化学发光仪测定D-二聚体(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和LDL-C(直接法)水平。

1.4疗效评价化疗前及化疗后1周行胸腹盆腔CT,按照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分为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所有病灶消失;部分缓解(partial response,PR):基线病灶长径总和缩小≥30%;疾病稳定(stable disease,SD):基线病灶长径总和有缩小但未达PR,或有增加但未达疾病进展(progressive disease,PD);PD:基线病灶长径总和增加≥20%或出现新病灶。CR+PR为化疗有效,SD+PD为化疗无效。

1.5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中位数(四分位间距)[M(QR)]表示,两样本比较采用Mann-WhitneyU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近期疗效全部患者均完成治疗,其中完全缓解7例(13.7%),部分缓解25例(49.0%),疾病稳定11例(21.6%),疾病进展8例(15.7%),总有效率为62.7%。

2.2化疗有效组与无效组化疗前后血浆D-二聚体比较化疗有效组与无效组化疗前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化疗有效组化疗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低于化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化疗无效组化疗前后D-二聚体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7)。见表1。

表1 化疗有效组与无效组化疗前后血浆D-二聚体比较 [M(QR),mg/L]

2.3化疗有效组与无效组化疗前后LDL-C比较化疗有效组与无效组化疗前LDL-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76);而化疗后化疗有效组高于无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化疗有效组化疗后LDL-C较化疗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化疗无效组化疗后LDL-C水平较化部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见表2。

表2 化疗有效组与无效组化疗前后LDL-C比较 [M(QR),mmol/L]

3讨论

研究发现晚期恶性肿瘤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升高,可用于临床预后的预测[2]。Diao等[3]对1 042例原发胃癌患者进行研究发现,在远处转移尤其血性转移患者血浆D-二聚体升高;对远处转移预测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61.9%和86.6%,而且在随访中发现D-二聚体水平升高患者显示出更早的肿瘤复发及更差的预后;他们认为胃癌患者检测血浆D-二聚体方法简便、费用低,可用于预测无临床症状的血性转移。Liu等[4]研究也发现,胃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腹膜播散、远处转移、肿瘤大小及TNM分期有关,有腹膜播散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为(2.20±1.51) mg/L,而无腹膜播散者为(1.01±0.79) 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认为胃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升高可作为腹膜播散的有价值的生物标志,而高D-二聚体水平也预示胃癌患者预后差。杨祺俊等[5]也发现,胃癌患者术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呈下降趋势。

本研究结果显示晚期胃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在化疗有效组明显降低,而无效组D-二聚体水平较化疗前无明显变化,这似乎说明血浆D-二聚体与肿瘤发展程度及肿瘤负荷有关。而我们未在化疗无效组观察到D-二聚体水平升高,可能与样本量少、疗效稳定病例占多数等有关。

另外,多数学者研究发现,胃癌患者血浆LDL-C水平较正常人下降[6-8],认为肿瘤细胞的生长需要高浓度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及其前身物质,LDL-C是血浆中TC的主要载体,LDL-C通过细胞表面的低密度脂蛋白受体进入细胞内降解,释放出游离的TC,在肿瘤组织大量消耗TC的同时,大量LDL-C也被分解破坏。流行病学研究发现,TC水平与肿瘤恶性程度呈负相关。

国内有学者报道,胃癌患者的TC、LDL-C水平均较正常对照组低,且TNM分期或病理分期越高,TC、LDL-C水平越低,而术后血清TC、LDL-C较术前增高[9-11]。说明LDL-C水平与肿瘤负荷有关,术后肿瘤负荷降低,LDL-C水平升高。本研究结果显示,化疗有效组血浆LDL-C较化疗无效组升高,而化疗无效组LDL-C水平进一步下降,说明通过化疗肿瘤缩小、负荷减少,对LDL-C的消耗减少,故其水平升高。通过治疗后LDL-C水平的变化可以判断其治疗效果,并判断预后。Gong等[12]也认为LDL-C是胃癌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然而,也有文献报道,LDL-C水平升高是肿瘤转移风险增加的预测因子,Ghahremanfard等[13]入组205例患者,发现血浆高水平的LDL-C与肿瘤转移明显相关(OR=2.4,95%CI=1.2~3.5)。

总之,血浆D-二聚体、LDL-C在晚期胃癌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其水平可以反映肿瘤负荷情况,可用于评价疗效、判断预后。但由于本研究样本数量有限,治疗时间较短,其结论尚有待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和长期随访研究证实。

[参考文献]

[1]郭仁宏.2013 NCCN胃癌临床实践指南(2013.V2)要点介绍及解读[J/CD].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3,5(12):71-78.

[2]程少会,曹军丽,付占昭.不同肿瘤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及临床意义[J].临床荟萃,2013,28(1):88-89.

[3]Diao D,Wang Z,Cheng Y,et al. D-dimer:not just an indicator of venous thrombosis but a predictor of asymptomatic hematogenous metastasis in gastric cancer patients[J]. PLoS One,2014,9(7):e101125.

[4]Liu L,Zhang X,Yan B,et al. Elevated plasma D-dimer levels correlate with long term survival of gastric cancer patients[J]. PLoS One,2014,9(3):e90547.

[5]杨祺俊,倪杰,张方捷.胃癌患者血浆D-D浓度的变化[J].放射免疫学杂志,2013,26(5):652-653.

[6]石红兵,蒋敬庭,吴昌平.胃癌患者血脂变化及总胆固醇的临床意义[J].临床肿瘤学杂志,2011,16(8):686-688.

[7]范大光,粱焕芳,马剑方.血清脂蛋白与胃癌淋巴结转移及肿瘤分期的关系[J].临床肿瘤与研究,2011,23(7):447-449.

[8]周媛.消化道系统肿瘤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观察与分析[J].医学检验与临床,2012,23(1):48-49.

[9]郭震,王春祥,王培林,等.胃癌患者血浆胆固醇、LDL与胃癌组织病理分型的相关性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45(2):160-162,167.

[10]安迎春,李冠雄,杨中民.胃癌患者围手术期血浆胆固醇、LDL水平的比较分析[J].延安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09,7(4):50-51.

[11]景晓刚,王贵吉,裴迎新,等.胃癌患者血脂、脂蛋白、血清CEA及CA199检测[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46(3):432-435.

[12]Gong EJ,Ahn JY,Jung HY,et al. Risk factors and clinical outcomes of gastric cancer identified by screening endoscopy:a case-control study[J]. J Gastroenterol Hepatol,2014,29(2):301-309.

[13]Ghahremanfard F,Mirmohammadkhani M,Shahnazari B,et al. The valuable role of measuring serum lipid profile in cancer progression[J]. Oman Med J,2015,30(5):353-357.

(本文编辑:许卓文)

[中图分类号]R735.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7-3205(2016)01-0067-03

[作者简介]程少会(1978-),男,天津市人,河北省秦皇岛市第一医院副主任医师,医学硕士,从事肿瘤诊治研究。

[收稿日期]2014-08-22;[修回日期]2014-09-21

猜你喜欢

药物治疗二聚体
不孕症女性IVF助孕前后凝血四项及D二聚体变化与妊娠结局
不同治疗方案对输卵管妊娠患者妊娠结局影响的对比研究
腹腔镜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患者术后药物治疗对妊娠结局的影响
甲氨蝶吟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异位妊娠的疗效分析
家禽耐药性大肠杆菌病的药物治疗探讨
丙种球蛋白无反应性川崎病药物治疗临床分析
D-二聚体和BNP与ACS近期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关联性
类风湿患者血同型半胱氨酸及D-二聚体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D-二聚体水平测定对结缔组织病相关肺动脉高压的诊断意义
联合检测D-二聚体和CA153在乳腺癌诊治中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