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缝隙护理管理在提高急诊科急危重症患者转运满意度中的应用

2016-01-29

中国医药指南 2016年34期
关键词:缝隙急诊科次数

魏 丹

(辽宁省本溪市中心医院,辽宁 本溪 117000)

无缝隙护理管理在提高急诊科急危重症患者转运满意度中的应用

魏 丹

(辽宁省本溪市中心医院,辽宁 本溪 117000)

目的 探讨无缝隙护理管理于急诊科急危重症患者转运过程中的实际应用效果。方法 本次研究中,择取我院在2013年5月至2014年6月接诊的120例急诊科危重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作为管理模式前组,与此同时将于2014年7月至2015年8月我院诊治的120例患者为实施后组,在患者转运过程中,对其实施无缝隙管理,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两组患者转运过程中的交接情况。结果 实施后组护理满意度评分为(94.2±1.7)分,实施前组护理满意度评分为(81.1±2.3)分,前者相较于后者具有显著优势,且实施后组在危急诊漏交次数、电话询问次数等方面明显优于实施前组,满足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 针对急诊科急危重症患者来说,在其转运过程中施以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效果显著,从最大程度上减少差错次数,同时为实施抢救给予充分的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无缝隙护理管理;急诊科;急危重症患者;转运;护理满意度

伴随社会发展速度的日益加快,大众对于医疗护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针对急诊科危急重症患者的护理关注度逐步提升,这对护理人员的综合能力及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针对急诊科室而言,抢救患者需要争分夺秒,一点细微的差错将会直接导致患者的死亡[1]。近些年来,无缝隙护理管理在急诊科危急重症患者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取得了相对较好的临床应用效果,本文主要论述了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于临床中应用效果,具体措施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中,择取我院在2013年5月至2014年6月接诊的120例急诊科危重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作为管理模式前组。原发病症为:脑出血30例,脑梗死45例,血气胸15例,颈椎骨质20例,有机农药中毒10例;与此同时将于2014年7月至2015年8月我院诊治的

120例患者为实施后组。原发病为:急性脑出血50例,大型手术后患者40例,脑梗死30例,在患者转运过程中,对其实施无缝隙管理。

1.2 护理方法:组建无缝隙护理管理小组,组长由经验丰富的护士长担任,选取日常工作中表现较为优异的护理人员为小组组员,最好选择年轻且能力较强的护理人员,这样才能更好的接受新知识培训,具有极强应变能力;邀请相关专家对小组成员实施全面培训,使其熟悉及掌握无缝隙管理模式的相关内容,比如原则、方法以及因果等;在急诊科全面落实无缝隙管理,通过多种方式将这种理念在科室中传播,更新管理理念,实施分层培训;针对危急重症患者转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给予相应的解决方案,在转运过程中,对患者实施全面的评估,如生命体征、用药情况以及安全隐患等,准备转运设备,如多功能监护仪、氧气瓶等,选择经验丰富护理人员,这样能够有效应对转运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此外还需注意规范交接内容,合理安排护理人员[2]。

1.3 观察方法: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两组患者转运过程中交接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本次研究中,针对数据分析及处理部分,选取全新的统计学软件SPSS19.0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平均数(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患者护理满意度评分:通过实验研究显示,实施前组(120例)护理满意度总评分为(81.1±2.3),而实施后组(120例)护理满意度总分为(94.2±1.7),两组对比t值为50.1747,P值为0.0000,满足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

2.2 患者转运交接情况分析:患者在转运交接过程中,实施前组(120例)电话询问次数为15例,而实施后组(120例)电话询问次数为4例,两组对比卡方值为6.9159,P值为0.0085;实施前组(120例)责任推诿次数为10例,实施后组(120例)责任推诿次数为3例,两组对比卡方值为3.9851,P值为0.0459;实施前组(120例)危急值漏交次数为7例,实施后组(120例)危急值漏交次数为1例,两组对比卡方值为4.6552,P值为0.0310,上述几种交接情况对比实施后组明显优于实施前组,均满足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 论

近年来,伴随医疗技术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大众对于医疗服务给予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针对急诊科急危重症护理关注度极高。针对急诊科护理工作而言,任务繁重危急,连一点点细微差错纰漏都不能出现,否则将会直接导致患者的死亡,因而多年以来很多学者致力于研究急诊科护理措施,以便患者在交接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护理,为患者抢救争取有效时间,确保交接工作顺利,保障患者生命不会受到威胁[3]。经过实验研究表明,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在急诊科危急重症患者转运过程中获得了相对较好的实施效果,所谓无缝隙护理,主要是抓住科学管理理念,将其作为理论指导,然后借助创新机制,科学分配人力资源,并不断完善业务流程,促使患者在转运交接过程中各项工作能够有效衔接,确保信息连贯性,是一种相对科学的管理模式,建议在今后的临床护理中积极扩大应用范围。

本次研究中,对实施后组施以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取得了相对较好的临床效果,实施后组护理满意度评分为(94.2±1.7)分,而实施前组护理满意度评分为(81.1±2.3)分前者相较于后者具有显著优势,满足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患者在转运交接过程中实施无缝隙护理管理之后,电话询问次数、责任推诿次数以及危急值漏交次数明显降低,相较于实施前组具有显著优势。由此可以看出,无缝隙管理模式在急诊室危急重症患者转运过程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可以有效改善患者在转运过程中出现的不良状况,为患者抢救赢得宝贵的时间。无缝隙管理模式主要是对护理人员进行全面的培训,使其掌握实际工作中所需的能力及素质,避免患者在护理过程中出现差错以及纰漏,耽误患者最佳治疗时机[4]。本文研究中通过数据分析获取到比较可靠的研究成果,且这一研究成果与顾琴、张红、黄华[5]等人所著一书中的观点基本保持一致,这说明本次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建议推广应用。

综上所述,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在急诊科危急重症患者转运过程中得到了极为广泛的应用,并且获得了相对较好的应用效果,护理人员能够有效的分配自己的工作,为患者抢救给予有利的时间,并且极大的提升患者护理满意度,因此建议在之后的急诊科临床护理中大力推广这一方案。

[1] 苏琴,顾琴,黄华.无缝隙护理管理在提高急诊科急危重症患者转运满意度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3,21(19):139-141.

[2] 董建兰,居伟.急诊-ICU患者转运交接中无缝隙护理管理实施的有效性分析[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4,36(15):162-164.

[3] 管穗丽,谢凤如,谭杰.无缝隙护理模式在急诊科护理中综合应用[J].临床医学工程,2015,3(22):363-364.

[4] 魏兰.急诊科急危重症患者转运交接过程中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的有效性分析[J].齐鲁护理杂志,2015,20(21):18-20.

[5] 顾琴,张红,黄华,等.无缝隙护理管理在急诊-ICU患者转运交接中的应用[J].中国护理管理,2013,4(13):109-110.

R473.5

B

1671-8194(2016)34-0184-02

猜你喜欢

缝隙急诊科次数
精益A3管理工具在提高STEMI患者绕行急诊科直达导管室的应用与探讨
急诊科护士分层培训的实践与探索
2020年,我国汽车召回次数同比减少10.8%,召回数量同比增长3.9%
急诊科抢救脑出血患者的护理应用
雨的缝隙
俄罗斯是全球阅兵次数最多的国家吗?
空中翱翔
基于切削次数的FANUC刀具寿命管理
探索性作战仿真实验重复次数控制研究
一种带宽展宽的毫米波波导缝隙阵列单脉冲天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