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非遗背景下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发展
——以三都水族马尾绣为例

2016-01-27潘祖畅贵州省三都水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558100

大众文艺 2016年13期
关键词:传习所水族马尾

潘祖畅 (贵州省三都水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558100)

浅析非遗背景下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发展
——以三都水族马尾绣为例

潘祖畅 (贵州省三都水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558100)

三都是全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全国百分之五十以上的水族人居住在这里。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水族人创造了自已独特而多彩的民族文化。 其中马尾绣是流传于三都地区的一种古老而独物的手工制作技艺,传统马尾绣的图案、制作方法、选材用料等,都融合了水族人独特朴素的美学观。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享有“刺绣中的活化石”之称的美誉。如何让这一传统技艺走上“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的良性轨道,民间和政府都积极的探索和大胆的尝试。本文立足田野调查,以水族马尾绣为研究例证,浅析非遗背景下一些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发展。

水族马尾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

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工作重视程度的增加,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渐渐成为文化工作的重中之重。目前,三都县共有“水书习俗”“水族马尾绣”“水族端节”等国家级名录3项、省级名录13项、州级名录14项。三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虽然丰富,但与丰富的资源相比,当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开发和利用还相对滞后。保护与发展一直困扰着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者。如何做好这项工作,使传统技艺得以走上“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的良性轨道。当地民间和政府都积极的探索和大胆的尝试。

一、实行生产性保护,促进传统工艺发展

马尾绣是水族古老而独特的手工技艺,拥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其艺术造型丰富多彩,堪称世界一绝,被誉为中国刺绣的活化石,已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由于现代工业的飞速发展,马尾绣等传统技艺受到严重的冲击,甚至濒临灭绝。能掌握马尾绣这项传统技艺的人数极少,且年事己高。加上现代教育、升学、工作、打工潮的出现,导致年轻女子极少愿意学习马尾绣工艺。

自从马尾绣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三都县尝试对马尾绣进行生产性保护,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开发和利用,成效显著,不但提高了很多水族妇女的家庭经济收入,同时也使这个国家级项目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从自给自足的生活用品转化为文化旅游品以至艺术品后,马尾绣就重新获得了生机。在政府的引导下,马尾绣国家级非物质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宋水仙、韦桃花,潘小艾先后成立了马尾绣制作公司,这几家马尾绣公司的产品进入省内外的旅游商品市场,马尾绣产品的需求量迅猛增长,因此很多水族妇女加入马尾绣的生产行列,据调查,一些手艺好的妇女一个月找四五千元的也不是什么难事。其他手艺一般的妇女,在家除了做一些普通的家务农活,空闲时间就做马尾绣,收入也有两三千元,在三都农村,一个家庭每个月能有这么一笔稳定的收入,也是很了不起的。从事马尾绣生产的农村妇尝到甜头后,很多人不知不觉地加入到马尾绣传承人的行列中来。例如三都县中和镇的庙良村,以前全村掌握马尾绣技艺的妇女不到10人,现在村里许多年轻妇女纷纷主动向老艺人学习,目前村里已有200多名妇女学会这门传统技艺。最近几年村里的妇女很少外出打工,她们有的甚至已完全从农业中脱离出来。马尾绣是精细的手工活,劳动强度并不是很大,妇女们在做马尾绣的同时,还可以孝敬老人、看护孩子,安排家里的事,避免外出打工造成的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的问题,对水族农村家庭的和谐与稳定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加大培训力度,带动传统工艺发展传承

为做好马尾绣传统工艺的保护,在马尾绣中心流传地三洞乡、中和镇两地,并以之为中心辐射周围水族聚居区,大力开展“水族马尾绣”项目培训,引导群众实行生产性保护,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的新模式和新路子,培育更多的传承人,提高她们的技艺,促进项目的发展。从2008年至今,在三都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部门的努力下,分批培训水族妇女达两千多人。培训的指导方向是:民族工艺传承为主,生产性保护为辅;培训方法是采取汉、水双语教学,以集中面授和现场制作的形式进行授课;培训内容是从水族文化背景、商品意识、绘图、色彩搭配、制作工艺技巧等方面,来提高水族妇女马尾绣技能水平,先后开展初级班、中级班和高级班的培训。通过几年来的培训,马尾绣制作队伍不断壮大,很多妇女重新拿起了绣针,全县马尾绣制作水平普遍提升,生产能力也逐步加大,水族马尾绣生产制作基地规模初具。并逐渐形成民族文化支柱产业。

三、以传习所、传承基地与协会为组织,培训非遗产业化生产,助推民族文化产业发展

1.建立马尾绣传习所和马尾绣协会

在加大培训力度的同时,县里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群众发展马尾绣产业,引导群众在马尾绣的主要流传地成立协会、建立马尾绣传习所,并在全县挂牌了四个马尾绣传习所,以之为组织带动群众发展生产并进行技术指导,马尾绣传承人聚在一起生产制作,可以相互学习还能交流提高,促进了项目的传承。传习所选举有组织能力技艺好的传承人负责组织生产,并负责联系销售,把马尾绣从零散的生产和销售变成,有组织有生产能力的产业化生产的马尾绣传承制作基地,比起零散的散户,这种协会或是基地更容易让群众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

2.支持办企业

三都县委政府还支持成立了一批以马尾绣、水书、水歌、水族服饰等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开发主体带动其他民族文化产品的民族文化开发公司,如“凤之羽民族文化公司”“桃花马尾绣制作公司”等集研究、推广、宣传、发展、销售为一体,一手抓产品研发、一手抓市场的公司。公司以传习所和基地为依托,整合农村传承人资源,把马尾绣等优秀的非遗项目从原先自给自足生活用品的层面上提升到旅游产品和艺术品的高度。公司形式的运作,融入了设计理念结合商品特质,将现代时尚元素与市场传统民族技艺完美的结合起来,开发既有现代美感又具民族文化特色的产品,将资源转化为经济。实现阶梯式的生产结构模式,使之产业化。

3.积极鼓励传承人建设陈列馆

鼓励传承人,吸引各种民间资金,以各种方式开办非遗陈列馆,如马尾绣传承人潘小艾在马尾绣的发源地,三洞乡板告村建立了“水族马尾绣家庭博物馆”;传承人宋水仙的马尾绣家庭博物馆;这些陈列馆不但成为马尾绣的宣传平台,也给该项传统技艺的保护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总之,在坚持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放在首位的前提下,注重对非物质遗产的科学开发、合理利用;在确保精髓要旨、核心技艺、真实流程的前提下,顺应社会发展、满足民众需求,对有条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推行生产性保护,从而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做得遗产价值和经济价值的统一,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最终让这一传统技艺走上“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的良性轨道。

猜你喜欢

传习所水族马尾
水族敬酒歌
打造活力满满的马尾
论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的必要性
上帝的水族馆
加强哈尔滨市双城区非遗工作的几点建议
长春师范传习所
长春府“师范传习所”
扎马尾
可爱“丸”法
水族经典及其思想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