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讨侵袭性垂体腺瘤磁共振影像和生物学标记的临床研究

2016-01-29孙付喜

中国医药指南 2016年34期
关键词:垂体瘤垂体腺瘤

孙付喜

(河南省许昌市鄢陵县人民医院磁共振室,河南 许昌 461200)

探讨侵袭性垂体腺瘤磁共振影像和生物学标记的临床研究

孙付喜

(河南省许昌市鄢陵县人民医院磁共振室,河南 许昌 461200)

目的 分析应用磁共振影像和生物学标记对侵袭性垂体腺瘤的临床研究。方法 选择我院2012年4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38例垂体腺瘤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应用磁共振成像对患者进行检查,并对组织标本实施免疫组织化学检验。结果 38例患者中,通过磁共振成像预测海绵窦侵袭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分别为60%与84%,阳性预测值与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3%与65%;通过生物学标记对侵袭性垂体腺瘤微血管密度等数据进行分析,其中微血管密度(MVD)表达、Ki-67标记指数表达、基质金属蛋白酶表达等均高于非侵袭垂体腺瘤等表达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者的癌基因bcl-2以及原癌基因e-myc表达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磁共振成像对于侵袭性垂体瘤进行检验具有较好的价值,能够为医师的诊断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较为准确的临床依据。

垂体腺瘤;磁共振成像;生物学标记;临床结果

侵袭性垂体腺瘤的特征为腺瘤向海绵窦、蝶窦、鞍上等组织结构浸润生长,其诊断标准目前没有完全统一[1]。尽管侵袭性垂体腺瘤的手术治疗技术发展较为完善,但是腺瘤的全切率却并不高,其原因为肿瘤多向生长对正常组织造成的损伤,难以完全根除。对侵袭性垂体瘤进行早期的诊断分析对于手术治疗及术后综合治疗具有较大的影响,早期诊断的主要依据为磁共振成像(MRI),MRI可以通过多方位的扫描掌握垂体瘤的生长情况及与组织之间的关系,对于制定手术方案、预测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应用磁共振成像以及生物学标记检验分析38例患者细胞增殖活性、基质金属蛋白酶以及抗凋亡蛋白表达和侵袭性之间的关系,现总结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2年4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38例垂体腺瘤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通过病理组织学诊断,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病理特征,包括有:甲状腺刺激素、催乳素、促身上腺皮质激素、生长激素、卵泡刺激素以及黄体生成素。38例中有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17例;年龄最小的为15岁,最大的为55岁,平均年龄(35.24±8.72)岁。其中26例患者经眶额入路行肿瘤切除手术,其余2例患者则经蝶入路。

1.2 方法:对全部38例患者进行头颅磁共振扫描,通过平扫与增强扫描获得患者的前后冠状位与矢状位影像,平均肿瘤直径为(37.89± 11.06)mm。根据放射学分级标准,以蝶鞍终端磁共振平面作为参考依据,根据颈内动脉中海绵窦、窦上流控影响之间的不同切线进行分级:0级为正常;3~4级为磁共振提示海绵窦侵袭;4级则是颈内动脉完全被包绕。海绵窦内壁完整,但是没有发生颜色和密度的变化不作为侵袭研究。

对患者的肿瘤组织进行固定,应用浓度为4%的福尔马林处理之后进行石蜡包埋,连续切片的厚度为5 μm,对组织中的Ki-67、F8、VEGF、e-myc以及bcl-2等指标应用链酶抗生物素蛋白-生物素-过氧化物酶符合法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进行染色处理[2],相邻的组织切片之间则应用苏木素进行染色。

在高倍显微镜下对组织进行观察,3个以上的视野中细胞核技术查过500个,对Ki-67与e-myc标记指数进行计算,排除其中的红细胞和血管细胞;应用积分法对其他指标的表达程度进行分析评价:如阳性染色深度:未见染色计0、1为轻度染色、2表示中度染色、深度染色则为3;阳性细胞百分比:0为未见染色;染色程度不超过25%的为1;染色程度在25%~50%为2;染色程度杂50%以上则计为3。

1.3 统计学分析:本研究的数据统计通过SPSS17.0软件进行处理,比较采用t值检验,以P<0.05作为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

2 结 果

基于放射学等级,本组中38例患者中有12例通过磁共振成像发现至少有一侧的海绵窦侵袭,满足3级以上磁共振标准,而对38例患者行手术治疗发现有20例探测到至少有一侧海绵窦侵袭,其中有4例患者的双侧海绵窦侵袭,所有患者的侵袭垂体腺瘤都没有全切,应用磁共振成像预测得到患者海绵窦侵袭的敏感性为60%、特异性为84%、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封闭为83%与65%;而通过F8抗原对患者的微血管密度进行评估,发现侵袭性垂体瘤患者的MVD显著高于非侵袭性患者,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样的结果在患者的Ki-67、MMP-9以及VEGF等指标的表达中也存在;但是侵袭性垂体腺瘤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患者的e-myc以及bcl-2的标记指数之间的差异较小,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另有1例侵袭性垂体腺瘤患者通过增强磁共振呈现扫描发现双侧海绵窦均发生侵袭,且VEGF表达出强烈的胞质染色。

3 讨 论

垂体腺瘤是鞍区非常多见的肿瘤,根据患者的预后情况可以分为垂体瘤、侵袭性垂体瘤以及垂体癌[3],在所有垂体肿瘤中侵袭性垂体瘤占到5%左右,而垂体癌的发生率只有0.2%。但是受到医学技术的影响,对于侵袭性垂体腺瘤的诊断标准还未完全统一,不同的诊断方式的依据也各不一样,所以侵袭性垂体瘤的概念也非常多元。应用磁共振成像是诊断垂体瘤非常重要的手段,不同的病情有着不一样的磁共振成像特征,其中最为常见的鞍上侵袭性垂体瘤,应用磁共振扫描发现MRI信号强度和脑灰质相似,肿瘤向着鞍上生长,由于受到鞍隔的阻挡会呈现葫芦状,也是临床诊断中非常关键的“束腰征”[4];另外海绵窦侵袭性垂体瘤也较为多见,海绵窦是指中颅凹两层硬脑膜形成的膜窦,通过磁共振冠状面T1WI成像可以发现,患者的海绵窦间隙呈现出稍低的信号,颈内动脉海绵窦段无信号影,患者的脑神经则表现为不规则的稍高的信号。一般情况下,侵袭性垂体瘤会向后侧方发展和延伸指导海绵窦,但是受到生理特性的影响,应用磁共振也不能够很好的显示出来,只有在手术期间进行观察以确定是否出现侵袭。

在本文研究中,术前应用MRI对垂体腺瘤患者进行检查得到的敏感性、特异性均较高,能够为手术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良好的依据,但是需要非增强与增强的冠状面扫描才能够得到质量较高的结果,且由于分级系统的影响,难以进一步开率腺瘤海绵窦与鞍隔侵袭的情况。研究提示患者的MVD、Ki-67、MMP-9以及VEGF等指标的表达与垂体瘤的侵袭性之间有着相关性,提示我们肿瘤血管生成的活跃型越高,其侵袭性也就越强,肿瘤生长的速度越高,其侵袭性同样更强。指标中MMP-9是一种胶原酶,分析其与肿瘤侵袭性之间的关系在于基底膜的破坏会造成胶原降解[5],从而指标发生变化;而nm23结构的变化会导致一直功能失常,NM23与侵袭性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潜在的基因活动造成肿瘤侵袭表现性相关。总之,磁共振呈现以及生物学标记对于侵袭性垂体腺瘤的的诊断具有较好的判断意义,能够为医师的治疗提供可靠的资料,在未来将进一步将磁共振成像、生物学标记与病理学、显微神经外科等结合起来,从而更加深入的研究垂体腺瘤的病理发展过程。

[1] 李莹,左敏,周阳泱,等.垂体大腺瘤侵袭性生长的MRI及病理评价[J].放射学实践,2008,23(1):6-9.

[2] 李明利,张建,刘洋,等.垂体大腺瘤经蝶术后鞍区磁共振影像学表现[J].协和医学杂志,2011,2(3):222-226.

[3] 位振清,王任直,姚勇,等.磁共振成像、术中探查和病理在侵袭性垂体腺瘤诊断中的作用[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4,30(10):1019-1022.

[4] 涂燕君,陈军,刘昌盛,等.侵袭性垂体腺瘤MRI表现与MMP-9、MMP-14、VEGF表达的相关性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0,31(5):671-675.

[5] 曹磊,王守森,马明,等.海绵窦内侧壁的MRI特征对侵袭性垂体腺瘤的术前评估价值[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2,28(4):350-354.

R736.4

B

1671-8194(2016)34-0132-02

猜你喜欢

垂体瘤垂体腺瘤
肾嗜酸细胞腺瘤与嫌色细胞癌的MDCT表现及鉴别
原发性肉芽肿性垂体炎误诊为垂体腺瘤1例
胸腺瘤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9、基质金属蛋白酶2与垂体瘤卒中及垂体瘤头痛的关系研究
侵袭性垂体腺瘤中lncRNA-mRNA的共表达网络
垂体柄阻断综合征MR检查方法及其表现
后肾腺瘤影像及病理对照分析
鞍区巨大不典型室管膜瘤误诊垂体瘤1例
路雪婧教授补肾养阴法治疗垂体瘤术后视野缺损病案1例
垂体瘤经鼻切除术患者护理路径的应用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