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层级管理在内科病房中的应用分析

2016-01-29陈雅凤

中国医药指南 2016年34期
关键词:层级护士护理人员

陈雅凤

(辽宁省锦州市第二医院内科,辽宁 锦州 121001)

层级管理在内科病房中的应用分析

陈雅凤

(辽宁省锦州市第二医院内科,辽宁 锦州 121001)

目的 探讨层级管理模式在内科病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在我院内科病房中实施层级管理护理模式,并与实施层级管理模式前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内科病房的管理效果进行对比。结果 层级护理管理模式实施后,护士在健康知识普及、病房管理、护理文书书写以及护理操作等方面的评分显著提高(P<0.05),而患者对于护理人员的满意率也明显提高(P<0.05)。结论 实施层级管理模式后,护理服务程序更加规范化,有效的提高了护理工作人员的服务水平和患者的满意程度,值得临床推广。

层级管理;内科病房;应用

社会水平不断发展,我国人群健康质量的要求逐步提升,护理人员的职能范围也在不断扩宽,工作量也在逐渐提升,但是在此情况下,护理人员无论在数目还是其护理水平上都较为缺乏,怎样有效的提高护理质量,满足患者不断提升的护理需求,是现阶段护理管理尚待完善的问题[1]。由于护理内涵的逐渐拓展,以往的护理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医院的发展,因此,寻求一种新型、更加科学的工作方法,是护理人员需要面对的一项新课题。层级管理模式是指在组织架构和具体工作内容上通过各个层级的责任护士构成小组,对一组患者进行整体护理;确保患者在完整的住院期间能够获得某一组护士的优质护理[2]。我科自2013年5月开始采取层级管理护理模式,与与实施层级管理模式前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内科病房的管理效果进行对比,按照本科临床护理的相关要求,将该模式实践倒到优质护理服务中,按照一整套护理标准和行为规范的要求,获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我院内科病房床位数为36~46张,床位与护理人员之比为1∶(0.44~0.35),护理人员16名,大专以上学历占87%。

1.2 方法

1.2.1 传统的管理方法: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采取常规的护理管理模式,即全科有一个质控护士,早班1人,治疗班1人,临床班1人,电脑班1人,副班1个,主班1人,夜班 2 人。早班和治疗班分别负责上午和下午的医嘱处理和药物配备布置,电脑班负责医嘱的录入和核对,质控护士和护士长每天做好护理质控和疑难工作分配管理,主班负责患者的治疗、文书书写、知识宣讲,治疗班协助主班进行护理,临床班负责患者日常基础护理需求,质控人员较为固定,由科室里资历高,责任心强的护士担当。

1.2.2 层级管理模式:①构建层级管理体系:按照责任护士的能力、资历,分为责任组长、责任护士、助理护士3个层级。组长应当有8年以上临床护理经验,责任护士应当有5~8年临床护理经验。采取责任组长全方位负责,层级管理的模式,对工作职务和责任进行明确地安排,将具体工作内容落实到每一名护士。组长应当具有熟练的专业操作技能,能够从容处理患者的突发疾病情况并及时组织好相关抢救措施,并在各方面组织和督促余下两级护士进行护理工作;责任护士应当能够独立完成任务;助理护士应当能够完成间接护理工作,并配合上两级护士进行护理工作。②新制订岗位职责:按照责任组长和护士的特点搭配进行分组。每位组长与改组的责任护士对所管辖的患者负责,并设计并实施改组患者这个住院期间的护理计划(包含知识宣讲、治疗、常规护理等),助理护士负责操作该组患者的基础护理。护士长进行全方面的指导,组长主要关注急危重症、抢救患者的具体护理、质控下两级护士的工作完成情况。组长每天按时组织本组护士对所管辖患者实施护理查房工作,主要包括进行特殊检查患者、压疮评分异常的患者、未获得明确诊断或护理效果不佳的患者、具有潜在危险事件(如摔倒、坠床、自杀等)的患者,做好护理带教工作。③排班制度:实施弹性排班模式,协调好护理人员的工作时间。除责任组长以外,其余护理人员按照弹性排班模式进行工作。组长之间进行轮换,确保在假日及夜间工作期间有组长当班。对其余护理人员的工作时间进行合理排班,按照具体工作量对有关人员的数量进行分配,采取12 h不间断工作制度,防止交接班期间出现失误。人员分配要保证连续和稳定,确保护理工作能够顺利进行。④实施考核:护理人员严格遵照优质护理服务标准对患者进行整个住院期间的优质护理服务。管理部门与科室之间建立并落实基础护理的责任制,按层级制定各级管理人员和护士的考核标准,根据标准、工作内容、岗位职务,将日常检查与季度考核相结合,并将二者结果作为绩效考核的根据,同时每月随机在病房中调查患者满意度,不同层级和相同层级之间的护士相互之间进行满意度评分,并将结果计入绩效考核中。每3个月评选出一名“优质服务之星”等对护理工作进行激励。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的对比卡方检验。计量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层级管理模式实施后,护士在健康知识普及、病房管理、护理文书书写以及护理操作等专业操作技能与知识方面的评分由实施前的(81.33±6.32)、(83.19±4.26)、(84.51±5.13)、(86.47± 6.11)提升至实施后的(92.41±7.31)、(97.42±5.14)、(93.49± 4.98)、(97.92±6.27)。而患者对于护理人员的满意率也有实施前的(81.45%)提升至(98.92%)。

相比于层级管理模式应用前,实施后内科病房的护理工作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具体说来,该护理管理模式实施后我院内科病房管理、院内感染、操作技能及并发症的出现率均获得显著的改善,另外,模式应用后健康知识的普及、护理工作人员护理文书的书写等护理水平及患者满意度与实施前相比效果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目前,社会发展传统的医学模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我国人群的健康观念逐渐强化,患者对护理质量提过多方面、多样化以及针对化的要求,这对医院的经营模式也提出了挑战,相应的,医院也在向迅速地向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模式转变[3]。护理工作范围逐渐拓宽和细节化,相关人员的数目和质量都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怎样合理安排有限的护士,调节好护理团队的组织架构,以满足不同疾病及不同患者的需求,使护理水平不断提高,成为如今各医院管理层探讨的热点问题[4]。

在本次护理层级管理模式应用中发现,改善护理模式后,相关护理人员在知识普及、技能操作水平、病区管理、并发症预防控制等工作内容上护理效果显著提高,这也直接提高了患者对护理服务内容的满意程度,提升了医院管理水平。采用该种护理模式,先将工作内内容逐步深入到细节进行管理,然后对相关护理员的工作水平与职业技能水平来分配岗位,这种系统化的的责任分配制度是根据医院实际的护理水平的情况对工作内容进行改善,这种模式不仅科学且在临床上切实可行,促进护理工作内容的完善与服务水平的提高,获得了较满意的效果。层级管理弥补了以往较难的技术操作以及知识宣讲内容给新护士的压力和畏惧困难的心理,提升了了护理工作水平与质量。该种管理模式落实后,在年轻护理不熟悉任务的情况下,有责任人员进行带教,或在工作出现困难时,有资历较深的护士协助进行处理,使整个临床工作工作有序、忙而不乱。例如对于有尿床情况的患者,过去责任护士的主要工作内容仅为替患者更替床单以及清洁皮肤,或是给予患者留置尿管。更换护理模式后,在责任组长的带教下,能够对患者尿床的原因进行分析,采取密闭式接尿器接尿;男性患者还可以采用自制尿套接尿,并锻炼患者排尿能力,从而避免导尿给患者造成的不便。

在本次研究中,总结发现,应用层级护理管理模式不但具有人性化的特点,并且根据护理服务对象,即患者需求来建立护理工作程序及重点,在这种护理模式应中应当切实将满足患者的需要与提升护理服务水平结合,这种针对性的、系统化的工作模式应用在实际护理过程中方能做到“以人为本”,提升整个医疗体统的护理水平。

[1] 刘映兰,潘水娇.层级责任模式在内科病房护理管理中的探讨[J].中外医学研究,2013,12(3):70.

[2] 王颖真.医护一体全程分层级管理工作模式在神经内科病房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22(20):129-130.

[3] 李平,牟善芳,刘淑娟,等.不同层级护士中医护理模式执行力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13,13(2):84-86.

[4] 宦小芳,刘文静.护士岗位管理对病房护理质量的作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14(7):1841-1843.

R473.5

C

1671-8194(2016)34-0293-02

猜你喜欢

层级护士护理人员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科室层级护理质量控制网的实施与探讨
浅谈护理人员的压力来源及管理策略
军工企业不同层级知识管理研究实践
基于军事力量层级划分的军力对比评估
职务职级并行后,科员可以努力到哪个层级
浅谈影响外科护理人员身心健康的因素及解决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