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内固定术后髋内翻28例分析

2016-02-17林景波何平李诗吴聚陈志刚

贵州医药 2016年1期
关键词:髋内分型骨科

林景波 何平 李诗 吴聚 陈志刚

(中山市黄圃人民医院骨科,广东 中山 528429)

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内固定术后髋内翻28例分析

林景波 何平 李诗 吴聚 陈志刚

(中山市黄圃人民医院骨科,广东 中山 528429)

目的 探讨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内固定术后髋内翻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选取我院骨科收治的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术后患者188例,根据是否发生髋内翻,将患者分为观察组(髋内翻)与对照组(无髋内翻),对两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两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28例内固定术后发生髋内翻的,发生率为14.9%;单因素分析发现,髋内翻的发生与年龄、BMI、骨密度T值、骨折分型、小转子复位、术后负重时间有一定的相关性。多因素分析发现,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内固定术后发生髋内翻的危险因素有:BMI>25 kg/m2、骨密度T值≤-2.5SD、骨折分型为Ⅱ、Ⅲ型及术后负重时间≤ 2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重或肥胖、骨质疏松、不稳定型骨折及术后过早负重是发生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术后髋内翻畸形的重要影响因素。

股骨; 转子间骨折; 内固定术; 髋内翻; 影响因素

股骨转子间骨折是指股骨颈基底至小转子水平以上部位所发生的骨折。调查[1]显示,保守治疗后髋内翻的发生率约为50%,手术治疗后髋内翻的发生率约为13%~15%。选择我院骨科收治的188例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内固定术后髋内翻畸形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因素进行对比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院骨科收治的188例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病例入选标准:(1)临床及影像学均诊断为股骨转子间骨折;(2)闭合型股骨转子间骨折;(3)合并有小转子骨折;(4)临床资料完整且术后均随访至6个月。病例排除标准;(1)合并有其他部位严重骨折或创伤;(2)病理性骨折;(3)术后需因其它原因长期卧床者。共纳入研究对象188例,其中男性76例,女性112例;年龄20~78岁,平均年龄(57.6±13.5)岁;Evans骨折分型,Ⅰ型50例,Ⅱ型102例,Ⅲ型36例;内固定方式:股骨近端锁定钢板(LPFP)者82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者68例,动力髋螺钉(DHS)者38例;所有患者均于术前行X线片、CT扫描及骨密度检查。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于受伤后10 d内进行内固定术,术后1~2 d清洁换药1次,术后3 d拔除引流管,两周后拆除缝线;术后鼓励患者加强股四头肌功能锻炼,术后第3天患者可在床上坐起,加强患者翻身、扣背等护理工作,6周后可逐渐部分负重,直到完全负重行走。患者术后3 d行X线拍片检查,出院后定时随访直至骨折愈合。收集患者的基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受伤至手术时间、骨密度T值、骨折分型、内固定方式、小转子是否复位及术后负重时间等,根据患者是否发生髋内翻,将患者分为观察组(髋内翻)与对照组(无髋内翻),对两种患者上述资料进行对比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采用χ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将各个因素作为自变量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将是否发生髋内翻作为因变量,采用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结果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患者术后髋内翻发生情况 188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内固定术后发生髋内翻的共有28例,发生率为14.9%,髋内翻角度为95°~105°,平均角度99.5°,发生时间为1~3个月,平均1.9个月。

2.2 患者术后发生髋内翻的单因素分析 单因素分析发现,髋内翻的发生与年龄、BMI、骨密度T值、骨折分型、小转子复位、术后负重时间有一定的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性别、受伤至手术时间、内固定方式等无明显相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患者术后发生髋内翻的单因素分析结果

2.3 患者术后发生髋内翻的多因素分析 多因素分析发现,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内固定术后发生髋内翻的危险因素有:BMI>25 kg/m2、骨密度T值≤-2.5 SD、骨折分型为Ⅱ、Ⅲ型及术后负重时间≤ 2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患者内固定术后发生髋内翻的多因素分析结果

3 讨 论

髋内翻是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本组188例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术后髋内翻的发生率为14.9%,与国内调查[2]较为一致,虽然内固定术DHS术后髋内翻的发生率稍高于LPFP、PFNA,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不同内固定方式对髋内翻的发生影响不大,其次,其他因素如性别、年龄、受伤至手术时间、小转子是否复位也不是引起内固定术后髋内翻畸形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

本文发现,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内固定术后发生髋内翻的危险因素有BMI>25 kg/m2、骨密度T值≤-2.5 SD、骨折分型为Ⅱ、Ⅲ型及术后负重时间≤2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躯体髋关节远离中心线,躯体传导到股骨头的力量可为上半身重量的3倍,因此肥胖者及骨质疏松者易发生髋内翻[3]。有研究[4]显示,股骨转子间骨折多见于老年女性人群,这与女性绝经后骨抵抗力强度降低、易发生骨质疏松有关,但本文发现性别并非髋内翻发生的影响因素。骨折分型也是髋内翻发生的影响因素,这是因为骨折分型EvansⅠ型为稳定型骨折,内固定时仅需防止再分离,而Ⅱ、Ⅲ型不稳定型骨折,内固定钢板易松动、脱开,因此EvansⅠ型髋内翻的发生率低于Ⅱ、Ⅲ型[5]。术后早期锻炼是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恢复关节功能的重要手段,但是术后康复过程中不应进行过早负重锻炼,过早的负重一方面不利于骨性愈合,另外易引起髋内翻畸形的发生[6]。

[1] 金粉勤,薛锋,韩本松,等.股骨转子问骨折小转子移位对髋关节屈曲肌力影响的临床研究[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9,887-889.

[2] 谢业东,江庭彪,梁科友.高龄股骨转子问骨折术后的髓内翻浅析(附38例分析)[J].广西医学,2001, 1485-1486.

[3] 殷小军,周正明,顾家烨,等. 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术后发生髋内翻的相关因素分析[J].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14,16(9):809-811.

[4] 俞光荣,王树青,饶志涛,等.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不稳定性转子间骨折[J].中华创伤杂志,2007,83-86.

[5] 潘晓华,肖德明,林博文,等.动力髋部螺钉(DHS)和股骨近端髓内钉(PFN)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分析[J].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4, 785-789.

[6] 王国胜,曹力.股骨转子间粉碎骨折小转子复位与未复位对发生髋内翻影响的临床研究[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4,195-198.

R683

B

11000-744X(2016)01-0058-02

2015-09-15)

猜你喜欢

髋内分型骨科
警惕先天性髋内翻
失眠可调养,食补需分型
Perceptions of the osteopathic profession in New York City’s Chinese Communities
便秘有多种 治疗须分型
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术后发生髋内翻的危险因素分析
术前测定健侧NSA对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髋内翻的影响
威高骨科 人本科技
骨科临床教学中加强能力培养的探讨
基于分型线驱动的分型面设计研究
POSSUM系统在骨科中的应用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