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个性化护理干预对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

2016-01-29曾晓明胡芳芳胡静珊

中国医药指南 2016年34期
关键词:脑血管病脑血管缺血性

曾晓明 胡芳芳 胡静珊

(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广东 广州 510317)

个性化护理干预对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

曾晓明 胡芳芳 胡静珊

(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广东 广州 510317)

目的 探索个性化护理干预对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患者术后康复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的120例缺血性脑血管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60例患者,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个性化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后的并发症发生率、再发脑梗死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缺血性脑血管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再发脑梗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 个性化护理干预对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患者效果显著,其可有效促进患者的术后康复。

个性化护理干预;缺血性脑血管;术后康复

缺血性脑血管具有病死率高、病残率高等特点,近年来,介入治疗术已广泛利用于治疗缺血性脑血管患者,其是最为有效、快捷的治疗方式,虽然其效果显著,但在患者围手术期间行使正确的护理方式,能有效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1]。本文旨在探索个性化护理干预对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患者术后康复的临床意义,具体的内容可见下文描述。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的对象为我院的120例缺血性脑血管患者,收治时间在2011年3月至2015年3月,并对所有入选的患者采取计算机随机分组方式,分别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观察组:35例为男性患者,25例为女性患者,年龄41~80岁,平均年龄为(63.75±3.62)岁。对照组:36例为男性患者,24例为女性患者,年龄40~81岁,平均年龄为(64.08±2.83)岁。观察组缺血性脑血管患者和对照组缺血性脑血管患者相比各项资料差异不明显(P>0.05),其对比。

1.2 方法:对照组护理方式:采用常规护理方式,确认患者需进行手术治疗时,术前可为患者做好备皮工作,告知患者术前禁水禁食时间,术后测量患者生命体征,术后6 h伤口加压盐袋,每日检查敷料情况,以及排尿情况和血压变化,若出现异常情况,及时通知医师。观察组护理方式: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个性化护理干预,其中包括:

1.2.1 术前护理干预:①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给予不同的护理方式,对于紧张、焦虑患者,给予患者心理护理,缓解患者的负面情绪,为患者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并告知患者积极配合治疗的重要性,给予患者多方面的关心以及爱护,让患者感觉到亲切感以及安全感,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且根据患者的病情、潜在的护理问题,从而制定出不同的科学护理措施。②术前为患者做好各项检查,包括凝血四项、生化检查等,为患者讲解术前、术中注意事项,且告知患者手术设备以及医师技术水平,缓解患者的恐惧感,提高其对手术的自信心,同时训练患者床上排便功能,防止术后发生尿潴留现象。

1.2.2 术中护理干预:在患者进入手术室前,将室内温度调节至合适温度,给予患者舒适的手术环境,缓解患者紧张感,在手术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若出现异常情况,及时告知手术医师,且立即给予处理,在不影响手术进展的条件下,可适当的调整患者的体位。

1.2.3 术后护理干预:①患者从手术室进入病房后,立即给予患者生命体征、心电图、体温、血氧饱和度等常规检查,术后6 h内去枕平卧位,若无异常情况,6 h后便可换为患者舒适体位。由患者的责任护士每日为患者进行1~2 h的肢体按摩和背部按摩,指导患者健康饮食,告知患者应当食用易消化、营养丰富食物,禁止食用牛奶、豆浆等胀气食物,防止发生腹胀现象,且针对患者的负面情绪,缓解其负面情绪。②术后1 h内,每隔15 min监测一次患者生命体征,若监测结果异常,可隔2 h监测一次患者生命体征。③密切观察患者切口敷料是否干燥,有无渗血、渗液现象。

1.3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缺血性脑血管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再发脑梗死发生率,并进行对比。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22.0软件,使用统计学的处理。并发症发生率、再发脑梗死发生率用(%)表示,平均年龄采用t检验,以(P<0.05),代表观察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之间对比并发症发生率、再发脑梗死发生率存在着明显差异,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两组缺血性脑血管患者经不同护理后表明,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再发脑梗死发生率分别为1.67%及0.00%,显著优于对照组11.67%及8.33%,统计学具有意义(P<0.05)。

3 讨 论

虽然脑血管介入术效果显著,但其存在一定的风险,若不及时护理,可导致患者出现较多的并发症,从而影响患者的术后康复[2]。由于患者支架置入位置的不同,并发症也有所不同,但有研究表明,对患者行使针对性护理方式,可有效降低其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其生活质量,而常规护理方式较为陈旧,缺乏一定的针对性和系统性[3]。

而我院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了个性化护理干预,其主要优势为:①通过对患者行使针对性护理,可有效缓解患者的负面情绪,提高患者对治疗的自信心,且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制定出专属的护理方案,从而可使护理人员能及时的发现患者的病情变化,促进患者的康复[4];②对患者进行疾病相关知识的宣教,可有效增加患者知识掌握度,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意识,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5];③在对患者进行健康指导和疾病宣教时,其需护理人员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所以在无形中,还可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其可有利于患者的术后恢复[6];6个性化护理干预诠释了术前充分准备,术后针对性、计划性、个性化的优势,且可有效提高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率[7]。

通过本次临床试验发现,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的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个性化护理干预,两组护理效果对比,观察组缺血性脑血管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再发脑梗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缺血性脑血管患者,统计学具有意义(P<0.05)。

总而言之,采用个性化护理干预对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患者效果确切,其可有效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促进患者的术后康复,所以其护理方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1] 徐玉龙,管建国,宗桂荣,等.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综合征患者血清IMA及sVAP-1水平的变化及其相关性[J].山东医药,2014,54(41):30-31.

[2] 谭芊芊,周金细,黄雪芳,等.临床护理路径在缺血性脑血管介入治疗中的效果评价[J].右江医学,2014,42(6):693-696.

[3] 汪皇琴.护理干预对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疗效观察及临床分析[J].医学信息(下旬刊),2013,26(8):453.

[4] 郭小玲,刘继民,顾平,等.缺血性脑血管病全脑血管造影及介入治疗的临床观察和护理[J].中国基层医药,2013,20(24):3830-3832.

[5] 曾嵘.延续护理对脑血管意外康复期病人的影响[J].护理研究, 2013,27(3):247-248.

[6] 吴玉英.护理干预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服药依从性和生理指标变化的影响[J].中国基层医药,2013,20(1):149-151.

[7] 张燕.2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患者的护理[J].天津护理, 2015,23(3):249-250.

R473.74

B

1671-8194(2016)34-0191-02

猜你喜欢

脑血管病脑血管缺血性
基于“乙癸同源”理论辨治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
脑血管造影中实施改良规范化住院医师培训的临床意义
杜蛭丸对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疗效观察
针灸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应用
第17次中国脑血管病大会2017’通知
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的中蒙医康复治疗
脑血管病与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相关性分析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观察与护理
彩超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颈部动脉血管病变的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