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持和发展群众路线是保持党的信仰纯洁的本质要求

2016-02-04

南都学坛 2016年6期
关键词:信仰马克思主义群众

张 纲

(河南工业大学 社科处,河南 郑州 450001)

坚持和发展群众路线是保持党的信仰纯洁的本质要求

张 纲

(河南工业大学 社科处,河南 郑州 450001)

党的群众路线是在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基础上形成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处于精髓、灵魂、核心的位置。列宁群众观是列宁主义的核心理念,毛泽东群众观是毛泽东思想的根本观点。发展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保持信仰纯洁的现实需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基石,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内容,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涵,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进行了创造性发展,“一切依靠人民群众,一切为了人民群众”成为他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信仰马克思主义,保持信仰的纯洁性,必须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坚持和发展群众路线。

坚持; 群众路线; 信仰纯洁; 本质要求

共产党人的信仰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群众路线是在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基础上形成的工作路线,是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创造性发展。因此,对于共产党人来说,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理解和认识,坚持和发展群众路线是保持马克思主义信仰纯洁的本质要求。

一、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保持信仰纯洁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在领导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植根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是人民群众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处于精髓、灵魂、核心的位置,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石。共产党人信仰马克思主义,保持信仰纯洁,首要的是要信仰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一)马克思、恩格斯群众观是马克思主义学说体系的内核

马克思、恩格斯群众观伴随着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发展历程,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多个领域,决定着马克思主义学说体系的党性、实践性和科学性。

1844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第一次合写的《神圣家族》中,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主观唯心主义,论述了历史唯物主义,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1]196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物质资料生产的主体和社会变革的主要力量。社会历史活动只有符合历史发展规律,代表人民群众利益,唤起人民群众热情,才能推动历史前进。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合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从考察从事实际活动的人出发,指出人是现实社会中可以观察,且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得到发展的人,而不是脱离现实的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资本身,而且,这是人们从几千年前直到今天单是为了维持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从事的历史活动,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2]第1卷,158揭示了人民群众为生活需求而进行的实践创造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阐发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在马克思看来,物质利益决定社会关系,“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相关”[3]187。他们在《共产党宣言》中,阐述了无产阶级群众运动的基本观点、基本态度和基本理念,指出无产阶级运动代表人类历史发展的方向,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马克思、恩格斯在对历史规律科学把握的同时,始终把推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群众观的基本价值取向,共产党人的最终目标是建立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条件的“联合体”,在《资本论》中进一步指出,未来社会是“以每一个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2]第2卷,267,也就是人人都能得到自由全面和谐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贯穿于马克思、恩格斯革命实践和理论研究的全过程,是马克思、恩格斯学说体系的核心思想,不仅为人类认识社会历史运动规律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武器,也为推动人类社会历史运动提供了方法论指导。信仰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保持马克思主义信仰纯洁的基础。

(二)列宁群众观是列宁主义的核心理念

列宁在领导俄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群众观,把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创造性地运用于俄国革命实践,形成了列宁群众观思想,成为列宁主义的重要内容和核心理念。

列宁在同沙皇专制制度斗争中,认为“革命的唯一‘希望’就是‘群众’,只有在实际上而不是在口头上领导这种群众的革命组织,才能同警察进行斗争”[4]第6卷,370-371。列宁认为人民群众是革命的力量源泉,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必须发动人民群众参加到革命队伍中来,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他指出:“我国革命之所以是伟大的俄国革命,正是因为它发动了极广大的人民群众投身于历史的创造。”[5]第13卷,196-197在《社会民主党在俄国革命中的土地纲领》中则指出:“没有千百万觉悟群众的革命行动,没有群众汹涌澎湃的英勇气概,没有马克思在谈到巴黎工人在公社时期的表现时所说的那种‘冲天’的决心和本领,是不可能消灭专制制度的。”[6]第15卷,152在党夺取政权以后,为了巩固苏维埃政权,列宁认为党只有依靠人民群众的支持,与人民群众建立起正确的相互关系,才能巩固政权,列宁指出:“在大多数工农群众已被革命唤醒的人民革命时期,只有毫不犹豫地无条件地依靠大多数居民的政权,才能成为稳固的政权。”[7]第32卷,159“只有相信人民的人,只有投入生气勃勃的人民创造力量源泉中去的人,才能获得胜利并保持政权。”[7]第33卷,57“只有让工人参加国家的整个管理工作,我们才能在这样难以置信的困难条件下坚持下去,只有走这条道路,我们才会得到完全的胜利。”[4]第37卷,288-289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列宁坚持相信群众、尊重群众、依靠群众,要求党要切实关心群众生活,多为群众办实事,指出:“劳动群众拥护我们,我们的力量就在这里。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不可战胜的根源就在这里。”[8]第1卷,269在1921年3月召开的第十次代表大会上,列宁指出:“在农民占大多数的国家里,我们必须善于采取满足农民经济要求的办法,采取最有效的措施来改善农民的经济状况。”[4]25列宁非常重视党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联系,认为党执政后,容易出现的普遍性现实问题就是脱离群众,指出:“对于一个人数不多的共产党来说,对于一个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来领导一个大国在暂时没有得到较先进国家的直接援助的情况下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共产党来说,最严重最可怕的危险之一,就是脱离群众。”[8]第4卷,626列宁认为,党的领袖要和普通党员融为一体,共产党要和广大群众融为一体,与广大人民群众建立起密切的联系,才能使党的执政地位有牢固的群众基础。他告诫全党:“只靠共产党员的双手来建立共产主义社会,这是幼稚的、十分幼稚的想法。共产党员不过是沧海一粟,不过是人民大海中的一粟而已。”[5]第43卷,96列宁非常痛恨官僚主义,认为共产党内部最可恶的敌人就是官僚主义,“凡是有助于同官僚主义做斗争的工作,有助于捍卫民主的工作,有助于广泛联系真正的工人群众的工作,都是绝对需要的”[7]第32卷,190。

纵观苏联革命和建设实践,苏联共产党之所以在拥有20万左右党员的时候,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在拥有200万左右党员的时候,领导人民打败了不可一世的德国法西斯,取得了卫国战争的胜利,关键是苏联共产党坚持了列宁的群众观,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密切与群众的联系,保持了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纯洁性;而在拥有近2000万党员的时候,却失去了政权,导致亡党亡国,其根本原因就是丢掉了列宁的群众观,在党内产生了官僚阶层和既得利益者,严重脱离群众,丧失了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纯洁性。因此,共产党人信仰人民群众与信仰马克思主义具有高度一致性,只有信仰人民,才能相信人民、依靠人民,保持党的纯洁性。

(三)毛泽东群众观是毛泽东思想的根本观点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群众观与中国的具体实际情况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的群众观,并成为毛泽东思想的核心和灵魂,发展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毛泽东群众观有着丰富的内容。早在1934年,毛泽东就指出:“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9]第1卷,136“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反革命打不破我们,我们却要打破反革命。”[9]第1卷,139认为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是取得革命战争胜利的关键。 1943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西北局高级干部会议上的讲话指出:“有无群众观点是我们同国民党的根本区别,群众观点是共产党员革命的出发点与归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想问题从群众出发就好办。”[10]第3卷,71把想群众之所想,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作为共产党与国民党的根本区别。1944年9月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指出:“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9]第3卷,1004把人民的利益作为党的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1945年4月毛泽东在党的七大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中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9]第4卷,1031提出“紧紧地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民服务,就是这个军队的唯一宗旨”[9]第4卷,1039,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全党全军的行动指南。1945年6月11日,毛泽东在党的七大致闭幕词时,曾把人民比作“上帝”,表示人民是共产党人最高的信奉对象。1945年8月毛泽东在延安干部会议上的讲演中指出:“我们的责任,是向人民负责。每句话,每个行动,每项政策,都要适合人民的利益,如果有了错误,定要改正,这就叫向人民负责。”[9]第4卷,1128要求党的一切工作都要为人民谋利益,对人民负责。1949年3月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不懂得和不了解的东西要问下级,不要轻易表示赞成或反对。……先做学生,然后再做先生;先向下面干部请教,然后再下命令。”[9]第4卷,1441强调党员和党的干部要虚心向群众学习,“拜他们做老师,恭恭敬敬地学,老老实实地学。不懂就是不懂,不要装懂。不要摆官僚架子”[9]第4卷,1481。1957年7月毛泽东告诫全党同志:“共产党员要善于同群众商量办事,任何时候也不能离开群众。党群关系好比鱼水的关系。如果党群关系搞不好,社会主义制度就不可能建成;社会主义制度建成了,也不可能巩固。”[11]第5卷,459要求党和党的干部一刻也不能脱离群众,任何时候都要和群众保持密切联系。

毛泽东的群众观伴随着毛泽东的革命历程,成为毛泽东思想的核心和灵魂,指导着党的群众工作不断得到新的发展,使我们党与广大人民群众建立起了血肉联系,促进了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胜利。因此,牢固树立毛泽东的群众观,是中国共产党人保持马克思主义信仰纯洁的基础。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是一个假马克思主义者还是一个真马克思主义者, 只要看他和广大的工农群众的关系如何, 就完全清楚了。只有这一个辨别的标准, 没有第二个标准。”[9]第2卷,567

二、发展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保持信仰纯洁的现实需要

(一)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基石

邓小平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群众观。1956年他在一次会见国际青年代表团时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的含义或任务,如果用概括的语言来说,只有两句话: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12]第1卷,257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根据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反复强调我们所做的一切,都要以是否有利于解放生产力、有利于提高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为最高检验标准,都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答应不答应”“人民高兴不高兴”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1980年8月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极其艰巨复杂的任务摆在我们的面前。很多旧问题需要继续解决,新问题更是层出不穷。党只有紧紧地依靠群众,密切地联系群众,随时听取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情绪,代表群众的利益,才能形成强大的力量,顺利地完成自己的各项任务。”[12]第2卷,342始终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始终把人民群众作为党完成自己历史使命的依靠力量。1980年12月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又进一步强调:“要坚决批评和纠正各种脱离群众、对群众疾苦不闻不问的错误。群众是我们的力量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12]第2卷,368要求努力帮助群众解决困难,党员和党的干部,必须同群众打成一片。

邓小平“一切从人民群众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群众观,是贯穿邓小平理论的一根红线,成为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和核心。

(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内容

江泽民根据改革开放和中国社会阶层发生变化的实际,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进行了创造性发展。1994年江泽民提出要“以人民群众为本”的观点,指出:“一切事情,都要顺应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愿望去做,才能取信于民,我们的工作才能步步主动、节节胜利。这个历史真理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13]第1卷,363-364要求党员干部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重,以人民群众为本,在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方面创造出新的气象。2000年2月江泽民在广东省考察工作时强调:“我们党所以赢得人民的拥护,是因为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实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13]第3卷,2把能否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衡量一个政党进步与否的标准,作为我们党建设的根本目标。在2001年7月江泽民指出:“八十年的实践启示我们,必须始终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前进的不竭力量。”[13]第3卷,271要求全体党员“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坚信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13]第3卷,271。揭示了坚持以人民群众为本,归根结底就是要始终坚持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这个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把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党的最大政治。2002年11月江泽民在党的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做的报告指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起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13]572要求把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改革和建设的根本出发点。

江泽民“以人民群众为本,始终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群众观,来源于改革开放的时代要求,又指导着发展变化的实践,是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内容。

(三)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涵

胡锦涛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关注民生,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把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与经济社会发展相联系,系统深刻地阐明了什么是发展、靠谁发展、为谁发展和如何发展的问题。2002年12月胡锦涛在西柏坡考察时,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14]84。强调权力是用来为人民谋利益的。2003年7月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又指出:“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14]369告诫党员和党的干部,“群众利益无小事。凡是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情,再小也要竭尽全力去办”[14]372。2004年3月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14]850把“以人为本、科学发展”作为群众观价值目标。2004年9月胡锦涛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又指出:“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保证,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15]317赋予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更为丰富的内涵和时代特色。2008年9月胡锦涛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我们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16]576既强调了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又体现了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

胡锦涛“亲民、爱民、为民”群众观思想,贯穿于科学发展观理论之中,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涵。

(四)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进行了创造性发展

习近平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历史背景下,继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尤其是把毛泽东群众观理论体系贯彻到各项工作中去,坚持以人民群众为本。2013年3月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指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17]235深刻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依靠人民群众。2013年6月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失去了人民拥护和支持,党的事业和工作就无从谈起。”[17]309“我们要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和中国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充分调动最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17]309进一步阐述了依靠人民群众的观点。2013年12月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始终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强大根基。在人民面前,我们永远是小学生,必须自觉拜人民为师,向能者求教,向智者问策:必须充分尊重人民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17]697重申了人民主体地位的思想。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提出了依靠人民群众管党治党思想,指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人民拥护和支持是党执政最牢固的根基。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治国理政、管党治党的智慧和力量,从严治党必须依靠人民。”[18]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又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信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19]“一切依靠人民群众,一切为了人民群众”成为习近平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

三、坚持和发展群众路线是保持信仰纯洁的内在要求

(一)坚持和发展群众路线是坚定马克思主义立场的内在要求

习近平指出:“立场,是人们观察、认识和处理问题的立足点。这个立足点,从根本上讲是由人们的经济政治社会利益和地位决定的。”[20]19站在谁的立场上,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原则问题、阶级立场问题。马克思主义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和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必然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恩格斯曾指出:“共产主义作为理论,是无产阶级立场在这种斗争中的理论表现,是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的理论概括。”[2]第1卷,291非常鲜明地表明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无产阶级立场。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的先锋队,“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2]第1卷,413,始终代表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绝无私利可图。它应该受人民的监督,而绝不应该违背人民的意旨。它的党员应该站在民众之中,而绝不应该站在民众之上”[10]第3卷,809。

群众路线强调“一切为了群众”,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共产党人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必须坚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只有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决策问题和制定工作方针政策的出发点,才能站稳人民群众的立场;只有落实党的群众路线,坚持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才能准确把握人民群众物质文化需要的新变化,维护好人民群众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的权益;才能在与人民群众的密切接触中,不断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忧群众之所忧,不脱离、不动摇马克思主义立场,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从而在为人民服务的实践中纯洁信仰。

(二)坚持和发展群众路线是践行马克思主义观点的内在要求

观点是人们对事物的看法,反映的是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程度,与人们所处的地位和所持有的立场密切相关。“马克思主义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自然界规律和人类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这三个组成部分之中,涵盖面非常广泛。”[2]第4卷,20-21但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中,唯物史观即历史唯物主义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恩格斯晚年在总结马克思的伟大功绩时说,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一生中的两大贡献。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社会形态的运动规律,正是这两大贡献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现实,成为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主要内容。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而且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一切社会发展都依赖于人民群众的实践,一切社会变革也都需要通过人民群众的实践来完成。党的群众路线的创立、发展和完善,始终是围绕人民创造历史来推进和展开的,“一切依靠群众”,充分相信群众,紧密团结群众,始终是党的各项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因此,共产党人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首要的是要坚定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正确性,坚持党的群众路线,自觉践行群众路线。只有坚持群众路线,牢固树立“一切依靠群众”的群众观点,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才能在实际工作中,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使人民群众真正成为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主体、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实践主体,才能在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中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保持信仰纯洁性。

(三)坚持和发展群众路线是掌握马克思主义方法的内在要求

方法是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手段。马克思主义方法,“是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相统一的方法论,它是指导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2]第4卷,23。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中包含着方法论,恩格斯曾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形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2]第4卷,644列宁也曾经指出:“马克思主义者从马克思的理论中,无疑地只是借用了宝贵的方法。”[8]第1卷,60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就是共产党人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习近平指出:“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方法,必须学习和掌握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20]24群众路线强调“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体现了对人民群众历史地位和作用的尊重。毛泽东曾指出:“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10]第3卷,899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认识的主体。认识从实践中来,主要是从群众的实践中来;认识回到实践中去,也主要是回到群众的实践中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10]第3卷,899因此,共产党人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不仅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而且要学习和掌握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在实际工作中切实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深入群众,和群众打成一片,向人民群众学习,及时把群众创造的好经验好做法集中起来,形成全局性的路线方针政策,然后再回到人民群众实践中进行检验,不断完善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使党做出的决策和决策的执行充分体现民心民意,使党的执政实践始终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共产党人只有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才能正确认识党情、国情、民情,了解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不断从人民群众实践中吸取经验、智慧和力量,实现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理论与实际相统一,保持信仰纯洁性。

[1]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中央编译局.列宁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5]中央编译局.列宁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6]中央编译局.列宁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7]中央编译局.列宁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8]中央编译局.列宁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毛泽东.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0]毛泽东.毛泽东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1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1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3]江泽民.江泽民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1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1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1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18]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10-09.

[19]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

[20]习近平.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J].求是,2010(7).

[责任编辑:张天景]

2016-08-22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多元文化场域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研究”,项目编号:15BKS106;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党的群众路线视阈下的党的纯洁性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14BDJ002。

张纲(1987— ),男,汉族,河南省商水县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

D252

A

1002-6320(2016)06-0096-06

猜你喜欢

信仰马克思主义群众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多让群众咧嘴笑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论信仰
铁的信仰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