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闽东地区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对策思考

2016-01-27福建省宁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352000

大众文艺 2016年13期
关键词:闽东村落文化遗产

张 媛 (福建省宁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352000)

浅谈闽东地区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对策思考

张 媛 (福建省宁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352000)

以闽东地区传统村落为调研对象并对其历史变迁及现状作出客观描述,阐述闽东传统村落面临的问题,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以一切为了“人”为目的,实现动态和生态意义上发展与文化传承,守住乡愁。

闽东;传统村落;保护对策

2012年12月,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关于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的指导意见》,从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对“传统村落”进行了界定,是拥有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的村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社会的迅速发展,城镇化的迅猛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传统村落快速消亡,千村一面、万村一貌的“特色危机”已成为共性问题。如何更好科学地保护利用传统村落已经成为时代的要求、历史的使命,就此,笔者拟结合闽东地区的传统村落资源,浅抒拙见。

一、闽东地区传统村落现状

狭义的闽东是福建省宁德市的俗称,位于福建省东北部,历史悠久,早在新、旧石器时代之交,已有人类在此活动,是全国最大的畲族聚居地。古往今来,勤劳、锐意进取的闽东人,垦荒殖业、构筑家园,创造出特色的区域文化,积淀了闻声遐迩的文化遗存。

1.闽东传统村落数量丰富。该地区传统村落大多始建于明清时期,有的可追溯到南宋时期,分布范围广,乡土气息味十足。目前,宁德共有31个中国传统村落,省级历史文化名镇村28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村9个,数量居全省第一。

2.闽东传统村落的分布特征是依山傍水。由于地形复杂,相对封闭的环境和不便的交通,使各地为数众多、格局相对完整的古村落得以较多地保存下来。中、小型古村落如群星般撒落在山间与河谷地带,一方面是为了生产、生活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古代社会中人们贴近自然,融于自然,追求居住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这一朴素思想的体现。

3.闽东传统村落中具有特色文化的底蕴。如涉台文化,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屏南漈下村,村民都姓甘,于明正统二年(1437年)迁至漈下,传九代而有甘国宝。甘国宝以武进士出身,官至福建陆路提督,曾两任台湾挂印总兵,为台湾的建设、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漈下村中留有大量甘国宝早年生活、习武的史迹与故事传说,是福建省涉台文化村落的重要代表。

4.闽东传统村落中的古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既保持中轴对称、院落组合、木构承重体系等传统民居建筑的共同特征,又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现存的古建筑,年代可追溯到明、清时期,有规模宏大的古民居群,如翠郊古民居、凤岐吴氏大宅等;有依山傍水的古廊桥;有坐落在山坳林间、点缀在幽谷溪畔的塔幢楼阁;还有承载着儒释道文化的学堂、祖厅宗祠、道观寺庙;更有融合畲族文化内涵的畲族建筑,营建出宜居宜业的生存空间,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

二、闽东传统村落面临的挑战

传统民居是适应当地气候及其它自然条件的综合产物,它的生成和发展,是人们长期适应自然环境的结果。然而,随着农民对现代生活方式和品质的合理追求,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传统村落不断遭受“建设性、开发性、旅游性”的破坏,近年来传统村落大量消失。相关机构的调查数据表明,在2000年时,我国还拥有360万个自然村,到了2010年,已减少到270万个,7年间消失了约90万个村庄。2012年全国传统村落调查汇总的数字表明:我国现存村落缩减为230万个,村落消亡迅猛势头不可阻挡。

闽东传统村落由于保护规划起步较晚,必然面临的严峻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追求城镇化,造成的拆旧建新现象,在原址上倒水泥钢筋混砖结构建筑群,与传统古村落不和谐;2.由于交通重心的偏离,原有的传统村落渐渐地失去了地理上的优势,使之置于深山僻壤之中,同时也失去了住宅功用,被主人遗弃,处于“自然状态”;3.当下乡村旅游开发的形成对历史文化名村镇提出挑战,“过度”商业化行为,严重破坏了传统村落的风貌;4.传统村落文化是单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存活之根本。

三、闽东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应“以人为本”,共守乡愁

闽东地区的传统村落保护是在政府主导的促进区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文化建设,整合以往各类保护工程的资源,尤其是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已有保护成果。

1.整体保护原则。闽东传统村落,应保护原有村落格局,借鉴历史名镇名村划定保护区的方式,按照文化遗产分布及村民的生活圈,将村落划分为不同层次的保护区,如将村落划分为保护区、环境协调区和建设控制区。便可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地实施保护。

2.要将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相结合。整合村落中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修复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传统建筑),再将选择合适的传统建筑作为固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演、展示场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为出发点,进而实现区域传统文化的复兴和传承。如霍童镇建设的“霍童线狮”展示馆;重视传统村落民俗文化,如祭祀、迎神等;建立“资料中心”,不仅收集、展示有关村落的发展历程、文化习俗等历史资料,还要不断记录村落中当下发生的重要变化和事件,如每年重要的民俗活动等。

3.保护与利用并重,注重传承发展的建设模式。在第一产业逐渐衰落、第二产业欠发达的闽东地区,要实现传统村落的复兴和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发展以乡村旅游为主导的第三产业、优化经济结构是最好的选择。首先,要设置些吸引游客(城市人)的特色项目,如恢复手工弹棉花、打铁、榨油等手工艺作坊;恢复古戏院的演出,整合四平戏、平讲戏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把戏剧资源打造成旅游产品。其次,建设一些旅游配套设施,如公共厕所、停车场、加强村落间的交通联系等,但反对过度的商业旅游开发。再次,要完善旅游业管理机制,处理好村民与村落管理者、旅游公司的关系,引导游客爱护环境和村中的历史遗迹,尊重村民的习俗,不打扰村民的日常生活。

4.保护和发展都是为了人。传统村落产生衍化的两大背景——小农经济和封建制度早已不复存在,传统建筑在许多方面已不适应今天的现实,如何能承载今天村民对幸福生活的渴望呢?必须重新规划、建设新的民居生活区。我们必须尊重村民意愿,真正尊重村民的主体地位,新居民生活区要统一规划,统一用地、民居样式,修建道路,建设供给、排水和供电系统,特别需要建设新的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处理系统,争取项目落地,与新农村建设项目共同实施。还应与村民一起探讨科学合理、因地制宜的方法,发展村里的支柱产业,切实提高村民收入,让村民能够住得安全、住得舒适,享受现代文明所带来的成果。

[1]周秋琦,罗建华,陈扬州编.宁德古建筑[M].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年11月第1版.

[2]徐姗娜,林华锋,钟亮编.宁德历史文化名镇名村[M].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年3月第1版.

[3]汪欣著.传统村落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以徽州传统村落为个案[M].知识产权出版社,2014年6月第1版.

猜你喜欢

闽东村落文化遗产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闽东才女潘玉珂往事
传统木帆船闽东“复活”
油画《村落》
Tough Nut to Crack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闽东古法制糖“老树发新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