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枞阳东乡武术由盛转衰自身缘由的探究

2016-02-13张书军张孝民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东乡太平军招式

李 斌,张书军,张孝民

(安庆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安徽 安庆 246011)

枞阳东乡武术由盛转衰自身缘由的探究

李 斌,张书军,张孝民

(安庆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安徽 安庆 246011)

我国首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枞阳东乡武术诞生于唐朝,在清末明初后逐渐由盛转衰。枞阳东乡武术的衰落也有着其自身存在的因素。习武东乡人的好勇善斗给东乡武术带来了灭顶之灾;“破拳”的出徒方式导致了东乡武术逐步衰落,“传内不传外”的传承方式限制了东乡武术的进一步发展。

东乡武术;破拳;衰落;非物质文化遗产

枞阳东乡武术是我国首批体育非物质体育文化遗产。东乡武术诞生于唐朝,盛行于明清,衰落于清末民初。东乡武术虽然和中国的传统武术一样,在冷兵器退出历史舞台后逐步走向衰落。但东乡武术由盛转衰也存在着自身特殊的原因。

1 枞阳东乡武术的由来

枞阳,在新中国成立前隶属安徽桐城县,称为东乡和南乡。在古时桐城境内,流传有这样一句民谚:“打不过东乡,吃不过西乡,文不过南乡,告不过北乡。”由此可知东乡尚武的风气一直盛行,其中东乡的周潭镇就是东乡武术的发祥地和传播中心。有东乡《章氏族谱》记载,枞阳周潭镇的章氏,祖居为福建蒲城,世代习武,其祖上章仔钧曾是唐朝著名的武将。到了元代,章家有天武、天禄两兄弟举家迁至现在的枞阳周潭镇定居,并带来了福建的南少林武功。自此以后,由于章氏人丁兴旺,且人人习武,武术就在周潭镇慢慢盛行起来。明朝初期,章氏的一位姑娘嫁给周氏,章家的武功也随之传到了周家,周家也逐渐盛行起了习武之风。至清朝初期,以周潭为中心的东乡居民也都争相习武,逐渐形成了“东乡武术”[1]。

最初大多数东乡人习武的目的更多的是为了防身,后来逐渐被当地的封建宗族所利用,成为封建宗族巩固势力的工具。为了加强其宗族的影响,保护器自身和财产安全,各宗族大户广收武丁,一方面为了看家护院,另一方面则是加强宗族势力。为了提高武丁的看家护院的本领,不惜花费大量的钱财,到处聘请武师,纷纷举办各种习武堂。这些举措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习武之人聚集东乡,同时也带来了各地的武术拳种,使得东乡武术融合有南拳、少林拳,武当拳以及北方拳术的特点;可以说此时的东乡武术已经集内家、外家、南拳北腿于一体,逐渐形成东乡武术所特有的风格和特点。东乡宗族大户发展武术,虽然其目的不是为了促进武术的发展,但在一定程度上却推动了东乡武术的发扬光大。枞阳东乡武术颠峰时期,成名高手有近百人之多。有在朝廷封官拜将,比如嘉庆甲子科第二名武举章慕斌,光绪年间威震黔南的将军周南寿以及淮军名将章启勋等,而更多的则扬名江湖。此时的东乡武术不仅涌现出众多好手,更重要的是东乡武术已经走进了寻常百姓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以致出现了“畈畈有好田,村村有好拳”的现象。

2 东乡人的好勇善斗给枞阳东乡武术带来了灭顶之灾

枞阳东乡武术经历了唐、宋、元、明、清初的准备与积淀,逐渐成型。在汇集内家拳、外家拳、南北拳种精华的同时,又结合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一些动作和器械,创出了许多新技法。这些招式偏重实战,注重技击,看似朴实无华,但举手投足都显示出高深的功力,常常会一招制敌。每每采用这些招式,都能够战无不胜,不仅促进了东乡武术豪杰辈出,更培养了东乡人不服输和好勇善斗的性格。在所出现了众多脍炙人口的英雄事迹中,最为典型的则是“三十六名教铲除九华恶僧”的故事。当时九华山有恶僧为非作歹,由于东乡武术声名远扬,于是当地人求助于东乡,东乡三十六名教头遂长途跋涉近200里路程,施展绝学,铲除恶霸。这样的故事数不胜数,每个故事无不盛赞东乡人的侠义豪情。盛名之下的东乡人也逐渐把自己放在了救世主的位置,一有纠纷则拳头相加,使得东乡人的彪悍、好勇善斗在周边广为流传。

咸丰时期,“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战火已烧遍大半个中国,枞阳境内也有不少的太平军。由于清政府的宣传,老百姓普遍认为太平军“烧杀奸淫,无恶不作”。当太平军要路过枞阳,希望借道于东乡。东乡人拒绝了太平军的要求,并极力阻止其通进,于是双方发生了数次恶战。面对训练有素的太平军,东乡人的失败在所难免。枞阳县志[1]有记载“咸丰六年九月,太平军渡白荡湖,借道周潭,与章、周诸姓练勇激战,杀团练等七人”“咸丰九年六月,太平军再次进攻东乡;7月21日,从孙家鲂攻占周家潭,歼灭练勇221人”“咸丰11年六月,太平军与东乡练勇,在东乡马鞍山、福子岭、吴家桥等处发生激战,歼灭练勇177人”。这三次大的恶战东乡损失惨重,会武的“练家子”几乎殆尽,东乡武术从此走向衰落。

从表面上看,东乡武术的衰落是太平军借道不成而引起的。但究其根源,与其好勇善斗的性格特征有很大的关系。长期的习武形成了东乡人耿直、豪爽、爱打抱不平的性格,遇事较真,性格刚烈,东乡一直是当地民风极为彪悍的地区。桐城派后期文学大师吴汝纶就这样描写东乡的“东乡俗尚意气,其民好斗敢死”。也正是由于这种好勇和善斗,使得东乡一而再、再而三与太平军的激战。特别是最后一次战斗的起因是由于东乡人的不甘,决意复仇、主动攻击太平军所致,最终遭受灭顶之灾,以致东乡大多数武术精英由此消亡,很多的武术技艺和招式由此失传,东乡武术也因此而一蹶不振。

3 “破拳”的出师方式导致了枞阳东乡武术逐步衰败

东乡武术传承有其自己特有的方式,在其盛行时期,没有门派之分。特别是从嘉庆到道光、咸丰年间,东乡各大家族来往密切,武功心法交流频繁,各自坦诚相待,是各门各派武术大融合时期,人才辈出。师傅在教授徒弟时,尽心尽责,徒弟对师傅也极为尊敬。此时的师傅也只是在农闲之时教授徒弟,其生活来源主要还是以农田收获为主。当师傅认为徒弟可以出师的时候,常常是以“破拳”方式来表明徒弟可以出师,即徒弟若能够打败师傅,就可以出师。最初的“破拳”,双方都是以招破招,徒弟用各种所学和所会的招式攻击师傅,师傅则逐一破招,当师傅不能够破解徒弟的招式时,则是徒弟出师之时。在此过程中,徒弟很少用蛮力去拼搏师傅。初期的“破拳”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东乡武术的发展。一方面徒弟在破拳过程中,要不断地创造各种新的招式,才能够打败师傅;另一方面师傅在与徒弟的破拳过程中,也在不断地提高和改进自己的武艺,使得东乡武术的很多技艺和招式越来越精炼,越来越实用。

随着东乡武术的盛行,“破拳”也逐渐变了味。开始是师傅的改变,有些师傅在教授徒弟过程中,逐步放弃了农活,专心收徒,成为了“拳师”,徒弟学习武艺须缴纳一些学费,师傅依靠教授徒弟来维持生活。为了吸引更多的学徒,师傅号称如果“破拳”成功,则免收学费,并且这种方式很快成为东乡武术传授的普遍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往往是徒弟主动要求“破拳”,徒弟为了出师,在“破拳”时,拼命地搏击师傅,各种方式都出现过,有利用自己的身强力壮力压师傅,有利用突然袭击的方式偷袭师傅,出现了很多不欢而散的场面,甚至师徒间形成死敌。师傅为了避免被徒弟打败,则在传授武艺时,往往留有一手。有些师傅宁愿一些武艺失传,也不愿教授给徒弟。长而久往,流传下来的传统套路越来越少。鼎盛时期的东乡武术传统套路大概有30多种以上。即使近些年来在当地政府和有心人的努力之下,也仅恢复了10多种套路,即使这样,有些套路仍是支离破碎,很多东乡武术中的绝学技艺失传。

东乡武术后期的“破拳”可以说是导致东乡武术自身衰败的主要原因。我国武术自古以来都是把武德放在首位,师傅在教授徒弟武艺前,都先要考察徒弟的品德如何。在东乡武术的早期也有此习惯,称之为“无缘不教拳”。但是这种考察方式在面临生活的困境时,往往也被丢弃在一边。支撑中国武术发扬光大的最根本的灵魂则是中国武术中的武德的提倡,武德约束练武者的行为,更多的则是维持着武术的良性运行。但东乡武术把武德的约束丢弃一边的时候,其实就已经注定了其衰败的必然。另一方面东乡武术传授方式主要是“口传身授”,很多的技艺和招式都没有通过拳谱等有形的承载方式记录下来,也很少有师傅将拳谱交给徒弟的。徒弟掌握多少,完全取决于师傅的点滴教授和徒弟的悟性。后期由于师傅对徒弟的不信任。师傅在教授徒弟时,过于谨慎,所掌握的绝学,始终不传授。当发现无人传承时,为时已晚,导致一些武学的失传。有些武学的失传,则在于徒弟在掌握时,不能够完全领会其中的奥妙,以至后来难以传承下来。东乡武术一些绝学的失传也就在所难免了。

4 “传内不传外”的传承方式限制了枞阳东乡武术的进一步发展

最初的东乡武术只是在章家及其周围盛行,后来由于章家的闺女嫁到了周家,且把章家武术带到了周家,使得周家也盛行其武术之热,很快蔓延至整个东乡,甚至出现方圆50里争相习武的场景。可以说初期的东乡武术是沟通东乡各个家族的纽带。东乡武术出现的鼎盛时期,也是东乡各大宗族的团结和睦最美好的时光。咸丰时期与太平军的几场恶战,不仅损失了整个东乡武术的精英,更为痛心的则是由于在战斗中的配合不够默契,导致章家损失惨重,而周家则损失较小。由此,周家备受章家的责备,以致两家互生芥蒂,由此经常发生大大小小的械斗,积怨越来越多,门户之见也越来越深。对于出现的这种状况,章家迁怒于早期不该嫁女时,把章家武术带到周家,以致后来出现了纠纷。于是在后来的传授过程中,章家就定下了“传内不传外”“传媳不传姑”的家规,其目的就是自此以后,章家武术不再传给外人。由于女孩要嫁给别人家,所以连女孩都不传授。后来东乡的各大家族都纷纷采用这种做法。并且各家都是封闭式练武,互不来往,原来相互之间交流切磋武艺的大好局面从此不再。至今东乡各大门派习武人士互不服气,互相对立、互不交流的现象依旧存在。东乡武术之所以有着巅峰时期,更多的是相互间的融洽共存,相互间的交流切磋,使得东乡武术不仅是技艺和招式都能够不断改进和不断完善,而且在交流和切磋的过程中,练武人之间不是仇视,而是和睦,不是对立,而是交融,只有这样,东乡武术才能够真正地有所发扬。

东乡武术后期出现的“传内不传外”“传媳不传姑”的种种做法,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东乡武术的传承和发展。在我国清朝末期,冷兵器时代已经结束,武术已经失去其固有的社会功能,难以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投身到习武当中来。再加上东乡各大家族门派习武时的种种限制,雪上加霜,导致东乡练习武术的人越来越少。即使是一些习武名门的年轻人也很难静下心来潜心练武,有些绝学由于自家孩子没有这方面的兴趣和天份,又不愿意传授给外人,以致最后也渐渐失传。

东乡武术现今已经失去了昔日那令人目眩的辉煌,也许再难恢复往日的荣光。但中国武术之所以几千年屹立于历史舞台的中间,不是偶然,而是中国武术有着超乎人们想象的魅力。人们在练习武术的一招一式时,不仅是对身体的锻造,更重要的是在感受会中国武术一招一式中所蕴含的深层次的东西,体会的是中国武术所散发的人文精髓。中国武术追求的不是好勇善斗,更不是一家独尊,中国武术弘扬的是积极的追求、博大的情怀和宽容的心理。后期东乡武术的衰落,有着历史的大浪淘沙,但与其自身存在的问题也有着很大的关系。对于新时期的东乡人练习东乡武术还有着更深的意义,那就是历史的传承。近些年来,在当地政府、有心人士和东乡习武人的共同努力下,枞阳东乡武术正在逐渐的恢复和整理中。相信不久的将来,东乡武术将会在东乡、在中国,在新的舞台上重新绽放。

[1] 枞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枞阳县志(安徽省地方志丛书) [M].合肥:黄山书社出版社,1998.

[2] 薛欣,薛扬.武术的传承方式解析[J].体育学刊,2009,16(2): 106-107.

[3] 田桂菊.从武术的本质特征论中国武术的发展走向[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9(1):107-109.

[4] 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纂.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447.

(责任编辑、校对:赵永才)

The Reasons of Zongyang Dongxiang Sports Martial Arts from Prosperity to Decline

LI Bin, ZHANG Shu-jun, ZHANG Xiao-min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qing Teachers College, Anqing 246011, China)

Zongyang Dongxiang Sports Martial, which is China's first batch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was born in the Tang Dynasty, and underwent gradually from the gloom to doom during the late Qing Dynasty in the early Ming Dynasty. The decline of Zongyang Dongxiang martial arts has its own reasons. The nature of Dongxiang people who fight bravely brought disaster to Dongxiang martial arts; "broken fist”, the only way Dongxiang people complete his apprenticeship led to a gradual decline of Dongxiang martial arts, and "pass inside not outside”, the manner of succession, restrict Dongxiang martial arts further development.

Dongxiang martial arts; Poquan; fading;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G812.9

A

1009-9115(2016)02-0082-03

10.3969/j.issn.1009-9115.2016.02.024

安徽体育社会科学研究项目(aSS2015220)

2015-06-01

李斌(1967-),男,安徽桐城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体育史学。

猜你喜欢

东乡太平军招式
东乡记忆
一个我从未抵达过的地方——东乡
快乐东乡娃
针对高考物理计算题,教你增分三招式
太平军余部参战在南美
践行“真教育”“大教育”的八年蜕变
——东乡三中发展掠记
等比数列解题十招式理论与实践
太平军所使用的兵器
太平军使用的几种水上战具
太平军的筑城与望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