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栖居房”建造模式与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

2016-02-04宁继成

中华建设 2016年10期
关键词:工地装配式钢结构

宁继成

“栖居房”建造模式与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

宁继成

一、建筑工地临建用房的发展

上世纪80年代,我国建筑行业机械化程度不高,工程规模不大,千万元造价的工程已称之为大工程。施工企业生产工人基本上为企业正式员工。一个建筑企业同时施工的项目少则一两个,多则三五个。多数项目施工周期比较长,一个特大型工程可能施工周期达五、六年,甚至更久。

而当时的项目大多在企业所在地,故工人、管理人员基本住在企业基地职工宿舍,早晚由客、货车接送上班。到80年代末,建设工程的规模越来越大,建筑企业自有生产工人已不能满足生产需要,农民工逐步替代企业自有生产工人成为生产主力军。为解决农民工住宿问题,建筑企业开始在施工现场搭设工地临时住宅,简称“工地临建”。这种临时建筑基本采用工棚方式建造,床铺大多采用通铺形式,住宿条件极为简陋。

到本世纪初,农民工居住条件逐步得到改善,现场工地临建基本是采用彩钢板搭建的活动板房,一间宿舍约20平米,配置4套双层床,住8人左右,这种临建模式基本延续至今。期间,也有部分施工总承包企业继续对工地临建进行升级。如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8月推出《临建设施标准化箱式房管理标准》,对工地临建进行全面升级。

二、现行工地临建存在的不足

活动板房的不足:一是防火性能差。活动板房大多采用彩钢板做面板,中间采用玻璃纤维做填充物,不防火;二是填充物刺激皮肤,对身体健康有较大影响;三是房屋配套不齐。由于造价过高,现有临建基本上都没有盥洗设施;四是隔音效果差,不具备私密性;五是稳定性差,遇到大风很容易被掀翻;六是保温效果差,房间冬冷夏热。

箱式房的不足:箱式房虽然牢固、搬迁方便、使用周期较长,但房间基本无厨卫、盥洗设施,且成本居高不下,难以大面推广。

三、栖居房的背景与定义

随着我国机械化施工程度的不断提高和新工艺、新技术的大量使用,建筑工程施工周期越来越短,大多数工程当年即可完成主体结构施工,次年可完成装修,实现工程交付。“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自此,农民工开始如流水般,周而复始的从一个工地辗转到另一个工地,居住质量一直处于社会底层水平。为改善他们的居住条件,实现“居者有其屋”,已成为全社会必须面对和认真思考的重大课题。值此时机,武汉建筑业协会提出了为务工人员建造“栖居房”这一人性化居住理念。

所谓“栖居房”,就是在建筑工地范围之外,为工作在建筑工地从业人员分片集中建设的住房。之所以称之为“栖居房”,一是由于居住者像候鸟一样具有迁徙、流动的属性。二是该住房只作为工人在外工作期间歇息、寄居之地。三是它不同于商品房,不能由居住者购买、拥有和继承。四是建筑行业具有流动性,“栖居房”不可能像大学生宿舍和工厂公寓那样为固定单位服务,而是为辖区内所有建筑工地生产工人提供住宿的社会公共产品。具体由建筑企业集体租赁后免费或低租金方式分配给工人居住。

四、装配式建筑的发展现状及产业现代化的优势

近年来,国家积极倡导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两型社会,全面推进“四节一环保”的施工理念。在国家政策推动下,在龙头企业的引领下,以“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一体化装修、信息化管理”为代表的建筑产业现代化快速登上了历史舞台。

产业化施工是建筑史上一次伟大的变革,它具有传统施工无可比拟的优势。一是节约了能源;二是节约了工期;三是提高了工程质量;四是提高了资源的重复利用率。其中最大的变更就是把施工现场大量的高强度的作业移向“工作环境可实现人为控制的厂房内”进行现代化生产,改善了工人作业条件,减轻了劳动强度。将“农民工”打造成“建筑产业工人”,提升了生产工人的职业尊严。

五、“栖居房”推进方式

虽然“栖居房”这一概念是首次提出,但实际生活中早已出现。如:天津滨海新区中新生态城在大规模建设之前,提前集中建设了一批供建筑工地人员居住的宿舍,禁止辖区内工地搭建居住性临建;西安在地铁工程建设中,不允许施工企业建设项目居住性临建,一刀切要求就近租用楼房,成本打入工程预算。事实说明,栖居房替代工地居住性临建是完全可行的。

对“栖居房”的建设,协会建议采用试点示范方式逐步推进。试点“栖居房”可选择大片开发的小区。提前进行规划,在项目招标时明确“栖居房”辐射范围内的建设项目不得建设生活临建。当整个小区建设完成后,“栖居房”用地可进行绿化、改建成小区公园。或直接将“栖居房”改造为公租房。最终通过试点示范效应将“栖居房”进行全面推广。

六、栖居房建造模式与建筑产业化推进的完美结合

建设工程采用装配式施工为“栖居房”的推动创造了条件。一是采用装配式建筑,现场工人用量大幅减少,工地临建用房数量将会随之减少,这为集中建造“栖居房”减轻了压力;二是装配式“栖居房”可大量节约临建用地。常规工地临建基本采用2层建造,同等占地,采用装配式建造20层,就可以满足10个同等规模工程的生产工人居住,节约出9个临建场地。

同时,“栖居房”也为装配式施工提供了用武之地。近年来各省市均出台了建筑产业现代化推进政策,其中基本都提到“以保障性住房和政府投资项目为主,开展建筑产业现代化试点示范项目建设任务”这一推进措施,而“栖居房”的建造性质正好符合上述示范要求。

“栖居房”的结构更适合采用装配式施工。“栖居房”相对永久性住宅来说,具有以下优势:一是外部结构相对简单,不需要复杂、张扬的外观设计;二是户型相对统一,室内布局简单,只要满足居住功能即可。而发展装配化建筑最主要的特征就是以建筑模数化和标准化为基础和前提,只有“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才能真正发挥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建造优势。

另外,装配式施工在建造时效上也更符合“栖居房”的要求。“栖居房”一般要求建设周期短,尽快达到入住条件。而栖居房的建造特征正好符合装配式施工,特别是钢结构体系的装配式施工。目前钢结构住宅已涵盖低层、多层,小高层和高层钢结构住宅建筑。主要结构体系有冷弯薄壁轻钢框架、全钢框架和钢框架钢支撑等体系。与之配套的钢筋桁架楼承板、水泥加肋(筋)叠合板、组合外墙板、龙骨轻质复合墙面板等围护板材部品日趋成熟,具备了产业化发展的条件。而且,钢结构建筑方便拆除,易于搬迁,重复使用率高达80%以上,可大大降低栖居房建造摊销成本。

近年来,我国钢产量产能严重过剩。2015年我国钢铁产能近12亿,而同年国内钢材市场需求量仅为7亿吨,产能利用率不足67%。故采用钢结构体系建造“栖居房”也可以为国家“去产能”做出贡献。综合上述,钢结构装配式建筑将是栖居房建造模式的完美选择。

(作者系武汉建筑业协会建筑产业现代化工作委员会秘书长)

猜你喜欢

工地装配式钢结构
装配式建筑设计中BIM技术的应用
顶推滑移法在钢结构桥梁施工中的应用
钢结构防火设计规范及要点探讨
装配式EPC总承包项目管理
工地上的一对夫妇
首件钢结构构件确认机制在钢结构施工中的应用
装配式建筑EPC总承包管理模式研究
装修一体化装配式建造技术研究
波比的小工地
热闹的工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