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换一个角度看风水(中)

2016-02-04赵复才邵玉华

中华建设 2016年10期
关键词:风水水草人类

赵复才 邵玉华

宜居与风水

换一个角度看风水(中)

赵复才 邵玉华

接上文

四、逐高而居生存法则的完善

巢居虽然有很多优点,通风良好,凉爽,安全,地面不易浸潮,但也有先天不足,如巢空隙过大,不易阻挡风寒;夏天雨季来临时,“外面大雨,巢内小雨”容易渗水等,这种自然环境,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为了生存,我们的祖先总结岩洞时代洞居的生存经验,开始了穴居时代。穴居时代迄今约30万年至2万年前,历时28万年之久。

穴居时代不同于本文前述之洞居时代。虽然“洞”、“穴”在意思上有相同之处,但洞即岩洞乃自然形成之岩洞,包括野兽之洞,而“穴”则是人工之穴。我们的祖先利用进化的石器,采取人工方式,在自然环境之中,合适的土质里挖掘出洞穴作住屋,这无疑是我们人类为求生存顺应环境,适应环境的又一大进步。

穴居的形式有多种,主要有横穴、复穴、袋穴。横穴即在丘陵山峦的直立岩面上,进行和岩面垂直却和地面平行的挖掘的洞穴,有点像现在的隧道工程,不过隧道是两端相通的,而横穴只是挖至能住人即止;袋穴是在平坦的地形中,以垂直地面的角度,直接向下挖土而成,其形如同一只布袋,故曰袋穴;而复穴则是一种与进俱进的、与现在建筑有渊源之穴,其制作是完全以人工的方式,先在自然界中采集粘土,捏成砖形,待其干燥后,再寻找一合适的地面在其上逐层堆砌,形成圆锥形土堆,内空外锥,留有一门,供人居住出入,酷似现时专供游客的“焢窑”。三种穴居形式,我们的祖先为了避免穴居之穴进水,渗水影响居住安全,都“逐高寻地”,“定居高地。”只有逐高寻地,定居高地,才能避开大雨暴雨造成的倒灌,才能避开大雨暴雨造成的洪水对“穴”的冲毁,淹没,才能有效地保护人生的安全。

“择高寻地”、“定居高地”与我们古人的“逐高而居”有着本质的不同,虽然两个法则都是古人之生存法则,虽然在“择地而居”这一风水源头法则上,都有一个“高”字,但“高”有“高”的不同,这个不同,就在“逐”和“定”这两字上,“逐”有“追逐”之意,“追逐”,当然不固定,且追逐一地,抛弃一地,当然不稳定;而“定”,则有固定、稳定之意,固定、稳定就是不动,固定、稳定,就有利于发展、壮大,更好地生存,而“追逐”、“抛弃”,不固定,不稳定,就不利于发展,壮大,相对生存的效果就要差些。由逐高而居到定居高地,这既是我们祖先在求生存的过程中,用千百万人的生命换来的生存法则,也是我们的祖先生产力提高的结果,没有石器的时代,我们的祖先只有逐高了,有了石器的文明,我们的祖先才有可能定高了。对我们祖先的这一生存经验,后世之人给其加入了“气”的因素,赞誉有加。《管氏地理指蒙》说:“土愈高,其气愈厚。”《葬经》称:“地有吉气,土随之而起。”认为,高亢的地势,其内必定蕴藏丰富的生气,否则,该地是不会隆起的,而这种丰富的生气之地,久住之,则人畜兴旺。“乘生气”之风水理论随之而出:“有气则生,无气则死。”(《管子•枢言》)“土愈高,其气愈厚。”(《管氏地理指蒙》)“不问坐山与来水,但无死气皆无取。”(《地理辨正疏》)。所以,“高亢”之处的宅地,亘古以来,一直被中国风水视为极佳的“风水宝地”,其来源即在此。

“择高寻地,定居高地”之生存法则,刚开始,主要实施于丘陵山地,随着人口的繁衍,深山峡谷、盆地掌心、林木中心之地已经不够用,为了生存,人类开始向平原地区转移。长江、黄河中下游区域,地势平坦,一望无际,物产丰富,气候宜人,是可居之地。但是无山无岭,这不仅对几百万年甚至上千万年形成的逐高而居的生存法则是一个挑战,而且也是对近百万年“择高寻地,定居高地”之生存法则的一个挑战。这个挑战,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我们的祖先是聪明的,他们顺应这种山水自然环境,从上千万年的生存法则中,结合平原地区的环境现实中,于低处选高,摸索出了平阳之地寻高地的生存法则。正是由于这一生存法则,延伸出了后世所谓“平阳龙穴”的风水理论,于是便有《葬书》中“地贵平夷,土贵有支……观支之法,隐隐隆隆,微妙玄通,吉在其中”、“支之所起,气随而始;支所终,气随以钟”之说,有了《管氏地理指蒙》“平原得一突,为奇”,有了《淮南子》“高者为生,下者为死”之说。既然定居高地,高地为有气(前文已述),那么地处低处,特别平洋最低之处,河渠沟溪之中,则为无气,“气界水而止”之风水名言出矣,相应“高一处为山,低一寸为水”之风水名言亦出矣。由上,我们可以得出,这些“出矣”“生矣”等风水之说,无疑也是古人生存法则的延伸,即从高地峻岭到平阳之地的延伸,也是数十万年百万年乃至数百万年以至千万年我们的祖先“顺”、“适”、“逆”山水自然环境之生存法则的延伸。虽为后世所“加”,所“出”,但将“气”与“高处”、“ 凸地”联系起来,而“高处”“凸地”在当时有利人类之生存、定居、繁衍、发展却是不争的事实。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处“高处发”也不能说是后世风水之牵强附会。“气”也是我们祖先“生存法则”之“总结”。

五、“八卦风水”的提出

岩洞、巢居、穴居,在人类历史上,有数百万年上千万年的历史,在这一历史的长河中,猿人的生存主要是靠采集水果、渔猎动物来谋生的。这时,我们的祖先到森林里采水果,到草原上捕猎野鹿、野兔、山猪;到水溪边抓鱼虾、蚌蛤来进食。到了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更是利用精致琢磨的石器,如石斧、石铲、石刀等,克服人类体力的极限,获取更多的水果与野兽来维持生存。但是,历经漫长的岁月,掌握生存法则的人类,人口日益增加,而自然界的动物,却随着人类的大肆狩猎而日益减少。人类的食物日益不足,饥荒开始出现,食物危机严重危及人类的生存。在人口、资源的压力下,为了生存,有的人另谋出路,远走他乡,有的人则苦守家园,静静等待,这时又一项“伟大文明”出现了,这项文明就是“畜牧经济”。

大约在距今2万年~7000年的新石器时代初期,中国境内出现了一个具有极高智慧的部落领袖伏羲氏,伏羲氏在总结前人生存法则的基础上,发明了绳子并用绳子编织成网,教导民众用网网飞禽、捕动物、捞鱼虾,自此,水底的游鱼、空中的飞鸟、陆上的动物,皆能用网轻易捕取。这样,两种情况出现了:一是网猎使人类不必花太多太大的精力甚至用宝贵的生命来和野兽激烈博斗来获取食物,有效地保护了人类;二是网猎的成果是活生生的,不像以往用尖锐的石器捕猎的动物大多奄奄一息,不马上吃掉,就会很快腐烂变质,再吃很容易引起疾病,只好丢掉。当时,食物紧缺很大部分原因就是因为猎物腐烂不能食用而引起的。怎么办呢,只好喂起来,待需要时再吃。如何喂呢?就是将捕猎一时吃不完的动物,用栅栏围起来,定点,采集附近的野草、果实,喂起来,加以饲养,于是畜牧时代开始了。但这样,日子一久,又一个矛盾出现了。喂养的家畜繁殖增多,但被吃野草的生长速度却供应不及,怎么办,只有找有水草的地方去喂养,于是,“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开始了。逐水草而居,这种生活形态,以是否有水草即水草地为主要条件,主要是用于饲养“过剩”的动物,与本文前述的逐水而居,是两个不同的生存法则。

为了“逐水草而居”,我们祖先中,大部分离开了洞居老巢,开始了四处游荡的搭篷而居的居住生活,篷居时代也随之开启了,于是,蒙古包式的,帐篷式的,斗篷式的篷在水草地大量出现了。

水草地的篷居生活,虽然带来了捕猎动物的饲养之便,使人类生存状况大为改观。但水草地之水草,也非取之不尽,用之不揭。且水草地水草,也有春荣冬枯之时,又必须到新地去寻找。寻找水草地,路途遥远,加之中途野兽袭击,生命时刻存在危险,且无有目的地寻,一下子又难寻到,即使寻得到,四周又说不定无畜可牧等一系列问题,都困扰着人类。

这时,聪明的伏羲氏,在现甘肃省天水县谓南乡内成纪之北约三十里,曰三阳川的西北方,选择了一个高台,高山峥嵘,渭水环绕,山水奇特,视野开阔。一代圣王伏羲氏就站在这个高台上,日观万物,夜视星辰,仰观天象、俯察地理,在长期的观察中,悟出了万物生存的空间、环境及寻找农物与生活必需物的途径。于是近取诸物,远取诸物,始作八卦。八卦生焉。

伏羲通过观、视、察,发现在当时游牧的环境中,要捕捉天空之鸟,吃到鸟肉,一定要在天空结网,要吃到树上的水果,必须爬上树头往高处才能摘取,于是乾卦出现了,因为上为天,故后世《易经•说卦传》曰“‘乾’为天,为木果”,就是这个用意。

伏羲通过“观”、“视”“察”,发现在当时游牧的环境中,要猎食鱼、虾、青蛙等水生动物,必须在“沼泽”中捕捉,要捕捉山羊,可在沼泽边守候,等他们到沼泽边喝水时,一举擒获。于是,兑卦出现了,因为,鱼、青蛙,山羊的捕捉,都与“水”有密切联系,故后世《易经•说卦传》曰:“‘兑’为泽(沼泽),为羊”,就是这个用意。

伏羲通过观、视、察,发现在当时环境下,捕获的动物要进食,须先置于火焰上烧烤,肉鲜味美,且能避开病毒与寄生虫对人体的危害,于是,“离”卦出现了,故《易经•说卦传》曰:“‘离’,为火也”。同时,伏羲还发现,当游牧到某一陌生环境,当夜幕降临时,为防止野兽、毒蛇侵袭,可在“篷”旁点燃柴火,作为警戒、防卫之用,故《易经•说卦传》又曰:“‘离’,为甲胃,为戈兵”,就是这个用意。

伏羲氏通过观、视、察,发现在当时游牧的环境下,有些地方虽然历经多次的放牧,土地日渐贫瘠,水草生长速度越来越慢,但只要该地区经历一场“雷电交加”的大雨后,受雷雨滋润的水草,就好像瞬时精力充沛,生长茂盛,又能作为游牧之场,于是“震卦”出现了,故后世《易经•说卦传》曰“‘震’,为雷,为苍度竹,为健,为蕃鲜。”《易经》也认为“万物出乎震,动万物者莫疾乎雷”,就是这个用意。

伏羲氏通过观、视、察,特别是总结先辈的生存法则,对风也有深刻的体验,认为择居在轻风徐来,日丽温湿,林木茂密的地方放牧,牛羊生长健康,形壮体硕,在初期的以物换物的经济中,能给主人带来一笔财富,于是“巽卦”出现了。《易经•说卦传》曰“‘巽’为木,为风,为近利市三倍。”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同时,伏羲氏还发现,长期居住在“清风徐来”的树木边,在中午烈日高照之时,在绿树荫下休息,很奇妙地能使人变得聪明,智商也得到提高,于是就有了《易经•说卦传》之记录:“‘巽’为木,为风,其于人也,为广颡。”这实际上是现代科学之氧化作用能释放“活氧”之原故,不过当时没发现罢了。同时,伏羲还发现:风也有负面作用,旷野之风,风头之风能使人畜受损,故《易经•说卦传》又曰:“‘巽’为木,为风,为不果(长不出果实来),为寒发(头发稀少)”,这实质上是本文前述之忌风法则。伏羲在观、视、察中还发现,山鸡,野鸡生活在林木茂盛处,要想获得,必须到林木间去猎取,故“巽”又为“鸡”。

伏羲氏通过观、视、察,还发现并总结出,要吃鱼,捕鱼,就要到有水的地方,要暂居,一定要找靠近水源地方,同时,篷居时代,选篷址,要选在群山环抱的地势高亢的地方,使敌人,野兽,洪水难以侵犯,于是“坎卦”出现了。故《易经•说卦传》曰:“‘坎’为水,为盗,其于人也,其加忧,为心病。”《易进•象传》也曰:“‘坎’重险也!”,就是这个意思。

伏羲通过视、观、察,发现并告诫民众,要生存,当要摘水果;吃狗肉,或可将野狗驯养为家犬饲养;抓老鼠时,必须山区猎取。因为,山区是它们的大本营,可以较轻易地抓到。如“逐水草”而居,尽可能找有山陵做屏障的地区安营扎寨,而山陵在居篷的北侧最好,不仅可以遮挡北方严寒,而且,石器时代的石料来源,大多为山区“土石”,故石料的寻找,一定要从山陵里寻找才可得,这些求生存的告诫,引出了“艮卦”的法则,故《易经•说卦传》曰:“‘艮’为山,为果瓜,为狗,为鼠”,“艮为山,为门阙,艮为山,为小石”。《易经•象传》也曰:“‘艮’,止其所也!”“‘艮’,艮其背”,就是这个意思。

伏羲通过视、观、察,还发现并告诫民众,要生存,就要捕猎或饲养更大的牲畜野牛。要捕获野牛,就要到广阔的平原去捕猎。而要食用野牛,先前的火烤已远远不够,还要用锅煮,当时的锅不叫锅,叫“釜”,釜是金属,金属哪里去找,要到土壤里去找。而篷居的朝向,尽可能朝西南,不朝东北,背东北朝西南,可以减少寒风侵袭。人类生活得愉快、舒适,于是“坤卦”出现了。故有后世有:“‘坤’为土,为牛,坤为地,为釜”之说。《易经•说卦传》、《易经•系辞》有;“‘坤’元亨,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之说。

在此基础上,伏羲还在成纪之北三十里,曰三阳川西北的高台上,登高望远,日观夜视,观察,根据天空中鸟的飞向,地面上牛羊出没的方位,金出土的地方等山水环境,分别给八卦赋予了方向,教导人们循什么方位,到什么区域,可以找到何种赖以食用的物质,于是八卦定焉,八卦的八方及其物象也定焉。

由上,我们不难看出,八卦,是伏羲对千百万年来人类生存经验生存法则的总结及完善。是当时人类生产实践、生存实践、生活实践的根本法则,是当时和在这之前人类求生存实践的结晶。

无疑,八卦生存法则,是伏羲对中国风水的最大贡献。但伏羲时代,还是“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时代,水源在这个时代,无疑是生存的第一要素,因此,择地而居逐水草而居的生存法则,在伏羲氏时代得到了进一步完善,择水草而居完善为“得水为上”,相应的湖畔、河岸、海、江左右,凡可以开辟为篷居之地,都为当时之风水宝地,故有了本文前引述的《葬书》云:“风水之法,得水为上。”更有了唐代风水大师杨筠松:“未有山先看水,有山无水休寻地”之言。

伏羲氏不仅重视水,还注重何地之水更好。他告诫民众:择水源区篷居,除宁静的湖畔外,若为一般流动的溪水,一定要选择水体清澈,流速缓慢河边方可,“屈曲环绕,聚注深缓”为佳。“水势湍激,悲泣有声”的水源区,为“重险”不宜居;同时发现并告诫民众,溪河右边的水草,通常比较青秀茂盛,在该地区放牛牧羊,牛羊一般膘肥体硕,不易生病,江右居住为吉,“江右为吉”这一游牧时代建立的风水法则,经后风水专家进一步肯定,成为日后“建都择地”的标准。关于这一点,古风水书有如下记载:“江水边潮人爱惜”,“江右”英雄由此出;“江右”秀气在潮水,潮来之时多富贵。朝水一勺能救贫,逆水一寸可致富。这里有一点要补充的是,即何谓江右。江右者,以水流方向确定,人站在江河、溪涧边,面向水流方向,右手的位置为右岸,左手的位置为左岸,左岸为江左,右岸为江右,同时,伏羲氏通过俯察地理,仰观天象,还发现了河流转弯时,位于“内弯环抱”的凸出区域草木茂盛,生气丰富,极适合人类生存,而“外弯反弓”的凹进地方,则水流湍急,地质严重浸损,不适合人类居住生存,于是有了居江河凸岸、不居凹岸之生存法则。这一生存法则,成就了现在上海、南京、西安、天津、台北、台南、高雄等中华民族的一批大城市或特大城市。

六、依河阶台地而居风水法则的发展

本文前述之风水法则,虽然也谈及单个的住宅,但从总体上来说,还是以群居为主。到了迄今8000年~6000年的神农时代,由于农业经济的出现,人类文明进入了农业经济与游牧经济并存的社会,相应的居住形式也发生了变化,半穴居、平栏屋成为居住的主要形式,人类之“居”也由“群居”向以“一家人居住的屋”转变,农业经济也随着个体经济的出现而发展,加之人口的增长,导致耕地资源不足成为人类生存的最大难题。这时,人类祖先为了生存,既要寻觅兴旺农作物之地,又相应要寻觅建屋久居之地,同时满足这两个需要的,只有河阶台地如现已发现如半坡城文化。“河阶台地”与前述“冲积扇”原理一样,也有泥沙累积;沃土不断“推陈置新”的自然现象,极适合农作物生长。为了生存,神农时代人类居住,耕作就尽是选择在河阶台地,而且结合人类千万年来之生存法则,选址一般选择在北方有高山峻岭的河阶的二阶和三阶地上。这样的河阶二阶地、三阶地,既符合临水而居,逐高而居,是居高地、忌风的生存法则,又融通了左右岸、凹凸岸风水原理,于是“龙”“穴”的概念出现了,北方高山为入首龙,“龙”前河阶地为“穴”。这样就有了后世“大干龙结穴之地,必居江湖河海之傍;若小干小枝,龙多结于溪涧之间,是溪涧之水,不可不察,其水,必以屈曲环绕,聚注深缓为佳……故滨河二边多结美穴”之说。(《地理大全》)

既然寻地要寻肥沃能生作物之地,那么,“草木不生”之地就不宜居住了。所以居住建房择址就必须择在草木茂盛的地方。草木尚且茂盛,人居自然兴旺,人兴物茂,自然富贵。《青乌子葬经》说“草木郁茂,吉气相随”,《葬书》郭璞则更直言:“郁郁青青,贵贵若千乘,富如万金。”《黄帝内经》更总结为:“地沃,苗茂盛;宅吉,人兴隆!”

至此,风水由群落,群聚进入了“宅”,这也是生存法则之必然!

“宅”风水出现,择地问题解决了,即河阶的二阶地。“宅”的朝向如何呢?神农氏在长期观察中发现,种在山坡,向阳的作物(注意,当时之向阳,是向阳光,日照多的一方),通常长得硕大茂盛,少病虫害产量又高,且容易管理,反之,种在向阴山坡的农作物,不仅矮小,瘦弱,产量低,且容易得病虫害,管理起来倍感辛苦,于是模仿向阳花木成了当时的生存的经验及法则。以物类宅,将农作物比作居家之宅,就有了只有居住在“阳气兴旺”的地方,才容易使人类兴旺富贵的生存法则,这一千古向阳经验的流传,就有后世《雪心赋》说的“要明分合之势,须审向背之宜”,“向”、“背”者,既然向为阳,背则为阴,风水阴阳便由此而出。

哪一方“日照”最多,时间最长,我们的古人通过观察发现,只有东方、东南方日照最长,尤其是东方,可为向。于是,宅之坐向风水理论随之而生。风水名著《宅经》对宅之大门立向于阳方推崇备至。该书对向东(阳方)三个坐度甲、卯、乙之风水应用,诠释得十分清楚。

《宅经》说:

甲(67.5~82.5),宅德,安门(适合造门),开拓、连接、壮观,吉;清净,灾殃自消。

卯(82.5~97.5)大德,客舍(适合筑舍),《经》曰:治大德,富贵资财成万亿。

乙(97.5~112.5)金贵,天井(适合设天井),宜置高楼大合,常令清洁,勤修泥,犹增喜庆。

《管氏地理指蒙》更曰:“择向之法,取日月临照之象”。

宅之坐向之说,是当今风水之重要理论,其源于神农时代,不居向阴背阳之生存法则。

七、左青龙右白虎风水观的出现

神农时期有了居屋、居宅的概念,但当时之宅屋,还只是半穴居和干栏屋,是穴或巢的进化,还不完全是地面上的房屋,到了中华民族的共祖黄帝时代,我们祖先居住开始发生变化 ,即将土壤中的“半穴居”,树木上的“干栏屋”,开始落地成了以地面为载体的地面上的建筑物——宫室,从此,人类开始有了真正房屋,虽然当时宫室还仅限帝王家。对此《白虎通》记曰:“黄帝,作宫室以避寒暑,此‘宫宅’之始也。“《轩辕黄帝传》记曰:“帝始作屋,筑‘宫室’,以避寒暑燥湿!”《新语》更曰,“天下人民野居穴处,未有室屋,常与鸟兽同城;于是,黄帝乃伐木构材,筑作宫室。”由此可见,黄帝为建筑房屋的第一人。

黄帝发明并建筑房屋,开始只是限于宫室,对一般百姓的住屋,则继承在这之前之生存法则,即背山面水,坐北朝南,接近水源,依高而居。但作为宫室都城的选址,却出现了很大的不同。这是因为,黄帝治国初期,定都于涿鹿一带,其适逢统治不久,各地臣服的诸候与聚落,有些人仍虎视眈眈,图谋造反,加之黄帝治国期间,中国境内发生了大地震,造成了很大的灾难,于是黄帝在当时的生存需求下,逐渐发展出与以往大为不同的生存观。一是环湖而居的环境观,将城邑建在湖潭中的小岛上,“水环宫垣,上有楼,从西南入”,“四方有水,自灉成池”以御敌,防地震。二是依水井择地观,非水源区穿井。农耕技术的进步,人口大增,光靠河源两边的耕地,渐感不足,已“生齿日繁,地不加盖”,向非水源区发展,已是大势所趋,生存所系,解决水源缺乏已是重中之重。聪明的黄帝在这种强烈的生存需求下,以高明的智慧发明了穿井法,平地打井,人类围井而居。从此,人类居住环境史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人类再不四处逐水草而居了。可依自己的意愿,在内陆活动、定居,内地的林产、矿产,也随之开始大量开发,这是择地法则的又一重大进步,从此人类的生存环境有了更大空间。三是青龙、白虎风水。黄帝在充分总结前人生存法则基础上,结合各法则之精髓,在北方有峻山的基础上,提出了左青虎、右白虎这一生存风水法则,即是说住家要平安兴旺,瑞气云集,房子两边一定要左有山峦,右有小丘,加上北边有山峦,形成北有峦挡北风,拒兽拒盗,左右两边有龙,虎警戒,守卫,既藏风聚气,又安全,最适合居住,以利生存,这一风水法则,不仅体现在生人的居住上,也体现在死人的墓葬中,河南濮阳西北坡古墓遗址就是黄帝时期之墓葬选址。

左青龙、右白虎的生存法则,对中国风水影响最为深远。《地理大全》曰:“龙虎,以卫穴得名”。《葬书翼》也说:“左右二砂名之曰‘龙虎’者,以护其区穴,不使风吹,环抱有情,不逼不压,不折不窜,故云。”青龙、白虎的生存法则后世演变为《白虎通义》称之为的“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和《地理大全》所讲的“地理以前山为朱雀,后山为玄武,左山为青龙,右山为白虎,姑借四宿之名,以别四方之山”之四灵风水。世人皆知“四灵具备”为风水宝地,哪知这一风水宝地之名是千百万祖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生存法则。

赵复才,高级规划师,南方风水文化研究院顾问;邵玉华,中国专业人才库邵雍易学文化传承师考评上海分部部长,高级预测师,南方风水文化研究院顾问)

猜你喜欢

风水水草人类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人类第一杀手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一个家庭的好风水来自哪里?
风水——环境感应心理学 换一个角度看风水(中篇)
养好你喜欢的女人,就是养好你自己的风水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
风水鱼
水草冒泡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