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影子艺术

2016-02-11

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2期
关键词:三国演义诸葛亮悲剧

陈 柏 桥

(广西民族大学 文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6)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影子艺术

陈 柏 桥

(广西民族大学 文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6)

摘要: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最富魅力的艺术形象。文中不但有大量直接描写诸葛亮的智慧神奇之处,而且也有意识地运用了影子艺术,以不直接写诸葛亮而又处处见“诸葛亮”的方式来渲染和凸显诸葛亮这个艺术典型。这不但无限延伸了诸葛亮的智慧,也让其如神人一般存在于作品中,使这个艺术形象接近完美,但这也加深了作品的悲剧色彩。

关键词:《三国演义》;诸葛亮;影子艺术;完美形象;悲剧

《三国演义》中,作者塑造了英雄云集、豪杰林立、变化若神的人物群像,而诸葛亮可谓是英雄群像中的明月,在被众星托举的同时也让众星熠熠生辉。故郑振铎先生说:“一部《三国志通俗演义》虽说是叙述三国故事,其实只是一部‘诸葛孔明传记’。”[1]191就像元人诗云:“诸葛未亡犹是汉。”[2]486在风云变幻的三国史上,诸葛亮是一位成功的军师和高雅的文人,在《三国演义》这部文学作品中,“诸葛亮”三字,代表智慧、神奇、成功、忠君、贤相等等,几乎所有优秀的形容词用在这位“智绝”身上都不为过。为塑造好这个形象,作者不仅花了大量的笔墨直接描写,而且还运用了影子艺术,使得诸葛亮这个形象更丰富、更神奇。

一、影子艺术

影子和艺术二者本是孤立的存在,但柏拉图把二者作为理论联合起来了,他认为艺术是“影子的影子”,[3]33这可以视为我们影子艺术的理论基点。而在东方宗教体系里,存在“三身一体”说,即佛教的法、报、应三种佛身:“法身,为证显实相真如之理体;报身,是酬报因行功德而显现相好庄严之身;应身,乃顺应所化众生之机性而显现之身。”[4]147后中国的天台宗进一步阐释说“虽三而一,虽一而三”。[5]25这是我们理论的生发点。我们说的影子,就是叙事文学的主体在本体无法满足作者叙事时,就得采用其他不同的身份来诠释这个人物形象或者主体内容,这些不同的身份就是影子,如佛教的三身,而这些影子可以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由本体生发不同的艺术形象,但是又是万物归宗的,都为这一个主体服务,即虽三而一。

那影子身份运用的意义何在?我们都知道,夜明珠只有在黑夜中才能绽放光彩,而影子作为一种隐藏在背后的存在,其对于主体具有无穷的推动力,就像佛可以化众生之机性。“用影子说话的诗人”川普尼尔也说:“语言是对艺术的直接陈述,影子就好像实物的幻象。它们从不同角度表达一件事。当我无法用语言表达我的想法,我就用影子。”[6]

综上,我们可以说影子艺术是一种曲笔的艺术创作手法。在文学作品中,它不对创作主体做直接描述,而是用一种隐藏在背后的影子来表达,营造一种处处有主体而又处处不见主体的意境,这样,不但能更好地表现创作主体,也能更好地表达作者隐含的主题。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7]43本文所研究的诸葛亮的影子艺术,就是一种曲笔的艺术创作手法。

诸葛亮这个人物既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历史人物,同时又是一个艺术典型,“一个典型常常可以由多个原型合成,反过来说,一个生活中的真人也可以被融入多个艺术形象,成为不同典型的原型。”[8]10在塑造这个艺术典型,作者不会单一地、直接地描绘这个人物如何神奇智慧,这就需要运用这个典型人物的内在影响力,或者若隐若现地突出这个典型人物。罗贯中很好地运用了诸葛亮的影子艺术,不但反映诸葛亮的智慧和神奇,而且使诸葛亮成为全书的中轴。这让诸葛亮这个艺术形象得到了质的飞跃,成为一个家喻户晓、无所不能的神人。

二、诸葛亮影子艺术运用的方式

“诸葛亮”三字,从第三十五回始出。诸葛亮既出,其影子就开始无处不在了,吓退曹操司马懿,影响蜀国诸将领,附身姜维,成就了一番不朽功业。

(一)学习模仿“诸葛亮”

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当诸葛亮一次又一次的运用妙计决胜于千里之外,蜀汉诸将除了叹服之外,也会无意地学习和模仿诸葛亮,学着去运用脑子打仗。当然,学习模仿者要有一颗谦虚虔诚的心。张飞会潜意识模仿学习诸葛亮,但关羽却不会,因为关羽一直自命清高。这种无意识的学习模仿,让蜀汉诸将领从有勇无谋到勇谋兼济,保证了蜀汉前期顺利的发展。张飞作为无意学习的典型,值得我们探讨。

在三十八回之前,刘备先后投奔刘焉、卢植、朱隽、刘恢、公孙瓒、陶谦,后又依附曹操、袁绍、刘表等人,这真可谓是一段不堪回首而又奔波劳顿的生活,不得志不说,还要依靠汉室宗亲之名得到庇护。这一路奔波流浪,武有关羽、张飞、赵云等众核心将领,文虽略有逊色,但也还是有孙乾、糜竺之辈,但是,却一败再败。这种情况,在刘备未遇到诸葛亮之前,可谓比比皆是。难道真只是还缺少一龙?[9]4诸葛亮的到来给刘备带来的不仅仅是自己的军政智慧,而且还将自己的智慧影响到了张飞诸将。

1.未遇诸葛亮的昔日张飞

《三国演义》中,在未遇到诸葛亮之前,张飞确实是一个莽汉,然而,在遇到诸葛亮之后,此时张飞已经非昔日张飞。我们先来看看昔日张飞:

张飞刚出场最先给人们的印象,是通过“玄德回视其人”时显示出来的形象——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颌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9]2——二十个字生动而全面地概括了其外貌容颜和基本性格特征,而且张飞的职业正是莽汉的天职:卖酒屠猪[9]2。

在刘备“三顾茅庐”请孔明时,张飞的言行是一个典型的莽夫。第一次不遇孔明,飞曰:“既不见,自归去罢了。”[9]182“二顾”前飞曰:“量一村夫,何必哥哥自去,可使人唤来便了[9]184。”“三顾”时飞曰:“量此村夫,何足为大贤!……他如不来,我只用一条麻绳缚将来!”当玄德 “犹然侍立”,待孔明昼寝醒来时,张飞竟对关羽说:“等我去屋外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9]186刘备认为得孔明“犹鱼之得水”,待到作战时,他刁难地反讥刘备:“哥哥何不使‘水’去?”[9]193这个时候的伏笔写张飞的厌烦与瞧不起诸葛亮,为下面那个360度的大转变留下了很好的铺垫。

张飞的鲁莽不同于程咬金,也有异于李逵和鲁智深等角色。这正是罗贯中刻划人物性格的高明之处。这个高明,来自于诸葛亮影子艺术的运用,诸葛亮的出现,使张飞跳脱了莽汉之说,变成一个粗中有细的得力干将。这些,不得不说得益于诸葛亮的熏陶,当然,说到底也是罗贯中先生对影子艺术的运用得当。张飞的无意识学习模仿,罗贯中先生在处理上也是带有循序渐进的过程。

2.既遇诸葛亮后谦虚向上的张飞

在三十八回后,诸葛亮一把火烧博望坡,二把火烧新野,烧得张飞心服口服,那三顾茅庐、拜为军师、以礼相待的不悦皆转为崇拜。故在四十回中,关、张二人感叹:“孔明真英杰也。”[9]195此时,张飞已经佩服诸葛亮,在新野第二把火后,张飞已经从心底崇拜叹服。在长坂坡,张飞在桥东树林处马系树枝造成疑兵假象,后才成就了长坂坡惊世一喝。此计成功,有三点:一是诸葛亮反复强调了曹操的弱点——多疑,张飞等人也略有所得;二是云长在曹营时对张飞的赞誉,给曹操一个下马威的铺垫;三是孔明前面两把火的功劳,烧破了曹操的胆。曹军诸将领都“又恐是诸葛孔明之计”,[9]207曹操回顾左右说云长当时夸奖张飞百万军中取人首级之事,后毛宗岗总结,说这既不是张飞的先声夺人,也不是关羽的先声夺人,实则诸葛亮的先声夺人,[2]368这就是诸葛亮影子存在于刘备军中每一个人身上,也是诸葛亮两把火的余威。后面云长在半路拦截曹操追兵,曹操勒马回顾众将说:“又中诸葛亮之计。”[9]207然后速退。一个“又”字,证明了曹操此时已经被诸葛亮吓破了胆,毫无思考还手的能力。

这次张飞的胜利,很大程度其实带有一定的偶然性,他的计谋也具有不成熟性。首先,这是诸葛亮与曹操初次交手,曹操在一定程度上对诸葛亮“江湖生人”还有些不熟悉,但是,诸葛亮这个智者已经针对曹操这个当时已经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奸雄作了一番分析,得出了“多疑”的答案,张飞当时运用计谋的时候没有想过曹操的多疑,而主要是因为担心赵云投曹操而去了[9]203,自己需要担起这个守护责任。其次,张飞在曹军退兵后,又拆断桥梁,使这个计谋落下一个“失于计较”[9]207的烂尾,这也说明此时的张飞还只是出于初步学习模仿状态,也符合人之常情。而后,尤其是入川时,张飞可谓是成长成为一个智勇双全之干将了,即使最后还是死于骨子里的莽撞急性子,但智勇的实践已经使张飞血肉丰满了。

3.善于用智的张飞

在入川取汉中的过程中,张飞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庞统在落凤坡被乱箭射死,诸葛亮只得出荆州,亲自统兵入川,此处,也为关羽之死埋下伏笔。诸葛亮与张飞同日起行,分别时嘱咐张飞不可轻敌,戒约三军,宜存恤,勿暴力,并期会于雒城。此时的张飞,很欣然地接受了诸葛亮的建议,一路秋毫无犯,直驱巴郡。在这里,听说老将严颜有万夫不当之勇,并没有暴躁如雷想去大战三百回合,而是差人入城劝降。后使者被割下耳鼻,张飞大怒,咬牙睁目,披挂上阵欲与严颜决一死战,严颜不但死守,而且还一箭射中张飞的头盔,张飞在此时已经怒火中天,但他还是忍住怒气,心生一计,生擒了严颜,攻下了巴郡。此时,张飞并没有像自己所说那样攻下巴郡要“老幼不留”,“自食严颜的肉”[9]312,而是“休杀百姓,出榜安民”,[9]313并且义释严颜。这也致使后面有“连城唾手得”[9]313的战绩,也让孔明“惊问:‘如何得先到’”。[9]315不得不说,诸葛亮的嘱咐,张飞这个“自来刚强”的粗人居然一一记住并实践,这次胜利难说与诸葛亮无关。毛宗岗在回评中说:“未遇孔明之前,则勇有余而智不足;既遇孔明之后,则勇有余而智亦有余。盖一入孔明熏陶,而莽气化焉,骄气亦化焉。勇不可学,而智可学。翼德之勇,固其素有,而其智则孔明教之云。”[2]405

后面又有猛张飞智取瓦口隘,而且是利用自己爱喝酒这一特点将计就计,真是难得。当然,我们不要忽视,这里有一个点,刘备差人去犒军,听闻张飞日日饮酒,刘备急而诸葛亮笑也,因为此计谋唯诸葛亮懂也,刘备是在张飞获胜后“方知翼德饮酒是计”。[9]346当然,这瓦口隘夺得,还是依靠了诸葛亮的这个盾牌,诸葛亮不但懂得张飞在用计,而且帮助他更好地用计,因此授“军前公用美酒”[9]346来点燃张郃胸中怒火,同时,派魏延这一得力干将为后盾,此计谋,才得以万无一失。“今日以醉取瓦口之张飞,大非昔日以醉失徐州之张飞,是前后竟有两张飞也。而今日赚张郃之张飞,即前日赚严颜之张飞,是前后原无两张飞也。”[2]415

通过前面两段论述,我们不难发现,张飞已由一个莽夫变为一个勇谋兼济的良将。那么,张飞为何由“勇”而“智”?毛宗岗认为:遇孔明是关键。在取瓦口隘一事中,毛宗岗通过张飞“以醉取瓦口”和“以醉失徐州”两件事,主要说明张飞性格的发展变化,尤其所谓“前后竟有两张飞”和“前后原无两张飞”的说法,指出了诸葛亮对张飞这一员猛将的影响力,真是无所不在的“诸葛亮”。

在整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对刘备军队将领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张飞身上,还有很多,像赵云、黄忠、马超等等,皆有受诸葛亮谋略影响,最典型是在空城计之后,赵云、邓芝伏兵于箕谷道中,孔明空城计吓退司马懿后,望汉中而走,传令赵云、邓芝回军,赵云对邓芝说:“魏兵知吾兵退,必然来追。”[9]474那么,空城计,也不得不说只能护身退敌,而赵云让邓芝打着自己的旗号徐徐而退,自己在后面护送,其实是在包抄,这不可谓不是空城计的翻版,郭淮见处处有赵子龙,胆都没了,赵云在逃亡中,不折一人一骑,辎重亦无遗失,真大将之才,也是典型的诸葛亮化智谋。

(二)化身延续“诸葛亮”

毛宗岗在回评中有一段这样的话:“姜维之心则武侯之心也。武侯以先帝之心为心,而欲终先帝之事。姜维又以武侯之心为心,而欲终武侯之事也。”[2]471如脂砚斋在评红楼晴雯、袭人——晴有林风,袭乃钗副——一样,姜维可被视作为诸葛亮的影子。

一百零四回,诸葛亮陨落五丈原,至小说结束还有十六回,但历时历史时间实际占据了整部小说的四分之三。“如果说,第一百零四回‘陨大星汉垂相归天’之前,小说的主人公是孔明,那么在孔明逝世后的十六回,小说的叙事重心就是承孔明之衣钵、继孔明未竟之事业,九伐中原、力保社稷的姜维,这是作者的匠心安排。”[10]如同明代评论家说“姜伯约——又一孔明也”。[2]282具体分析我们可以从下面三点展开:

1.战术上的延续

诸葛亮死后,姜维二十年如一日,九伐中原。虽然九伐中原在历史上的评论大都倾向虎头蛇尾之嫌,“素不喜维之私见也。”[11]34但是,这毕竟是蜀国丞相诸葛亮的遗愿,而且在当时的情况下,不主动出击,蜀国亦是死路一条。对比诸葛亮的六出祁山和姜维的九伐中原,我们总是会发现六出祁山和九伐中原有太多相似,姜维也可谓是诸葛亮一个尽心职守的衣钵传人。“而在姜维身上也常能找到孔明的影子。”[10]

战术上,姜维遵循诸葛亮“联吴抗蜀”,九伐中就有两次与吴国犄角而出。在智谋上,火攻也是最精彩的,铁笼山一役,利用狭谷山形火烧徐质,最后困司马昭六千余人于铁笼山。毛宗岗赞叹:“善用丞相火攻,是好徒弟。”[2]347在六伐中原之时,即使是在邓艾使用离间计,姜维退兵也是有武侯风范,旗帜整齐,退兵顺序有序。故姜维死敌邓艾总是赞扬“姜维深得武侯之法也!”“邓艾每赞姜维必赞武侯,可见文中虽无武侯,却处处有一武侯。”[12]1642虽然诸葛亮已死,但依然可以见到诸葛亮的影子。就连姜维最后保国安身的屯田之计,也是效仿诸葛亮。还有很多,如自贬官职、善用阵法等。

2.悲剧性质的推进

在姜维总揽军事以后,他所捡起的摊子比孔明在时还要烂,长年征战,民穷兵疲,而且手下良将所剩无几,姜维既是军师,又是大将,而且是在一片苟安声中开始,真是看着都觉得他疲惫。辅佐的后主又是“乐不思蜀”的阿斗,而魏国虽有内讧,然人才辈出,猛将如云,邓艾、钟会才不下司马懿,姜维虽殚精竭虑,也终难摆脱像其恩师一般甚至更为悲惨的结局。蜀汉覆灭,非姜维一人能够扭转,其悲剧成分,与诸葛亮无异——天命难违。

诸葛亮上方谷困住司马懿,怎奈此时天降大雨,只能叹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9]518五丈原诸葛亮用祈禳之法延长寿命,主灯竟被魏延扑灭,真是“万事不由人做主,一心难与命抗衡”。[9]518而姜维铁笼山围困司马昭,天降甘泉。蜀汉覆灭,姜维诈降钟会准备趁乱复国,怎奈关键时刻一阵心痛。诸葛亮六出祁山时蜀汉尚在掌控中,讨伐亦是有进有退,虽无良将,但还有可用之人。姜维九伐中原,既无良将,亦无退路(朝廷已经腐朽不堪),只得向前,而且,还有诸葛亮这位良师益友的前车之鉴。“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剧愈显浓厚。真是“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9]596

3.鞠躬尽瘁忠心蜀国

蜀汉覆灭,姜维依然不忘其国,居然还要垂死挣扎,背着不忠不义之骂名,诈降钟会,实则,乃是大忠大义之举动。毛宗岗说:“姜维欲先杀诸魏将,然后杀钟会,而重立汉帝,其计不为不深,其心不为不苦矣。”[2]486

如果说,诸葛亮鞠躬尽瘁是为报答刘备三顾茅庐、知遇之恩,那姜维鞠躬尽瘁是为了报答诸葛亮伯乐之情、托付之重。然则,“伯约之心即武侯之心”,姜维的忠心比之诸葛亮,不可谓不苦,不可谓不忠。姜维降魏,依然竭尽全力想使“社樱死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2]453至始至终,都只是一个人孤独地在踽踽独行,为着那份忠心的事业。武侯有不欲死之心,然其有所托之人,故能瞑目,伯约亦有不欲死之心,然其死后两茫茫,家国皆已不在,忠心无所寄托,真乃死不瞑目。

(三)真真假假“诸葛亮”

“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如同一个可以循环利用的制胜王牌。这张王牌近可以保证胜利,远可以吓退敌人。然而,整部小说中,“诸葛亮”这张王牌,有时候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有时候是个影子,它可以是个雕塑,也可以仅仅是“诸葛亮”这三个字就够了。这种方式的必要条件是敌人具有缺点,而且为诸葛亮所熟知。

第四十一回,张飞长坂坡一喝,有诸葛亮之功劳,后追至汉津,关羽出来拦截,曹操说又中诸葛亮之计,就速退。第四十九回,诸葛亮从吴国回来,分兵恐吓曹操也是出自诸葛亮之计。华容道出来,“操忽仰天大恸”,[9]246哭奉孝不在。这几次曹操与诸葛亮的交锋,诸葛亮完全把曹操玩弄于股掌,一切都不出诸葛亮之谋,“诸葛亮”也是无处不在,曹操所到之处,皆是诸葛亮的影子在晃动,在操盘。

第一百零四回,诸葛亮将死,那一死,也可谓是用心良苦。近,得安排死后大军撤退之事;远,得安排自己死后掌大事之人。死后不发丧,不声张,以阴魂来镇将星,以木雕来惊吓司马懿。司马懿在追赶蜀军时,蜀兵回旗返鼓,打着诸葛亮旗号,推着诸葛亮的雕像,“司马懿大惊曰:‘孔明尚在,吾轻入重地,堕其计矣!’”[9]522姜维在背后大叫:“贼将休走!你中了我丞相之计也!”[9]522诸葛亮,这三个字,已经足够吓破司马懿和魏兵的胆。书本是这样描述魏兵的,“魏兵魂飞魄散,弃甲丢盔,抛戈撇戟,各逃性命,自相践踏,死者无数。”[9]522就连司马懿自己,也是奔走五十余里,最后夏侯氏兄弟追上,司马懿那言行,可见诸葛亮影子之威力,“懿用手摸头曰:‘我有头否?’”[9]522死诸葛能走生仲达,虽然让人略觉得别有深意,但却也在一种惆怅中找到一丝安慰。悲剧中的喜剧,不可谓不悲。

毛宗岗先生说:“蜀人之思孔明,皆有一未死之孔明在其心,魏人之畏孔明,如有一未死之孔明在其目也。”[2]467“诸葛亮”这张致胜王牌吓退曹操,吓破司马懿的胆,让作品在真真假假中,体现了诸葛亮影子艺术的杰出性。

三、诸葛亮影子艺术运用的意义

(一)凸显诸葛亮的完美形象

诸葛亮影子艺术的运用,其中最重要的一点便是塑造了一个神一般的诸葛亮的形象,这个人物形象,不同于《三国志》中的诸葛亮,他已经融合了人民的智慧和罗贯中的幻想,成为智慧的化身。在整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居庙堂之高可以治理国家,处战场之远可以行兵打仗,出盟国可以舌战群儒,处蛮荒可以扭转乾坤。

但罗贯中还不满足于此,于是还安排了武将如张飞、赵云等人的模仿学习来体现诸葛亮的文治武功。这些诸葛亮影子艺术的运用,在塑造完美诸葛亮的形象上不但与直接描述上相互补充,也进一步充实了诸葛亮的神奇与全能。但是一个人太完美往往就会让人怀疑,正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罗贯中先生用影子艺术进一步充实的诸葛亮,也会让人觉得其不是一个人,而是神,或者如鲁迅先生所说:“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13]87这个“近妖”,其实可以分两部分理解:其一,从鲁迅先生的角度出发,作为一个现实主义批评家,他肯定是不满意诸葛亮这个形象夸张性,但是鲁迅先生也没有否定这个艺术形象;其二,从罗贯中这个作者的身份出发,“近妖”的形象塑造其实是成功的,因为作者只是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历史和人民大众对于一个“智绝”的想象,而这个想象,其实只有无所挑剔的神或者无限可能的妖才能无限接近,这也进一步证实了影子艺术对于主体人物形象的丰满有着重要意义。

(二)加深诸葛亮的悲剧色彩

鲁迅先生说:“悲剧就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诸葛亮影子艺术的运用,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意义就是加深诸葛亮的悲剧色彩。

诸葛亮在影响张飞等人时,确实是塑造了一个完美的诸葛亮,就是这样一位完美的智者,也无法改变汉室衰微、西蜀灭亡的命运,目睹这样的悲剧,又有谁能不为之下泪呢?所以常人皆有这样一个想法:假如诸葛亮借寿成功,那么蜀国是否还是能成其霸业?罗贯中用影子艺术来否定了这个答案。因为姜维等作为诸葛亮的化身,延续了诸葛亮的智慧,却无法延续蜀汉国运,张飞、赵云学会了用智慧打仗,却永远也学不会战斗不老。这些不但加深了诸葛亮的悲剧性质,也奠定了《三国演义》的悲壮性,同时也进一步地阐明了历史是无法逆转的。

(三)肯定正统主题

《三国演义》的主题,历来众说纷纭,徐士年先生在《试谈〈三国演义〉的思想性》中就有所总结,其一是义气说,其二是明君贤臣说,还有就是封建正统说。[14]其实,从作者运用影子艺术的写法来看,肯定封建正统这个主题是很值得考虑的。封建正统主题,实际就是说君臣伦理、刘姓天下问题,也就是要尊刘贬曹。

三国为题,重在蜀魏争斗,而争斗又以蜀汉发展为中心,蜀国里面的核心是诸葛亮。在层层复杂的关系中,作者的思路很明确,小说的主要矛盾是正统与非正统的斗争,而诸葛亮就是为维护正统而生。在描摹塑造诸葛亮这个形象的时候,无论怎样夸张或者赞扬都不为过,因为主题使然。在前面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个信息,诸葛亮是一个无敌之人、完美之人,三国争霸中,无人可与之抗衡,所以,蜀汉正统在这里就被维护得完美无瑕。诸葛亮作为一个正面的完美形象,在《三国演义》中,影响了一批将领谋士,这不但体现了其是为维护正统而生,也体现了为维护蜀汉正统而鞠躬尽瘁。

四、结语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运用诸葛亮的影子艺术,让张飞等一干蜀汉将领潜意识地学习和模仿诸葛亮的才智,维护了蜀汉的正义事业,但同时,从姜维等在延续了诸葛亮的智慧却无法阻挡蜀国的覆灭的述说中,我们看到了一种历史悲壮感。当然,诸葛亮影子艺术的运用,更塑造了诸葛亮这个完美的典型,完成了作者心目中理想形象的转化,使自己的审美理想、(代表封建士子)建功理想、正统观念等得到诠释表达,这让《三国演义》无愧于“第一才子书”的美称。最后,影子艺术作为一种曲笔艺术创作手法,在文艺创作领域有着广泛的生命力,这值得我们关注。(本文要衷心感谢邵阳学院黄彦弘老师的悉心指导。)

参考文献:

[1]郑振铎.郑振铎文集[G].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

[2]朱一玄,刘毓忱.三国演义资料汇编[G].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3.

[3]艾布拉姆斯.镜与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齐云鹿. 坛经大义[M]. 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2014.

[5]骆海飞. 天台宗史略[M].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14.

[6]邱妍.影子艺术[N].第一财经日报,2013-01-14(6).

[7]司空图.二十四诗品[M].长沙:岳麓书社,1997.

[8]马振方.小说艺术论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9]罗贯中.三国演义[M].长沙:岳麓书社,2004.

[10]郭杨.孔明事业的继承人的悲剧形象[J].中国文学研究,2004(4):6-8.

[11]陈寿.三国志[M].上海:中华书局,2006.

[12]毛纶,毛宗岗.毛宗岗批评本三国演义[M].长沙:岳麓书社,2006.

[13]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14]徐世年.试谈《三国演义》的思想性[C]//胡世厚,等.三国演义研究论文集.上海:中华书局,1991:128-151.

[责任编辑:岳林海]

Shadow Arts of Zhuge Liang in 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CHEN Bai-qiao

(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Nanning 530006,China)

Abstract:Zhuge Liang is one of the most attractive artistic figures in the 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the author not only directly uses a large number of words to describe Zhuge Liang’s wisdom and magical side, but also consciously uses a shadow arts, to make Zhuge Liang stand everywhere, shaping the art of the typical figures. It not only shows the infinite wisdom of Zhuge Liang, but aslo shows as God generally present in the works, and makes Zhuge Liang’s image close to perfect, so that it also deepens the tragedy color of the works.

Key words: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Zhuge Liang;shadow arts;Perfect figure; tragedy

中图分类号:I207.4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901(2016)02-0035-06

作者简介:陈柏桥(1990-),男,湖南衡阳人,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201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唐宋文学研究。

收稿日期:2016-03-08

猜你喜欢

三国演义诸葛亮悲剧
伟大的悲剧
《三国演义》骗了你多少年
诸葛亮没看过的书
你要有拒演悲剧的底气
诸葛亮隆中决策
画家的悲剧
三国演义
近视的悲剧
三国演义
诸葛亮“七擒孟获”说考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