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萧红女性意识的觉醒的原因探析

2016-02-14黑龙江姜云霞

作文教学研究 2016年3期
关键词:生死场萧红鲁迅

黑龙江 姜云霞

萧红女性意识的觉醒的原因探析

黑龙江姜云霞

直到 1919 年,五四新文化运动爆发,封建父权意识受到猛烈抨击,理性启蒙的乳汁将一大批知识女性唤醒,萧红自此开始登上了社会和文学的舞台。她拿起笔来“我手写我心”,将女人谋生与谋爱的艰难酸辛进行了血泪的吟唱,从此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萧红 女性意识 觉醒

一、五四狂飙

继辛亥革命之后的第八个年头,五四新文化运动爆发了。以“民主、科学”为旗帜的五四运动锋芒直指封建礼教,封建父权意识受到了猛烈的冲击。从封建意识形态下解放“人”和解放个性成为这个时代的精神目标。在这个目标的引导下,思想先驱们顺理成章地提出了妇女解放的思想,他们认为,封建专制残害最深的当是女性,无休止的压抑人类的另一半——女人,将形成一个不健全的畸形社会,这样的文明也是残缺的文明。周作人首先在《人的文学》中提出“重新发现人”,女性的发现是出于尊重生命价值、人格平等的理论基础。

迎着五四的曙光,以冰心、庐隐、冯阮君、石评梅等为代表的中国第一个现代女作家群诞生了,从此中国女性开始登上文坛,作为一个性别群体她们不在保持沉默了。这些女作家都从新文化运动中汲取了理想启蒙的乳汁,由受过传统文化的女儿变身为接受西方高等文化教育的知识女性,她们从漫长的黑暗中苏醒过来,在她们体内形成了传统与现代两股不同的文化血脉,培养了这一代女作家特有的艺术气质。

三十年代的萧红作为“不肖”之女迈出了父亲的家门被开除祖籍,之后又作为萧军不接受的妻子在与他生活的几年中默默出走了三次,而每一次却又不得不狼狈的回来,走出了父亲的门和丈夫的门的萧红却遭受了独身女性谋生与谋爱的艰难。鲁迅先生曾深刻地指出中国的“娜拉”改变太难了,“梦醒了无路可以走”,“走到哪去呢?……走!走到楼上去!——开饭的时候,一声呼唤,她们就会下来的”中国的女性无论从哪个门走出去都无不背负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她们在这两道门之间痛苦的徘徊,构成了其作品浓重的痛苦感伤氛围。

五四运动给萧红的文学之路提供了良好的背景。她的作品在关照“人”的解放下现出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突出了女性意识的觉醒,她以亲身经历表达女性的心声,显示出空前的社会责任感。萧红并不专门描写女性,她描写的是劳苦的被侮辱的女性人群,她将女性的苦难置于民族、社会之中,普遍性的呈现她们的生存境况,这是萧红与同时代女作家的不同之处。

在《生死场》的“刑罚的日子”中,萧红为我们展现了一“群”为履行生育天职遭受苦难和死亡的底层妇女,这种酷刑似的生育和死亡以女性的毁灭为代价,五姑姑的姐姐、金枝都无法逃脱生育的浩劫,女性像动物一样忙着生忙着死。鲁迅先生称赞萧红有着“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的确如此。

二、良师益友——鲁迅对萧红的影响

1934 年 11 月,萧红由哈尔滨辗转到上海见到了鲁迅,两个人在年龄上相差三十年,可以说这是文学史上的“父女”会合,因为他们有着最亲密的文学上的血缘关系。 鲁迅非常喜欢这位来自北方的性格质朴率真的女孩子,在生活上他像萧红童年的祖父一样爱护着这位 23岁的年轻人,给予她无微不至的关怀;在文学创作上,他鼓励萧红写作,为其出版书籍,同时还将萧红介绍给国内外进步文化人士。鲁迅关心萧红的成长,在很多方面都给了萧红深远的影响,可谓萧红的良师益友。

1935 年萧红的成名作《生死场》问世了,鲁迅先生为之写了序言。《生死场》这部小说使萧红在中国左翼作家中站稳脚跟,其后她创作了大量小说和散文,如《呼兰河传》、《手》、《马房之夜》以及散文《索菲亚的愁苦》等,可以说萧红的文学之路离不开鲁迅先生的扶持。

1936 年 10 月 21 日鲁迅先生不幸去世,萧红怀着沉重的悲痛写下了《拜墓诗》以及《回忆鲁迅先生》。萧红在她的作品中用最隽永最深入的笔触为我们展现了伟大的思想家同时还是一位辛勤培植晚辈的长者的音容笑貌,让我们看到了萧红对鲁迅先生深沉的爱。

萧红虽与鲁迅是两代人,又有着不同的人生经历,但是由于两人在文学创作上的目的是一致的,因而萧红能自觉的接受鲁迅的“改造国民性”的文学主张来指导她的实践创作。萧红从鲁迅那里深刻的意识到作家“为人生”和“改良人生”的义务。这种思想在她的小说《呼兰河传》中体现的很明显。鲁迅赞许她的《生死场》写出了“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但是不难看出,这部作品对东北农民的心态没有深刻的刻画出来,他们还只是觉醒前的“奴隶”。而《呼兰河传》中作者着眼于国民性的改造,她关注的目光不再是个别的特殊的人或事件,而是多数人的或民族的普遍麻木的灵魂。在这里没有鲁四老爷、赵太爷这样的代表封建恶势力的人物,有的只是代表“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的善男信女,他们用看不见的愚昧思想将小团圆媳妇之类杀死,“愈读下去心头就会一点一点沉重起来”。人们从其中可以明显地感到她的作品与鲁迅的竟是如此相似。但是萧红并不是机械的模仿鲁迅的作品,而是经过自己的反复消化后加上自己熟悉的素材形成塑造典型形象,鲁迅先生正是从“改造国民性”这个角度充分肯定了萧红文学创作的价值,他认为“在写作前途上,萧红先生是更有希望的”。

由此,萧红在文学创作上虽然吸收了鲁门的乳汁,秉承了鲁迅的风骨,但她又以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表现出了女性特有的文学创造力,具有鲜明的创作个性。她站在历史的背景下挖掘国民灵魂中那些卑微阴暗的污垢,并将其集中体现在中国就是妇女的身上,对其麻木愚昧毫无女性自觉意识的状态做了痛彻的揭露。她很自然的描写了在性爱与生育问题上底层妇女根深蒂固的封建意识,在家庭中甘愿被贬低,在同类中充当封建道德的吃人帮凶,这是一般作家难以企及的。

[1]晓川,彭放.萧红研究七十年[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11.

[2]萧红. 萧红全集[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0.

[3]鲁迅.生死场 序.萧红全集 [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1991.

(作者单位:齐齐哈尔工程学院)

猜你喜欢

生死场萧红鲁迅
萧红《生死场》版本流变及副文本探析
《萧红传》
——一本能够让你对人生有另一种认知的书
鲁迅,好可爱一爹
萧红:不要在寂寞时做选择
鲁迅《自嘲》句
从 《生死场》 看萧红的女性生死观
论影像萧红的呈现与接受
萧红《生死场》中的女性身体书写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
“生死场”中的“后花园”:萧红小说中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