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年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急诊溶栓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分析

2016-01-26刘刚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6年11期
关键词:下壁通率经皮

刘刚

老年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急诊溶栓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分析

刘刚

目的 研究老年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急诊溶栓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46例老年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参照组,各23例。参照组患者给予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后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尿激酶后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动脉再通率和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组患者的动脉再通率(73.91%)显著高于参照组(34.7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13.04%)显著低于参照组(39.1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老年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在溶栓后再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效果显著,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老年;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溶栓;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对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致死率,严重威胁老年人的生命安全[1]。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使血小板聚集在破裂的斑块表面形成血栓,造成心肌缺血坏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能打通患者体内的梗死动脉,挽救频临死亡的心肌,对提高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生存率有重要的意义。研究发现[2],老年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急诊先行溶栓,再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治疗效果更好。本研究对治疗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溶栓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4年9月~2015年10月收治的老年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4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参照组,各23例。治疗组男8例、女15例,年龄60~84岁、平均年龄(71.65±3.05)岁;参照组男11例、女12例,年龄61~83岁、平均年龄(72.21±4.35)岁。所有患者均经病理诊断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①患者有肝肾功能不全、心源性休克和严重器质性心脏病不予纳入。②标准缺血性胸痛>30min,服用硝酸甘油后无缓解。③症状发作在12 h以内。④Ⅰ、Ⅲ、aVF 导联同时出现ST-T、Q波动态变化。

1.3 方法 参照组口服150mg阿司匹林(吉林省银河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2026661),1次/d,口服75mg氯吡格雷(乐普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23116),1次/d,再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给予尿激酶150万U,再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患者右股动脉进行穿刺,实施动脉造影。如果患者出现缓慢心律失常,采用保护性临时起搏电极(从股静脉插入),如果患者出现低血压休克,应先维持生命体征。辅助药物采用他汀类药物、硝酸酯类药物、多巴胺和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等。两组患者术后均给予调脂、抗凝和抗血小板等治疗。

1.4 观察指标 分析两组患者动脉再通率和心血管事件(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动脉再通率 治疗组患者动脉再通17例,再通率73.91%;参照组动脉再通8例,再通率34.78%,治疗组动脉再通率显著优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心血管事件 治疗组发生恶性心律失常2例,心力衰竭1例,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13.04%,参照组发生恶性心律失常6例,心力衰竭3例,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39.13%;治疗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心肌梗死是指患者的心肌细胞大量死亡,常伴有持续性胸痛症状,血液供应量大量减少,损害患者的生命安全[3]。采取有效的措施疏通梗死的血管,实施抗血栓治疗,防止出现血凝现象,是治疗心肌梗死患者的重点之一。

老年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常出现心律失常和低血压等并发症,进展迅速,溶栓后再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能降低患者的致残率和致死率,提高患者的生存率。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老年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使患者能得到治疗,避免了治疗盲区。与传统溶栓治疗相比,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安全性更高,效果更好。传统再灌注治疗会造成损伤,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降低了致残率和再灌注造成的损伤,改善患者的生存状况。本研究对治疗组老年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急诊溶栓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治疗组患者的动脉再通17例,再通率73.91%;参照组的动脉再通8例,再通率34.78%,治疗组显著优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心血管事件发生3例,发生率13.04%,参照组心血管事件发生9例,发生率39.13%,治疗组显著低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溶栓后再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比直接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效果更好,更能降低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动脉再通率。另外,在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要注意先血管闭塞病变采用干预,在慢性长期闭塞病变无法开通时考虑为供血血管实施干预。临床医师应多参考其他学者对冠状影像学特点和预后的观点,注意预防并发症的发生,要关注患者脑血管病史,重视心率、收缩压、再灌注不良和多支病变的现象,做出准确无误的判断。

综上所述,对于老年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在溶栓后再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效果显著,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1]骆立新,钟诚,孙仞,等.老年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溶栓后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安全性研究.浙江医学,2015,37(14):1205-1208.

[2]李志明,申源生,刘锦光,等.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不同时点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疗效.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15,21(3):312-315.

[3]焦丕奇,陈永清,张卫泽,等.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临床分析.检验医学与临床,2014,11(10):1371-1372.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11.144

2016-03-15]

455000 安阳地区医院

猜你喜欢

下壁通率经皮
经皮迷走神经刺激对抑制控制的调节机制*
经皮耳迷走神经刺激抗抑郁胆碱能机制的探讨
经皮椎体成形术中快速取出残留骨水泥柱2例报道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右心室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及护理
一种用于经皮脊髓电刺激的可调便携式刺激器设计
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酶衍生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观察
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观察
早期急性心肌梗塞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观察
宫腹腔镜联合下输卵管疏通术治疗不孕症的临床研究
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心电图Ⅱ导联R/Q值与远期预后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