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秦人三喜”与刘邦的成功之道

2016-02-04

南都学坛 2016年6期
关键词:萧何张良项羽

黄 凡

(湖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秦人三喜”与刘邦的成功之道

黄 凡

(湖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秦朝被推翻之后,逐渐形成以项羽和刘邦为主角的楚汉之争。而结局以处于弱势的刘邦的胜利而结束,并创立了大汉王朝。刘邦成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从“秦人三喜”可以看出刘邦的成功之道,刘邦的性格决定他能使秦人喜,他为人宽容,以人民的利益为重,大大得到秦人的支持,这是刘邦得天下的原因之一。

“秦人三喜”;刘邦;成功之道

秦朝统治者以法家为统治思想,实行残暴统治,“仁义不施”[1]1965,导致秦王朝二世而亡。陈胜吴广以戍卒散乱之众数百人,在大泽乡揭竿起义,诸侯并起,豪俊相立,刘邦和项羽开始登上历史的舞台。秦亡后逐渐形成以刘邦和项羽为主角的楚汉战争。“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号约百万;沛公军十万,号二十万”[1]364,很显然,刘邦实力大大弱于项羽,而结局却以弱势的刘邦而取胜。刘邦取得胜利的原因可以从“秦人三喜”体现出来。从“秦人三喜”可以看出刘邦的成功之道是他为人宽容,以人民的利益为重,大大得到秦人的支持,承秦而得天下。

一、何为“秦人三喜”

在《史记》卷八《高祖本纪第八》中司马迁概括了什么为“秦人三喜”。

秦人第一次“喜”是在赵高杀死秦二世后邀请刘邦“欲约分王关中”[1]361时。赵高将秦二世杀死后,派使者来见刘邦,想要和刘邦瓜分关中并称王,沛公不相信赵高,就采用张良的计策,派郦生、陆贾去游说秦军将领,用私利诱导,趁机攻武关,攻破了关口。又和秦军在蓝田进行交战,命令军队不许在所经过的地方掳掠。“秦人喜,秦军解,因大破之。”[1]361秦人第二次“喜”是在子婴投降时。汉元年十月,刘邦的军队先于其他诸侯到达霸上。秦王子婴投降。有一些将领主张杀死秦王。刘邦就对他们说:“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1]362于是就把秦王放了,向西进入咸阳。沛公想要留在宫殿中休息,在张良的劝说下,才封闭了秦宫的贵重珍宝和库房,回军霸上,召集各县的父老、豪杰说:“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中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侵害,非有所侵暴,无恐!”[1]362沛公命将领将这项措施告诉百姓,“秦人大喜”。听过这话之后,秦人争先恐后地拿出牛羊酒食来款待士兵。沛公很谦让,不肯接受,说:“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1]362秦人“又益喜”,唯恐刘邦不称王。此为秦人第三次“喜”。

二、“秦人三喜”的主要原因——刘邦的性格

“秦人三喜”写刘邦入关后秦人对刘邦的态度。反观项羽,秦人对他的态度却大大相反。项羽进入关中后,屠咸阳城,将秦朝降王子婴杀掉,将秦朝宫室烧毁,大火烧三月而不灭。对于项羽的做法,“秦人大失望,然恐,不敢不服耳”[1]356。“秦人三喜”的主要原因是刘邦宽容的性格。

刘邦出生农家,非常了解农民的贫苦生活,且为人宽容,“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1]342。在刘邦当泗水亭长的时候,对于刑徒纷纷逃亡的现象,他权衡利弊,知道自己无法改变他和众刑徒死亡的命运,就对刑徒不加防范,而且对剩下的刑徒说:“公等皆去,吾亦从此去矣。”[1]347因为这,他赢得起义军的支持,很多徒中壮士愿意追随他。刘邦在陈胜、吴广起义后,觉得“父老苦秦苛法久矣”[1]350,于是也起兵响应。刘邦的做法得到很多人的支持,并有很多对刘邦建立汉王朝起到重要作用的人才加入,如萧何、曹参等,其起义队伍迅速增加到几百人。刘邦起义之后,紧紧依靠人民的力量和智慧支持,处处表现得宽厚豁达,获得“宽大长者”的称谓,并很快得到怀王的重用。秦军那时处于强盛时期,众将领认为先入关是非常不利的。项羽因为项梁军队的垮台,心中愤激,怨恨秦军,愿和沛公西进入关。怀王老将皆曰:“项羽为人僄悍猾贼。项羽尝攻襄城,襄城无遗类,皆坑之,诸所过无不残灭。且楚数进取,前陈王、项梁皆败。不如更遣长者扶义而西,告谕秦父兄。秦父兄苦其主久矣,今诚得长者往,毋侵暴,宜可下。今项羽僄悍,今不可遣。独沛公素宽大长者,可遣。”[1]356刘邦本身就是一个农民,所以深深明白农民生活的艰难,知道秦朝就是因为实行严刑酷法、残暴统治而导致四分五裂,起义不断。因此他实行许多对人民有益的政策,获得人民的支持。刘邦在发动战争的过程中,经常“抚关外父老”,每打败一个地方,他采取招抚的方式,取得安定民心的作用。当听到怀帝死亡的真正原因时,就“袒而大哭”,并为义帝发丧,很多诸侯因为他的宽容仁慈而归顺刘邦。刘邦的起义队伍越来越大。刘邦宽容的性格在用人方针政策上也体现得淋漓尽致。刘邦用人不疑,有功必赏,有过必罚,身边汇集了一大批谋士,如张良、萧何、韩信、黥布等,为其后来刘邦战胜项羽起到巨大作用。张良是刘邦身边一个重要的谋士,刘邦曾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1]381可知张良对刘邦取得胜利有多重要。但张良费尽心力地为刘邦出谋划策都与刘邦对张良的态度息息相关。张良多次离开刘邦,刘邦却不以为疑,完全信赖,将其作为心腹策士。萧何是刘邦的老乡,关系特别好,刘邦非常信赖萧何,“高祖为布衣时,何数以吏事护高祖,高祖为亭长,常左右之”[1]2013。在发兵攻打三秦的时候,刘邦让萧何以丞相的身份留在巴蜀。大概就是因为刘邦用人不疑,为人宽容,才使萧何死心塌地地跟着刘邦。韩信有很强的作战才能,刘邦曾给予很高的评价:“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1]381韩信是萧何推荐给刘邦的,认为他“国士无双”,“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1]2611,刘邦即破格提拔韩信为大将。还有很多刘邦用人宽容的表现。刘邦的用人政策为其最后取得胜利带来重大影响。

三、“秦人三喜”对刘邦成功的影响

田余庆先生《说张楚》有一句话总结了张楚、秦、汉政权之间的关系,指出:“秦楚之际风云诡谲,事态纷纭,它昭示于后人的历史结论,一是非张楚不能灭秦,而是非承秦不能立汉。”[2]26处于弱势的刘邦最终战胜强势的项羽,并建立汉朝政权,最重要的原因是“承秦”。陈苏镇先生在《汉代政治与〈春秋〉学》中,对承秦做出详细的解释,指出“承秦”包括据秦之地、用秦之人、承秦之制三个方面。据秦之地,使刘邦由楚将变为秦王,从而控制了关中形胜之地;用秦之人,使刘邦集团逐渐由楚人为主变为以秦人为主,使汉成为真正的关中政权;承秦之制,特别是根据秦律制定汉律,是刘邦、萧何为争取秦人的支持而在文化上对秦人做出的让步[3]36。汉代承秦最主要是得到秦人的支持,而“秦人三喜”是得到秦人支持的主要原因。

关中地区,形势险要,经济发达,土地肥美,人口众多,秦灭六国就是靠这一地区,历来是必争之地。但当时怀王诸将中只有两人愿意“先入关”,就是项羽和刘邦。刘邦入关主要是想成为关中王;项羽入关主要是为项梁报仇[3]44。刘邦最先入关,入关后严厉禁止部下侵犯所经过地方,并颁布“约法三章”,这是其英明之处。因为要想占领关中,必须得到秦人的支持,即“关中王”,也就是秦人心目中的秦王。所以刘邦进入关中,实行很多对秦人有利的措施。经过很多挫折,刘邦最后占领关中地区。关中秦人归附刘邦,刘邦的队伍越来越大。如刘邦初入关,有人向他建议,“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刘邦从之,于是有兵十万,出三万旧属外,大多都是秦人[4]49。刘邦以关中为基地攻打项羽的士兵,也主要来自关中。秦人作为反秦战争的被征服者,在楚汉战争中却成为打败项羽的主力,立下了汗马功劳。

《吕氏春秋》谈到许多关于国君要爱民用民的问题,如《吕氏春秋·适威》有这样的言论:“古之君民者,仁义以治之,爱利以安之,忠信以导之,务除其灾,思致其福。”[4]所以,为君者一定要为人民的利益着想,要宽容,善于用人,只有这样,才能得到人民的支持,才能得到天下。刘邦就是因为其宽容的性格,为人民着想,得到秦人的支持才慢慢战胜项羽。如果刘邦不对秦人实行宽容政策,使秦人大喜,而像项羽一样残暴,就没有秦人愿意为他效劳。

[1]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2]田余庆.秦汉魏晋史探微[M].北京:中华书局,1993.

[3]陈苏镇.汉代政治与《春秋》学[M].北京:中华书局,2011.

[4]吕不韦.吕氏春秋[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刘太祥]

2016-09-06

黄凡(1992— ),女,河南省信阳市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秦汉史。

K234

A

1002-6320(2016)06-0022-02

猜你喜欢

萧何张良项羽
桥头会
张良受书
项羽为什么不肯定都关中
萧何为何不愿当头
张良拾鞋
好朋友就是相爱相杀
张良拾鞋
梦遇项羽
萧何“自污”的政治游戏
以项羽“学万人敌”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