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屏南县令沈钟:首开以茶治县

2016-01-18莫沽

中国茶叶 2016年4期
关键词:义学屏南县乾隆

□莫沽

据《吴人稿本丛书经眼录》记载:“沈钟,字鹿坪,号霞光,江苏武进人。康熙四十七年(1708)举人,乾隆元年(1736)官福建屏南知县,后调闽清,罢归。沈氏关注世事,潜心学术,著作颇丰,但流传甚稀,乾隆以来公私书目仅见著录《霞光集》、《柳外词》二种。”事实上,流传于世的还有乾隆版《屏南县志》和《安溪县志》等。沈钟作为屏南首任县令,其人其事最为屏南人所称道的是“以茶治县策略”。

乾隆元年正月初,刚过完春节,沈钟便奉檄从古田水口往屏南赴任。轿上嵩洲峻岭,山陡崖峭,雾浓风寒,如驾云中。

“奈新设岩疆,百姓未识有官长,与生苗无异,其朴陋山野之状,难以言喻。”“是时,仅一空署,尚在野田荒草间,每夜猛虎聚于墙外,人烟寥寥,不过四五十灶,在西南一隅。”“地广林深,最易存奸……多有罗源、宁德等地惯赋,流入屏境,或与当地讼棍勾结为乱。”“屏地素无医药,民间遇有疾病,但伏枕无措……”入屏后,他才知道这个穷山恶水之地绝非仅仅是贫困,堆积如山的问题纷沓而来,必须一一解决。

面对重重困难,沈钟,这位出身于鱼米之乡“巨富”家庭的举人,隐忍而不露锋芒。

初抵县治双溪时,仅40多户人家,县衙“仅一空署”,又无店无栈,随从皆有去意。据乾隆版《屏南县志》廪生周天麟在序文中写道:“吏役悉由古田分出,吾师来,皆裹襆被从行,僦屋而居,躬爨而食,稍加严厉督责,即纷然思去……”沈钟语重心长地劝戒道:“食皇禄,忠皇事。”他率先垂范与随从同甘共苦,经三年奋战,城垣、衙署、坛墠、祠宇、义学、主官道、桥、亭等诸多项大工“皆以告竣”。

“地广林深”仅是“最易存奸”外因,而“鞭长莫及,缺乏整治”才是内因是根本。法为治县之纲,除奸之器。对颇为棘手的讼棍王子开等三积案,沈钟跋山涉水谒见抚宪,陈其始末,说悉具折,禀请发县审究。积案除,刁风刹,跳梁止,民风渐善。

沈钟没有满足于眼前成绩,而是乘势敕缉勾结宁德、罗源等县的积匪韦九开,经全县撒网,耐心伏击,于是屏南大地共享太平之福。沈钟在《治屏管见》中记道:“都民咸称夜不闭户,他盗亦不敢入境,惩一警百良然。”

沏茶之要,须高冲低斟。治民之要,宜惩恶亲民。沈钟认为,高冲则壶内翻滚,茶香自溢;低斟则水缓优雅,茶香团聚。惩恶则警百扶正,文明大启;亲民则心存百姓,呼吸相应。“故争籍一案,不惜置一官于度外,不惮再三陈请,力为挽回者。”“予每于地方公事,悉捐俸以办,不使一毫累及于民。凡一出一入,夫役俱给以口粮;所过地方,即疏食菜羹,亦必厚酬其值……”由于“屏地素无医药……”沈钟就自制金丹,赠予百姓治疗寒暑、感冒之症。其父母之心,天地可鉴。

他治县的最大功绩是在于教民耕种织新法,推动农业发展,改善民生。“载酒春山自劝耕,官亭杂沓共欢迎。溪回树绕青旗转,风定花随翠盖轻。已荷恩纶蠲宿赋,更占丰穰报秋成。太平乐事原多象,墅老休夸长吏清。”二百多年前,沈钟哼唱出的《春日东郊劝农》诗,记录下了这位父母官劝农勤耕的良苦用心。

乾隆版《屏南县志》记载了沈钟教民耕种织新法。主要有:一是教民蓄水灌田法。“教以蓄泄之法,每田一丘,于丘边留出水路一条,略开一小口,将水灌满,则用土壅住,放入下丘,以次递灌……如此则丘中之水被日蒸晒,土膏发旺,再加撒以灰粪、豆屑之类,禾苗自茂矣。”二是教民种粮豆麦法。“若一切山坡平埄无水之处,可垦而种杂粮者,则听民自垦,永免升科……至于田塍之种豆,尤属自然之利……于收割早稻之后,多种麦子,每岁可多收熟……”三是教民设猪圈屯灰粪肥田法。“各家砌成一圈,安一半截门,将猪栏入于圈内……可屯积粪土若干挑,用以肥田……”四是促民妇织绩。“冬后唯闭门向火,男妇皆然,良可笑也。地甚寒,虽不宜种棉,然麻葛颇裕。若勤于织绩,以夏布一疋易棉布一疋,尚属有余……”以上尚不足以供国课,真正让百姓不受饥饿,并解决国课问题的是推广茶叶种植。

屏南文庙于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由知县沈钟倡建,此后经历了十多次的重修,扩建,渐渐形成布局严整,规模较大,设施齐全的县级文庙。

沈钟见到诸山云雾缭绕,皆生烂石,深感天赐茶园之地。他在《物产》中记道:“茶之属,各山皆有,或似武彝,或似松萝,惟产于岩头云雾中者佳。”说明当时红绿茶皆有,云雾茶最佳,并已形成一定的规模。屏南地广人稀,完全可以大力推广种植以供国课。为了鼓动百姓种茶,这位书生可谓费尽心机。

乾隆版《屏南县志·赋役志》载:“收获浅薄,更别无生息,惟恃粜谷完粮,以致催追不前,地方官徒受参罚,实亦民力有限也。倘后之宰斯邑者多方劝导,广种杂粮,并茶、竹、麻、靛之类,岁有万金之获,以供国课,庶几户有盖藏,输将亦易,民不扰而官无累矣。”从中可以看出,茶在国课中的重要地位。

茶,不仅供国课,而且在义学、文昌阁、廊桥等公共建筑修缮中发挥重要作用。现从乾隆版《屏南县志》中抄录两例如下:

其一“以上皆知县沈钟买基一亩六分建造,余田留作菜圃,以供诸生之用。其义学后山及左右两岗,知县沈钟又捐俸插杉树三千余本,并多栽茶竹,不独可荫庇风水,而日久倾颓,亦可藉为修理之资焉。并附识于此。”

其二“又批给子民张德余承种义学后山杉树印照。特授福州府屏南县正堂加一级·沈:今将本县义学后山及左右两岗批付在城子民张德余承管,包种杉木三千株,议定给工价银壹拾两正,其银三次给领。自承之后。水远照管,逐年修整,不得有误。其山内一切榛、松、茶、竹等树,亦一体看管。倘有居民侵损,许尔告官究处,尔亦不得自行砍伐。此照。右批给在城子民张德余,准此。”

“板桥东跨柳西飞,时有行人趁落晖。十五采茶何处女,野花还插满头归。”

“乡村日落渐黄昏,伛偻行人入市忙。一阵风香肩贩出,旗枪争上买茶场。”

以上两首诗抄录于光绪(江若干版)《屏南县志》,诗中描述了光绪年间屏南茶叶的产销盛况。前一首诗描述了夕阳归路,采茶女往来杂沓,花香人语的一幅乡村采茶图;后一首描画了落日余晖,茶商仍然云集,茶市交易空前繁忙的景象。

“凿破寒云岭被耕”,随着杂粮和茶叶种植的推广,荒山变茶园,沈钟欣慰地留下不朽诗篇。在沈钟的推动下,屏南茶叶进入了开县后的第一个鼎盛期,并一直延续了近200年,直至欧战爆发后才走向衰亡。民国版《屏南县志》载:“茶行,在城、棠口、漈头、官寿兜各乡,每年谷雨后,采买红绿各茶,运售外洋。欧战后,销路稍减。”

“予捧檄赴屏南任,甫入境,闻邑中父老啧啧称颂,不绝于口。询之,盖即吾毘陵族兄鹿坪先生也……”壬申春,沈宗良赴屏南任,挥毫记下百姓对沈钟的称颂言辞以自勉。

“公罢官后……清风两袖,几无以自存,民争析薪饷粟,以继晨夕。然公虽去,其功业可垂青史,心事可质鬼神。”廪生周天麟在《序文》中如是记载。

“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借用茶圣陆羽的一句茶经,来概括屏南开县第一茶人沈钟是再恰当不过了。

猜你喜欢

义学屏南县乾隆
屏南仙山市级自然保护区植被类型及种子植物区系研究
乾隆眼中的木鱼石
乾隆:瑰丽多姿
屏南县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晚清山西义学与寺庙文化的冲突
清代湘西苗疆“义学”研究
屏南县低海拔地区绿竹施肥对比试验
屏南县扶贫小额信贷的创新与启示
乾隆为何对香妃一往情深
清代中越边境地区义学教育探析