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早期急性心肌梗塞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观察

2015-10-25吕红凤青州市谭坊中心卫生院内科山东青州262516

关键词:通率心肌梗塞尿激酶

吕红凤(青州市谭坊中心卫生院内科,山东 青州 262516)

早期急性心肌梗塞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观察

吕红凤
(青州市谭坊中心卫生院内科,山东 青州 262516)

目的 探讨治疗早期急性心肌梗塞时采用静脉溶栓疗法的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2013年5月~2015年10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78例,将其分为对比组和研究组。对比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研究组采用静脉溶栓治疗,。分别记录两组症状发生率、血管再通率,并探讨溶栓时间与血管再通率的关系。结果 研究组血管再通率69.23%(27/39),明显高于对比组5.13%(2/39),研究组各项临床症状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研究组中6 h内再通率87.50%(21/24),明显高于6 h~12 h的40.00%(6/15)。结论 采用静脉溶栓治疗能够有效提升心肌梗塞患者血管再通率,并降低各类临床症状的发生率。

急性心肌梗塞;静脉溶栓;早期治疗;再通率

急性心肌梗塞主要是由于人体冠状动脉阻塞引发的急性心肌缺血、缺氧性坏死病症,导致患者心肌收缩功能严重受损,进而影响其它脏器的供血功能。临床主要表现为上腹部和胸腔疼痛、心律失常、休克等,严重时可导致心脏衰竭,引发死亡情况[1]。目前我国心肌梗塞患者每年发病人数均在50万以上,已经成为了影响我国群众健康的主要疾病。本文即是对静脉溶栓早期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效果进行研究,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5月~2015年10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78例,将其分为对比组和研究组,各39例,对比组男28例,女11例,年龄37~75岁,平均年龄(52.28±2.53)岁。研究组中男25例,女14例,年龄36~73岁,平均年龄(51.82±3.03)岁。患者均具有持续性胸腔疼痛(30 min以上)情况,在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后疼痛无法缓解,心电图检查中患者均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ST段上升的情况。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比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研究组采用静脉溶栓治疗,所有在入院后均开展常规治疗,首先进行心肌酶谱、凝血功能、心电图等检测,并提供阿司匹林(300 mg/d)、波立维(300 mg/d)进行治疗,其中阿司匹林在服用2天后剂量降100 mg/d,波立维降75 mg/d。

研究组在此基础上提供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将150万U的尿激酶加入到100 mLGS中(GS浓度为5%),利用稀释后的尿激酶注射剂为患者急性静脉滴注,要求在30 min内将所有药物注射完毕,每天治疗一次[2]。然后为患者开展APTT检查,根据结果为患者进一步提供低分子肝素治疗,避免患者出现溶血过度的情况。

1.3 血管再通判断标准

当静脉溶栓药物注射2 h后,患者心电图ST回落率超过50%,治疗3 h后胸疼症状逐渐缓解,并产生加速性室性自主心率、房室内阻滞消失,并具有一过性窦性心动过缓症状,则可考虑患者为血管再通成功。同时根据TIMI分级标准,造影检查下如果患者血管达到二级和三级,说明血管再通[3]。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的是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比(%)来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血管再通率对比

研究组患者血管再通率明显高于对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血管再通率对比 [n(%)]

2.2 临床症状发生率对比

研究组各类临床症状发生率和病死率均明显低于对比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症状发生率对比 [n(%)]

2.3 研究组治疗不同治疗时间再通率对比

发病6 h内治疗血管再通率明显高于发病后6~12 h治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研究组治疗不同治疗时间再通率对比 [n(%)]

3 讨 论

急性心肌梗塞是心脏疾病中较为严重的类型,其以发病急、病程进展快、病情复杂为特点,如不及时采取治疗很容易引发患者休克、心力衰竭等严重病症。该病症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血栓或硬化斑块阻塞了血管内通路,导致心肌发生缺血性或缺氧性坏死,继而引发心肌功能障碍。

静脉溶栓治疗是目前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治疗的方法之一,其操作简便,选用尿激酶静脉滴注的方式,尿激酶本身能够促进人体纤维酶原向纤维酶转化的效率,而纤维酶则可以有效溶解血栓和硬化斑块,并且对局部凝结的血块也有较好的溶解效果[4]。从本次研究中可以看出,应用尿激酶的研究组血管再通率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同时发病后6 h内治疗患者血管再通率压高于发病后6 h~12 h之间的患者,说明越早开展溶栓治疗效果越可靠。

[1] 李棣华,高晓婷.急性心肌梗塞静脉溶栓治疗与经皮延迟冠脉介入治疗疗效观察[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0,23(10):3598-3599.

[2] 徐之斌,陈亚想.尿激酶溶栓治疗在急性心肌梗死急救中的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2011,17(23):132-133.

[3] 聂亚利,胡媛媛,王琴.静脉溶栓治疗早期急性心肌梗死的安全性及疗效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25(02):428-429.

[4] 贺增喜,李 芸.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期的临床特点及护理[J].内蒙古中医药,2010,29(10):140-141.

本文编辑:刘帅帅

R473.5

B

ISSN.2095-6681.2015.032.112.02

猜你喜欢

通率心肌梗塞尿激酶
不同浓度尿激酶在PICC导管堵塞再通中的应用进展
替罗非班联合尿激酶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应用效果
急性心肌梗塞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干预分析
超声针联合微泡干预尿激酶溶解体外血凝块
溶栓时间对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手术疗效及不良事件的影响
为什么心肌梗塞这么“可怕”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血管再通治疗
重组人尿激酶原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应用价值
脑血栓患者尿激酶溶栓疗法治疗的效果分析
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塞52例临床疗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