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封丘地名的语言学考察

2016-02-13曾常红杜葵花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南长沙410081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7期
关键词:封丘县音节

曾常红,杜葵花(湖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封丘地名的语言学考察

曾常红,杜葵花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南长沙410081)

地名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对其所居地或者地理实体进行命名并且逐渐成为一种社会约定俗成的专有名称。这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是一种语言现象,是语言和文化的结合体。文章从语言学的角度来探究封丘地名语言特色、命名依据以及相关的文化因素。通过分析历史文献,实地考察访问,探讨封丘地名的由来,从而使地方文化得以继承和发扬。

封丘;地名;语言;文化

一、引言

封丘县是河南省的东北部、新乡市的东南部的一个古县。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郡县释名》中记载:“封钜国,《通典》云:封丘,古封国也,一云或封父国。至汉始以封丘名县。”[1]封丘地域广大,地名众多,深入研究这些乡镇以及村庄名字的由来,有利于更多地了解封丘的历史、地理、民俗、语言及人们的情感心态。在研究过程中也发现,地名是社会中一定地域的人们约定俗成的,代表了某一特定时期的文化现象。但是在现有的文献中缺少足够的相关材料,人们口口相传的必有差异,因此对于有些地名的由来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本文结合封丘县各个乡镇地名的历史、地理、移民等文化因素,重点探究封丘县地名和语言之间的关系,从而发掘封丘县方言发展的轨迹和状况。同时结合地名的语言词汇学属性,探究封丘县地名的语音形式、结构类型以及修辞方式。

二、封丘地名研究的相关文献

地名,顾名思义就是一个地域的名称,是人们对自然或者人文地理实体的命名。地名不仅仅是一个名称,更承载了这个地方的历史和文化,反映了地域的人文地貌和风俗习惯;同时也是语言学中的专有名词,体现了通名和专名的命名规律。因此,研究地名,不仅具有历史文化价值还有语言学价值,对传承历史文明有着巨大的作用和贡献。

当今专门研究封丘地名的学术成果几乎没有,相关的研究封丘方言之作也是寥寥,如韩卿的《封丘话音系及其特点》,张娜的《河南封丘方言中的“子”变韵》等,这正是笔者感到疑惑的地方。封丘也算是古地名,历经数千载,今天为何没有专门的地名方面的研究呢?与封丘相关的地名研究还是有一部分的,王洪瑞的 《河南县市地名由来初探》把河南全部的125个县市的地名进行了分类研究,他指出:“河南县市的地名主要是历史因素形成的。”[1]毕竟河南地处中原地带,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也是记载河南历史的活化石,因此很多地方自古以来就已有之,所以很多地名的由来主要是因袭历史因素也不足为怪。王洪瑞指出:“封丘是以古国封邑命名的,古国就是古代诸侯的封地,河南地名中以古国封邑命名的县市大致有18个。”[1]

三、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

历代研究地名的著作中可以分为两大派:语言文化的和历史地理的。而每个地名的命名方式和由来是复杂多样的,涉及到文化、语言、历史、地理地貌、民族等因素,本文主要从语言文化方面进行初步探究。在研究封丘地名的时候,运用到的方法是交叉进行的,参考封丘县志,封丘县各个乡镇的相关历史记载等古文资料,查找封丘方言相关文献研究。由于封丘是古地名,有很多历史遗迹以及文化历史传说,所以我们还走访当地民众,尤其是学识渊博的老人,因为他们在历史方面毕竟比年轻人懂得多。获得相关资料之后,我们还运用计算机技术对大量的乡镇地名由来以及通名类别进行统计分析,并对比它们的差别和联系,最后进行归纳总结,从而发现其命名规律,得出封丘县及其乡镇地名的历史文化变迁。

通过对封丘县地名语言的语音、词汇和修辞的研究,我们不仅可以了解某些现代地理现象的来龙去脉,还可以进一步了解当地的移民迁徙历史、语言与风俗文化面貌,从而发现它的时代和区域特征及其演变和发展过程。这片土地上的人民通过这些熟悉的地名概念,表达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也通过对它们寻根溯源,表达对祖先的尊重和敬仰之情,从而达到继承和发扬地域文化的目的,这其实也是本文研究的意义和出发点。

四、封丘县地名的语音特征

封丘县位于黄河以北、太行山以东的地区,习惯上被人们称为豫北中原。由于地理位置的缘故,这一地区的方言又被称为豫北方言。而封丘方言就是豫北方言中的一个次方言,并且豫北方言区是河南省境内方言分布比较复杂的一个地区[1]。

(一)封丘县地名的方音特征

1.豫北方言分布特点

从方言的特点来看,豫北方言大致可划分为两区。以京广线以西(包括京广铁路沿线,孟县除外),方言中现在仍保留着入声,我们称为豫北入声区。李荣先生在《官话的方言分区》一文中将这一地区有入声特点的方言县市划归为晋语区;京广线以东的地区,现在方言中入声已经消失,我们称为豫北非入声区,新乡市及下辖的两市六县中获嘉县、辉县市、新乡县、新乡市、延津县、汲县等则被划到晋语区[2]。

2.封丘县方言的声韵配合特点

从地名的本地语音上来看,封丘话的声母系统包括零声母在内共22个,与普通话的语音系统比较接近,但是大多数的声母的发音方法与普通话还是有所差别的,表现在发音部位相对比较靠后,舌尖后音表现得尤为突出,比如,张庄[tʂuɔ]村,其中zh[tʂ]舌尖后不送气清塞擦音,比较靠后,卷舌程度稍大一些,[uɑη]弱化为[uɔ]。普通话中部分舌尖前元音声母z[ts]、c[tsh]、s[s]与舌面后元音韵母[ɣ]相拼时,封丘话读为zh[tʂ],ch[tʂh],sh[ʂ],如泽责择厕策册涩色,贾色村。封丘县大部分地区z[ts]、c[tsh]、s[s]和zh[tʂ],ch[tʂh],sh[ʂ]两组声母不混读,几乎都能分清平翘舌音。但是在封丘县东部的部分乡镇,如赵岗、留光等地存在两组声母混读的现象。如翟庄村、纸房村以及许多后面带“村”字的地名。据调查,封丘县北面的邻县长垣县的许多地方发音都是如此。语言只要有交流,互相之间肯定会受到影响,尤其是地理位置比较近的地方。

封丘话中存在接近于半低不圆唇前元音[ε],普通话中部分读[o]、[ɣ]、[ai]、[ei]韵母的音节在封丘话中变读为接近[ε]的音,如陌革白黑等字的发音,比如“昨天晚上”在封丘方言中读作“夜了黑[hε]介”。

封丘话中存在很多儿化音,以地名为例,艾坟[fɣ r]村、白占[tʂɣ r]村、前葛台[tɣ r]村、后葛台村、李家寨、蒋寨村以及许多带“寨”字的地名。

另外封丘话中多出一个[uε]韵,在和[k]、[kh]、[x]声母相拼时,部分字读作[uε],如“国获”等字。在同[i]、[y]元音组合时[e]的实际音值为[ε],记为[iε],如碾[niε]庄村、店[diε]集村等。封丘话中的齐齿呼和[ε]相拼时会发生变化,记作[iə],如叶[iə]寨村、聂[niə]寨村、野[iə]城村等。

(二)地名的音节特征

1.封丘县地名的由来

古代中国的行政区域大致是依据山川地势的自然状况划分的,同时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要求不高,各个地名的音节几乎全是单音节的,如《尚书·禹贡》中记载冀、豫、青、徐、荆、扬、兖、雍、梁九州的划分就是这样。

而古代的封丘却是多音节的,封丘在史书上记载为“古封父之国”,单从字面的意思上来看,不容易理解。封,跟古代的分封有关;丘,《墨子·大取》:“诸以居运命者,若乡里齐荆者皆是;诸以形貌命者,若山邱室庙者皆是也。”由此看来,丘的意思主要是小土堆;另外还有坟墓的意思,如丘墓(大墓)、丘垄。它的来源和封丘县的历史、地理以及军事有关[3]。从封丘县的地貌来看,主要是平原,但由于黄河贯穿整个县,经过长时间的冲刷,必然会有冲积而成的土丘,用当地话来说,就是土岗子,这是其一;如果从另外一种意思来看,封丘县古为兖州或豫州地,羌族的姜钜因为辅佐黄帝伐蚩尤涿鹿之战有功,在夏启立国后,姜钜的后人姜封父被封为诸侯,食邑于封丘,并建立封父侯国。因此,封丘历史上最早被称为封父侯国[3]。还有一种说法,汉高祖刘邦兵败西逃,途经延乡(封丘县城内),遇翟母赠饭解危,得免于难。汉立国,刘邦为感翟母进饭之德,将延乡改为封丘县,不久又在封丘县东南部置平丘县[3]。

2.各个乡镇地名的音节分类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地名命名原则变为“单音节地名+单音节通名”,所以说其命名的原则是顺应历史发展、顺应语言的双音节化特征的。从当今封丘的众多乡镇地名来看,双音节和三音节居多,双音节的以乡镇居多,三音节或者四音节的以行政村或者自然村居多,与普通话音节不同的特别标出,按其音节结构分类如下:

双音节:城关、黄陵、黄德、应举、陈桥、赵岗、城关、尹[iε]岗、冯村、李庄、居厢、潘店、鲁岗、留光、陈固、王村、曹岗、禅房[tʂhаn]、辛占[tʂer]、碾庄、段占、双王、吴[uɔ]堂、彭[bhɔ]庄、刘[liɔ]岗、店[tiε]集、南曹[tshɔ]、贯台、聂[niə]寨、李寨、巨岗、邢营、贾王、陈王、刘王、周王、王王、边王、崔王、庙岗、三里、新李、范庄、汤庄、刘庄、小城、岳占、张郭[kuɔ]。

三音节:南文占、王李占、西赵岗、东赵岗、杜辛庄、东杨庄、东蒿[xɔ]寨、西蒿寨、张王庄、李淳于、小里薛、前东吴、后东吴、大李庄、东韩丘、西韩丘、班九占、刘淳于、谢菜园、秦淳于、田淳于、雅宝寨、老齐寨、小齐寨、朱元寨、北孙庄、金龙口、前桑元、后桑元、东大工、南大工、三姓庄、仝蔡占、老鸦张、南北庄、胡蔡占、马林占、孙蔡占、刘留横、苌留横、赵留横、卷子箱、罗罗文、周罗文、徐罗文、陈罗文、焦罗文、刘产角、李四河、高产角、郭产角、闫产角、东马庄、西蒋占、东蒋占、兴隆庄、朱村铺、刘白寨、关帝庙、马厨占、凤凰台、南王庄、李七寨、西赵占、马李占、马张占、西凡庄、东凡庄、何家铺、二郎庙、西香湖、下济庙。

四音节:前钟銮城、后钟銮城、东黄村营、西黄村营、前大马寺、后大马寺。

3.音节的发展趋势及原因

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封丘县地名中不存在单音节地名,双音节、三音节居多,有部分四音节地名,然而,查看历史资料我们也会发现,部分多音节地名实际上是由单音节和双音节地名派生出来的,如尹——尹岗(单音节-双音节)、王李——王李占(双音节-三音节)等,以及在原地名中冠以方位词而产生的“钟銮城——前钟銮城”(三音节-四音节)等。综合来看,封丘县地名的音节构成情况与现代汉语中双音节词为主要语音形式这一特点基本吻合。之所以产生这种现象,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受现代汉语词汇以双音节为主这一规律的影响和制约;其次,从地名学研究的角度来讲,这类地名往往结构简单、十分好记,符合语言的经济易懂原则,适应了人们日常交际的需要;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部分双音节词是跟移民有关的。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移民是带动社会发展的有力因素。移民不仅会使不同文化得到传播,而且也会造成不同地域的文化发生交流,产生新的文化。这些变化情况从各地流传下来的地名可以反映出来。如黄陵镇:在封丘县城东南23公里处,明初山西移民在黄土陵上建村,故名[4]68-75。冯村乡:在县城东北10公里处。据传,明洪武年间冯姓从山西洪桐县迁此落户,建成村庄,故名[4]。由此看来,如今封丘的居民并非都是封丘土著人,而是相当大一部分是从别的地方移民过来的。历史上记载的声势较大的封丘移民主要源于山西洪洞。由此可以看出封丘县各个地名的来源并不简单,因素各异,但是有一点却是肯定的,即封丘地名的音节特征以及由双音节向三音节发展的这一趋势,如此不仅能避免出现地名重复的现象,而且能更加清晰明确地描述地理实体,并进一步丰富地名背后的内涵。

五、封丘县地名的结构和命名依据

任何词语的构成必然受到语言词汇发展规律和社会约定俗成因素的制约,因此其构成形式也必然符合词汇组合方式的规律,同时顺应时代的需要。地名属于专有名词,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地形成“专名+通名”的固定形式,符合词汇中的上下位关系,上下位词是有类和种关系的。类和种的关系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5]122-123。例如,封丘和县之间的关系就是一种上下位关系。上下位关系是不对称的,用来构成定义的类概念应该是被定义的种概念的最近的类[5]。因此,我们可以说,封丘是县的下位词,而县是封丘的上位词。

(一)各个乡镇地名的构成分类

语素是汉语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是最小的语言单位。单纯词指由一个语素组成的词,合成词是由两个及其以上的语素构成的词[7],由于古汉语词以单音节为主,因此最早产生的汉语地名大多是单纯词地名,如“河”指黄河,“江”指长江。通过对封丘县地名专名的整理分析,可以发现封丘县地名词汇的组合方式中以合成词为主,其中以复合式合成词为主,而且大多数是偏正式合成词,少数是单纯词,由于典故所致,有部分单纯词是双音节的。

单纯词:冯/村、蔡[tshε]/村、聂[niε]/村、郑/村、艾[ε]/村、鹿合/村、裴楼/村、杜/庄、段[duε]/庄、桑/村、留固/村、居厢/村、胡/村、青堆/村、贾色/村、留光/村、禅房/村、店集/村等都是“单纯词+通名”的结构。

合成词:东周庄村、后寨村、大卜寨村、王留固村、小李庄村、谢庄村、杨庄村、短堤村、马村、辛店村、耿村、李王庄村、中王庄村、合城村、陈庄村、东赵庄村、于庄村、东林庄村、小占村、聂庄村、西林庄村、东王庄村、大庄村、南文占、辛占村、尹岗村、碾庄村、王李占村、艾村、孙岗村、陈岗村、西赵岗村、张岗村、李堂村、东赵岗村、杜辛庄村、苗占村、前王村、东杨庄村、双王村、吴堂村、苏庄村、彭庄村、东蒿寨村、刘岗村、西蒿寨村、段占村、张王庄村、于占村等都是复合式合成词构成的。在实地考察和资料研究的过程中发现,这些地名的由来其实大多数跟同姓氏聚居有关,即以姓氏为专名类,后面加上行政单位的通名类。

(二)以“岗”为通名的地名词汇结构和命名依据

从中我们可以发现有部分地名是以“岗”作为通名的,其实通过对当地的调查访问,这其实与封丘的地理地貌有关,体现了“通名+地貌”这一划分类别,这在中国很多地名中是很常见的命名现象。查看封丘县地名志,我们得知封丘县在两汉、魏、晋、后魏时并属陈留郡治,封丘城则在魏以前没有移治,金时因河水淹没迁治到新城,元初仍迁治故城,故谓封丘。故城即今封丘县治[6]120-125。封丘县位于黄河中下游,属于黄淮海平原的一部分。封丘地处黄河的故道,在此前这里地貌复杂,沙岗、平原、洼地兼有,黄河大堤以南滩地较高,其余地势低洼[6]。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黄河从县南和县东流过,境内流长56公里。地处黄河北岸的封丘县,正是黄河流向山东的大拐点,多次改道,多次决口,这里有黄河险工之称的曹岗险工,在历史上,为封丘人民带来了无数的灾难。由此可知,封丘县虽然位于豫北平原,但是古代的封丘并非全部是像今天这样整齐的平原,我们从封丘县的几个主要的乡镇的名字中就可以得知。

赵岗镇:(赵[tʂɔ]岗[kɑη])地处黄河故道,在封丘县城东北18公里处,据传,明朝时,赵姓在土岗上建村,取名为“赵岗”[7]。

曹岗:(曹[tshɔ]岗[kɑη])在封丘县城东南17公里处,曹岗乡南临黄河,以前的地貌是黄河冲积而成的土岗子,与开封市隔河相望,有开封黄河公路大桥连接。据说也是因为最早由于曹姓人氏在土岗子上安家落户,故称曹岗[7]。

尹岗乡:(尹[iε]岗[kɑη])据传,宋时尹姓在岗上建村,故名。鲁岗乡,鲁岗乡位于封丘县城东9公里处。从封丘地图上看,曹岗乡、尹岗乡、鲁岗乡都是位于封丘县东,据历史记载,这里以前是黄河冲击成的小土丘,由此看来,地名能够反映地理地貌,结合其历史和地理原因,因此在命名的时候其词汇结构是“姓+地貌”。

通名标志着人类对自然事物的认识和划分,某一地区的地名命名类别是这个地区语言在地名上面的表现,体现了特定区域人们的语言和文化特点。通过对封丘县部分地名词汇构成方式的研究,我们可以更进一步了解其命名依据,通名表现了人们对同类事物的共性的认识,而专名体现了人们对具体事物的进一步划分,这些都表现了封丘人的认知方式和分类方式,通过查阅相关古籍,我们可以知道古代地名一般都很少有通名,虽然后来由于分类的需要加上了通名,但是人们在交际过程中仍旧习惯了直呼专名而省略通名,这不仅体现了语言的经济性原则,也体现了语言的社会性。但是有时候,专名与通名是不可以分开的,因为会发生混淆,比如尹岗乡也有尹岗村,如果不加上类名必然会发生混淆。

六、各个乡镇地名的修辞分类

王希杰在《汉语修辞学通论》一书中曾说过,修辞现象普遍永恒地存在于一切话语活动中,不管是自发还是下意识的行为,表达者其实都在进行修辞活动[8]。修辞学不只是单纯的语言技巧问题,它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和手段,是人类社会存在、发展和进步不可或缺的工具和条件。语音、词汇、语法是语言的三个要素,修辞是综合运用语言诸要素的语言艺术,同这些要素之间有着紧密的逻辑关系[8]。而地名作为语言中的专有名词,同样存在着大量的修辞现象。

为了更好地表现出某个地方的特征,人们通常会采用各种修辞手段来对地名进行描述,既能使地名更加生动形象,又能方便人们记忆、区分这些地名,封丘地名中的辞格以用典、比喻、夸张为主,列举如下:

(一)用典

六朝刘勰《文心雕龙·事类》中提出“事类者,盖文章之外,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论今者也”的观点。这里的“事类”“据事”“援古”就是用典。用典的作用其实就是用古代的事情加入今天思想,以古论今。封丘县有着悠久的历史,在给地理实体命名时运用了很多的典故,透过地名背后的历史典故,不仅可以提高地名的知名度,还能使人们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让人印象深刻。

城隍庙:起源于古代的水(隍)庸(城)的祭祀,为《周宫》八神之一。“城”原指挖土筑的高墙,“隍”原指没有水的护城壕。古人造城是为了保护城内百姓的安全,所以修了高大的城墙、城楼、城门以及壕城、护城河。他们认为与人们的生活、生产安全密切相关的事物,都有神在,于是城和隍被神化为城市的保护神[7]。

古黄池:在古代封丘的历史上,为抵御南方强楚的北侵,北方诸侯曾在封丘先后三次召开兵车之会。其中以黄池之会规模最为庞大。封丘的“古黄池”称谓就是来源于此。

胡村:相传自宋元以来已建于胡村,符邑赐进士李孟阳在胡村石佛寺碑记中写到:“曩尝过此寺,卑陋不堪,无问其名越三纪余,复经此地,远而望之,林木蓊郁,殿宇峻丽,俨乎王宫之制然……此地名胡村,隶封丘籍,去县三十五里许,寺则以石佛得名,村则以此为名。

黄陵镇:黄陵镇早在夏商时期就有记载。公元前16世纪,中国由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第一次战例,即汤伐夏的“鸣条之战”遗址就在今黄陵镇境内[7]。

通过这些典故我们可以看出,封丘县部分地名的命名一般比较讲究,不仅符合历史,照顾了当地的习惯,也体现了封丘人对历史的尊重和文化的保护,同时也通过修辞体现了封丘县人民的思维方式和精神特质。这些地名的来源颇有历史韵味,你可以说封丘的经济文化不发达,但是你不得不承认她历史的厚重和积淀。

(二)夸张

刘勰在《文心雕龙·夸饰》中说:“言峻则嵩高极天,论狭则河不容舠,说多则子孙千亿,称少则民靡孑遗”。故意言过其实,对客观的人、事物作扩大或缩小或超前的描述,这样就能使人们更清楚地看到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显得特别突出,使艺术事实得到最大限度的体现,给人以深刻的印象[9]222-225。

三丈坡村:此地由于挨近黄河大堤,但是村庄所在地势非常低洼,村里的人看大堤有如看天梯一般,故命名为三丈坡,极言其高,“三丈”表示比较大的距离。其实同时也反映了封丘县人民的心理特征,由于自古以来地处黄河冲击平原,少山,因此平原地区的人们很少见到像山那样高的地貌,所以对于平底凸起的土堆比较稀罕,以此来命名这个地方,反映了此地特殊的地貌特征。

(三)比喻

宋理学家朱熹在《诗集传》中说比喻是“以此物喻彼物也”。人们说明道理、表达感情。描述事物的时候喜欢用比喻这个修辞格。

铁炉村:从地形地势上来看,此地的形状很像大跃进时炼钢的大锅炉,因此命名为铁炉。

双炉村:一般来说,一个地方的居民都聚居在一起,距离比较接近,方便互相联系交际。但是双炉村由于地形地势的原因,中间一条河将一个村庄分成两体,形状很像两个并列的火炉。

由此看来,地名的命名和当地的语言特征有着紧密的联系,无论是地名的语音还是词汇抑或是修辞方式,无一不受到方言的影响,受封丘方言、人们思想观念等因素的影响,由此我们可以了解到封丘方音的发展轨迹[6];就词汇而言,封丘地名的专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封丘的地理特征,与岗洼地貌有关的专名数量较多,这与封丘县的地形特点相符合;方言词的使用不仅进一步证明了封丘地名与其地形特点之间的密切联系,还为封丘方言词汇的研究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地名资料,不仅展现了封丘县地名背后的历史典故,同时使封丘地名更加生动形象,有助于加深人们对这类地名的印象。

七、封丘地名与文化特点

我们了解一个地方,往往从它的地名入手。封丘是古地名,文化底蕴自然非常深厚,再加上自然风景宜人,真是一个养生宜居的好地方。封丘人淳朴善良,忠义厚道,包容坚韧,世世代代居住在这一片黄土地上,重土安迁,心态平和,所以这里有很多长寿之人,封丘是有名的“长寿之乡”。封丘县名字的由来在前文已有叙述,是从典故而来,刘邦建立汉朝之初,据传因为感念翟母馈饭之恩,救了自己的命,故待翟母去世之后便在此地封土成丘,并在此地置县留念。这个典故表现出封丘人善良仁厚的性格特征。封丘的乡镇之中,有很多以“岗”为通名的地名,这反映了生活在黄河边的封丘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勤劳、勇敢、包容、乐观的精神面貌。

刘邦和封丘:封丘虽然是穷乡僻壤,但是她的人文气息自古以来很是浓厚。汉朝开国之君刘邦在此地因感念翟母而置郡县,属陈留郡,是为封丘的渊源。

封丘和陈桥兵变:陈桥驿位于今封丘县的陈桥镇。公元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这个地方黄袍加身发动兵变,建立了宋朝。如今的陈桥驿遗址还留在陈桥镇,成为封丘的一个旅游景点,也是河南省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封丘黄池:封丘如今有黄池遗址和黄池路,古黄池位于坝台村东头。据《封丘县志》记载,周穆王曾经游历此地,当时有首歌唱道:黄之池,其马喷沙,黄之泽,其马喷玉。因此从春秋时代就叫作黄池,并且一直沿用和保留至今。

曹操和陈留:东汉末年,一代枭雄曹操在此地起兵,运用封丘人毛介建议,在封丘招纳流民,屯田募兵,赢得了陈留人的民心。为以后的建国立业打下了基础。

高适和封丘:唐朝的高适在封丘做过县尉。在任期间觉得自己做一个小吏与伟大理想的差距竟如此之大,表达了自己的无奈与悲哀,同时表明了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也饱含了关注民间疾苦的拳拳之心。其诗如下:我本渔樵孟诸野,一生自是悠悠者。乍可狂歌草泽中,宁堪作吏风尘下?只言小邑无所为,公门百事皆有期。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归来向家问妻子,举家尽笑今如此。生事应须南亩田,世情尽付东流水。梦想旧山安在哉,为衔君命且迟回。乃知梅福徒为尔,转忆陶潜归去来。

封丘的爱情:封丘有关爱情的典故也是千古流传、刻骨铭心的。战国时代的韩凭之妻息氏不畏宋康王的威严以死表明自己和丈夫的爱情的坚定,这个流传千古的故事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封丘人,在今天封丘的青堆村还留有这个故事的遗迹。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在长篇叙事诗中写道:“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其中叙述的爱情的象征“连理枝”的故事就是起源于封丘青堆。

封丘和豫剧:封丘县的戏剧艺术在河南豫剧中也是数一数二的,封丘有很多戏剧之乡,位于封丘县城东南部的清河集村是豫剧祥符调的发源地,一代代的封丘人热爱和传承着家乡的艺术,豫剧名人也是层出不穷,其中最著名的有阎立品、金不换、范静等人。这些浓厚的文化底蕴在封丘的地名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八、结论

综上所述,封丘地名由来都是比较复杂多样的。无论是地理地貌、文化历史或是方言风俗都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着封丘县地名的命名。

封丘地名双音节、三音节居多,有部分四音节地名,部分多音节地名实际上是由单音节和双音节地名派生出来的。

封丘县地名词汇的组合方式中以合成词为主,其中以复合式合成词为主,而且大多数是偏正式合成词,少数是单纯词,由于典故所致,有部分单纯词是双音节的。

地名中的辞格以用典、比喻、夸张为主。封丘地名体现出了封丘人的勤劳、勇敢、包容、乐观的精神面貌。

[1]王洪瑞.河南县市地名由来初探[J].中国地方志,2009(7).

[2]韩卿.封丘话音系及其特点[J].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1).

[3]封丘县志编纂委员会.封丘县志[M].封丘: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

[4]张青.洪洞大槐树移民志[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0.

[5]付淮青.现代汉语词汇[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6]郦道元.水经注·卷七[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3.

[7]封丘县人民政府网.走进封丘[EB/OL].(2012-12-24)[2015-08-15].http://www.Fengqiu.gov.cn/

[8]王希杰.修辞学通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

[9]黄伯荣,廖旭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章永林)

H083

A

1008—7974(2016)04—0036—06

10.13877/j.cnki.cn22-1284.2016.07.007

2016-03-02

曾常红,湖南邵阳人,语言学博士,副教授,硕导;杜葵花,女,河南新乡人,语言学硕士。

猜你喜欢

封丘县音节
我爱家乡的田野
拼拼 读读 写写
全域旅游视角下封丘县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看音节说句子
封丘县卫计委认真贯彻落实新《河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
木管乐器“音节练习法”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